登陆注册
10997100000005

第5章 国文研究法(4)

《康煕字典》,原非善本,然视近日上海书局出诸本,犹为彼善于此。何也?以余观之,其可取约有三端:一字体正。我国字形,自篆籀八分以来,变为楷法,各体杂出,今古代异。今《康熙字典》一以《说文》为主,参以《正韵》(明洪武中翰林侍讲学士乐韶凤等奉敕撰),不悖古法,亦复便于楷书,考证详明,体制醇雅,一音变详。凡一字兼数音者,先详考《唐韵》(唐天宝十载,陈州司徒孙愐刊定)、《广韵》(宋大中祥符四年,陈彭年等奉敕刊定)、《集韵》(宋景祐四年,丁度李公淑奉敕修。至治平四年,司马光乃修成奏上,中隔三十一年)、《韵会》(元熊忠撰)。正韵之正音,作某某读;次列转音,如正音是平声,则上去入以次挨列,正音是上声,则平去入以次挨列;再次列以叶音,绝无挂漏。一训义备,凡字有正音,先载正义,再于一音之下,详引经史数条以为证据。其或音同义异,则于每音之下,分列训义。其次第,先经,次史,又次子,子之后,次以杂书;而于经史之中,仍依年代先后,不致舛错倒置,亦无层见叠出之弊。其或音异义同,则于训义之后,又云某韵书作某切,义同,引据确切,展卷了然。凡此之类,皆视近出诸字典为胜者也,非直此也。声音者,文字之源也。人类未有文字,先有声音,以字符声,而意即寓于声之中,声兼乎义,亦自然之道也。故字典释音先乎训义,而释音无不用反切。近人丁文江尝有《商务印书馆新字典之商榷》一文,其言有曰:“间以反切质之当世精于国粹学者,皆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间有以双声叠韵告者,又不能言双声叠韵之界说(博按:同母之字,谓之双声,如坚固健刚之同在见母也,启开顷刻之同隶溪母也,仰昂吟哦之同隶疑母也,皆为双声。同韵之字,谓之叠韵,如葫芦之同在七虞也,支离之同在四支也,苍茫之同在七阳也,绸缪之同在十一尤也,皆为叠韵),反而求之《康煕字典》。则等韵一篇,有歌诀而无说明,且奇字纵横,白圈相接,求其命意,难若猜谜。及闻新字典出版有日,方幸十年之惑,将于是乎解。及出书阅之,则不特无所以推陈出新以解吾人之惑者,且并《康熙字典》所固有之歌诀图说奇字白圈,亦不可得见焉。”此亦《康熙字典》视新字典犹为彼善于此之一端也。丁氏之言又曰:“余不学,不知反切固宜。然以余个人阅历言之,则用字典而不知反切之作用者,百且五六十;知其作用而不知理由者,百亦且三四十,则且与同人论反切。”

