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话要看对方的基本情况
说话要看对象的道理,众人皆知,但许多人往往不够重视,或者不知该如何注意。说话看对象就是要看对方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身份、职务等。还必须考虑的一点就是对方的语言习惯。
这里有一个故事。一个在吃苹果的孩子,突然问他爸爸:“爸爸,我的苹果怎么变成褐色了?”爸爸解释说:“因为你把苹果皮啃掉了,苹果肉与空气接触,使苹果发生氧化,从而改变了果肉的分子结构……”可想而知,幼小的孩子听不懂这些话,这就是说话不看对象。跟儿童讲话,就要运用适合儿童特点的通俗易懂的话。有位小学教师教学生写“美”字,他说:“王大姐的头上戴了两朵大红花,你们说美不美?”大人听了觉得很可笑,但小学生们觉得新鲜有趣,并因此而很快掌握“美”字的形体结构。这就是说话看对象的妙处。
交谈时还应注意对方的性别。对不同性别的人讲话,应当选择不同的方式。
一位男青年碰到好多年不见的女同学,大声嚷嚷起来:“你真是越长越‘苗条’了!可惜啊,中国没有相扑运动。”女青年扭头就走,男青年讨个没趣。
对于“老”字,男人一般觉得没多大关系;但若说某位女性老,她会非常不悦。
冬天,在电影院里,常有年轻女观众入场后不摘帽子,影响后面的观众观看。为此,放映员多次打出字幕:“影片放映时请勿戴帽子。”但许多人依然我行我素,不予理睬。后来电影院打出字幕:“本影院为了照顾年老体衰的女观众,允许她们照常戴帽,不必摘下。”结果,所有戴帽子的女性全摘下了帽子,因为她们都不认为自己是衰老之人。
说话看对象,文化程度也是很重要的一项。人口普查员填写人口登记表,问一个没有文化的老太太:“你有配偶吗?”老太太说:“是问我有没有买藕吗?”结果闹了一个笑话。
一位大学生毕业后分到一家工厂,起初很得领导赏识,但好景不长,不到一个月,车间主任就对他越来越冷淡了。他怎么也弄不明白其原委。经一位好心师傅点拨,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在学校待惯了,讲话爱用术语,什么“程序化”、“控制论”、“结构定向”等,而车间主任是中专毕业生,最烦别人在他面前咬文嚼字,卖弄学识。这位大学生无形之中触到了领导的“自卑感”,让自己处于不利地位。
说话看对象还要看对方的身份职务。身份职务不同并不妨碍人际交流。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学生对老师、普通人对于有名气地位的人等等,不应当也不必要表现得屈从、奉迎。但在言谈举止上则不要过于随便,有必要也应当表现得更加尊重一些。如学生与老师之间发生了矛盾,可以像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一样平等地交流、沟通,但在说话上应当注意方式和讲究措辞。
一般说来,在不是十分严肃隆重的场合,身份较高的人对身份较低的人说话越随和风趣越好,而身份较低的人对身份较高的人说话则不宜太过随便,尤其在公众场合,说话要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自己与听众的身份差别。
看身份,不仅指身份较低的人对身份较高的人应多几分尊敬,还包括各种各样的身份职务,都应该说话得体。比如平常到餐馆吃饭,点菜时你问服务员:“你们这儿的海鲜好不好?”服务员必定是异口同声地说“好”,因为她们的身份职务只能这样回答。这样的提问就不恰当。你可以问:“今天有什么海鲜?”或是问:“你们这儿什么海鲜最好?”这样问便于服务员为你作参谋。
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考虑对方的语言习惯。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方言习俗各异。这就要注意各地的语言习惯,否则就易碰钉子,或破坏气氛。例如,北方管看上去比自己大、又相识的妇女叫“大姐”,而南方一般都不这样称呼,大多叫“嫂子”。若在北方叫人家“嫂子”,她们听了不舒服,因为不习惯这样称呼,认为这样称呼有点不尊重人。因此,无论是在本地与外地人谈话,还是到外地与外地人谈话,都要注意对方的语言习惯,这样就可以谈得亲切。
