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这句话是谁说的:如果有个自私的人占了你的便宜,就把他从你的朋友名单上除去,但千万不要想去报复他。一旦你心存报复,对自己的伤害绝对比对别人的要大得多。
这话听起来像是哪位理想主义者说的。其实不然,这段话曾出现在纽约警察局的布告栏上。
报复怎么会伤害自己呢?有好几种方式。《生活》杂志上写到报复可能毁了你的健康,上面说:"高血压患者最主要的个性特征是仇恨,长期的愤恨容易造成慢性高血压,引起心脏疾病。"爱你的敌人,是本世纪的医术,是在告诉我们如何避免患上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及过敏性疾病。
爱你的敌人,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改进自己的容貌。我看过,我相信你也看过——一些人的容貌因仇恨愤懑而布满皱纹或扭曲变形,再好的整形外科也挽救不了,更远不及因宽恕、温柔、爱意所形成的容颜。
仇恨使我们连美食当前也食不知味。而充满爱意的粗茶淡饭却胜过仇恨的山珍海味。
如果我们的仇人知道他能消耗我们的精力,使我们神经疲劳、容颜丑化,搞得我们心脏发病,提早归西,他难道不会拍手偷笑吗?
即使我们没办法爱我们的敌人,起码也应该多爱自己一点。我们不应该让敌人控制我们的心情、健康及容貌。莎士比亚说过:仇恨的怒火,将烧伤你自己。
有人曾问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儿子,他父亲是否曾怀恨任何人。
他回答:"没有,我父亲从不浪费一分钟去想那些他不喜欢的人。"1918年,密西西比州有一位黑人教师兼传教士即将被处以死刑。当时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密西西比州中部流传的谣言说,德军将策动黑人叛变。教士被控策动叛乱,并将被处以死刑。
一群白人在教堂外听到教士在教堂内说道:"生命是一场战斗,黑人们应拿起武器,为争取生存与成功而战。""战斗!""武器!"够了!这些激动的白人青年冲入教堂,用绳索套住他,把他拖了一英里远,推上绞台,燃起木柴,准备绞死他,同时烧死他。有人叫道:
"让他说话!说话!说啊!"于是他站在绞台上,脖子上套着绳索,开始谈他的人生与理想。他热衷于一个理想——立志要去教育他贫困的同胞兄弟。于是他前往美国南方所能找到的最落后的地方,也就是密西西比州的一个偏僻地方,把他的手表当了1.65美元,在野外树林里开始办学校。
他面对这些准备处死他的愤怒的人们,诉说自己如何奋斗,为教育这些失学的孩子,想将他们训练成有用的农民、工人、厨子与管家。他还告诉这些白人,在他办学的过程中,都有哪些人曾经帮助过他——一些白人曾经送他土地、木材、猪、牛,还有钱,协助他完成教育工作。
当他如此真诚动人地讲话,特别是他不为自己求情,只为自己的使命求情时,暴民们开始软化了。最后有个老人说:"我相信这年轻人说的是真的,我认识他提到的那几个人,他在做善事,是我们错了。我们不应该吊死他,而应该帮助他。"老人开始在人群中传帽子,向那些想吊死琼斯的人募了52美元,而琼斯说:"我没空争吵,也没时间反悔,没有人能强迫我恨他们。"爱你的敌人,祝福那些诅咒你的人,善待仇恨你的人,并为迫害你的人祈祷。它胜过千万苦口良药。它们赐给我们内心的平安,这个世界上许多有权有势的人都无缘享有这样的平安。
放下与接受佛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又说:"放下!"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花瓶放下。
然而,佛还是对他说:"放下!"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佛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黑指婆罗门这才了解佛放下的道理。
拿得起,放得下。这是人们经常在患得患失时听到的劝慰语。
佛家语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
"放下!"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吾人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放下六根。霄尘和六识。当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时,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有了愤怒之心,就对愤怒放不下……
放下,意味着接受即成的事实。佛提倡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毅力,以欢喜之心接受一切的境界。
有一位老教授非常喜爱兰花,读书之余,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养兰花,把兰花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用心照顾。
一次,老教授要出门一段时间,临行前交代保姆,要悉心照料那些兰花。在老教授不在的那段时间,保姆把兰花照顾得很好,但有一天浇水时却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所有的兰花盆都摔碎了,兰花散了一地。保姆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老教授回来后,向他赔罪领罚。
老教授回来后,知道了事情的缘由,不但没有费隆,反而说道:
"我种兰花,是希望用来养心的,同时也是为了美化家里的环境,不是为了生气的。"老教授之所以看得开,是因为他虽然喜欢兰花,但心中却无兰花这个挂碍。因此,兰花的得失,并不影响他心中的喜怒。同样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牵挂得太多,我们太在意得失,所以我们的情绪起伏,我们不快乐。在生气之际,我们如能多想想: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教书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交朋友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组建家庭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生儿育女的。"那么我们就会为我们烦恼的心情辟出另一番安详。
接受事实是克服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我们都知道,生活中总是充满着不可捉摸的变数,如果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当然是很好的,我们也很容易接受。但事情往往并非如此,有时,它带给我们的会是可怕的灾难,这时如果我们不能学会接受它,反而让灾难主宰了我们的心灵,那生活就会永远地失去阳光。我们应该学会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即使不接受命运的安排,也不能改变事实分毫,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我们学了佛,就较容易接受不如意之事。
禅师们常说:"凡事向好处想,忍一忍就过去了嘛!既然有些事情一定要做的,为何不高高兴兴地去做呢?大家都开心不好吗?尽量去尝试接受、容忍、包涵;以欢喜心做任何事,就能做得更好,而且身心愉悦。"做人处事比以前较为宽宏大量,人生观亦豁达开朗!
