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56400000015

第15章 闲话惠安堡

张树彬

一、沧桑古堡

惠安堡,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西南一隅,虽只是一个居民仅有几千人的乡级小镇,却是一个历经沧桑闻名于世的古堡。说起惠安堡的历史,比今日之盐池县城还要古老,就连“盐池”这个称谓,也是由惠安堡一地移到盐池县城的。

惠安堡盛产食盐,古代地名即以“盐池”相称。食盐在古代是重要的军用和民用的必需物资,在国民经济中占的地位十分重要。早在周代时就有人专门从事制盐的职业(“周礼有盐人之职”),从汉代开始就有专门管理晒盐业和冶铁业的官吏(“汉置盐铁官”),实行盐业和铁业只能由国家官方经营,即“盐铁官营”,不允许私营。西魏恭帝元年(554年),设置了盐州,辖境约为今东至陕北靖边,西至宁夏吴忠,北至内蒙前旗,南至甘肃环县一带地域。隋朝改称盐川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改为盐州,西夏因之。将一个地域以“盐”命名,说明了人们对盐的重视程度。

北魏人郦道元著《水经注》中记载:“山东有三水县……县东有温泉……温泉东有盐池”。这里所说“山东”是指罗山的东边,“三水县”近年有人考证其址在今同心县红城水古城,“县东有温泉”指的是惠安堡西南约十余里处的暖泉。“温泉东有盐池”指的就是惠安堡的盐池。这则史料即表明,惠安堡这个地方在汉代时属于三水县,也表明惠安堡的盐池在北魏时已闻名于世了。

到了唐代神龙元年(705年)的时候,在这里设置了温池县。之所以称温池县,是因为那时已将这里的盐湖称之为“温泉盐池”,且这个名字已叫得很响了,所以才将县名定为“温池”。《旧唐书·地理志》卷三十八中记载:“温池,神龙元年(705年)置……燕山州,在温池县界,亦九姓所处……烛龙州,在温池界,亦九姓所处。”这段史料又告诉我们,唐代不仅在这里设了温池县,而且燕山州、烛龙州两个州的治所都在这里。还告诉我们,燕山州、烛龙州都是“九姓所处”。“九姓”是当年对西北一些少数民族的一种称谓,就是说那时这一带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

温池县属灵州(治今吴忠),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时,曾一度将温池县划归威州(即今宁夏同心县韦州镇,原址在今韦州镇附近)管辖,后来又隶属灵州。温池县在历史上存在近二百年,到五代时才被废弃了。

当年温池县城的旧址在哪里呢?如今已很难说清。因历史久远,旧城可能因被沙压水淹而搬迁变动,至宋代时此地又为西夏腹地,而西夏的历史资料又很少,关于温池县的资料更不可得,这就使温池县断了历史的记忆,只能推测是在今天的惠安堡盐池周边一带。惠安堡盐池周边一带有“西破城子”、“北破城子”、“小盐池城(即今老盐池)”等几座古城遗迹,今天已不知它们是什么年代所筑的城池,其中之一可能就是古代温池县的古城址。也可能这几座旧城址都是温池县几经迁徙留下的遗址。

惠安堡在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是在明代。明王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有26个亲生子,其中有9个儿子封在东北到西北的边境为藩王,自东往西数过来依次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肃王。为防御中国北部境内一些游牧部族贵族的侵扰,在北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设立了辽东、蓟州、宣府(宣化)、大同、太原、延绥(今榆林)、宁夏(今银川市)、固原、甘肃(今兰州)9个边防军事重镇,合称“九边”,分别派大将统兵守御。惠安堡虽不是九边重镇,但地处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等几个重要边镇的交通枢纽之上,且惠安堡的盐业赋税是朝廷供边防买马、用作军饷的重要财政来源,所以很受国家重视。明代宁夏兵备道佥事孟曾说:“宁夏小盐池,乃天生自然之利,资穷边军需之用。”这里所说的小盐池,就是今天的惠安堡盐池。明代还有许多诗人赋诗作词,对这里大加称赞。如宁夏都御史冯清有诗《盐池道中》曰:

南薰摇宪节,暑雨袖生凉。绝寒烽烟净,新恩雨露。

双明随野色,一碧湛天光。景象呈佳丽,诗成兴未央。

又有诗《盐池》曰:

盐池几方许,经始不知年。天地自然利,军民无种田。征输宜减薄,奸弊贵穷研。调鼎仍凭藉,谁云祗实边。

因盐之重要,官方自然要在产盐的地方设立管理机构。在盐池北边10余里的地方有一座城堡(即指今老盐池),那时就叫盐池城。又因惠安堡盐池那时称小盐池,所以这座城也称小盐池城。这里明代时隶属灵州,为灵州盐池千户所,并是交通驿站,故又称盐池驿。盐池千户所设灵州盐课司、巡检司等盐业管理机构。

那时的盐池城虽临近盐湖,但毕竟离盐湖还有十几里路程,不在盐湖边上,总有管理之不便。后来官方就将这些盐业管理机构设置在盐池东岸的居民点。明嘉靖六年(1527年),宁夏都御史翟鹏向朝廷上奏,在这个地方筑起了一座新城堡。明代的新城堡一般都以堡长或当地屯兵长官的名字命名,或许当时这座新筑城堡的堡长名叫“惠安”,或许是当时当地屯兵的长官叫“惠安”,于是这个城堡就被命名为“惠安堡”。这就是说,惠安堡这个古堡至今也有约500年的历史了。《嘉靖宁夏新志》中就明白地记述:“初无城郭,今有之,名惠安堡。二司(指灵州盐课司、巡检司)皆在于内。清代宁夏设有盐捕厅,在惠安堡驻宁夏府盐捕通判,司盐务。”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宁夏巡抚黄嘉善主持将惠安堡“以砖石固之”,就是在城墙外又砌上了一层砖,使之更加坚固。