二、精心选择话题
谈话时,谈什么话题,很是关键,如果谈话时选择那些容易引起别人兴趣的话题,有利于创造一个轻松融洽的谈话氛围,使交谈得以深入下去。比如:
1.几种常见话题
(1)与谈话各方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
(2)与谈话各方的兴趣、角色相关的信息;
(3)具有权威性的信息;
(4)以肯定形式出现的信息;
(5)新奇的信息;
(6)某些特殊的信息;
(7)社会和他人禁锢、保密的信息。
一般而言,以上几种话题,容易引起大家的谈话兴趣,但在具体选择时要顾及谈话对象。一个话题,只有让对方感兴趣,谈话才有维持和继续的可能。比如,自己是球迷,就切莫以为别人都是球迷。逢人就谈球赛,遇到对球不感兴趣的人,难免使对方感到索然无味,丧失兴趣。
2.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
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会话的话题,谈话时应尽可能地从某一方面去满足对方的需要。
美国女记者芭芭拉·华特初遇美国航空业界巨头亚里斯多德·欧纳西斯时,见他正与同行们热烈讨论着货运价格、航线、新的空运构想等问题,芭芭拉没法插上一句话。在共进午餐时,芭芭拉灵机一动,趁大家谈论业务中的短暂间隙,赶紧提问:“欧纳西斯先生,你在海运和空运方面,还有其他工业方面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是令人震惊的,你是怎样开始的?当初你的职业是什么?”这个话题叩动了欧纳西斯的心弦,他立即同芭芭拉侃侃而谈,动情地回顾了自己的奋斗史。这一话题激发了欧纳西斯的荣誉感、自豪感,满足了其心理上的自尊需要。
3.从关怀对方入手
关怀和帮助是人人都需要的,因此关心对方也是个永远受欢迎的话题。有一位女记者,在鸡尾酒会上与伊丽莎白女王进行了简短的交谈。记者问女王昨天是否在风雨中视察过铁矿。这使女王非常吃惊。原来女王的外衣染有红褐色,经女记者的提醒,女王才发现。女记者从关心女王的外衣开始,自然引起女王的好感,使这次交谈获得了成功。
日常生活中,同病人谈治病强身的事情,同家人谈培养子女的方法,同青年人谈今后的发展目标,同家庭主妇谈安排生活的诀窍,同学生谈提高学习效率……这些话题无一例外都是对方乐于接受的。
4.小心勿入“雷区”
精心选择话题,除了注意对方的需求外,还要小心避开“雷区”,尽量选择“安全系数大”的话题。
(1)不要不识深浅,误入禁区。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禁区,譬如个人隐私、隐癖、生理缺陷等。这一类内容应当有意避开,不要去谈论。否则的话,轻则破坏谈话气氛,重则伤感情,甚至导致争吵和关系破裂。
(2)避开可能引起对方伤感或误解的敏感话题。每个人除了有若干“禁区”,还存在“敏感地带”,谈话中都应当小心避开。譬如,不幸者忌谈他遭受不幸的往事,失恋者忌谈爱情与婚姻问题,残疾人的家属忌谈家中的那位残疾者,等等。有时,与医生、律师等会话对象交谈,在他们工作以外的时间里,不宜谈过分具体的专业话题,如什么病该怎么医治,什么纠纷该怎么处理等。同要人交谈,往往忌谈政治、宗教和性的问题。“敏感话题”很难处理,一般要尽量避而不谈。
5.根据场合选择话题
选择话题除了看人之外,还要看场合。会话是在一定场合、情境之中进行的,话题应当同场合、情境协调,不协调的话题不但大杀风景,而且还有可能损坏人际关系。喜庆的场合,不能谈令人伤感或通常认为不吉利的话题。悲哀的场合,不能谈令人捧腹大笑的话题,也不宜谈婚恋喜庆等话题。其他如庄严、肃穆、诙谐、欢乐等各种不同的场合,交谈时都应选择各自适当的话题。
三、开头很重要
万事开头难,想用短短的几句话就牵动听众的心实在不是一件易事。
