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75800000006

第6章 三大理论形态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爷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论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含的三大理论形态。

(一)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国内国际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1.关于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九大方面:

第一,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第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第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文化体制改革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第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第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第八,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第九,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上述九大方面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第一条是思想基础,是精髓,贯穿全部。第二条是理论的前提和立论基点。第三、四、五、六、七条着重论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理论在党的路线上的集中表现。第八条是实现党的路线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九条是“一国两制”,用这种方式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部分。

2.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基石

(1)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是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典范,有力推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一范畴,并第一次作了科学概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理论突出强调: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心任务”、“第一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财富。”“过去我们搞社会主义最大的错误就是突出阶级斗争而忽视发展生产力,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是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最本质体现。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另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手段。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关键,但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这里,共同富裕包含两个基本思想:其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实现富裕。邓小平指出,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社会主义如果老是贫穷,它就站不住。其二,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在社会主义社会,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消灭贫穷,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是如果这些财富通过各种不正当的途径与形式聚敛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则依然贫穷,这则是完全背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一个社会,社会成员的生活贫富差别状况如何,是反映一种社会实质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反映在分配上,就表现为一小部分资本家凭借手中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大量攫取社会财富,而广大劳动人民则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这样便造成了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在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生产资料的主人,这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反映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必然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而达到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本质。

(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过程。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蕴涵着两个重要思想:

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

邓小平在表述社会主义本质时,在“共同富裕”前加上四个字“最终达到”,也就是说明共同富裕是目标,是方向,需要我们努力朝这个目标迈进,但不可能一步到达。这是因为我们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财富不是很丰富,人民群众的觉悟也较低,不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共同富裕所需要的全部物质条件,所以共同富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其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邓小平在谈到社会主义本质时,并没有把它限定在凝固的时空中,而是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生动描述了社会主义本质,而在这社会主义本质五个要素中他又把解放生产力放在第一位,邓小平认为,要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发展生产力,而要发展生产力,则又通过改革来进行,他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在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这是不完全的,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这些论断表明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3)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

其一,突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最突出的特点。为什么要突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认为理由有三点。第一,突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他指出,“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第二,这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是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第三,突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也是我国国情的要求。马克思指出,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是原来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还未建设起来,需要在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去建设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当前,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讲社会主义不能不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其二,突出社会主义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突出社会主义目标与手段的统一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又一重要特点。谈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时,邓小平首先从手段开始,他认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样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很符合实际,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相对于计划和市场手段而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都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相对于共同富裕而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等则是手段,只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这就指出了:一方面,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就没有了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就成为抽象的纯粹道义的概念;另一方面,如果仅有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即不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也实现不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这同样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突出了社会主义的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1.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中国的先进生产力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力。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具有紧密的联系。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八十多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体现了“三个代表”之间的辩证关系。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和物质保障;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和价值导向;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和发展动力,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其内在逻辑统一,奠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指出:“‘三个代表爷重要思想突出强调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遵循了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普遍规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抓住了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根本。’三个代表爷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

2.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一种理论的精神实质,是指这一理论的各种观点和论断所体现的根本精神,通常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灵魂。即这一理论所依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二是核心。即理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与根据。三是本质。即这一理论的根本属性,它决定着理论的性质和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时代精华的结晶,它的精神实质主要有以下三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的灵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的灵魂,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我们党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标志之一。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之所以能够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从而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都是由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弘扬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要求表明,只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我们党才能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生机和活力,始终充满开拓进取的创造力、天下归心的凝聚力和所向无敌的战斗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一百五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部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是从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把阶级性要求与时代性要求统一起来,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建党与执政统一起来,深刻总结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卓有成效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2)坚持党的先进性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

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求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充分体现先进性。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时代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党的先进性的内涵也必然不同,因此,坚持党的先进性,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同时准确把握党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科学判断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客观认识党的建设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全党上下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坚持党的先进性就是要求我们党领导人民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我们党只有坚持了先进性,才能够与时俱进,才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坚持党的先进性,既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也是一个现实的活动。先进性不是一个先验的判断,也不能靠自我标榜,而是在实践中体现和保持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坚持党的先进性,说到底,最根本的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党的各项工作,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内容。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政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人民立场、群众观点是一脉相承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要求。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无不体现出一切为了人民的政治立场和根本特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党的地位、所处环境和历史使命发生重大变化,党的先进性就体现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体现在如何把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好地用来为人民服务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牢把握和始终坚持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执政党建设的根本规律,回答和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指明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历史性课题,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指明了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检验标准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

(三)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科学论断,这是党第一次对科学发展观作出完整的表述。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我党社会发展理念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深刻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1.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1)发展是第一要义。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强调,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之所以能战胜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都与始终把握住发展这个根本问题密切相关。胡锦涛同志也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现阶段,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任务;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才能更好地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增强战胜各种困难、应对各种挑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全面发展指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观注重经济发展,将其作为物质基础,以社会经济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发展不但有利于解决人们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而且有利于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进步,最终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达到高度统一和完美的结合;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指又好又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好”与“快”互为条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为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

