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35200000009

第9章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春节前,中国作家协会的领导同志来看望,还带来一盆蝴蝶兰。

送花,是时尚,近年才流行起来的,而一盆价格不菲的蝴蝶兰,这人情就显得更为盛莺。

顿时,蓬荜生辉。

由此想起早年间西德作家伯尔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可惜忘记题名了,但留下的印象,仍很深刻。故事的主人公,大概是一个女孩子,她叔叔从战场上回来了,为了谋生,坚持在这个被盟军炸成废墟的城市里,要开设一家出售鲜花的门市部。当时,大家连衣食住行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尚不具备,觉得他的想法,实在有点儿荒唐。但是,他颇周执,因陋就简还是开张起来。想不到的是,鲜花带给人们的慰藉,所寄托着的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个饱受战争创伤的城市里,所起到的滋润心灵的作用,正是大家所需要的。结果,这家小花店的生意,却是出乎意料的好。

生活也许就是这样,一个人,稍微有点闲情逸致,能“今日得宽余”地小憩一刻,就会产生对于美的欲求。美丽的花,给人们带来观感上的愉悦,和文学作品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审美享受,是同样的。当然,无论是欣赏鲜花,还是阅读文学作品,正如伯尔的小说所提示的,前提必须要有适宜的时间和空问。假如那位坚持开花店的老板,头顶上盟军的飞机扔炸弹,眼前是党卫军那黑洞洞的枪口,我估计他就会取消这种念头了。审美,是一个人的情趣所致,一朵小花,可能给这一个人带来希望,而一座锦团花簇的花园,没准倒是那一个人的心狱。

这盆蝴蝶兰,给我许多感触,我到中国作协工作,也有年头了,这还是第一次有第一把手光临寒舍,这是以前所没有的事,颇感意外,因此而口拙,对着如此漂亮的礼物,一时竟想不起来赞美鲜花的语言。

整个正月里,屋子里总有令眼睛一亮的色彩,尤其,阳光投射进来,姹紫嫣红,绚烂夺目,娇美艳丽,欣欣向荣,给陋室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花分三本,色彩不一,每本枝头,花有数朵,正是盛开时刻,悉皆亭亭玉立,朵朵绰约不几。像小姑娘在照相机前那样,摆出各种不同的上镜姿态,努力表现出自己的丰彩。我马上联想起电影插曲中的一句歌词,“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想到这个“红”,并不是指颜色的“红”,而是指花期中间最辉煌、最出彩、最“红火”的那个“红”。草木在它生命周期中,花期,是最能展现自身魅力的阶段。而花期中,开得格外灿烂的几天,又是其最具爆发力的时节。

有的花,花期长些,如牡丹;有的花,花期短些,如樱花;有的花,只一现,如昙花。无论长短,都有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最佳阶段,赏花,就应该挑选这一刻。春节过后,那娇嫩欲滴的鹅黄色一本,先萎谢了;然后,那原本就弱不禁风的浅白色的一本,也蔫落了,最后,颇为富贵大气的紫色一本,倒坚持着熬出正月,但没想到,一次偶然的花盆移动,花瓣也就轻轻地飘落下来。

想想,这也正常。花有开的日子,也就有谢的日子。没有永远只开小谢的花,即使在开花的日子里,也不会永远处于全盛的“爆发”状态,于是,这盆蝴蝶兰就从视线中消失了。

“最是无情花落去”,果然。

其实,作家的创作生命也是这样,也是有花开花谢的这样一个过程,对任何作家来讲,即使最天才的作家,也没有永远的花期。作者生命还会延续下去,但灵感会凝滞,想像会枯涩,智慧会逐步衰竭,对于生活的敏感度会一天天地淡漠下去直到丧失,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理,心理衰老的过程。我在作协工作,有机会见识很多前辈作家,当那些老同志眼光中的神采,日益暗淡,风烛残年的感觉,日益明显,不用隔很久,一纸讣告便出现在案头。

其实,这些从延安来的,从东北文抗来的老同志,甚至在未老之前,就退出了文坛的竞技场。我请教过一位三十年代出足风头,鲁迅死时抬过棺材的老人家,何以后来便一蹶不振?他说,而且很正经地说,连对漂亮女人都不感兴趣的人,还能有小说吗?性情性情,有性才有情,没有了性,还会有情吗?没有了情,还会有文吗?这是他的话,我觉得很真理。