反切者何反?翻也,犹言翻译也。(反切之反,平声读如平反之反,与翻同字。《通鉴》注音,即书作翻,宋人有《翻译名义集》。)切,急也。(唐人忌反字,改称切。)反者一字翻成两声,切者两字合成一声,其实一也。缓读则是反切之两字,急读便成所求之一音,如经传所载不可为叵,之乎为诸,奈何为那,丁宁为证,勃鞮为披,邾娄为邹,鞠穷为芎,不律为笔,须葑为菘,三代语如此者不可枚举,魏孙炎因创为反语之法,以两字定一音,为直音一字易差(字下注音,某者为直音,一形容有写讹,一声亦恐小变),反切两音难混也(有两字互相参验,不致两字形声一时俱误)。反切之所由起如此。故在初制反切之时,不过取其合声,就此两字推测之:则上一字必同母,下一字必同韵。此乃自然之理,不劳求索而自合,法甚简,理甚浅。乃宋以后人不信古经而好佛书,遂以为反切字纽,出于西域,牵合华严字母,等摄烦碎,令人迷罔。即今《康熙字典》册首所载等韵是也。其实与三代秦汉六朝以来之声韵,丝毫无关。夫释音用反切者,古人所以教不识字之童子也,如后世钮弄等韵之说,文士老儒,且多瞀惑,古人何苦造此难事以困童蒙哉!顾或有将反切两音,合读之而不能得声者,不晓古音故耳。盖时有古今,故声音不能无通转,舌音分舌头舌上,唇音分重唇轻唇,此即立字母者,因声音之随时有变迁而分析之者也。古之唇音皆重唇音,后人于其中始别出轻唇四母,如伏羲即庖羲,伯服即伯犕,士鲂即士彭,扶服即匍匐,密勿即蠠没,附娄即部娄,汶山即岷山,望诸即孟诸,负尾即陪尾,苾芬即馥芬,有匪即有邲,繁缨即鞶缨,方羊即旁羊,封域即邦域,亹亹即勉勉,膴膴即腜腜,芜菁即蔓菁;封读如窆,佛读如弼,纷读如豳,繁读如婆,妃读如配,负读如背,茀读如孛,赩读如勃,凤读如鹏,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知轻唇之非古矣。吕忱《字林》,反切为方遥,反襮为方袄,反为方代,穮襮皆重唇,则方之为重唇,可知矣。非敷奉微,古读如帮滂并明。轻唇之名,大约出于齐梁以后;而陆法言《切韵》因之,相承至今。然非敷两母,分之卒无可分,可知其不出于自然矣。舌上音知、澈、澄三字,以今音读之,实近齿音。不知今之齿音,古多读舌音。即如至字今多读齿音,而或谓之到,或谓之抵;即至之古音,阴声为抵,阳声为到,此知端之通也。《孟子》“直不百步耳”,直,犹但也。直古读如德,德与但同端母双声。德,《说文》从直从心,直亦声也。

齐陈恒即田恒,陈田为知端之通。汉蒯彻避武帝讳改名通。彻通即澈透之通,知澈澄娘,古读与端透定泥无殊。今谓我之父你之兄为文,我的父我的兄为语,其实“的”即“之”古音。吴语谓钱为田,即齿舌之转矣。古无腭音,与喉读混。《孟子》:“降水者洪水也。”则见匣通转。夏楚,今读如贾楚,亦牙喉相混之证。学者不知,遇古切音,必盲于措口。夫检字典必明反切,固矣!然读书之检字典,乃是临渴掘井,终非正本清源之道。近儒江易园先生与人论读书作文,必先治形声训诂,以为本立而道生,欲速则不达。此一切学术事功不可逃之原则,非但文字而已。自宋以后,大率入手便读书作文,而不讲求识字,研究形声。不识字而读书作文,只是盲读,只是妄作,其病在忘本,而其致病之因在欲速,其结果则终其身不能达,无可逃也。比教人学文,先令识字,先令知见溪群疑三十六母之读法用法,旋习切音;知切音,然后令看王氏《说文句读》。看法,先看部首五百四十二字,次择每部应用之字看之,每看一字,先按某某切定某音;次辨三十六母中之某母,然后看说解中有无与本字同母双声之字,有则标出卷端某某同某母双声,次辨形从某,次辨某声,务令精熟,毋苟且忽略过。如此不过二年,二三千字之形声训诂,均能通贯,终其身读书作文,用之不能尽矣。何惮而不为?所以必令人熟知声韵者。因古初未有文字,已藉声韵发表意志,品定名物,故形为后起,而声为先天。一形止,限一名,一声可贯数义,故形易扞格而声多贯通。以是古人训诂之法,先择同音之字,如仁者人也,不获,乃求之一音之转;义者宜也,不获,乃求诸双声,范围较广矣。又不得,乃求诸叠韵;声韵均不可得,乃求诸习惯易知之字。《尔雅》、《说文》、汉儒笺注大率如此,可考而知也。今教国文,舍形声训诂不讲,舍经书不读,乃授唐宋以后之古文,此真大惑。唐宋以后之古文,文馀于质,乃不得不尚气,比之吹泡,气王则泡张,皮相者相与吓之,不知其中之无实也。科举时代,最利此种文字。科举废,安事此乎?社会之通札,学术之说明,政府之文牍,皆取质实。《大学》、《中庸》、《孟子》之文,皆坦荡爽朗如平原大陆,《论语》简核无浮文朗语,指示学者最为平易。诚窃以为学者但识二三千字之形声训诂,又读《四书》通熟,此后中国之道德、伦理、政治、文学,皆能自求得之,无事教师之句句而讲之,事事而授之,又不但文字一端而已。此之谓本立而道生,其论甚精。(博)少小欠此一段工夫,终是无本之学,今以此说绍介于同人,跂望同人笃信而力行之。