堡,音bǔ或pù,指四周有城墙的村庄或镇子。史料记载惠安堡“城周二里四分”,这和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惠安堡城遗址是相符合的。《嘉庆灵州志迹》对于惠安堡城堡有这样的记载:“门二道,门楼二座,南北敌台三座。”据当地年老人忆述,城堡有南、北二门,北门有瓮城。旧时,在南、北城门楼上都建有庙宇。北门约3丈高的城门洞上方建有“玉皇阁”,门洞西侧砌有28级石台阶,留有正门和转折门。转折门用砖砌成,上坎镌刻着“云霄门”3个大字。玉皇阁为上下两层殿阁,下层殿阁为娘娘殿,上层殿阁为玉皇大帝殿。南门城门楼上为“火神庙”,城南有“关帝庙”(财神庙),城西有“盐神庙”,其他各处还有城隍庙、文庙、文昌阁、魁星楼等众多庙宇。

到了民国初年,袁世凯国民政府下令撤州置县。1913年,将原灵州花马池分州改置盐池县,县治设于花马池城,并将原花马池城改称盐池城,还将原属灵州管辖的小盐池划归盐池县。“盐池”这一地名称谓,也就由小盐池移到了花马池。当地人习惯将旧的、原来的事物称作“老”,于是将原来的“盐池”这一地名改称为“老盐池”,一直沿用至今。

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西征解放了盐池县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工农红色政权——盐池县苏维埃政府,成为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属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但盐池县还有惠安堡、萌城一带没有解放,仍为国民党统治。国民党宁夏省主席马鸿逵本来就觉得自己统治的宁夏省地盘太小、县分太少,不甘心丢掉一个县,于是他又在惠安堡、萌城一带地区又成立了一个“盐池县”,与苏维埃盐县政府对峙。国民党的盐池县政府就设在惠安堡的财神庙内。这样一来,在盐池县这一块地盘上就有了两个“盐池县”,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红色盐池县,一个国民党统治的白色盐池县。群众称之为“一个是红区,一个是白区”。惠安堡虽然成为了国民党盐池县政府所在地,但这个“县”实在太小。1940年,马鸿逵又决定将同心县的下马关、韦州、红城水,罗山西坡的关口湾和金积县的红寺堡划归国民党盐池县管辖。

1949年8月盐池县全境解放,惠安堡获得了新生。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惠安堡回汉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光荣传统,开拓进取,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

二、古今通衢

惠安堡虽然只是祖国大西北的一个边塞小镇,但古往今来却一直是大西北的一处四通八达的重要交通枢纽。

远在商代,西北诸少数民族就与中原王朝有着许多联系,开辟了边塞通往内地的道路。进入汉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汉王朝疆土扩展到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这样一来,中原与西域、中亚诸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使节、商旅往来不断,中原经河西走廊入西域、中亚的交通干线——“丝绸之路”形成。与之同时,北方的匈奴民族逐步强大后,不断联络西部羌人,在河西走廊一带劫掠丝绸之路上的使臣、商客,造成时有“丝路不通,使者不前,商旅不行”的现象。于是人们便另辟蹊径,打通其他的通途,这就使得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通道,而是有多条分支,主要有南、中、北三条干线。惠安堡这个地方,就处在丝绸北路的冲要之地。据鲁人勇先生在《唐末五代至北宋的“丝路”主线》一文中考证,从灵州南至长安,早有大道存在,唐代一般叫灵州道,宋代《武经总要》一书中称灵武路。罗丰先生在《五代、宋初灵州与丝绸之路》一文中指出“灵环道在通往中原的三条道路中……最为重要”。这里说的灵州道、灵武路、灵环道,是指同一条道,即由今吴忠经石沟驿、惠安堡、环县一线去往西安的一条大道。沿途经环州(今甘肃环县)、庆州(今甘肃庆阳)、宁州(今甘肃宁县)、州(今陕西彬县)及咸阳而到达长安。

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李世民曾驾临灵州(今吴忠)接见11姓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举行盛大的民族同盟盛会;唐至德元年(756年),唐肃宗李亨灵州登基,使灵州一度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这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使灵州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成为了西北重镇。由是,长安与灵州之间,使节往来不断,商旅频繁,使得这条丝绸古道变得更加繁华。处在长安通往灵州的这条古道上的惠安堡一地,正好是必经的一站。

站,就是驿站,是行程中途暂停休息住宿之处,元代时称之为“站”,明代时称之为“驿”。古代出行交通工具落后,或车马或步行,每日行程仅为几十里,就需要停下来歇息食宿。所以在一些主要道路途中都有供行人歇息食宿的驿站。行人每一日之行程称为“一站”,但一日之行程有多有少,所以“一站”就有大有小。“大站八十里,小站六十里”,就是说两处大站之间相距80里,两处小站之间相距60里。灵环道上一般都是大站,从灵州(今吴忠)到石沟驿80里,从石沟驿到盐池驿(今老盐池)80里……由此可以看出,惠安堡不仅处交通要道之上,而且还是重要驿站。我们还可以推测,无论是唐太宗李世民驾临灵州后返回长安,还是唐肃宗李亨灵州登基后再返长安,走的可能都是灵环道,也可能都曾驻跸惠安堡一地。往来于长安与灵州之间的使节及文臣武将、商旅墨客,在惠安堡这个地方换马歇脚那就更是司空见惯的事了。直到今天,灵环道这条千年古道仍不失为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已不再是昔日坑坑洼洼的黄土大道,而是平展展柏油路面的211国道,承载着中原大地和辽阔大西北的贯通。

惠安堡一地不仅是交通要冲,更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211国道纵贯南北,盐兴公路横穿东西,惠平(惠安堡至平凉)路、惠大(惠安堡至大水坑)东接西连,四面八方皆为通衢大道,条条大路辐射四面八方。由这里向西、向北,近至吴忠、灵武、银川等宁夏的重要城市,远达青海、新疆等西北省区;由这里向东北,近至盐池县城,远去内蒙古鄂托克前旗、陕西省定边等地;由这里向东,近至本县大水坑等地,远至陕北榆林、延安各地乃至山西太原、大同;由这里东南,近至本县南部山区麻黄山等地,远达甘肃环县、庆阳乃至陕西咸阳、西安等地;由这里向南,近至盐池县萌城,远达甘肃庆阳一线乃至陕西咸阳、西安;由这里向西南,近往同心县太阳山、韦州、下马关、豫旺一线,又可通往红寺堡、同心城、中宁、中卫一线,远去则可达兰州、宝鸡等西部重要城市……将在2010年修成通车的“中太”(中卫至太原)铁路、正在修筑的“盐宁”(盐池至中宁)高速公路,分别从镇区南北穿过,设计建有火车站和高速公路进出口,将使物流、人流传经十分便捷。