有心理的老,有生理的老,不管如何的老,老,是一种必然,失去创作力,也是一种必然。所以,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没有一个作家,像一朵盛开而不败的花,永远处于出佳作、出力作的巅峰状态之中。

问题在于有些还谈不上老的,时下也就四五十岁的作家们,写了一两部像点样子的大作以后,一下子就老得不行了,使出吃奶的劲,也再写不出让人眼睛一亮的东西,拉着大师架子,在写小师作品,包装得金玉其外,剥开来败絮其中。

我想,或许是老天的调侃了,安排的花期太过短促,来得匆匆,去得匆匆,属于文学史上的过眼烟云了。

活到老,写到老,是有的,就看你怎么写和写什么了,口放一屁,不香不臭,不也照样骗得几文稿费吗?但活到老,写到老,写出来都是顶尖之作者,还是不大多见的。法国的巴尔扎克,是少数几位一直写到死的作家。他1799年出生,1829年三十岁时,写出他《人间喜剧》的第一部《舒昂党人》,以及随后的《婚姻生理学》。接下来,便不停笔地写下去:

1831年三十二岁《驴皮记》,

1832年三十三岁《夏倍上校》,

1833年三十四岁《欧也妮·葛朗台》,

1834年三十五岁《高老头》,

1836年三十七岁《幽兰百合》,

1841年四十二岁《搅水女人》,

1843年四十四岁《幻灭》,

1846年四十七岁《贝姨》,

1847年四十八岁《邦斯舅舅》。

身体健壮得像做厨师长的这个胖嘟嘟的法国人,在上帝给他的十七年创作生命中,写出了近九十部小说,还不影响他谈了好几次恋爱,打了好儿次官司,阔佬似的大把大把花钱,买了无数有用和无用的物品,喝下不计其数的咖啡,这种高强度的玩命似的消耗,终于搞得他精疲力竭,身心两衰,1850年,他五十一岁时病倒趴下便不起,新讨的老婆正好过门,给他送终。我们可以非议他的生活方式,但他的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至今还是很多作家奉为圭臬的祖宗之法。作家,短命者不少,但短命,写出这么多不朽之作者,他是很少儿位中的一位。

另外一位写到死,写出来的都是杰作的短命作家,就是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了。他生于1821年,开始写作的年纪,比巴尔扎克要早,但他却是从这个法国人开始他的文学生涯,1844年,他就翻译了《欧也妮·葛朗台》。1846年,二十五岁时,才华洋溢的他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然后,他将手稿寄给别林斯基,未存什么奢望,只是想听听这位批评家的意见。谁知收到了一封令他欣喜若狂的回信,信中,这位一占九鼎的评论家断言:“真理已经展现在您的面前,并宣告您是一位有天赋的艺术家。”

尽管后来这位批评家并不赞同他的心理小说,而他也不苟同别林斯基的“使命观”,两人有了深刻的分歧,但事实证明别林斯基慧眼识人,这的确是一位天才,是开创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如果,不是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触犯了沙皇当局,让他“领教”了西伯利亚的五年流放,当大头兵的苦难,成名应该更早一些。这样一耽误,他的《死屋手记》,直到1861年他已经四十岁的时候,才得以问世。书一出版,便奠定了他在文学界的地位。随后,他的佳作,如泉涌出:

1862年四十一岁《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1864年四十三岁《地下室手记》,

1866年四十五岁《罪与罚》,

1868年四十七岁《白痴》,

1879-1880年五十八一五十九岁《卡拉马佐夫兄弟》。

188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六十岁时,逝世。

这两位了不起的作家,各自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这也算得上是一个奇迹,花从开放的那一刻起,就进入盛期,很快,又在雨疏风狂中,蓦然凋谢。突兀而起,戛然而止,真像昙花一样,花期虽短,却绽放出生命的异彩。

这样的特例,在文学史上是极少出现的。

这两位,都是那种生命的极度挥霍者,如果巴尔扎克每天必喝十杯以上的浓咖啡,以支持他日以继夜的写作,不依赖咖啡因刺激他有足够的兴奋度,也许不至于短命;如果陀思妥耶夫斯基不被西伯利亚的暴风雪挫折到身心沮丧的程度,不至于终生处于悲观和抑郁的边缘,说不定会延缓其死亡;

如果巴尔扎克不是世界末日快要来临似的疯狂消费;如果陀思妥耶夫斯基不那么沉迷于赌场;如果,这两位大师没有那么多的债主逼门,也用不着拼命写作以还账的话,是不是还会给文学史增添更多的杰作呢……