那么,如何开好头?下面讲的方法可供参考。
(1)以一则小故事开头。可供使用的故事一般有两类:幽默的故事和一般的故事。但使用幽默的故事一定要注意,讲话者需有幽默的禀赋,切不可平淡、呆板;而后一类故事,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逸事趣闻,也可以是中外历史上有影响的事件。无论使用哪一类故事,都应注意和自己的谈话内容相衔接。
(2)从展开物品开头。讲话之前,先拿出一件物品,肯定会让在座的听众挺直身子。他们会猜想:他要表演魔术吗?这就引起听众的好奇心。展示的物品可以是一幅画、一张照片或任何一件其他实物,只要有助于讲话者阐述思想,能引起话题就行。
(3)用提问的方法开头。开场时提出一个问题,听者就会顺着你提的问题去思考,有一种急欲知道答案的想法产生。值得注意的是,提出问题要新颖,不要过于简单,尽量提一些能给听者教益和启发的问题。
(4)用名人的话开头。一般人都崇拜名人,名人的话都有一种吸引听者的磁力,但引用名人的话一定要恰当,要符合情境。
(5)用令人震惊的事实开头。它可以使听者从一系列触目惊心的事实中醒悟过来,造成一种“悬念”,使听者急于了解更多的情况。
(6)用赞颂的话开头。一般来说,人总是爱听称赞颂扬的话。讲者开始讲话时,真诚地赞颂该地区的巨大变化和当地人民取得的惊人成就等,这样就把听者和讲者的距离拉近了,气氛很快就会活跃起来。
(7)用涉及听者切身利益的话开头。把自己讲话的内容与听者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引起听者的关注和重视,吸引听者的注意力。
(8)从有共同语言的地方开头。这些话可以是以往相同的经历和遭遇,也可以是双方以前的密切合作,还可以展望双方发展的前景。双方产生了共鸣,就可以深深地吸引住听者。
开头的方式多种多样,因此讲者都应根据不同场合、不同话题和不同对象,选择适合自己的讲话开头的方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吸引听者并打动听者是最终目的。
四、看对方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性格外向的人易于和人交往,性格内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不善于主动与人交往。同性格开朗的人谈话,你可以侃侃而谈;同性格内向的人谈话,就应注意分寸,循循善诱。孔老先生的“因材施教”用在这里也很恰当。一次,孔子的学生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说:“不能。”又一次,另一个学生冉求又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说:“干吧!”公西华在旁听了犯疑,就问孔子:“两个人的问题相同,而你的回答却相反。我有点儿糊涂,故来请教。”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时做事好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好胜,胆大勇为,所以我劝阻他。)孔子教育学生因人而异,我们谈话也要因人而异。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心态,有时候甚至不会从外部表现上明显地表露出来,这时作为表达者就应当洞察对方的心理,以便进行有效的交流。
有一次,某大学几个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到某机关部门去联系毕业分配。接待他们的60来岁的局长解释说,机关的许多部门编制有限,个别的可以考虑吸收,几个人都来不好安排,因为名额很少。听了这番话,一位女研究生感叹:“有些人早该离退休了,就是赖着不走……”这么一说,老局长的脸色变得很难看。老局长60多岁的人了,整天为离休的事情犯愁,而这时听到如此嘲讽,心里当然就更不是滋味!