四通八达的交通线承载着祖国现代化建设物资的交流,连接着天南地北人际的交往,把惠安堡和祖国各地连在了一起,繁荣了地方经济,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惠安堡这一颗瀚海明珠,虽只不过是一个乡级小镇,却在祖国大西北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三、千年盐湖

盐池县以盛产池盐而得名,古代在不同时代曾属灵州、盐州、盐川郡等,历史上又有温池、花马池等称谓,皆与县境内多有盐湖之故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地理区划的演变,所属盐湖有的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有的划归陕西省定边县,而盐池县却只剩下了惠安堡一处盐湖了。令人遗憾的是,今日这一处仅有的盐湖,也因地质、气候的变迁和人为的不正当开采等诸多原因,逐渐变得产量低微,质量低劣,终于在2000年8月被盐池县政府批准“改制”而关闭,极不情愿地给书写了两千多年的“盐文化”篇章画上了一个蹩脚的句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惠安堡的盐湖,曾经世世代代养育着这一方的人民,祖祖辈辈打造着一方的盐文化。虽然她今天已经成为了历史,但生活在这一方的儿女不会忘记她辉煌的过去。

盐,即指食盐,是人们生活中必需的调味品。食盐有海盐、井盐、矿盐、池盐等多种,其中池盐是指盐湖所产的盐,又叫湖盐。

盐湖,又称盐池,即产池盐的湖泊。惠安堡盐池,是宁夏盐池县惠安堡镇西不足两公里处城滩地上的一所盐湖。该地古名凤凰台,传说曾有凤凰在此落过之后便成为湖泊,故民间又将这座盐池称为“凤池”。该盐池由南、中、北3个咸水湖相连而成,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湖东岸靠惠安堡镇,南接荒漠,西边和北边均靠沙边子(即沙漠的边沿地带)。

惠安堡盐池历史悠久。西汉时,这里属于三水县。在《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这样一些古籍中,就已有了关于这座盐湖的记载。盐业在中国古代是国家重要赋税来源,所以备受朝廷重视。从汉代开始,就实行“盐铁官营”的制度,即盐和铁这两样东西必须由国家来管理经营,可见盐和铁在古代的重要地位。《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早在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时,朝廷就在这里“置盐官,主盐税”,说明那时朝廷已对这里的盐业相当重视。至唐代时,全国的赋税,“盐利居半”。就是说盐业的赋税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50%。唐代文学家韩愈在《昌黎集(四十)·论变盐法事宜状》这篇文章中说:“国家榷盐,粜与商人;商人纳榷,粜与百姓,则是天下百姓无贫富贵贱,皆已输钱於官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加入专利卖给商人;商人交纳了专利,再加专利卖给百姓。其实是将专利不分贫富贵贱摊到了百姓的头上。

《元和郡县图志》卷第四“回乐县”条下记载:“温泉盐池,在县南(指回乐县)一百八十三里,周回三十一里。”回乐县即唐代灵州所在地,地址在今宁夏吴忠。而温泉盐池,即今天的惠安堡盐池。古人之所以把这座盐湖称“温泉盐池”,可能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古人为事物命名多以就近的显著特征,这座盐湖附近有一处温泉(又称暖泉),于是就以“温泉”给盐湖命名;二是湖水因含矿物质而冰点低,冬季不易结冰,科学不发达时代的人们误以为这是湖水本身的“水温高”,直呼其为温泉盐池了。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有盐池十八……盐州有乌池、白池、瓦池、细项池,灵州有温泉池……”“灵州有温泉池”,说的就是惠安堡盐池。可见在唐代时,惠安堡盐池已是驰名天下了。据《唐会要》一书中记载:温泉池“置榷税使一员、推官两员、巡官两员、胥吏三十九、防池官健及池户百六十五户”。从这一记载的数据可以推测,“池户”165户,采盐工当不少于300人,产盐量会在15万石左右。

五代十国时废温池县,但温泉盐池的名称仍在沿用。北宋建立不久,党项族割据今宁夏、陕北地区及内蒙古和甘肃部分地区,建立了西夏国,与宋朝对峙近200年。这一时期惠安堡所在的地方沦为了西夏之地,这里的盐池就为西夏国所控制了。人们可能已认识到盐湖之水并非“温泉”水,不再称“温泉盐池”,而是直呼其为“盐池”了。就连修筑在盐湖北边约15里处的一座城堡(今老盐池城),也被称作“盐池城”。

西夏国所占据的今宁夏、陕西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有多处盐湖,故产盐甚为丰富。但北宋对西夏采取经济封锁,禁止西夏盐运入宋地经销,敕令关陇(陕西关中、甘肃陇东)一带的民众都食用山西解盐,即山西省运城县东南的解池出产的食盐。庆历四年(1044年)宋夏议和,根据双方签订的条约,宋每年“赐”给西夏大量的物资,西夏对宋称“臣”。西夏国提出要每年输往宋地食盐10万石,但宋朝仍不予允准。然而,关陇一带民众因解盐运输路程远而售价必高,所以多有不顾禁令而暗中购买食用西夏之盐者。这样一来,惠安堡一地所产食盐就大量销往了今陕西关中、甘肃陇东等地。直到元朝统一中国后,朝廷下令“以黄河为界听民用之”,即黄河以东民众可食用解池盐,黄河以西的陕西、庆环(甘肃庆阳、环县等地)一带民众均可食用温泉池等地池盐,此举深得民众拥护。

明、清两代是惠安堡盐池最昌盛的时期。明朝廷以西北地区的盐税收入为西北地区军事费用的主要支柱,故无论朝廷还是地方,对于盐业生产十分重视。清代虽不以北部边防为重,但盐税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方面,仍受到官方的极为重视。