(乙)读宜明句读而符识之。(博)尝谓句与读之别,略似篇与章之别,参差不得些须。每见近人读书,非不琅琅可听,然细按之,或上句之读与下句之读连读,或读读顿断作句读,岂非韩愈所谓“句读之不知,大惑不解”者乎?夫句者所以达心中之意,而意有两端焉:一则所意之事物也。夫事物决非无为而意也,故其事物之性行,亦其一也。凡以言所意之事物者,曰起词,而言起词所有之性行者,则谓之语词。语词有二:凡言起词之动作者,谓之为词。《论语》“子说”句,子,名字(凡以名一切事物者为名字),起词,以言所意之人也;说,动字(凡以言事物之行者曰动字),为词,所以语起词之所为也。《孟子》“彼夺其民时”句,“彼”,代名字(凡字用以代事物之名者曰代名字),起词,夺民时,其为词也。凡欲知句中若者为起词,若者为为词,设问便明,如“子说”句,说者谁?子也。子何事?曰说,说其为词也。然则句之成,必有起语两词明矣。盖意非两端不明,而句非两词不成。然《论语》“来!予与尔言”,来一字句,“绝书往,钦哉”,往一字句,绝,则句似亦有无庸起词者,不知曰来曰往,皆对语口气,其起词即为与语者,当前即是,故无庸赘言也。由上观之,则字之为为词者,动字居多;而一句之中,往往有二三动字连用者。其首先者乃记起词之行,名之曰主动,其后动字所以承主动之行者,谓之辅动。辅动云者,以其行非直承自起词也。《论语》“何以伐为”句,以,用也,作动字解,此主动也。其起词指与语者,而伐则上承以字而为之辅动者也,此则为词之大凡也。夫所谓为词云者,即行之意也。既曰行矣,有所自发者,亦必有所止。使所止者即为所自发者,则其行存乎?发者之内,而非止乎外也。不然,则其行出自发者,将有所止于外也。《论语》“子说”句,纔子自说耳,于他人无与也。至“吾从众”句,从,动字,从之行,发自夫子而止于众也。设仅曰吾从,则不知所从之谓何?必伸之曰“从众”,而词意乃毕达矣。故动字之别有二:有自动而无与于他事物者,谓之内动;有动而影响及他事物者,谓之外动。凡名代之字后乎外动而为其行所及者,曰止词。

夫语词之为为词者,凡以言起词之行也。若语词言起词之,何似何若,状其已然之情者,当以形容字(凡字用以肖事物之性形者曰形容字)为主。形容字后乎起词而用作语词,所以断言其情状何如也,则谓之表词。《论语》“柴也愚”句,愚,形容字,后乎其名而用为语词,所以表柴之性为何如,故曰表词。

起词表词之中,间有以是非为即诸字参之者,或于句读收处尾以乎、欤、也、矣诸助字(凡字用以煞句读者曰助字),或两者兼用者,皆以表决断口气也。《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和,名字;斯,代名字,皆起词,贵与美,两形容字,其表词也。间以一为字,所以决其两是也。《中庸》:“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博、厚、高、明、悠、久六形容字,以为天地之道之表词,助以也字,以决言其如是也。贾谊《过秦论》:“且天下非小弱也。”小弱两形容字,天下之表词,非以决其不然,更以也字助之。