人际交流中还经常会有“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情况,说话不注意洞察对方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发生意外的问题。《红楼梦》第八十三回写到大观园中一个婆子教训自己的外孙女:“你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头混搅!”这话恰好被黛玉听到,她误认为婆子在骂她,于是大叫一声道:“这里住不得了!”直气得“两眼反插上去”。婆子的话本来是不让外孙女到大观园中来,但黛玉不这么想。她那种寄人篱下的特定处境和心态使她产生误会。所以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听起来感受完全不同。
以上这些事例告诉我们:说话一定要看对象,注意对方的心理状态,观察对方的性格特点,尽量避免说话时无意之间伤了人。
五、看对方以及在场者与自己的关系
这里不仅是指交流双方的关系有什么特点,而且还要考虑双方与第三者、第四者的关系。因为两人之间的交流信息有可能在其他场合传播给第三者、第四者。我们说话一定要经过考虑双方与第三者、第四者的关系。因为两人之间的交流信息有可能在其他场合传播给第三者、第四者。我们说话一定要经过考虑,以避免招惹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某个男生拿了某同学的随身听不还,老师严厉地批评了他,后来他改变了,没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临近期末,他有些不放心,怕老师在成绩单的评语中提及此事。一次闲谈中,他突然问:“老师,我现在变好了,会不会在评语中给我来上一笔?”老师本来可以直言,但看到还有几个同学在场,不便明说,又不能不说。于是老师随机答道:“难道你和其他同学不一样吗?还想让我给你写得更好一些,是吗?”说完,老师笑了,那位男同学也心领神会了。
读过《红楼梦》的人会发现,大观园里每个人物的言语,那可谓是什么人说什么话,见什么人说什么,各具特点。如第五十六回写到总管贾府内务的王熙凤因病休养,王夫人只好让探春和李纨料理家事。探春提出了勤俭节约、减少开支的主张,大家都赞成。但平儿该怎么说呢?作为王熙凤的心腹,就得维护主子的威望,但又不能不赞扬探春的能干。倘若多一层考虑,自家主子怎么就没想到这个好主意呢?考虑了这么多,平儿说:“这件事须得姑娘出来,我们奶奶虽有此心,未必好出口。此刻姑娘们在园里住着,不能多弄些玩意儿陪衬,反叫人去监管修理,图省钱。这话断不好出口。”平儿真是好心计、好口才,后来宝钗称赞她:“远愁近虑,不卑不亢。”
所以说,说话一定要看对方及在场者与自己的关系。尤其是身为秘书的,倘若说话不看对方和在场者,那结果将会不但让人小看你,还会影响你的领导和单位的形象。
六、按着听者的感情脉搏说话
美国心理学家阿基利斯说:“人类是住在各自世界(自我世界)里,通过自己专用的有色眼镜去看世界。”
在语言交往中,听话的一方是怎样理解对方话的呢?是不是你怎么说,他就怎么理解?非也。通常,他是先把说话者的话纳入自己的“自我世界”,经过感情的过滤之后再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听话者对说话者的感情取向——喜、怒、哀、乐、好、恶,即“关系框子”起着左右的作用。如果是喜欢或厌恶的那一方面一旦压抑了理智,说话的效果就会走向反面。听者对说话的人如有厌恶感,就会拒绝他的说明;反过来,如果持有善意或好感,就会接受他所说明的一切。
因此,作为秘书,说话时,企求达到预期目标,获得听者的响应,就必须融洽双方的关系,即按着听者的脉搏说话,阐明道理,分析事实,让对方在心平气和的环境中接受你说的意思。
由此可见,成功地按着听者的感情脉搏说话的基础,是自身的真诚与对对方的深入理解。如果不具备这个基础,那就不是按着感情脉搏说话,而是投其所好,也达不到你预期的目的。