从明初开始,惠安堡一地的盐池被称做“小盐池”或“花马小池”,这里所产的盐亦被称作“小池盐”。

其所以称“小盐池”或“花马小池”,是为了和花马池加以区别。位于今天宁夏盐池县和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交界处有座北大池,古代叫作花马池,是一座较大的盐湖。花马池附近的一座城堡,也就叫花马池城了。花马池城是一座重要边关城堡,但因在长城之外,没有安全保障。明代天顺元年(1457年),将该城由长城外迁到长城之内今天的盐池县城这个地方,仍叫花马池城。这样一来,就把原来的花马池盐湖叫作了“北大池”,而将位于今天盐池城和定边城之间的盐场堡盐湖改叫作“花马池”或“花马大池”。为了不和惠安堡的盐池混淆,就给惠安堡盐池前加了一个“小”字,称为“小盐池”或“花马小池”了。

明洪武二年(1369年)在小盐池城设立灵州盐课司,主要管理花马大池、花马小池,并代管漳县、西和(俱在今甘肃境内)两处井盐。据《明史·食货志》记载,该盐课司从成立到弘治年间,每年盐课额为351万多斤,其中西和、漳县井盐仅64万多斤,而大、小花马盐池池盐多达286万多斤,占总数的81%。

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宁夏巡抚王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将小盐池旧城拓展修筑,驻兵防守并设驿递。到了明嘉靖年间,为了加强和方便盐务管理,特在盐湖东畔修筑了一座新的城堡,将盐课司移驻新城堡之内,这就是惠安堡城了。

到明万历年间,灵州盐课司岁办盐课由原来的350多万斤增加到了1257万多斤,所增加900万多斤基本上都是大、小盐池增产。按明代盐法,盐课以引为计算单位。商贩购盐须先领取引目(引的数量),然后拿着引目到盐池购盐。无引之盐则被视为“私盐”。当时还在距盐池城南90里处的萌城专门设立“批验盐引所”,因萌城正位于小盐池通往关陇的交通要道上。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以前规定每引为400斤,俗称大引;以后改为每引200斤,俗称小引。但旧时盐业交易很“大方”,并不“斤斤计较”,所以古代盐业交易中往往不是以重量论而是以体积论,即不是论“斤”买卖而是论“升”、论“斗”买卖。

升是容器,是用来计量体积的。一般用以计量粮食的多少,每升米谷约5斤,每升盐的重量则远大于5斤。10升为1斗,10斗为1石。每引可购盐1石,即10斗,有时多至1.5石。这就远远超过了“每引200斤”或“每引400斤”,足见盐业交易中的“大方”。据正德元年(1506年)统计,小盐池盐课为33150引(当年新增30000引),到嘉靖八年(1529年),小盐池又增盐课22417引,产量比明初增加20多倍。惠安堡盐业生产在明代时的繁荣景象,可见一斑。

明代大、小盐池之盐税收入多用作边费开支,购买军马、当年的军饷、修筑长城、防秋等项军费开支,多取于盐税。例如《皇明世法录》记载:“(嘉靖)十四年,题准灵州小盐池额盐3105引,专供花马池一带修边支用”。“嘉靖三十四年奏准,(小盐池)收贮银两,于年终解送花马池粮衙门交收,专备防秋用”。从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小盐池对明朝财政的贡献是很大的。明庆王府长史周澄曾写了一首题为《盐池》的五言诗赞美小盐池,诗曰:“凝华兼积润,一望夕阳中。素影摇银海,寒光炫碧空。调和偏有味,生产自无穷。若使移南国,黄金价可同。”诗中说小盐池之食盐若运到南方,价比黄金。这当然是诗文夸张的手法了,但夸张也正是为了说明盐的价值之高。清代扬州盐商富可敌国,就很能说明食盐在“南国”获利之重。

清代前期,花马小池的盐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嘉庆灵州志迹》中对这里盐池的记载也更为具体,说:“宁夏盐捕厅灵州花马小池,产盐地方周围36里零。池设有壕墙,按年疏筑,限隔内外。”这里所说的“壕墙”,是一道沿着盐湖东岸修筑的堤埂,南北长7里,址厚约5丈,高1丈,顶宽约5尺。堤埂用沙蒿柴和泥土混合筑成,工程量大,每年都要进行检修,其用途是防御暴发的山洪淹毁盐田。壕墙的中间建有砖石砌成的门洞一处,俗称“盐门洞子”,高约3丈,是专门防止食盐走私而设,规定所有运盐的“脚户”都必须经盐门洞子出入,验票放行。盐池壕墙至今尚在,而盐门洞子于民国年间已倒塌,今天我们只能看到有一土丘。

《嘉庆灵州志迹》较详细地记载了花马小池的产盐及税收情况:“旧盐井200眼,额坝夫200名,征纸价银522两3钱4分,工食银2457两6钱。捞盐61440石,引61440张。征课银13240两2钱2分。又于雍正六年,在‘盐井增添’案内查出新井202眼,共402眼,额坝夫402名。”

乾隆元年(1736年)起,朝廷在惠安堡设盐捕厅,衙门在西城,设置盐捕通判,正六品(比县官高一品),管理民事与盐务。

盐业的发展带来经济的繁荣。清朝前期的惠安堡城内,街道齐整,人烟稠密,商贾云集,市场繁华,一派升平景象。到了同治年间(1862~1874年),西北爆发了回民起义,朝廷调大军镇压,到处都是血与火的战场。惠安堡地处交通要道,首当其冲饱受战争的摧残。800多户盐民死的死,逃的逃,十室九空,盐业生产全部陷于停顿。到了光绪年间(1875~1908年),逃亡的人口开始陆续返回。光绪末年,惠安堡全堡又有了居民246户,1233人,但盐民不过四五十户。《光绪灵州志》记载:“因人烟无多,销售不广,且盐务既不归州,又无商人承办,刻下尤能销引若干,征课若干,州中无案可考。”可见这时惠安堡盐业萧条之景象。

民国初年,惠安堡共有居民近200户,其中有盐民六七十户,经营者都是汉民。年产盐3000吨上下。盐民世代以捞盐为生,有的兼搞农业及卖柴、卖水等副业,一般都能维持生活。其时,惠安堡盐池的名称渐渐代替了花马小池的称谓。

