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20900000023

第23章 中间代:命名的有效性及其持续发展

“中间代”在2001年命名之后,现已出版《诗歌与人:中国大陆中间代诗人诗选》(2001)、《第三说:中间代诗论》(2002)、《中间代诗全集》(2004)、《诗歌月刊·下半月·中间代特大号》(2006)等有影响的书刊,它们既是中间代诗歌作品的大汇展,也是中间代诗论文章的大集合。对于诗歌理论和批评的高度重视,是中间代命名以来的一大特色,也是其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并确立文学地位的重要手段。以上书刊的理论批评文章就有六十多篇,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对中间代进行了讨论,不少文章的观点和论述很有见地,同时表现出很大的意见分歧。当然,意见分歧是正常的,但若要继续“上升”、“前行”,意见整合也是必需的,这是中间代命名十年后不能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中间代命名的有效性

关于中间代的命名,这里不谈合法性和正当性,也不谈合理性,不是这些问题不重要,而是人们常常把它们过于复杂化了,反而纠缠不清,以至于耽误了更为重要的问题讨论。我把它们暂且悬置,只想究问:中间代这个命名对于当代诗歌的言说是否有效?是否适用?如果达到了这样的基本要求,中间代命名就是可以接受的。再说,对于命名,我们应当抱着宽容的建设性的态度,不能苛求面面俱到,就像为孩子取名,不可能把所有的含义和愿望都考虑进去,否则将无法命名。

中间代,按最初命名者安琪的说法,他们“大都出生于60年代,诗歌起步于80年代,诗写成熟于90年代”。到底应该用什么来指称这样一批诗人?其实前后已有多种说法,有人曾经用“60年代出生”、“60后”、“66后一代”、“89后一代”、“新世代”等名称,这些名称的有效性到底如何呢?首先要看它是否明确,会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混淆。“60年代出生”、“60后”,如果指称诗人,自然就要把不少第三代诗人包括在内。“66后一代”、“89后一代”自然会把70年代出生的诗人包括在内,由于70后已经抢滩注册,而且基本被认可了,没有必要再把他们拉进来。“新世代”则语焉不详,“新世代”之“新”注定是暂时的,就像一个孩子刚出生时都有“宝宝”、“毛毛”之类的乳名,上学了则必须有个学名才行。其次,名称的有效性,还要看命名的时机,命名会因为时间不同而不同。朦胧诗,如果一开始允许把《今天》这块阵地做大做强,而且不至于受到当时政治文化背景的干扰,也许现在通行叫它“今天派”了。我们可以设想,中间代这样一批诗人,如果在他们刚刚出场时就对自己命名,他们当然不会使用中间代这个名称。由于第三代诗人在当时诗坛拥有崇高的地位和强大的影响,由于90年代文学失去轰动效应之后,诗坛进入命名疲劳的时代,还由于60年代出生的诗人那时内心都自认为是第三代诗人的一部分,没有必要自矮一截为“第四代诗人”,于是他们消减了自打旗号的冲动,低调而沉潜地写作着。后来他们慢慢发现,他们这批诗人其实并没有包含在第三代诗人之内,相关的诗选不选他们,相关的文学研究、文学批评也不给予他们相应的文学史地位。60年代出生的优秀诗人,除了划归第三代的那些诗人之外,一时出现太多,现在剩下的他们决定自打旗号,寻找文学史定位也在情理之中。

中间代命名的依据是什么?主要依据当然是这群诗人或这种诗歌有足够的文学史地位和诗学价值。下面,我们着重谈的是命名的其他依据。综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我们了解到,由个体诗人组成的“诗歌群落”在命名时具有不同的依据。有些是依据社团和刊物,如“新月派”,依据的是新月社和《新月》刊物,“现代派”依据的是《现代》刊物,“中国诗歌会”依据的是同名社团;有些则是后来追加命名的,如20世纪40年代的“七月派”和“九叶派”,“七月派”因为有胡风主编的《七月》刊物,“九叶派”是由1981年出版的《九叶集》而得名,这个诗派也叫“中国新诗派”,因为他们当时集结的主要刊物就是《中国新诗》。1949年以后的一个时期,由于没有这种圈子性质的刊物和社团,只好按时代来命名了,如“十七年诗歌”、“文革诗歌”,这种命名自然没有文学流派的性质,“90年代诗歌”的说法也是如此。我们再看,不同命名的针对性也是不同的。有些是首先针对诗歌,如“现代派”、“朦胧诗”;有些则首先针对诗人,如“第三代”。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诗歌命名基本上都是首先针对诗歌,然后旁及诗人,而自那以后,由于文学主体性的张扬,尤其是创作主体性的自觉,诗歌命名都是首先为诗人命名了,如“70后”、“80后”。在了解了以上文学史背景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中间代的命名是追认的,首先是针对诗人而命名的,而命名的依据就是先有第三代命名,而且70后也已登场并被命名,他们沉潜在两代人之间。