"接受现实"四个字说起来容易,真正做时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在评价一件事时,好事情一定会给自己归一点功劳;而坏事情,如果自己身处其中一定会是个受害者,如果不在其中,一定是个明智的观察者。言谈话语更多的是掩盖自己、保护自己,唯恐他人对自己有不敬之心。这其实是不敢接受现实,不肯承认错误,也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自信的人首先是一个能够接受自己缺点的人。他们知道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能理智地看待自己的缺点,所以他们眼中是真实的自己。夫妻间的很多争吵常常就是因双方的互不相认,都不认错引起的,它的解决也需要承认错误的勇气。
生命的每秒钟都是学习的过程,须拿得起,放得下。没有能力就不要拿,如果尽了力也不成功,就要放得下,不要后悔。我们必须接受现实,如果不能,不断在内心斗争,那就很辛苦。我们不能改变历史,可我们能创造未来。即使我们不能改变现实,我们也能改变心情。当你换一个视角时,会有一个全新的收获。
化解愤怒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说的是它的品节高尚。换作人,也一样。
真正有品性、有修为的人都是从不幸与痛苦中走过来的,通过不幸与痛苦磨炼了自己的心智。我们在心中要种下觉悟的树,好好地利用不幸与痛苦来修行自身。
传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次被老婆大骂之后,老婆当着很多人的面向他淋了一盆冷水,众人尴尬得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苏格拉底却不慌不忙地说:"我就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下雨。"家有恶妻,已是不幸,既然已经不能挽回,何必再用抱怨、愤懑来平添更多的不幸?自我调侃,皆因智者的忍耐和宽容。你也可以用自我调侃来寻求解脱。
情绪似火,温度适中最好,燃亮自己,温暖他人。愤怒的情绪好比熊熊烈火,可能会吞噬自己和周围的人。把愤怒用自嘲来解决,就好像在人与人之间点起一团温度适中的火,既可以使对方灭火,又可以使自己免于被怒火所控制,善用愤怒的引子,开辟新型的格局。
还有一个例子,说林肯当年在竞选美国总统中,有人指责他是两面派,他马上说:"在座的诸位先生、女士,你们给评评理,刚才那位先生说我是两面派,如果我还有另一副面孔,谁愿意带着现在这副其貌不扬的面孔呢?"林肯说完后便博得了阵阵笑声和支持。
还有一个有趣而生动的例子。
一次,一位空军少将寿辰,借机宴请同僚。席间,一位侍卫被安排为一位上将服务,因为过于紧张,侍卫倒酒时不偏不倚地把整杯酒洒在上将光秃秃的头上。一时全场屏息,静静等待上将发怒骂人。不料,上将却对侍卫温和地说:"你以为,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治好我的秃头吗?如果有效的话,我早就自己实施了。"自我调侃,是不是比暴怒来得更有涵养和智慧,更富有同情心和修养呢?
真正有修行的人,不会歧视和排斥内心正在升起的负面心行,更不会把自己变成战场去迎击那个挑起战火的人,而是会很温柔、很理性地对待苦恼、愤怒与嫉妒。他们会认真、虔诚地呼吸,让自己的情绪迅速得到归位,以便调动心内正面的力量去化解愤怒。
如果我们都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对待自己,又怎么可能更好地去对待别人,帮助别人走出困境呢?当愤怒的时候,不断地调整自己、调动自己心内的正面能量,怒气自然会渐渐消退的。即使过了一段时间,气仍未消,但你已经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