民国十八年(1929年)宁夏省成立,当年12月成立宁夏榷运局,管辖烂泥池、苟池、北大池、定边、惠安堡、中卫、红盐池(在阿左旗)、同湖池(在阿左旗)、叶盛等9个盐税分局。

1933年马鸿逵任宁夏省主席之后,为了加大盐税征收力度,在花马池(今盐池县城)设一等盐务分局一处,管辖定边、北大池、苟池、烂泥池四个三等盐税分局和倭波池一个运放分卡;在惠安堡设二等盐税分局。当年统计,惠安堡局收盐34324担(每担100市斤),销盐27257担零40斤。据民国《宁夏资源志》记载:惠安池产盐地方88平方里,年产量为25000担,即1250吨。

1936年红军西征解放了盐池县大部分地区,所辖盐池遂归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省(后为陕甘宁边区)管辖。只有惠安堡盐池仍归国民党宁夏省惨淡经营。由于历经年久,多数盐井倒塌沙压,中、北湖几乎全无盐井,仅南湖尚有20多眼残缺不全的盐井。捞盐也只能在中湖和南湖两处。

1949年8月惠安堡解放,盐湖回归人民政府,遂成立了惠安堡盐务支局,直属宁夏省盐务局管辖。1953年,经中央人民政府和西北局批准,将宁夏三边盐务分局所辖的盐场堡(花马大池)、烂泥池、莲花池等均交定边县管理,从此盐池县仅剩下惠安堡一处盐池。

1956年合作化以后,惠安堡盐池归当地社队集体开采。1959年,盐池县在惠安堡建立国营盐场,将社队经营的盐井、盐田均收归盐场。盐场有职工84人,当年产盐1035吨。1970年产盐1106吨,上缴税金10.44万元,成为当时全县主要的纳税大户。1980年产盐达到3622吨,上缴税金11.11万元。

1981年,惠安堡农民(原盐民)要求返还原属集体的盐田、盐井。县政府批准将52.5亩盐田划归当地农民就近经营,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签订合同,集体承包。产盐计划由盐场下达,所产原盐由盐场一并统计、上报和销售,生产队照章纳税。另外的25亩新盐田,仍由盐场经营。

1986年,盐场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将盐田面积由95亩扩展到1000亩,计划年产量达到2.5万吨。但由于改造脱离了客观实际,改造后的盐田含硝量大,水的问题也达不到预期效果,仅有40亩左右能勉强生产,且产量不高。当年,盐场又根据“内引外联”的政策,引进河南省偃师市化工厂技术和人才,联营新建年产200吨的化工染料厂。1988年11月,化工厂竣工投产,但因产品技术不过硬,销售不畅,1991年被迫停产,1994年彻底破产。

由于自然气候条件的变化、论证不充分盲目乱上项目等多种原因,使得惠安堡盐场后期亏损严重,负债累累,经营艰难。2000年8月18日,盐池县经贸局正式上报了《关于盐池县盐场破产的请示报告》,当年12月盐场“破产工作”办理结束。在历史舞台上演了近两千年的惠安堡盐文化,带着几分无奈悄无声息地谢幕了。

四、话说“种盐”

惠安堡盐池生产的食盐俗称“惠盐”或“小盐”(颗粒较小)。惠盐虽为池盐,但传统的生产方式却与其他盐池有所不同。

盐池、定边、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等诸盐池生产池盐的经过大都是:“春间开始坝畦,引水溉灌,风起波生,自然凝盐”。这些盐池的盐业生产十分容易,只要整好盐田灌上水,经风吹日晒,过几天水上就会白花花结成一层池盐,供人们去打捞了。然而惠安堡池则不同,这里的盐不是自然生成的,竟然是人工“种”出来的。清代人杨承宪在《小池盐》一诗中就写道:“饴盐谁种出云塍,回乐池头用不胜。”

“种盐”,在民国《盐池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惠安堡池制盐须相天时。先将井水汲出,再加宿水、淡水溉于町畦之中,俟盐花将起未起之时,略洒以卤水。卤水者井水也;宿即隔年收贮之雨水;淡即现时所收之甘雨。经此作用,土人名曰‘种盐’。隔日复益以水。如值风和日丽,四五日内即可凝结成盐。设遇霪风暴风,则所费手续即归无效。故每个盐户均有盐井一二口,盐坝若干畦,又有水壕两道,一盛雨水,一贮井内卤水,以为之备。”

盐湖本身是个大面积低洼的盐碱滩地,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盐矿物质,因雨水囤积而形成湖泊。其成盐的原理为水的浸泡使土壤中盐的成分溶入水中成为盐水溶液(盐水)。盐水经风吹日晒水分蒸发后,便会析出盐的结晶,这便是可供人们食用的食盐。食盐生产的过程,就是一个让盐水最大限度地结出盐晶来,供人们打捞。

惠安堡盐池的土壤中不仅含有盐的成分,而且还有硝的成分。天然形成的盐则是盐硝混杂,不能食用。且天然生成的盐量也很少,难以形成规模型的打捞生产。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当地勤劳聪慧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了成套的生产程序,即使池中能结成大量盐晶供人们进行成规模型的打捞生产,又使盐中尽可能少的混杂硝的成分,可供食用。

惠安堡盐业生产的过程,首先要进行盐池建设。因盐湖的西边和北边是沙边子,雨水只能渗入沙土中而不会流入盐池中;南边地势较低,雨水也不会注入盐池;而东边却是黄土高地,雨水山洪会灌入盐池中,冲坏盐田,稀释湖水,破坏盐业生产。于是人们便沿着盐湖的东岸由南向北筑成了一道七余里长的堤坝,将南、中、北三池都围于其中,这就是当地人称之为“壕墙”。壕墙是用沙蒿柴和泥土混合夯筑而成,即每铺垫一层沙蒿柴,再压上厚厚的一层泥土,夯实后再铺柴压土,一层层夯筑起来。用这样方法夯筑起的堤坝,不仅坚固,且经盐碱水浸泡年久不坏。修筑壕墙的工程量大,且每年都要检查修补。用此堤坝将“外来”之雨水山洪和盐池隔开来,不致淹没盐池。没有了外来的积水,盐池本身就成了大片白花花的盐碱滩。该壕墙至今犹存,但倾圮严重。原壕墙的中间建有砖石砌成的“盐门洞子”,是进入盐池内的唯一通道,为防止食盐走私而设,规定所有的“脚户”必须由盐门洞子出入,验票放行。