为中间代进行命名,有人觉得“困难”(树才)、“尴尬”(余娜)、“略显荒诞”(伊沙)、“多少有点显得滑稽和无奈”(非亚),是“集体无意识的彷徨”(瘦叟),是“一代人的身份焦虑”(马策);也有人认为是诗人的“权利”(张清华),是“应有的名分”(杨志学),“不致太离谱就得了”(陈仲义)。各种说法都有,仔细想来,这个命名倒是恰到好处的。也有人认为,中间代命名不是从诗本体角度进行的,因而是不恰当的。这种过于强调命名的诗本体依据,其实有些漠视诗歌史。中国新诗有几个命名是按照诗本体进行的?只有少数几个如“象征派”、“朦胧诗”,其他大多都不是,因为命名的依据是多方面的,只要从某一个突出特征进行命名就行了。何况,命名不代表诗歌研究的全部,在一个命名下完全可以从事很多工作。

中间代的外延是指第三代诗人之外的,60年代出生的诗人。他们“诗歌起步于80年代,诗写成熟于90年代,他们中的相当部分与第三代诗人几乎是并肩而行的”(安琪),这是中间代的基本所指。在中间代诗人中,其实有些人也卷入了第三代诗歌潮流,他们后来脱离,并愿意转入中间代的旗下,当然也算是中间代诗人。还有些60年代出生的诗人,在90年代长期中断诗歌写作,而在21世纪网络诗歌兴起之后又继续写作,并走向成熟,这样的诗人何尝不属于中间代呢?中间代与第三代确实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有人说,中间代是“第三代后院的诗歌哗变”(刘诚),未尝没有道理。不过,第三代诗人既包括一部分50年代出生的,也包括一部分60年代出生的,而不仅仅是60年代出生的。中间代的命名,“对当代诗歌的线性轨迹、代际谱系来说,并没有造成混乱,而且还是一种有益的丰富”(张清华),这种效果是中间代命名恰到好处的一种体现。

中间代的内涵和意义,按照安琪的说法是:“一、积淀在两代人中间;二、是当代中国诗坛最可倚重的中坚力量。它所暗含的第三个意义是:诗歌,作为呈现或披露或征服生活的一种样式,有赖于诗人们从中间团结起来,摒弃狭隘、腐朽、自杀性的围追堵截,实现诗人与诗人的天下大同。”安琪说法的第一层,说出了中间代的基本含义,第二层是对中间代诗人的当今诗坛地位的确认,第三层则是她的命名动机和愿望。她的另一个命名动机是“为沉潜在两代人阴影下的这一代人作证”。对于中间代,黄礼孩则预言它将“掀起新一轮的诗歌浪潮,重新确立诗歌的价值走向”,这种大胆预言建立在中间代的创作成就和社会影响的基础之上。对于中间代,参与讨论的理论家、批评家们赋予它以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大致有以下观点:第一,中间代的诗歌文本呈兼收并蓄之势,“构成了中间代的中间状态:暧昧”(马步升);第二,中间代是“具有‘活体’意义的一代诗人”(温远辉);第三,中间代是“沉默一代”,并“把‘中间代’既理解为诗歌状态,也理解为人格状态”(黄梵);第四,中间代是“准文化遗民”,具有“反‘革命情绪’的气质特征”(赵思运);第五,中间代是“交流平台”(林童);第六,是“成人仪式”(羊霞);第七,是“中间带”,“实质是对失踪的诗歌写作的某种寻找”(傅元峰)。以上探讨是多种角度、多种观点、多种结论的,丰富了中间代的内涵和意义。

我认为,中间代除了具有“积淀在两代人中间”的基本含义之外,还有一个基本含义就是:中间代实实在在是“历史的中间物”。他们的诗歌理论、诗歌美学是历史的中间物,中外一切古典的、现代的、后现代的诗学、美学都摆在他们面前,等着他们接受和融通;他们的诗歌命运是历史的中间物,他们夹在朦胧诗人、第三代诗人以及70后、80后诗人之间,在他们诗歌成长的最佳年龄却遇上一个文学边缘化的年代;他们本人的人生背景也是历史的中间物,他们童年经历文化大革命,青年经历思想启蒙的80年代,中年又经历市场经济的90年代。他们在人生最为重要的前半生,经历了三个反差太大的时代,注定是历史的中间物,注定承担历史更多的重负。