即使没有以上这些“如果”,我想,老天爷宽限一下,再让他们疯狂若干年,也未必再能写出震撼之作,花期过去以后,谁都有江郎才尽的那一天。对于重量级的文学天才而言,其能量应该是相差无儿的。法国的雨果,俄国的托尔斯泰,就是例证,虽然相比于巴氏和陀氏,这两位长寿作家,多活了三分之一的年纪,创作生命力的花期,也几乎延长了近一倍,但是,长寿者留给这个世界的不朽之作,并不比按比例的较短命者多出更多。

先看雨果:他1802出生,1885年逝世,活了八十三岁。

从1823年二十一岁第一本小说《冰岛魔王》,1824年二十二岁第一本诗集《新颂歌集》开始他的文学生涯,到1874年七十二岁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九三年》,投入写作的年头,粗略算来,不低于五十一个年头。

其主要作品为:

1831年二十九岁《巴黎圣母院》,

1834年三十二岁《穷汉克洛德》,

1845年四十三岁《悲惨世界》,

1866年六十四岁《海上劳工》,

1869年六十七岁《笑面人》,

1874年七十三岁《九三年》。

1875年至1885年近十年间再无重要作品。

再看托尔斯泰:他1828年出生,1910年逝世,活了八十二岁。从1852年二十四岁时最早一部作品《童年》,到1901年七十三岁时的最后一部作品《哈泽·穆拉特》,他一生中的创作周期,大概应该有四十九个年头。

其主要作品为:

1856年二十八岁《两个骠骑兵》,

1857年二十九岁《琉森》,

1859年三十一岁《三死》,

1863年三十五岁《哥萨克》,

1867年三十九岁《战争与和平》(第一卷),

1872年四十四岁《高加索的俘虏》,

1876年四十八岁《安娜卡列尼娜》,

1889年六十一岁《克莱采奏鸣曲》,

1899年七十一岁《复活》,

1901年七十三岁《哈泽穆拉特》。

1902年至1910年近十年间基本上没写出什么作品。

虽然,以创作生命力的“花期”论,这两位大师都持续了半个世纪。虽然,他们作品的成就,可以说是步步登高。

虽然,或许是巧合,这两位最后的扛鼎之作,《九三年》和《哈泽·穆拉特》,都是在七十三岁时写出来的,都达到了前所未及的高峰。但是,也似乎是不谋而合,从此,就基本搁笔,再无力作。

这就是大师的明智和从容了。

不能写,写不出,即使能写,写得出,可再也写不好的话,与其如此,不如搁笔。任何一个作家,不可能始终保持着井喷状态。我到过东北大庆油田,在那里待过一阵,早先,从地底喷出来的油,是百分之百的原油,而采集了数十年后,地下储量减少,就得通过大量注水将残存的油挤出来,这样,原油中的含水量必然就高。原油的水分是可以脱除出去的,而文学作品中的水分,就只有留给读者以嚼蜡的感觉了。

无论是写得好的作家,还是写得不好不坏的作家,在他一生中,总是有他创作的“花期”,也就是所谓井喷的日子,花儿绽放的“爆发期”。这种从数量到质量的跃变,往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花期”的长短,从上面所列举的例证来看,也各个不一。像巴尔扎克,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写了一辈子,爆发了一辈子的大师;像雨果,像托尔斯泰,基本上也是写了一辈子,爆发了一辈子,而且,愈来愈佳,然后就打住。

在我国有专业世作家编制,有评一、二、三,四等作家职称的光荣传统和优越条件下,写一辈子,写大半辈子,倒是不难做到,但绝大多数人,都谈不上什么爆发期的,弄好了,三五年,弄不好,虚晃一枪,更差的,像从来没有来过例假的女人,花都没有开放,哪里还有结果的可能,就更谈不上爆发了。于是,就不由得对于像巴、陀,雨、托这样的文学大师,而且越写越好的始终处于爆发状态的文学天才,从心底里涌上来那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赞叹。

所以,我对目前时不时出现的天才啊、大师啊,持一种怀疑的态度。至少在近二十年间,文坛上大师之多,几乎超过城市里禁养的狗,那是绝不可能的事。我相信,如果有上帝,他肯定是一位挺吝啬、挺小气的老先生,绝不是那么大方得很,随手就把文学大师和文学天才这两顶桂冠,像烙烧饼撒芝麻似的大把撒。

