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13年前后在世)
汤绍恩,字汝承,号笃斋,原籍四川安岳,移居会稽(今绍兴)。明代水利专家,为人宽厚淳朴。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历任户部郎中、德安(今湖北安陆)知府等职,嘉靖十四年(1535年)出任绍兴知府。供职期间,兴学宫、广社学、缓刑罚、恤贫弱,民情大和。时水患使绍兴“田无颗粒之收民有易子而食”,汤决心改变这一现状,多次考察绍兴山川分布,实地察看钱塘江、钱清江、平水江,特别是对今绍兴马山、斗门、越北一带进行了周全的勘查,进而组织民众,在距今绍兴城15公里、杭州湾南岸的彩虹山麓建成了大型水利工程三江闸。该闸依峡而筑,用巨石砌成,闸长108米,闸洞28孔,顶面宽9.16米,可行人。从此潮汐被控制在闸外。而旱时又能将当时山阴、会稽、萧山三邑之水纳入山、会平原的河湖系统,利于灌溉;内地山洪暴发时,又能汇人三江口人海,便于排洪。改变了绍兴的自然面貌,对发展农业、水产养殖和水上交通运输等作出了巨大贡献。后官山东右布政使致仕归,年九十七而卒。
相关链接“闸桥留遗泽”在绍兴市北郊12公里处的三江口有一座特殊的大桥,人称闸桥,这就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建筑三江闸。闸桥是三江闸的一部分三江闸的营造者为明代嘉靖年间绍兴太守汤绍恩。嘉靖十四年(1535年)汤绍恩移守绍兴。到任后,遍行水道,察看地势,至三江口见两山对峙,不禁喜出望外,说此下必有石根,派人下水勘察,果有石脉横亘于两山之间,于是决定在彩凤山与龙背山之间依峡建闸。他迅速发动山阴、会稽、萧山三县民众出钱出力,不足数,捐以官俸,比划谋略,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7月开工,至次年3月竣工,历时9个月,建成28孔,以应上天28星宿,故又名“应宿闸”。在建闸过程中,汤绍恩身先士卒殚精竭虑,几至呕血。工未半,遇大雨大潮,随筑随溃,民工恐惧,怨訾烦兴但汤绍恩却不为所动,他向海神祈祷,又鼓励民工坚持下去。大家无不为之感动,人人奋发,终于成此不朽之伟业。汤绍恩营建三江闸不仅消除了水患,而且给民众带来了普遍的长远的利益,自那之后,绍兴人民赖其水闸而发展生产,保障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