二、中间代的持续发展

中间代从命名到现在已走到第十个年头,这个说短不短的时间正对中间代形成巨大的精神压迫。朦胧诗从1978年民刊《今天》创刊到80年代中期第三代诗歌全线出击,前后不到十年时间;第三代诗歌从1986年的《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登场到90年代前期中间代开始成熟,也不到十年时间。当代两大诗派从兴起到式微的时间基本相同,中国现代文学的诗歌流派也几乎没有超越这个命数。也就是说,一种诗歌美学作为时代主流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它总要发生变革并被后来者所取代,尽管一些诗人还在继续写作,但是他们的时代,他们的诗学却已成为历史,谁也无法阻挡。中间代似乎有些特别,它的命名是在它成熟近十年之后追认的,随即又发生了热烈的论争,加上其他各种原因,中间代反而在时间的压迫中激发了坚韧的斗志。

中间代从80-90年代投身诗歌事业以来,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赢得了不小的名声,正是当下中国诗坛最可倚重的中坚力量。与其同时写作的,有少数朦胧诗人、第三代诗人,还有就是70后诗人、80后诗人。通常来说,一个诗人的成长在20岁到30岁之间,诗歌一般被视为“青春写作”,与演艺界类似,成名宜早不宜迟。从年龄上来说,现在中间代诗人最小的已有42岁,最大的则是51岁;70后诗人现在最小的是32岁,最大的则有41岁;80后诗人最小的是22岁,最大的则有31岁。21世纪第一个十年正是80后诗人迅速成长的时代,而中间代诗人和70后诗人都正在或已经跨入“中年写作”的行列。当代诗歌写作主要属于青春写作的类型,并且,先锋性一直被看作是诗歌写作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主要依据,因而诗歌平素都是青年人施展文学抱负的重要场所。而在1989年以后,特别是1992年市场经济改革启动以来,文学不再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也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渐行渐远,这种文化境遇曾让一些人感到失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让诗歌写作成为一种沉潜的、低调的工作,让那些心浮气躁、只想追求轰动的人离开了这块领地,让真正爱诗的人留下来耐心探索。与朦胧诗人和第三代诗人相比,中间代诗人的文学史地位还有待继续确认,特别是他们的诗学还有待进一步总结和提升。因此我认为,与70后诗人、80后诗人同台竞技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中间代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哪里?写作优势在哪里?又如何丰富诗学特质和提高诗歌史地位?这是每个还在写作的中间代诗人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中间代,如果要持续发展,自然要告别青春写作,而转入中年写作。中年写作是以历史感为主要特质的一种写作,一个诗人如果在他30岁之后还想继续写作,没有历史感是难以想象的。中间代现在的写作与80后诗人的写作显然不同,与70后诗人的写作也有所不同。所谓不同,就是中间代的诗歌写作现在具有中年写作的基本特征,这正是中间代诗歌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所在。中国新诗自诞生以来,中年写作一直是比较缺乏的,要么是诗人们一到中年就停止了诗歌探索,要么是受到时代主题(如战争、政治)等因素的强力影响,无法突显中年写作的文学特质。第三代代表诗人欧阳江河曾提出中年写作的问题,这曾是第三代诗歌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所在,可惜的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很多第三代诗人的诗歌写作停止了,中年写作的诗歌作品也就没有在诗坛上流行开来,现在这个历史使命主要留给中间代诗人来继续担当。当然,我理解的中年写作应该是很多方向、方式、类型的中年写作,不能简单地把中年写作理解成表达中年心态就已经够了。中年人对世界、人生、诗学等一切的看法、体验和感悟,都是有别于青年人的。中间代的诗歌写作,应该站在中年的角度、立场、心态上,对人生、世界进行丰富的表达和言说。与其他代际诗人相比,中间代是历史的中间物,确实具有某种特定优势,这是他们能够承担中年写作的主要理据之一。马知遥、杨四平分别对中间代的“中年写作”、“而立之年”写作的特征作了探讨,这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中间代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人员构成上看,中间代诗人数量比较多,他们在80年代开始进入20~30岁的诗人成长年龄段,而整个80年代都是文学受到高度追捧的年代,文学社团遍布全国大中专学校,社会上其他单位也有不少,成为诗人是当时大学生和青年人的梦想,他们中很多人都投入诗歌写作的行列。这些出生于60年代的诗人,诗歌创作起步于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很多写诗的人后来又受到了系统而严格的文学专业训练,随后在高校、科研、文化、新闻等相关机构从事文学编辑、教学和研究等工作,成为这些行业的中坚力量。这种人员构成是朦胧诗人、第三代诗人所无法比拟的,也是70后、80后暂时无法比拟的,由此可见,中间代在诗歌理论和诗歌批评上具有显在和潜在的巨大优势。