我记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开着吉普车的美国大兵,和《读者文摘》及简装廉价的畅销原版书,一齐出现在上海的马路上。那年,我十五岁,在家长的逼迫下,硬着头皮到夜校或什么补习班读那些廉价读物,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至今我还能记起念过的萨罗扬(William Saroyan)的一本小说《鸡蛋与我》(The egg and me)。只留下书名的印象,书中写了些什么,脑海中已是一片空白。

萨罗扬这个美国作家的名字,还可以从文学辞典中找到,而他这部《鸡蛋与我》,却一丝也想不起来了。同样,前面提到过的西德作家伯尔,也是曾经名噪一时,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但是,他的作品,如《火车正点到达》,如《九点半钟的台球》,如《小丑之见》,如《失去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等等,在21世纪的中国读者群中,究竟还有多少人在捧读,是要打个问号的了。不是他的小说不具有经典价值,也不是他的小说对于今天已毫无意义。但读者,脑海中的信息处理,如同早期的PC机一样,硬盘是很小很小的,只有一兆或四兆的字符储存量,存这个,就存不了那个,一定要存这个,就得先格式掉那个。这种限制是很无情的,是一个不停地除去废品、俗品、赝品、次品、保留正品、佳品、珍品、极品的筛选淘汰过程。

读者自发的扬弃,是所有作家最难逾越的一道很高的门槛。

所谓“名著”,所谓“经典”,不是评论家说了算的,更不是作家自己贴上的标签,只有时间,无限的时间,即历史,这才是最严峻的审判者。萨罗扬(1908-1981),伯尔(1917-1985),他们的作品至今还未超过五十年,而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雨果、托尔斯泰的作品,已经超过一百年,所以,对后者的认定,要比对前者的认定,更为准确。

那么我们时下那些未超过十年,二十年的作品,就“名著”,就“经典”,就“大师”,就“天才”,等于半夜过坟场,吹口哨给自己仗胆一样,纯属自我精神鼓励一族,也就不必当真的了。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就写了南宋时期那些自我精神鼓励一族。

“晏尚书景初作一士大夫墓志,以示朱希真。希真日:

‘甚妙。但似欠四字,然不敢以告。’景初苦问之,希真指‘有文集十卷’字下日:‘此处欠。’又问:‘欠何字?’曰:

‘当增‘不行于世’四字。’景初递增‘藏于家’三字,实用希真意也。”

“藏于家”,是绝大多数作家所写的作品一个必然的去处,这是你凄婉、哀怨、悲愤、恨绝、跺脚、跳墙、上吊、寻死,也无法改变的事实。真正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文学作品,一代一代传下去,被许多人阅读,那一定是少之又少的。

否则,就我们中国的一部文学史,也会比《二十四史》还厚了,那就太痛苦,太负担了。

同类推荐
  •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话: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世界与你无关

    世界与你无关

    本书是十万字写给世界的狠话,也是六十个和你有关的片段及观点。故事是你们的,道理是大家的,并早已存在。丁丁张负责将它们收集起来,变成了这本书。书中所探讨的无非还是那些破事儿,却也关乎如何在爱里过得更好,如何失去也不难看,如何在真相中慢慢长大,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直面并解决人生的难处。当你失恋时,无人爱时,翻翻看——你都这么惨了,这些故事更惨,让你笑笑。感知世界,听老情歌,探寻爱和生活的难处解决之道,看贱人们受伤犯错又重新好起来,人生如此,其实我们都一样,从不普通,又那么平凡。
  • 胡也频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胡也频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1925年5月,一天午后三点钟左右,在北京的马神庙街上,有一个二十六岁光景的男子,在那里走着带点心急的神气,走进北京大学夹道去。他穿着一套不时宜的藏青色西装,而且很旧,旧得好象是从天桥烂货摊上买来的货色,穿在身上不大相称,把裤筒高高地吊在小腿肚上,露出一大节黑色纱袜子。他的身段适中,很健壮。走路是用了许多劲,又快。那一双宽大的黑皮靴便接连地响着,靴底翻起了北京城特有的干土。他走到这狭胡同第三家,便一脚跨进大同公寓的门槛,转身到左边的大院子里去了。
  • 解放西双版纳