(2)核心是以人为本。

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重要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人为本体的概念。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中,我们可以从四方面进一步深化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的理解。

首先,以人为本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指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坚持全体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种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以人为本反映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我党执政为民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一贯坚持的思想。以人为本中的“人”与立党为公中的“公”、执政为民中的“民”,实际上都是指人民群众。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立党为公中的“公”是指“公众的利益”,公众利益的载体是人民群众,以人为本,表明我们党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实现发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表明我们党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和依靠人民群众执政。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就是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实现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定不移地依靠人民群众,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全体人民享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果。

再次,以人为本坚持了一切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原则。

我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广大人民群众。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一切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坚持一切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就是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使我们的各项决策和全部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坚持一切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原则就要使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上。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使人民群众得到应该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有所增加,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只有真正做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到实处,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从而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如果发展的成果没有或很少被最广大人民享受到,发展为了人民就会落空,发展依靠人民就没有基础。坚持一切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原则,表明我们党所领导的发展不是为了少数人利益的发展,而是为了全体人民利益的发展。强调一切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原则,体现了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价值追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追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公平地享有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只有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到实处,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从而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广大人民群众。

最后,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根本目标。

不同的社会制度,其发展目的及本质完全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主要归占人口少数的资本家所有,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及其本质是为了满足资本家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发展是为了人的目的,而不是为了人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或以公有制为主体,因此,社会生产发展的目的是满足全体人民的需要,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取代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由此可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最优先的位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原则。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应该是人类全部历史活动和现实活动的本源和中心,人们所追求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充分实现人的价值。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当前,我们从事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它反映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人的发展,通过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既强调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相联系、相协调,也强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联系、相协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具有丰富的内涵。全面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最终使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达到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它一方面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关系的哲学内容,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大量的社会矛盾,但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抓好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是指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出现了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经济和社会结构不协调和某些比例关系不合理的问题,而要使社会结构得到优化,各种比例关系趋于合理,就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在帮助人们在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同时,善于统筹各种相关方面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联系,使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进入稳定、健康、快速、有效的境界。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但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又不会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它是发展观念的一个重要进展,也是人类文明进入新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胡锦涛同志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用尽可能少的代价来获得经济的发展,在不牺牲未来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对发展内涵认识所达到的较高境界,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发展理念。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又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可持续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既体现了中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有长远眼光的执政党的重要战略举措。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所谓统筹兼顾,统,就是统揽,就是体现中央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宏观调控,适时适当干预;筹,就是筹划、协调;兼顾,就是照顾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实际利益,协调好各种关系,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统筹兼顾就是指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具体来讲,就是要从中国发展全局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调节并处理好各种具体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的思想,为我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除了要更加自觉地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外,还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坚持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真正实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我们才能真正处理好我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真正处理好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方面的具体利益问题,从而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2.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品质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理性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综合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理论品质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深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探索不断深化的历史。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他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矛盾学说、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等论述,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和我们党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并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这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共第三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包括将“三个代表”作为不断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等等,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2002年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全党同志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体现了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创新,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

其次,创新了发展观念,赋予了发展以新的内涵。过去,人们在发展问题上出现一系列模糊的甚至错误的认识,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甚至简单地等同于GDP。而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发展是辩证的发展。它认为,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相互协调、共同推进,如果单纯注重经济发展,忽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样的发展是片面的,甚至危险的,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因此,发展一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只有实现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才会统一起来。这就创新了发展观念,使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了。

最后,提升了对发展目的和发展动力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明确了为什么发展和靠什么发展的问题,科学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发展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发展动力上,科学发展观强调一切依靠人民,把党的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理论依据,成为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同类推荐
  • 逆境中的政策制定

    逆境中的政策制定

    《逆境中的政策制定》出版于1986年,我们是根据原作者提供的1988年平装本译出的。我社请原作者、译者进一步修改后再次公开出版。作者在本书中总括回答了五个方面的问题:(1)对逆境进行考查的方法论。(2)把高质量的政策制定作为应付逆境的重要手段。(3)逆境中政策制定的原则。(4)逆境中政策制定的素质要求和必要条件。(5)政策制定系统和统治方式改进与重建的方法论。在本书的末尾作者还向各国高层决策者提出了九点建议,使得本书的主题能得到具体的实现。作者在本书中所阐明的逆境中政策制定的方法论,以及对政策制定系统重建的方法论对我国是有现实意义的。
  • 党魂之光:100名铁骨忠心的共产党人

    党魂之光:100名铁骨忠心的共产党人

    本书是以土地革命时期在江西苏区战斗过的100位共产党员的英雄事迹为素材,紧紧围绕“党魂”这一核心主题,选择他们当中最动人、最闪光的事迹,从各个不同视角,诠释和解读中国共产党人“党魂”的一部新作。
  • 小张村大解放