第二,从人生经验、思想、心理等来看,中间代经历了政治挂帅的“文革”时代、思想启蒙的80年代、市场经济的90年代以及全球化的21世纪,这种丰富而多变的人生经历是70后和80后诗人所无法比拟的,现在人生中年到来,将使他们的诗歌写作更加深刻、内敛而蕴藉。

第三,互联网时代使诗歌写作、发表和交流变得异常容易和快捷,博客诗歌、论坛诗歌、网络民刊大量出现。印刷工艺的进步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也使得出版变得非常简易,出版物变得非常精美,印制上乘的纸质民刊也大量出现。有人估算,现在诗歌写作一年内达到200万首,是网络挽救了诗歌,诗歌不是面临灭亡,而是更加繁荣了。在互联网和新民刊上发表、交流作品,正是现在的中间代与过去的朦胧诗人和第三代相比所具有的特别优势,是中间代从事诗歌写作,或者在中断多年后再次写作的最大凭借。

中间代,如果要丰富诗学特质和提高诗歌史地位,除了前面所说的发展中年写作、发挥自身优势之外,还要在中间代这个词上做文章。中间代到底是什么?能够成为什么?从现在的认知来看,中间代主要是一个文学史概念,洪子诚、刘登翰撰写的《中国当代新诗史》(修订版)就是这么使用的。它也是一个文学批评的概念,对中间代及其诗歌进行探讨的理论批评文章大多是这样使用的。中间代,作为一代诗人的命名,它可以成为具有更多内涵的概念。

第一,它可以是一场诗歌运动。我们不能对运动一词作过于狭义的理解,一个社会常常都在开展运动,运动不一定就是政治运动,不一定就是暴风骤雨式的运动,不一定就是你死我活的运动。运动可以是平稳开展的,它的特点是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中间代经由安琪等人的热情推动和广大诗人、理论批评家的积极参与,何尝不是在开展一场诗歌运动。有人认为,“中间代不是新一轮的诗歌运动”(叶匡政),“看不出这是一个与‘运动’相关的词”(黄梵);还有人认为,“互动可以使诗歌获得巨大的生命力”(黄礼孩),或者认为中间代命名是“世纪初一代诗人的联动”。互动也好,联动也好,偏不说是运动。克服运动恐惧症,现在的中间代何尝不是悄悄进行的,没有统一宣言的一场诗歌运动,如果成为诗歌运动,自然会有更多的创作能量和社会影响。

第二,中间代可以是一个诗歌流派。现在人们认可中间代是对一代人诗歌写作的集体命名,认为它是作为群体写作的“群”的概念(远村),是“不属于任何诗歌流派的代际概念”(梁小斌)。蓝棣之则把中间代作为一个诗歌流派来界定,并且认为这种界定是“中间代所能寻找到的进入诗歌史或文学史的唯一方式”。这种说法虽然还不被人们广泛认可,却是预见性的,是中间代的方向和目标所在。中间代可以派中有派,林童把中间代看作是一个交流平台,具有多元共存的诗歌方式,并罗列了中间代写作、神性写作、民间写作、知识分子写作等九种方式。这倒是不错的尝试,也符合当代诗群、社团、流派的成长现状,虽然它们基本上还处在雏形阶段,也许会自生自灭,但是我们应当把它们朝流派方向推进。

第三,中间代可以发展成一种诗学理论和诗歌美学。有人认为中间代“是一种命名,而不是一种理论”(杨志学),不过也有不少人从文化背景、诗学主张、美学特征、诗歌风格等角度、层面对中间代进行总结。其中,潘友强对中间代创作思想、诗学观念的总结,树才对中间代诗学主张的提炼,罗振亚对中间代共同特质的概括,都是很有意义的工作。这种理论提升正是中间代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工作。