    解放西双版纳

    经过半个多月的征战,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终于全部彻底地消灭了国民党残留在西双版纳的部队。从此,西双版纳解放了!千百年来套在边疆各族人民身上的枷锁被打碎了!一个被封建领主、土司头人和国民党反动派蹂躏得千疮百孔的西双版纳获得了新生!
  • 朱自清作品集(5)(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朱自清作品集(5)(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热门推荐
  • 嗜血公主的蔷薇复仇之恋
  • 幸福的大学时代

    幸福的大学时代

    韩亦晨出生于名门贵族,从小就有高人一等的待遇。又是韩家唯一的孩子,毕竟要继承家业,韩亦晨的父母就把它送到了艾利斯顿学院培养商业。
  • 手中的青鸟

    手中的青鸟

    毒品走私组织青鸟,是黑道的庞然大物。王耀杰,青鸟的无冕之王,他冷静果敢,运筹帷幄,是组织的灵魂。董晟睿,青鸟的冷血杀手,他不讲人情,杀人如麻,是组织的兵器。高炎彬,青鸟的五星上将,他风流倜傥,高瞻远瞩,是组织的砥柱。曾鹤轩,青鸟的妙手神医,他不拘小节,医术精湛,是组织的后盾。他们四个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却同样为情所困。在这样一个不谈感情的世界里,他们将如何抓紧那转瞬即逝的爱意呢?
  • 挑剔文坛:孙绍振如是说

    挑剔文坛:孙绍振如是说

    从激情澎湃的诗人到深刻睿智的学者,从当初宏观体系的建构(“新的美学原则”、“变异论”、“错位说”等)到今天微观部件的磨洗(“如是说”、“挑剔文坛”等),孙绍振的每一步都在创造。《挑剔文坛》便是其十多年来执着于建构理论大厦之余的一些“微雕”。书分二辑:“挑剔文坛”和“文苑探幽”。无论是“挑剔”还是“探幽”,无不体现着作者对艺术奥秘的深刻体悟,无不呈示着作者对艺术创造力的深刻同情。
  • 醉梦千古

    醉梦千古

    一个年轻漂亮的都市职场女孩,被坏人下毒导致昏迷不醒。她的精神在另一个时空却产生一段传奇般的经历。这些经历对她身心的摧残;对她感情的考验;对她意志的磨练;对她人生观价值观的颠覆,让她从一个柔弱的姑娘变成一个冷酷睿智的战士。那段经历到底是昏迷中的梦境还是时空穿越的现实,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 末世笔录之惊变

    末世笔录之惊变

    一个丧心病狂的人研发了一种奇妙的病毒,然后一个悲剧就开始了!
  • 武圣龙渊

    武圣龙渊

    失落少年得龙渊剑灵而突破屏障从此一朝龙得水而纵横天下,看不起我?威胁我?欺负我?呵呵,你厉害我太弱我认了但我要有翻身之日便是你死之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百倍还之,这便是我沐风为人之道。
  • 绝色控物师

    绝色控物师

    她执行任务的时候意外丧生,本以为死得其所,但是上天却给了她一个重生的机会。来到新大陆,人生地不熟,但是却难不倒在无数危机下存活的她。他是她最爱的人,却为了所谓国家利益,不惜让她成为随时都能殒命的奸细。原以为就算是短暂的分别,依旧可以拥有幸福的结局,却不想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他,是敌国之皇,甘心付出所有,换得她回眸一笑,只是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他,是身处高界面的顶尖高手,本对这些蝼蚁不屑一顾,却未曾想过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最后付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真心。他,是神圣的象征,淡漠于世,早已封闭了七情六欲,却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碰到这样一女子,让他甘心付出一切,不求回报。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赞灵集

    赞灵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最强嫡女:霸道女王强逆袭

    最强嫡女:霸道女王强逆袭

    一朝穿越,本想穿越到一个有权有势的女子身上没想到现实如此残酷——一个处处受人欺凌的受气包!在府中她处处被排挤?她就一路过关斩将,谁敢再骑到她头上那就是找虐!指腹为婚的太子过来退婚?她就大方光彩,美男子一把一把地抓!都快及笄还没有学校收她?她就顺便修炼一下,让那些有眼无珠的人们看看什么叫天才!“娘子,你可不能再这么下去了,为夫要生气了!”“去去去,谁跟你娘子了,本姑娘还有很多美男没解决呢!”“上有圣旨,下有夫妻之实,连孩子都有了,娘子你说是不是呢?”“妈妈,你要找男宠不要爸爸了吗?”“是啊,你妈妈要去找男人,爸爸好伤心!”她扶额叹息:“难道自己的花样生活就到此为止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