    小张村大解放

    正当全国人民以各种形式开展纪念、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活动之际,一本即将付梓出版、尚未与读者见面的新书,却预先摆上了我的案头。我刚一翻阅,即为其新鲜的内容、朴实的语言所吸引,便一鼓作气读了一遍。深感这是樊林峄同志主动放弃离退休后的悠闲生活,甘受辛劳,携子笔耕,终有所成的一部力作,是他们向共和国六十华诞奉献的一份厚礼!
  • 制度高于一切

    制度高于一切

    制度高于一切。制度决定成败和兴衰,制度决定高度和跨度。一个发达而进步的企业必基于一种发达而进步的制度。一个昌明而伟大的国度必基于一种昌明而伟大的制度。一个和谐而文明的社会必基于一种和谐而文明的制度。
  • 走进怀仁堂(上卷)

    走进怀仁堂(上卷)

    记述了近30位极富个性和传奇色彩的共和国开国将帅的故事。作者董保存通过亲身采访获取的一手资料,辅以收集的上百幅珍贵私人照片,以生动的笔触和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讲述了这些开国将帅在建立及建设共和国过程中的卓著功勋,及其在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特殊作用,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情景,也展示了传主的独特个性,让读者认识一个又一个蜚声中外的军事和政治人物……
热门推荐
  • 都市之超级科技

    都市之超级科技

    Y宇宙的智能主机被少年陈迪得到。这难道是要逆天,看陈迪纵意都市,创造非凡人才
  • 蝶梦翩跹

    蝶梦翩跹

    纷争江湖乱世佳人江湖愿四处笙箫太平却转眼即逝成也江湖败也江湖世道不遂世人愿风流总被风逝去一个少年成为一代大侠的故事……
  • 石头、剪刀、布

    石头、剪刀、布

    夕阳半落,天低下来,我加大油门赶路,摩托车前的影子越追越长。一辆运砖的卡车过去,尘土漫天,我不得不慢下来,把脸扭到一边,看见了路旁的两家小饭店。两个红衣服的女人站在各自的门前向我招手。我又慢一点,等着沙土缓慢降落,她们几乎同时向我跑来,说:“大哥,吃饭不?”
  • 二妹

    二妹

    二妹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农村,从小就受到母亲的虐待和姐妹的歧视......在妹妹和姐姐还有母亲相继离世之后,她一个人孤单的踏上了一个人的人生旅途......
  • 奇特的锐眼

    奇特的锐眼

    诗集《奇特的锐眼》源于生活,是国桥对人生所见、所思、所感的真实流露,没有半点的浮夸与做作。国桥的诗真正是诗中有情、有景、有物,而更重要的还是诗中的灵魂所在;国桥的诗又很美,像一幅幅精美的敦煌壁画,灿烂夺目。
  • 海贼王同人,海上的忍者

    海贼王同人,海上的忍者

    她是宇智波一族的一员,与唯一的朋友一战。落入时空隧道,正好掉到大海的上方,遇见了刚刚出海的草帽小子路飞。这一切是巧合还是计谋,似乎她体内奇异的力量为她带来了大麻烦。是麻烦还是幸运,仍是未知数。
  • 三国战神之吕布

    三国战神之吕布

    一个普通的少年,意外穿越到三国。且看他如何斗名将,泡美眉,玩转三国,成就一代战神神话。
  • 平衡游戏

    平衡游戏

    你问我什么叫做生活?什么叫做游戏?什么叫做异世界?我告诉你我不知道,因为自从我收到了一个奇怪的exe后缀的文件以后,这三种词语似乎都变成了同样的东西。
  • 末世穿越之门

    末世穿越之门

    突然间,人类世界被庞大的陨石流疯狂袭击。同时,虫族的世界与地球建立起传送的时空门,虫族大军向人类世界发起了进攻,世界变得千穿百孔,国家中枢开始崩溃,末世降临。李裕额头的印记开启了穿梭之门,带他来到一个个令人熟悉的世界。李裕将在穿越世界中获得非凡的能力,并不断的提升。通过这些,在现实世界中带领人类抵御末世的全面威胁。内功、异能、法术对于李裕来说只不过一种能量的应用,掌握吸收大阳能方法的他,与这些传奇能力展开争斗。只要能够操纵无处不在的能量,就会变得无比强大。
  • 毒妃嫁到,王爷靠边

    毒妃嫁到,王爷靠边

    上一世,破腹取子,千人瞻仰,丢心失命,一箭穿心!含恨重生,她成了别人,住破屋,饿肚子,婚约定了五年没人娶!毒妃再世,铺就一条复仇喋血路。什么都能丢,就是心不能丢!可是,明明不会再爱,为什么每次看到那绝世妖孽,就总想踹两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