表词不用形容字而用名字、代名字者,是亦用如形容字以表起词之为何耳。《论语》:“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某。曰:是鲁孔某欤?曰:是也。”“为”、“是”皆决定辞,参于起表两字之间。“谁”与“孔某”,一代名字,一名字,皆表词也。问曰为谁,答曰为孔某,两句问答,有决定辞而无助字。曰是鲁孔某欤,曰是也,两句一问一答,则有决定辞而兼助字矣。故曰文无定法,惟其是尔。虽然,无法之中,未始无法。

此则表词之大凡也。惟起止两词往往有数名字连用而意有主从者,则先从于主。《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二句,“天”、“时”两名字连用,虽似天字作主,而明其为天之时,正意恰在时,则天字意转从,故先之,地利人和亦此解也。

两名字之中,意有主从者,每参之字以明属从于主之意。《论语》“道千乘之国”句,千乘与国两名字,正意在国,千乘者,明其为何如之国,参以之字,以表千乘之属于国耳。

止词连用两名字,而意无主从者,则两名字之间,往往连以介字(凡字用以连缀他字者曰介字)。表词之为名字、代名字者亦然。《孟子》“杀人以挺与刃”句,“挺”、“刃”两名字,皆止词与介字,用以连之,又为“汤武躯民者桀与纣也”句,“桀”、“纣”两名字,皆表词,与字连之。

止词之前,往往缀以介字,所以表其前之外动字与之有若何之关系也。《孟子》“王坐于堂上”句,于,介字,堂上,坐之止词。

由上观之,凡所以达意,莫要于起词与语词两者,而止词次之。至其中所有介字,厪以加于句读以足起语诸词之意焉耳,则谓之加词。要之起词、语词两者备而辞意已足者曰句,至起、语两词虽备而辞意未全者曰读。读之式不一,有用如句中起词或止词者,则与名、代名诸字无异;有兼附于起止两词以表其已然者,则视同形容字;或有状句中之动字者,则与状字(凡字以状动字、形容字之如何者曰状字)无异。《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齐晋秦楚四国本名,而其则代名字也。顶指之,合在成周三字以成读而为起词,故其起词寔为齐晋秦楚,而“微甚”一读,则表词也。又《货殖列传》:“若至力农畜工虞商贾,为权利以成富。大者倾都,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者,代名字。“倾乡里者”之“者”,统括以上诸色人等而言,犹云至如尽力于农工商为权利以成富厚,其大者倾都,中者倾县,下者倾一乡等人,多至不可量数,故诸读皆为不可胜数之起词。韩愈《代齐郎议》云:“学生或以通经举,或以能文称,其微者至于习法律,知字书,皆有以赞于教化以使令于上者也。”犹云以通经举或以能文称以及习法律知字书之学生,皆赞教化以使令于上,故上四读乃句中之起词,凡此皆读之为起词者也。《左传·僖公七年》:“夫诸侯之会,其德刑礼义,无国不记。”其,代字,顶指诸侯之会也。犹云“无国不记”会中所有之德刑礼义也,故“诸侯之会,其德刑礼义”两读,为记之止词。又《宣公十二年》:“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诚惧之不可以怠。”于民生不易三读,皆训之止词。韩愈《毛颖传》:“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屠、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所,代名字,统指以上诸学,犹云详悉“自结绳之代”云云诸学也。故自“结绳之代”以至“外国之说”四读,皆为详悉之止词,凡此皆读之为止词者也。《左传·宣公三年》:“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即云不可畜狼子野心之人,故狼子野心为畜之止词,而是乃狼也一读,乃附于止词而为之表词者也。《孟子》:“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是与人为善一读,乃句之表词。韩愈《送王埙序》云:“吾尝以为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犹言门弟子不能遍观尽识孔子之道,故门弟子为起词,孔子之道为止词,而其中大而能博一读,则附于止词而为之表词者也,凡此皆读之为表词者也。