七、别忽略了小礼节
当我们要处理一件事情时,就必须从微细的地方做起。而通常的人,常常犯的毛病,就是只会顾大事,而忽略了似是无关却是有关的小事,结果便直接影响到大事情的发展。其实,“大事由小事入手”,这话没有说错。
我们待人接物,应顾及微小的礼节,这并非叫你去用卑下谄媚的手法去博取他人的欢心,而是说你自己应对别人尊敬有礼。
譬如你跟一位朋友谈话,即使你当时觉得对方发表的意见是绝对无理或有错误,你也不应该不顾别人的面子即时加以驳斥。假如这件事情不重要的话,你应该忍耐一点,要尊重对方,甚至鼓励对方发表自己的意见。
对方说话时,你也不妨赞赏他几句,这并不是你给他戴高帽子,而是每一个人都有希望别人赞美自己的心理。谈话时,你不妨施用你的“灵机”来迎合对方,例如这位朋友喜欢跳舞,那你不妨谈一点“跳舞经”,切勿谈及对方不喜欢的话题。这是在对话时应注意的重要小礼节。
当你的朋友吸烟时,烟雾可能弥漫全室,这时,你不应该立即打开窗,而应以婉转的词句,例如说天气闷热、空气不佳等,然后才漫不经心地打开窗户。这样,既不会令别人太难为情,而你自己也会做到见机行事的礼节,这可是一举两得的妙法。
记着:在家接待客人,大礼节反而无须过分认真,要使对方感到好像在他自己家里一样。当吃东西时,别人吃少吃多,是有他自己一套的,不好勉强别人。否则,反而使别人不好意思,有浑身不自在的感觉。同样,作为秘书,在单位或者餐厅,代表领导或单位接待客人也是这样,不能忽略小礼节。
八、“对不起”的效用
“对不起”这三个字看来简单,可是它的效用,却非别的字眼所能比拟。可以说,这三个字,能使强者低头,能使怒者消气。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它的效用,能充分利用它呢?恐怕就连秘书也未必就能运用自如而恰到好处。
在车上误踩了旁人一下,说声“对不起!”,被踩的人自然不计较什么了。人的心理是这样,对于许多事情皆可原谅。若他已经吃亏,你还不承认你的过失,好像他的吃亏是咎由自取似的,那么他就无法原谅你。
客气和谦虚,是获得友谊的唯一方法。消弭恶感,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聪明的方法是自己谦逊一点。自己有过失的时候立刻道歉,别人便会原谅你,过而不认,就难怪对方生气。常见许多口角变成打架,或因一两句话就酿成命案的,多由此起。
“对不起,害你等了许多时候。”“对不起,你可以替我把东西递过来吗?”在日常的谈话中,这三字真是用途太多了。因为它表示客气和礼貌,使别人对你更加宽容谅解。
“对不起”三字,意思无非是让别人占上风,你让他占上风了,还能有什么更大的要求呢?息事宁人,莫善于此。古人教人要“夫妻相敬如宾”,对人要“恭敬谦和”,也无非叫你多说几声“对不起”而已。
当你在戏院里经过别人座位时,先说声“对不起”,那么让路过的人一定不会把眉梢皱起。如果你在工作中、交际中,关键时多说两声“对不起”,也许你正愁在眉间的事情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当然,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凡说话一定要出自真诚,须具一颗善良的心,这句话才会发生奇效,若你专以此为手段来达到目的,以为横一句“对不起”,竖一句“对不起”,便就可以为所欲为,那就大错特错了。
九、言谈举止说风度
言谈举止,也叫风度,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犹如商店的橱窗门面,不可忽视。
风度是一个人的道德、情操、气质、性格和文化素质等综合的外部表现,也是他人洞悉其内心的门户与向导。因此,一个秘书如果想要自己的话被对方正确理解,并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就不能不讲究风度。
如何才能成为有风度的人呢?
