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1907)
秋瑾,女,原名闺瑾,字玉贞、玉姑、靖卿,号旦吾、竞雄,又称鉴湖女侠、碧城女使,山阴(今绍兴)人。官绅家庭出身,生于福建厦门,清末杰出的革命家,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平生豪爽明快,意气自雄,尤喜剑侠朱家、郭解为人。年轻时就蔑视封建礼法,主张妇女解放,童年、少年时随父在福建、台湾度过。光绪十六年(1890年)随父人湘。1896年依父之命嫁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1902年人京,期间目睹八国联军对我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决心向西方寻求真理,献身于救国革命事业。1904年冲破封建束缚,自费留学日本,入日本教育家下田歌子创办的日本帝国妇人协会附属东京实践女校学习。课余进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办日语讲习会学习日语。并积极参加留日学生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创立近代中国第一个妇女爱国组织“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八会”,创办“白话报”,并参加冯自由等在横滨组织的“洪门天地会”,受封为一“白纸扇”。1905年春为筹措学费回国。
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渡日本,结识孙中山,在冯自由介绍下加入同盟会,并被推为浙江省主盟人。因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于年底回国。1906年与姚宏道等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该年先后在绍兴明道女校,湖州浔溪女校任体育、日文教员。1907年初于上海参与创办《中国女报》,旋回绍兴大通学堂担任督办,并往返于沪杭之间,联络诸暨、义乌、金华各地会党,加紧组织反清革命的武装力量,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同时与徐筹建的光复军分头准备浙皖两地举事。7月6日,徐在安庆举事失败遇害,绍兴大通学堂义举亦被暴露,同月13日,浙江官府派兵三百余名将大通学堂团团包围,秋率领师生持枪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捕。当晚知府贵福亲自密审,秋临危不惧,只字不吐真情。15日晨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在文学上工于诗文,格调爽朗豪放,主旨爱国救国,有《秋瑾集》。
秋瑾故居坐北朝南,北依塔山,西近鉴湖,是具有清代建筑风格的台门屋,共五进。第一进是四开间平屋,门楣上悬挂“秋瑾故居”匾额,为何香凝手写。西首间是秋家来客和秋瑾问仁的临时处所。
第二进也是四开间,东首间有楼,楼下是秋瑾卧房兼书房,眠床、被子、蚊帐、搁几、写字台、煤油灯均按原状陈列。卧室后壁夹墙内的长方形密室,是秋瑾倾藏革命文件和手枪之处。中间的堂前,悬挂“和畅堂”匾额。西首间是会客室秋瑾任大通学堂督办时,经常在这里召开秘密会议,与徐锡麟、陶成章、王金发等革命党人共商起义大计。第三进为其兄住处。第四进为其母住处。
故居最后一进是三间平屋,为秋家的灶间。庭院中有一口水井,屋后便是塔山了。当年秋瑾经堂登临此山,面对稽山鉴水,有时高歌,有时低吟,有时拔剑起舞,养成了豪放不羁的侠女性格。
“秋瑾纪念碑”秋瑾纪念碑,位于绍兴市中心,为秋瑾烈士就义处。碑高7米,呈正方形,1930年落成。碑座正面(西面)刻有蔡元培撰、于佑任书《秋先烈纪念碑记》,碑身镌有张静江书“秋瑾烈士纪念碑”字样。轩亭口原有候轩亭,为唐观察使李绅所建,后于亭前临街建有大楼。今·亭与楼俱废。
现在纪念碑西面建有“轩亭口”牌坊,东面塑有秋瑾汉白玉塑像,其后照壁上镌“巾帼英雄”四个字,系孙中山先生手书。
““黄海舟中””
“万里乘风去归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1904年,日、俄帝国主义者为争夺朝鲜和我国东北,在我国东北境内进行火拼,腐败的清政府竞宣布“中立”,听由双方侵犯我主权,蹂躏我土地,残杀我人民。秋瑾于日俄战争的次年,第二次东渡日本,途中写了名为《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的诗,抒发了为拯救祖国,决心赴汤蹈火的革命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