《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后三读,所以状楚子投袂而起时之容也。《论语》:“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惟谨尔。”其在宗庙朝廷,状便便言之在何处。韩愈《上李尚书书》云:“愈来京师,于今十五年,所见公卿大臣不可胜数,皆能守官职,无过失而已,未见有赤心事上忧国如阁下者。”愈所见者何?公卿大臣守官职无过失而已。所未见者何?阁下赤心事上忧国也。故公卿大臣四读,赤心事上两读,各为见字止词,而于今十五年一读,乃状所见公卿大臣云云之为几何时,凡此皆读之用为状字者也。

同类推荐
  • 媒体创意与策划

    媒体创意与策划

    这是一本教材式的媒体创意与策划专业书。一是为大学教学而用。二是想用于媒体创意与策划专业人士的培训。既然类似教材,当然就有自己的东西,也大量参考了别人的东西。
  • 教育,诗意地哲思

    教育,诗意地哲思

    本书是由多篇散文式的教育随笔编辑而成,以一线教师的视野审视教育,在行云流水般的笔触中倾注笔者对教育的理解。书稿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育散文,第二部分是教育效应,第三部分是心理反思。书稿为随笔原创,随意洒脱,有别于一般的教育论文,有一定的可读性。
  • 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

    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

    本书内容包括:一年级新生的入学适应、初一新生的入学适应、高一新生的入学适应、对家庭环境改变的适应、对学校环境改变的适应。
  • 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小学艺术教育漫谈

    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小学艺术教育漫谈

    在艺术领域,由于多种新艺术的观念和样式此起彼伏,“交流”艺术正渐渐失去了主导作用的地位,由此对艺术本质的质疑和混乱意识进一步形成。由此,建立一个包容一切艺术的定义变得不太可能与没有意义。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流动复合体的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只能是短暂的、一时的,任何哪怕自认为是无懈可击的关于艺术的定义都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概括而非最终答案。今天,对艺术不可避免的谈论恰恰证明艺术正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其实,人类喜欢刨根问底的天性是对千变万化的艺术现象背后本质的追问,也得益于人们不断了解和接近艺术。
  • 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力与城市景观

    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力与城市景观

    城市不仅是一个地理样本,也是文化样本,其中的种种景观充满了空间的隐喻。基于对受到媒介日益深远影响的城市的关注,作者从媒介空间论的视角,对城市与媒介所组成的多样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媒介在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表现途径。本研究并不回避媒介与观察者的主观性,相反,借助媒介的空间想象力,呈现了城市中各种地理要素及社会文化所组成的复杂面貌。《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方式与城市景观》对城市的中心与边缘、政治图景与性别空间、城市的全球化与地方感等内容也进行了充分的阐释。
热门推荐
  • 东方传世纪

    东方传世纪

    伊始轮回乱东方,世界之境终衍生。于是、第三轮游戏开始咯~
  • 玻璃墙没有入口

    玻璃墙没有入口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间玻璃屋,里面装着错过的人,错过的事。我们明知不可能,依然会执着的寻找回去的入口。失去女友的岳小丁一直不能从悲痛中挣脱出来,在妹妹的建议下,已二十七岁的他再次走进考场参加了当年的高考。本以为可以躲在象牙塔里过些平淡而正常的生活,然而命运之神似乎见不得他清净。师父的巨额资产到底藏于何方?神秘的杀手组织又是为什么而来?还有身边的各色女子,如胡搅蛮缠的小姨子,任性却世故的报恩女,善良淳朴的干妹妹等等形形色色的女人,谁才是带他走出迷宫的女神···
  • 亿万世界