第四,中间代研究要不断加深。现在,群体研究、个体研究、作品研究、诗论建设都已起步,但还得加强和扩大。诗人要“代表化”,多人认为中间代以臧棣、伊沙为两极代表,也有人认为中间代以臧棣、伊沙、周瓒、安琪组成了“平行四边形核心结构”(向卫国)。《诗歌与人:中国大陆中间代诗人诗选》和《中间代诗全集》所选录的诗人,共有近百人之多。诗人阵容如此庞大,还有一些优秀诗人没有被收入,还有未来有特别发展的人也要考虑在内,中间代可谓人才济济,但谁能成为最后的代表诗人,尘埃还未落定,一切都在进行之中。与此同时,诗歌作品也要不断“经典化”。

机不可失,时不我待。中间代如何持续发展,到底能够成为什么,答案在未来十几年内必见分晓!

同类推荐
  • 中华上下五千年妙诗妙词趣话

    中华上下五千年妙诗妙词趣话

    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唐诗,再到宋词和元曲,经典的古诗词或绮丽婉约,或豪迈壮阔,总能陶冶人的情操,催人奋发向上,让人们喜爱、感动,并代代传诵。 但伟大的文学作品总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无论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爱之歌,还是“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的情之思;无论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叹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之情怀,还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拳拳报国之志向;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慷慨豪情,还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悱恻委婉,是李白的“斗酒诗百篇”,还是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
  • 思无邪

    思无邪

    《思无邪》是畅销书作家安意如对《诗经》的赏析作品,此次出版,作者对其进行了大量修订,并增加了部分篇章,此版为增订版。“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在书中,安意如挑选了《诗经》中部分篇章,加以现代解读,用今人眼光领略其中的诗歌之美,多有时尚化的思考、语言间杂其中,并融入现代女性的独特视角,文章清新可人,让古典诗词面目一新,使习惯了刻板教育的年轻读者真正走近了诗词的意境。这也是安意如系列图书受到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追捧的根本原因。
  • 病玫瑰

    病玫瑰

    《病玫瑰》中,诗人的灵魂翼羽随处翩跹,意象婉如思涛中自由飘荡的飞舟。然而,现代文明对精神家园的攻击,也深深地触动着诗人文爱艺,诗人凝重的视境,通过那些悲天悯人的诗句,传递给读者。
  • 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2册)(选题报告1)

    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2册)(选题报告1)

    美文是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在纸上跳跃的心灵文字。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文,不仅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能够在精神上获得启迪和昭示。作家以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创作了无数优秀的美文经典,在人类灿烂的文明史上描绘了一幅幅耀眼夺目的篇章,是人类永恒的印迹。
  • 解放一江山

    解放一江山

    2005年1月18日,是我军解放一江山岛渡海登陆作战胜利50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个值得祝贺的日子,因为,在50年前的这一天,我军实现了陆、海、空诸军(兵)种联合渡海登陆作战的首次实践。这次战斗,在我军发展史上占有崭新的一页,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热门推荐
  • 所有的秘密都是深爱

    所有的秘密都是深爱

    四年前,齐小雨在外公的葬礼上第一次见到陈秋末时,爱情的种子在她的心中悄然埋下。他是她外公的得意门生,是纳税大户OM集团的CEO,是商界新贵,他们的距离遥远得令她心痛。但从遇到他的那一天起,她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大学生活也开始变得多姿多彩。幸福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降临,齐小雨坚守的纯真爱情,经历漫长的等待,终于开花结果。本书描写现代灰姑娘与豪门公子的爱情故事,包含有浪漫的大学生活、英俊的豪门公子、新奇的商界风云等现代元素。
  • 倒影之冷漠世界

    倒影之冷漠世界

    冷漠的世界有很多伤感的事,我难过、伤感、痛哭。我喜欢看星空,晚上时在阳台上俯视着地上人来人往、匆匆忙忙的人和汽车,车的汽笛声震耳欲聋,像一部电影,景色飞快闪过,光迅速地掠过,最后索性全部变成浑浊的白色的光。
  • 放手爱

    放手爱

    张悦是一名毒舌杂志编辑,在参加闺蜜婚礼的时候结识了作为伴郎的陈启。不打不相识,两人斗得不亦乐乎,情愫渐生;张悦与陈启的感情一日千里,正当两人间的窗户纸即将被戳破之时,张悦曾经深爱的前男友何君归来,除了要与张悦再续前缘,还赠予她非常向往的工作机会,张悦为难,一时不知如何抉择,陈启却为了张悦的幸福主动撤退,这一刻张悦才明白,自己心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 暗黑竞技场