盐池的设施建设工程主要有挖掘盐井、修整盐田、挖修盐壕等几项。

挖掘盐井,就是在盐池里的盐碱滩地上挖掘出一眼深数丈至10余丈的水井来。为防止坍塌,盐井的内壁四周要用沙蒿柴平行拱,且每隔5尺左右还要用圆木做成“十字撑”以加固,以确保盐井“百年”不坏。修好井后,井口架设安装辘轳用来汲水。井中之水含盐浓度较低,称其为淡水。

修整盐田,就是在盐池中的“盐碱滩”上平整出一块块棋盘状的畦子,每畦面积约一百平方米左右,如同一块块稻田,俗称“盐坝子”。每一处盐井四周盐坝子数量不等,最多的有40多块,最少仅有10多块,视地形而定。

挖修盐水壕,就是在盐田边上挖掘一两条带状蓄水壕沟,用以积存井水和雨水。将井中淡水汲出灌入盐壕中,同时也让雨水流入其中。若井水不足,则更靠雨水来补充。因水在壕沟中停留时间较长,故称为宿水。壕沟中之宿水因长期浸泡底部及四壁的土壤,使土壤中的盐分充分溶于水中,其存放时间越长,含盐浓度越高,故又称为酽水。

做好了上述准备工作之后,就可以进行食盐的生产了。

每年产盐的季节在农历的三月至七月。在此季节,盐民用辘轳汲井水(即淡水)注入畦中,并给畦中注入一些盐壕中的宿水(即酽水),和井水进行勾兑。淡水和酽水的比例,完全靠盐民凭着生产经验,分析淡水和酽水的实际浓度,根据需要来掌握各样水的用量,但要求并不是十分严格,只求其大概就可以了。

灌好水的盐田中经过风吹日晒蒸发,两三天后水面上泛起微小明亮的颗粒,俗称“盐花”。其实这是表明水中之盐已达饱和程度,开始有了结晶。这时再把少量的成品盐撒入畦中,这就叫做“种盐”。“种盐”所用成盐,一般是堆放成盐的地方散落在地上杂入泥土的“脏盐”。将这样的“脏盐”撒入池中,令其重新溶解后再结晶,以除去杂质,并提高了池水中的盐浓度,使其加速析出结晶。每一茬“种”下盐后,若喜遇南风,会把盐花吹落水底,与撒入的“盐种”结合,结晶成为颗粒,称之为“续盐”。以后每天往畦中添加淡水和酽水,称“续水”。不断地续水就会不断地有续盐形成。经过5至7天(最多也有10多天的),续盐越积越多,就可以打捞一茬成盐了。成盐的天数、数量,都与天气、水的含盐浓度以及“种盐”的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其中水里含盐的浓度和天气状况是最重要的因素。水酽(水的含盐浓度高)而放的天数多,出的盐就多;水淡而放的天数少,出的盐就少。可如果把淡水放的天数太多,就会变成质量极差的硝盐。所以扒捞食盐时要看准、把握好“火候”。

捞盐是用木耙将水中的盐结晶捞出,堆积在盐畦的边埂之上,然后用担挑往盐田边空地堆积存放,等待销售。而盐畦边埂上堆积成盐的地方近地面杂入泥土的“脏盐”则不必挑出,收拢后留待下次“种盐”时再用作“盐种”。

盐坝子有上等、下等之别。上等坝子水好,出盐多,一处有二三十块盐畦的盐坝子,“一季子”能扒盐300多担;下等坝子水差,出盐少,同样多的畦子只能扒盐100来担。

旧时惠安堡的销盐也很有特色。前清时代,盐课归于地丁,食盐自由贸易。至清末改为招商包运,民国初仍采用包商制。由于承运公司垄断把持,弊端百出,故于民国七年(1918年)又改为自由运销,以后长期不变。公家的盐务机构只管收税得利,盐户只管卖盐得钱,公私两利。民国年间,盐税奇重。每百斤盐价5元,而盐税竟高达3元。逢畅销期,一天可销20吨左右,盐务局的盐税收入则可达1000多元。

清代前期,惠安堡以打盐为生的盐民达808户之多,各有自己开发的盐井和盐田。盐民有自己的民间管理组织,叫作“三池公局”或“三池公所”,管理上、中、下“三池”共同的事宜。其负责人由盐民自己推选,掌握并召集盐民商议池务诸事。808户盐民每两户排为一个名号,共404个名号,每一个名号叫做一个“盐名子”。卖盐时,三池公所负责人按照在红布上排列的盐名子,依次发放卖盐条子,轮流卖盐,公平有序,自觉遵守。

同治变乱以后盐民死的死、逃的逃。至清末民初,外逃的盐民逐渐返回,但总共不过百户。户数减少,但盐名子未变,这样一来一户盐民可占有十几个甚至30多个盐名子。有的盐民在各池都有盐名子,无论轮到哪个池卖盐,他们都可以卖盐。

盐的运输,旧时主要靠牲畜驮运,有骆驼、骡、马、驴,以驴居多,还有少量的盐车。盐商买盐,先由所住的旅店出票,再到三池公所去批条子。轮到哪个盐名子卖盐,就由“领驴子”领下湖去装盐。装上盐回到旅店,再由盐务局来人过秤收税后,方准许脚户(驮运夫)将盐驮走。一个盐名子一轮可以卖多少盐,由盐务局以驮畜定额。一般是骆驼35峰,毛驴55头,小推车与毛驴相同。如果脚户看不上指定盐户的盐,嫌盐的质量不好,就再到公所另批条子,俗称“打倒板”。