    亿万世界

    三千大世界,亿万小世界。一个小家族走出问鼎大千世界至尊强者
  • 流云绩

    流云绩

    大燕初年,万里晴空降下青云,内藏青铜巨棺,由此引发人世变动,岁月匆匆,数百年过后,一名少年现身山野,人们没有发现关于他的过去,却看到他改变了未来......
  • 凰翎之修罗庶女

    凰翎之修罗庶女

    【本文已经移坑至凤逆天下:嗜血特工七小姐。PS:文有改变】她,是21世纪金牌特工,心狠手辣这四个字,向来就是她的代言词。她,是闻人府废柴七小姐,在新婚之日迎来王府的休书一封。在现代她我行我素,在古代也必定要唯我独尊。废柴?痴傻?你们当真是狗屎糊了眼!她,容貌是天下唯一,兽宠是天下唯一,玄气是天下唯一,只是不知何时惹了一个天下唯一的腹黑王爷?“其实我要的不多。”她对着慵懒靠在贵妃塌上的他说道,“不过是天地灵乳、赤雪莲、天辰之石……”她终于说完,他袖袍一挥道:“取。”某女勾起一抹狡黠如狐狸般的笑,却猛地落入一个怀抱,他附在她耳边低言:“本王也要娶,娶你。”
  • 九阳大帝

    九阳大帝

    这是一个强者为尊的世界。他没有妖孽般的天赋,没有强大的背景,有的只是一颗不甘于平庸的心。他走的每一步都是汗与血的铺垫,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和勇气,他惊艳了时光。传说里,他的左手掌控毁灭,右手代表重生。他就是慕炎,一个应运而生,纯阳之体的修士,一个用实力踏上主宰巅峰的男人。
  • 医龙天下

    医龙天下

    二十二世纪的高级特种兵李宇轩,出任务被自己的同伴出卖死了,李宇轩万万没想到他还可以重活一次,竟然穿越到一个在深山野林里饿死八岁的皇子身上,身边还有三个嗷嗷大哭的弟弟妹妹等着自己给他们找吃的,李宇轩想想自己特种兵出身,在野外生存是家常便饭了,自己一定可以养活他们的。出去遇到危险意外发现自己把系统带到这里,李宇轩想有了它遇到危险也不怕,但是系统竟然变了,不能随便取东西要用爱心来换东西,李宇轩顿时。。。。。看李宇轩如何挣钱发展工业,如何取得皇位,如何征战天下
  • 一绾红尘醉

    一绾红尘醉

    睁开眼,她是华国最受宠爱的小郡主,纤手抚瑶琴,奏出袅袅惊鸿三千音,妙手绘丹青,画出醉墨淋漓写意图。性格娇纵又如何?才貌无双谁人能比?闭上眼,她只觉遭遇宛若浮生绘梦。纵使记忆尽失,但为何对周遭事物全无熟悉?午夜梦回之处,总有一个声音在低低的呼唤。一张圣旨,她从京城养尊处优的郡主变为了即将‘为国捐躯’的公主。和亲来的女人就该乖乖呆在院子里什么也不干?开玩笑!她顾清歌虽然不是什么权谋盖世的狠角色,但也不是仍人拿捏的软柿子!且看她倾云公主如何素手指江山,搅出个天翻地乱!
  • 吃

    杀戮、吞噬,无限增强,无限强大,身负血海深仇的王淇为了报仇却在最后关头失手,死亡后穿越异界却失去了记忆,不过却拥有了吞噬进化的能力………
  • 大行

    大行

    妖师-这个上古时期就存在着的神秘职业曾经左右过古代王朝的变迁,每一个妖师的地位都极为尊崇,有的甚至被奉为国师。而到了现代,这个已经绝技数千年的职业再次出现。普通的都市白领莫书,在一次意外网购中拥有寻常人无法想象的超强能力,而他的人生也因此改变,在钢筋水泥构成的都市中,他将经历如何的精彩,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