    暗黑竞技场

    **为了好看,换一行**天外来客突然降临,世界哗变,人类全部沦丧,挣脱外来异族枷锁的途径只有一个,便是让自己不断变强,参加以生命为赌注的暗域竞技场!这是一个由现实都市慢慢转变成强者为尊的世界!易崇天,末世前的一个寻常大学生,与自己的两个好兄弟从最底层奋起,一步步走上逆天改命之路!“挡我者,必被我灭除!欺我者,必被我蹂躏!逼我者,我必将立于你无法企及的高度,和你算清这笔总账!”**本书的主角是个心思缜密、城府颇深的混混。本书爽快,微变态,情节安排相对合理,没有肆无忌惮的放纵。本书的Q群是:19753464,入群时可以随便说点可以证明看过本书的话,欢迎大家前来共同探讨和指点。
  • 高唐梦

    高唐梦

    李饮家贫,从小习毛体,喜诗词,上高中不久,便开始了大唐开元之旅。本书风格写实,文笔先下重墨,之后会浓淡相宜。——这是芹菜的第一本书,肯定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真心希望得到大家的宽容、理解与支持。——以下附庸风雅——香草美人,当从那馨香之物始。至于仗剑去国,游历天涯的情志,大唐除了这白之侠气和饮之儒雅,竟是难寻其右。饮穿大唐,唯有缚鸡之力,未得莫测神功。此人生存之道太差,只运气极佳,又因儿时于那诗词歌赋的些许嗜好,竟在大唐成了正果。至于正果究竟为何物,以愚拙见,当是免不了正头娘子以齐家,偏枕美妾以风流。再如治国、平天下者,当是凭栏浊酒咏醉之词,不足为据,只做流年笑谈罢了。
  • 宠爱小娇妻,总裁的专属

    宠爱小娇妻,总裁的专属

    从她出生的时候她就觉得她和顾哥哥会永远在一起,可老天却给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在这一天她的表姐宫瑶和她最爱顾少顷一起去了美国,她觉得这个世界都要崩塌了。从那一天她就决定要变的强变得比以前好。变得任何人都不敢再去伤害自己。她二十一生日回到家,当她回到家以后看见自己的父亲死了。当她查事情的真相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父亲的死居然跟他有关。她决定报复他!她答应嫁给他然后在他身边查真相。可是为什么查着查着自己的心就一次次的心软,对他怎么样也下不了手。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办?
  • 我曾与幸福毗邻

    我曾与幸福毗邻

    从人人呼来喝去的公关小姐,到娱乐圈呼风唤雨的一姐,虞锐亲手捧我上位,对我千般宠万般爱,让我逐渐迷失自己,陷入泥沼……一朝虞锐昔日的影后女友姬颖归来,一姐的位置竞争激烈,我万万都没有想到,在全世界背叛我的时候,他又在我心上狠狠地插了一刀……
  • 我的清华人文课笔记

    我的清华人文课笔记

    梁金豹编著的《我的清华人文课笔记》是大师随笔之一,《我的清华人文课笔记》从极具时代感和现实性的热点问题入手,将那些具有鲜明人文精神的典型性范文归纳为不同主题进行专题式探讨、训练。打破古今中外的知识壁垒,打通文、史、哲的知识链接体系,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和开放的认知空间,提升综合人文素质,也能更加适应当代大学生情感世界和人格塑造的需要。
  • 公共财政评论2009.1

    公共财政评论2009.1

    公共财政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以弥补市场缺陷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的财政模式,其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必然要求公共财政制度的呼应和支撑。从此角度讲,公共财政制度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远未到位,公共财政建设之路还很漫长,财政的公共化改革也必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在公共财政建设的理论方面,还是在公共财政建设的实践方面,都会不断出现各种新问题和新情况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 霸心总裁:嗜爱成瘾

    霸心总裁:嗜爱成瘾

    她,美艳性感,却是一枚大龄剩女,他,英俊非凡,却是人人皆知的花心二少。当一场荒唐的赌约,将两人结合,一场爱情的游戏战,也即将拉开……PS:“你放开我,我生理期来了。”她有些心虚的别开眼。“正好,我生理需求也来了,一并解决。”他一把推倒她。她咬了咬牙,“我需要休息!”他邪笑一声,直接把她抱到了床上。“到床上休息会更好...”(注:绝对的宠文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