“领驴子”,就是领着脚户连同牲畜下湖到指定盐户处装盐的人。因驮运的牲畜以毛驴居多,所以就叫领驴子。骆驼、骡马当然也领了,但还是叫“领驴子”。“领驴子”由盐民兼任,谁有空谁干,“油水”不小,不但可以赚脚户的“领驴子”钱,下湖再向盐主家要一斗、半斗盐转卖给脚户,回头给盐主家交钱时,再少交一些零头钱。这种办法人们称之为“三剥皮”。如果一天来的脚户多,“领驴子”的收入就相当可观。人称这是“早上栽树,晚上歇凉”的活计,意思是钱挣得快、挣得容易。

卖盐的钱,还分“官盐钱”与“另盐钱”,由旅店店主家充当中间人给算账清钱。每个盐名子不管卖钱多少,60%为官盐钱,交三池公所,余下的40%,由“领驴子”转交给卖盐的主家。

自从惠安堡盐民实行了农业合作化和成立了国营盐场后,“盐名子”就变成了一个农业合作社或盐场。同时,运盐的工具也由毛驴换成了汽车,“领驴子”的职业也就随之消失了。

五、旧貌新颜

惠安堡自1527年筑成,历经了400多年的沧桑岁月一路走来。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惠安堡,成为盐池县六区政府所在地。1958年公社化时,一部分划归马儿庄公社,其余地域构成惠安堡人民公社。1963年,公社驻地搬迁到隰宁堡,改称隰宁堡公社。“文化大革命”中的1967年,改称红星公社,1969年搬回惠安堡,复名惠安堡公社。1976年公社规模调整,将一部分地域划出成立了萌城公社。1983年底体制改革,将惠安堡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惠安堡乡人民政府。1993年9月撤乡设镇。2005年合并乡镇,又将萌城乡并入惠安堡镇。如今,惠安堡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惠安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惠安堡镇位于宁夏盐池县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渡地段,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辖境东北靠本县大水坑镇,东南邻本县麻黄山乡,南依甘肃环县甜水堡镇,西接宁夏同心县韦州镇,北连本县马儿庄乡境,南北长约60余公里,东西宽约30余公里,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乡级建制镇。全镇地域面积1393平方公里,辖13个村委会,共110个村民小组,一个社区。据2006年统计数字,总人口5593户,20904人,其中,回族人口550户,1181人。

惠安堡镇文化教育积淀深厚。新中国成立以来,从这里走出的处级以上干部及研究生、留学生20多人。全镇有初中一所,公办小学6所,民办小学13所。教学设施全部达标,已通过“普九”验收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惠安堡镇资源丰富。全镇草原面积105万亩,林木保留面积36万亩。已探明惠安堡镇境内有多种丰富的矿产资源。白云岩探明储量2685万吨,煤炭地质储量45亿吨,石灰石地质储量11亿吨……长庆油田的原油通过靖惠、惠宁、红惠、惠马等输油管线集中惠安堡镇石油泵站,石油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惠安堡历来为商贾云集的集贸市镇,是周边地区的商品集散中心,集市贸易辐射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四省区,俗有“旱码头”之称。回汉民族杂居,世代友好相处,早已传为佳话。镇上有流动人口约3000多人,多从事二、三产业,为惠安堡集镇二、三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势头。有各类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达500余家,从业人员1000多人。

1984年,惠安堡镇被列为全国60个重点建设集镇之一,1999年又被列为自治区15个重点建设集镇之一。多年来,惠安堡凭借优越区位条件和交通优势,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1999年以来,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加快小康城镇建设的安排,惠安堡镇进行了城镇基础建设和旧城改造工作,围绕惠安堡镇历史上形成的“┣”形主体街道格局,以拓宽、硬化、绿化建设为重点,拆迁了供销社,拓展了以中心广场为主的商业区,新建了以北门土特产及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的农贸流通区,疏通了各主要文化、商业街道,供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路灯、广播、闭路电视、广场等服务配套,使城镇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城镇总体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惠安堡镇围绕汽车修理、餐饮业、商贸业等第三产业为主,兼有农牧产品、建材的加工及深加工的第二产业,经济建设蓬勃地向前发展。

惠安堡镇虽地处贫瘠的塞上大西北,但盐环定水利工程经过九级泵站,将黄河水引入了这片旱塬。这里是盐环定扬黄工程的主战场,全镇20万亩耕地中有水浇地6.5万亩,是盐池县水地面积最大的乡镇。扬黄水利工程在惠安堡镇境内经过1992年一期开发和2003年二期开发两次开发,共开发了狼布掌、姚古塘、李记坝、陈记圈四片灌区,受益969户5000余人,发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改变了相当一部分群众靠天吃饭的历史。

石油部门的输水管线穿镇而过,境内铺设自来水管线100公里,解决了8000人口、1500头牲畜与35000羊只的饮水问题。畜牧业是惠安堡镇的支柱产业,全镇羊只饲养量18万只,生猪饲养量1.9万头,滩鸡饲养量30万只,肉牛饲养量1300头。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草原禁牧等生态治理与保护措施有效推进,生态环境、草原植被有了明显改善。据2006年统计数字,全镇生产总值2.5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380元。

惠安堡镇毗邻吴忠市太阳山开发区,两地疆界交错相连,治所相距不足10公里路程。开发区蕴藏着煤炭、白云岩、石灰岩等20余种矿产资源,有着宏伟的发展前景,也为带动惠安堡镇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惠安堡这个曾在历史上有过长期辉煌的古堡,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更加繁荣昌盛、蒸蒸日上,将在西部大开发的进军路上大放异彩。

同类推荐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晏子春秋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晏子春秋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晏子春秋》在编写中体现家庭藏书计划的理念,依据市场需求分批出版,所推书目遵循从“基础”到“拓展”的延伸,体现层级深入的理念,展现家庭藏书的层次。内容遵从经典,约请国内古代文史哲领域的专家把关,具有权威性;形式追求现代,采用双色印制;全面照应“经典藏书”理念。
  • 破三国

    破三国

    以《三国演义》为脉络,重述历史故事,但是风格以搞笑幽默为根本,从桃园结义写到赤壁之战,里面一些重大事件,如千里走单骑,温酒斩华雄,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等经典场面历历再现,重新演绎,推陈出新,解构历史,新奇大胆,令人啼笑皆非。
  • 三国之群雄逐鹿