(1)态度应当安详。谈话时应泰然自若、落落大方、不卑不亢,不应含含糊糊。
(2)表情应当自然。一个人说话时,其表情受着两种因素的制约:一是对听者的态度,二是对所说内容的表达。就对听者的态度而言,应以微笑为基础,就内容的表达而言,应是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不能造作。
(3)动作应当稳重。所谓动作,是指辅助的手势和姿态。说话应富有吸引力,但不要庸俗化,应稳重沉着。
(4)声音适度。这里的声音,包括强度与速度。强好?弱好?快好?慢好?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内容和情境而定。一般说来,高低要合适,强弱要得当,既不能低得谁也听不清,亦不能声如洪钟,旁若无人;既不能像连珠炮似的,叫人神经紧张,应接不暇,亦不能老牛拖破车似的慢吞吞地教人着急。
(5)语调应当明朗。语调,就是说话的腔调,即一句话里话音高低的配置。善于说话的人,总是根据内容或抑或扬、或顿或挫,节奏鲜明。油腔滑调不行,喃喃呢呢、吞吞吐吐不行,无谓的口头禅也必须克服。
此外,语言交往是双向的,作为秘书不应光顾自己说,还应留意听者的反应。通过听者的表情、姿态,对自己的说话进行评估,必须要作适当的调整,使自己的话让听者更好地接纳。要让听者感觉到你的水平和说话的分量。
十、听话比说话困难
秘书工作中的交往,要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传递给领导或帮领导传给下属。善于听,即善于通过对方的语言,判断其真伪,捕捉其真意和事实。两者比较,听话比说话要困难得多。
有人研究,发现一般人的说话速度是每分钟120~180个字,思想的速度却要快4~5倍。所以,听话者注意力稍一分散,别人说的话就只能听到一半。
有人进一步研究指出:说话一方把自己想说的内容,根据需要,按照某种逻辑结构,用某种速度说出来。这里的“某种”是指个人的喜好或习惯。这些话到达被听者的耳朵,同样还得经由听者个人的喜好与习惯的“某种”折射。所以,说者的本意与听者的理解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我们要善于听,即善于看穿说话人的真伪,善于抓住说话的人真意和事实。这就要求我们:
(1)全神贯注地听对方说话。促膝恳谈也好,面对面的交换意见也好,不管处于什么情境,采用什么交往方式,都要认真聆听,不能带有情绪,更不能带有偏见,即使是无聊的话,也要有耐性地坚持听下去。爱听不听的态度,是对对方的否定,最容易损害对方自尊心。
(2)一边听一边概括对方说话的要点。把别人的话逐句地听和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善于听,即在于善于一边听,一边整理,把对方的话加以概括,抓住要点。
当然,概括出要点,也不要主观地论定,待对方的话告一段落时或轮到自己发言时,才向对方提出,以资核定。如果与对方一致,那就说明自己没理解错,如果与对方不一致,应及时交换意见,切忌当时不说,过后纠缠。
十一、帮领导把话说下去
从电视荧屏上,常看到这样的镜头:被访问的嘉宾一时间未能把话说下去,主持人即时作出反应,替嘉宾把话接下去,使谈话得以轻松地进行。其实,这种言谈交往艺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只是我们不以为意罢了。而身为秘书,也是需要熟练掌握的。
比如,协助领导把话说下去,首先要全神贯注地听领导说话,要一边整理概括,还要判断领导说话的原意,留意体会其语调,观察其表情和动作姿态,综合分析。试想想:如果连领导的说话也理解错误,又如何把他的说话接下去和传达下去?
协助领导把话说下去,是对领导的起码尊重,也是秘书应酬的基本礼仪。然而,怎样协助领导把话说完呢?最好的办法,是及时地用上评语或诱导性的词语。
帮助领导把话说下去,这主要是在开会或领导接见客人时,有时领导想说什么或表达什么而一下激动得接不上来了。这时,为了不让领导尴尬,你要提示或提醒他,帮助他把话说准确,说下去。但为了不误传领导之意,要特别注意听领导的弦外之音。
听领导的弦外之音不难,只要用心听,并且注意领导的表情、语气,再联系平时的某些迹象,就会心有灵犀一点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