    三国之群雄逐鹿

    他,穿越至三国成为八岁孩童被童渊收养,与赵云,张任和张绣称兄道弟,于洛阳凭借卓越的见识获得蔡邕赏识,并成为蔡邕的门生,在虎牢关之战与吕奉先大战两百个回合,从此声名鹊起。他麾下谋士猛将无数,能与当世枭雄曹操一较高下。他终将成为统一天下的帝王,且看李元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 何以秦梦自思量

    何以秦梦自思量

    寒烟笼残月,灰鸦挂疏桐。谁闻幽船岸边来?斑驳水中影。孤守庄园景,梦醒却泪流。待到明年红枫落,零落步履声。
  • 唐末争雄记

    唐末争雄记

    唐末乱世,群雄逐鹿;黄河两岸,江淮之间;千里之地,横尸遍野;转生之人,在这个战乱不断,杀人如草芥的年代,当如何自处?又是一部俗套的穿越文,只是穿越人人不同没有枪炮火药玻璃肥皂,因为小水不会制造没有道德礼教文化改革,因为小水不想胡说没有军事指挥战斗变动,因为小水没傻没疯领先世人五年,是为先知,领先世人五十年,是为妖孽华佗医术独步三国,然终因医获罪,连医书都被愚民烧去倘若小水跑到唐末去大兴科技,造什么先进的武器,小水的下场,完全是可以遇见的,必死无疑,不被愚民杀了,也得被军阀杀了小水坚持认为,凭个人力量,无法立即改变历史时世造英雄,或英雄造时世,都逃不出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宿命这英雄,总归是要有帮手的另,文中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均为演绎后而成,请勿与史对照再另,文中涉及种种宗教斗争,均为杜撰,若有雷同,纯属巧合
热门推荐
  • 长清赋

    长清赋

    无意间魂穿,“你别得寸进尺”他面无表情的看着对面呆呆的她,火山下一秒好像就能爆发“哦”你开心就好,一个字就能活活把他气晕过去。穿越万座山河,我才知道,你是我心中永不可磨灭的印记,我好喜欢你。
  • 陛下要求婚

    陛下要求婚

    【日二更】“陛下,我要求婚!”芩彧雪继位Q国女皇陛下,打下保证,半年内将Q国国力拉入世界前五,由此她不惜出卖婚姻,向欧翊宸求婚。他只为保全自己深爱之人不被伤害,应下她这一门荒谬婚姻。深知彼此不爱,便可彼此伤害,不知爱情滋长,却被无情折腰。在他为她保办婚礼之上,他单膝下跪,手捧她手,“女皇陛下,我要求婚。”回应他的是,那破碎的心脏以及满地的鲜血。他恨她,怨她,虐她……她的爱,已在那场火灾中凋零落尽。3年之后,她身边男子轻轻拥她入怀,“女皇陛下,我要求婚。”在皇室与阴谋之中,谁在谁的爱情中为谁求婚,请支持《陛下要求婚》。【男主女主都是腹黑中的战斗机,霸气中的VIP,酷帅霸拽,剧情绝对精彩!】
  • 飞越时空之旅

    飞越时空之旅

    宅女白薇薇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个可以穿越时空的手链,从此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和旅途中结识的爱人一起展开奇异的时空之旅。“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不知道,我也没有什么崇高的想要改变世界的想法。我只是做着当下认为正确的事情。即使最后我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生命无法承受的重量,即使再来一次,我仍会做同样的选择!”
  • 若只如初见,我愿意再爱你一次

    若只如初见,我愿意再爱你一次

    当、习惯了太多,就变成了抹不去的惯性当、笑不出了,只会哭泣当、哭不出了,只有微笑
  • 走向现代化的行政改革:深圳政府体制创新之路

    走向现代化的行政改革:深圳政府体制创新之路

    本书是深圳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此成果是由深圳行政学院与深圳市编办合作完成的。本书总结了深圳近三年行政改革的新经验;并以面向未来,面向21世纪,面向现代化的视角分析了深圳政府改革的不足或差距;分析了在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背景下,深圳政府面临的行政改革任务与挑战。本书共分九章,第一章都是一个独立的研究报告,各章之间虽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但总体上体现了深圳行政改革与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内在联系。
  • 冰临致远

    冰临致远

    对于一个世界,你也许只是一个人。但对于一个人来说,你就是一个世界。
  • 皇后请宽心

    皇后请宽心

    他问他:“你可知你爱上的是谁?”他道:“知道”“那你可知爱上她的后果”“知道”“那你还……”“但我不会放弃哪怕一无所有,甚至丢了性命我也不在乎,因为她是我的所有”未等他说完他打断道
  • 霜冻迷途

    霜冻迷途

    他的妻子在家中被杀,他撇清嫌疑后协助警方确定了嫌疑人,嫌疑人却在当晚跳楼自杀。当他正在为自己所设计的完美不在场证明得意扬扬的时候,却意外地收到匿名纸条,上面写着——“我知道人是你杀的”。一个是冷血且思维缜密的推理小说家——“我需要一个不在场证明,需要一群不在场证人。而我的计划更加彻底,我的不在场证人,正是一群警察。”一个是年轻有为的数学系副教授——“A枪手枪法精准无比,B枪手枪法还不错,但比A差一些,C的枪法最差。同学们,我们来推断一下,如果这三个枪手同时开枪,谁活下来的机会最大呢?”还有一个隐藏在暗处的神秘人物。到底谁才是这个圈套的始作俑者?
  • 海贼王之贼王炎帝

    海贼王之贼王炎帝

    名声,财富,力量,曾经得到过这个世界所有东西的男人,海贼王:哥尔-罗杰,他死前说过的话让抱有梦想的男人奔向大海:我的财宝么?想要可以全部给你,去找出来!这是世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那里!男人们都扬旗奔向大海,世界开始迎来大海贼时代!!一个地球21世纪的人穿越海贼的故事,冒险、友情,战斗一切尽在海贼王之贼王炎帝。
  • 倾世毒医:绝色驭兽魔妃

    倾世毒医:绝色驭兽魔妃

    她,是二十一世纪杰出的医女,可医人无数,也可血流成河!穿越异世,本抱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精神,却被人一欺再欺!好吧,既然你急着送死,那我就送你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