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68200000008

第8章 文化变迁:从高山到平地(1)

一、山上山下两重天

九龙山村座落在海拔1041米的高山中,这“高山”名叫“龙头眼睛”。“九龙山”因九个山头绕村又绵延如龙而得名。山上除了很少的一点靠天吃饭的山垅田,全是岩石和茅柴,开发十分困难。九龙山村建村500多年,祖祖辈辈都过着“砍砍柴火烧烧饭,砍砍木头烧烧炭”的艰苦生活。由于环境恶劣,几百年来,村民仍然无法摆脱贫困,面临着“七大难”问题。为此,村民们总是忧心忡忡:最担心的是就此长期下去,九龙山村会逐渐消失,自取灭亡。

如今新九龙山村傍山依路,座落在“44省道上松线”公路边。沿村道走去,只见村口左右各立着一块石碑,一块上刻“新九龙山”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另一块刻着“下山脱贫好”五个大字。60多幢新楼整齐排列,层次感强,村前是一幢崭新的村委办公楼,上面还挂着两条横幅:“爹亲娘亲党和政府最亲;千好万好下山脱贫最好。”办公楼前有半个篮球场,右前方是一个休闲公园,傍晚时分,村民都喜欢在公园里散步和健身,村子里的路灯可将每一处角落照亮,村前的广播每天16个小时不停地播放,将最新的信息传递给村民。下山11年来,村里年年都有青年结婚,年年都有新生儿出生,大多数村民都能就近打工,全村人均年纯收入由原来的385元增加到现在近6000元,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董春法主任把这些变化总结成十大变化:一、生存环境大变化;二、思想观念大变化;三、发展条件大变化;四、精神面貌大变化;五、六通设施大变化;六、儿童上学大变化;七、医疗条件大变化;八、村容村貌大变化;九、青年婚姻大变化;十、生活质量大变化。这确实让我们不无感叹:山上山下两重天!

1.山上:一个走向衰亡的山村

改革开放后,山区与平原之间收入差距逐渐拉大,身处高山的九龙山村也更显贫困。1986年生产责任制落实以后,九龙山村有68户,232口人,可是到了1996年人口只剩下189人。仅10年时间,人口下降了19%,面对残酷的现实,村支书邓书记最担心的是,不久的将来,九龙山村有可能会逐渐消亡。

(1)出门走路难

九龙山隶属俞源乡,距离乡政府有3公里的山路,这是一条蜿蜒的羊肠小道,宽的地方只能容下两个人平行走,路的一侧是险峻的山谷,村民一出门就得走山路,尽管乡政府就在山脚下,但去一趟最快也要1个多小时才能到,更何况回来时还得爬近2个小时的山路,村民们不怨天不怨地,只怨生在此山上。村里曾有几户人家买有自行车,却从未带回过家里,只能放在山脚下的亲戚家。如果要拿些农产品去卖或是从集市上买回化肥或猪仔,也只能靠肩挑背杠。当笔者问及有关“出门走路难”的问题时,村民们个个感慨万千:

一个中年妇女说:过去住在山上,最怕的就是挑担,一包包化肥要从山脚下挑到山上,那真是太辛苦了,现在回想起来腿都发软。

一个中年男子说:过去我在外面打工,赚到一些钱都是叫别人拿回去给父母,自己只有过年过节才回去,平时要是回去太花时间了,特别是要爬那么高的山。而且自己在外面呆久了就更不愿意爬那么高的山了。

一个青年人说:我家住山上时,我还在读小学,学校在山下,有一次星期天返校,我到了学校才发现自己忘了带教室的钥匙,又赶紧回家拿钥匙,以最快的速度跑回家也花了近1个小时,到家时天已经黑了,而且还下起雨来,我只能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就点着火把下山去。所以说住在山上真是太不方便了。

一个老年人说:过去在山上养猪都卖不到好价钱,叫别人上山来收猪,别人就会压低价钱,而且我们还要支付运费,如果是自己家里人帮着担下山,那也要四个人才能抬下去,同样也是误一天工,所以过去在山上是有货没地方销,难啊!

一个出嫁女儿说:自从我嫁离九龙山后,对爬山也不太习惯了,但还是会每年回去几次,毕竟父母都还住在那里,而我老公就很少上去,只是过年的时候陪我回去几天,其他时候都不愿意陪我回去,他说一想到要爬那么高的山就没心情去,只是把钱给我带回去。没办法,其实连我自己都不想爬山,更不能强求我老公了。

一个外来媳妇说:我刚嫁到这里的第一年就跟家里人上过九龙山一次,我爬到2/3的路程时就走不动了,后来我干脆不上去了,在半路等他们下来。如果我老公他们家还住在山上的话,我肯定不会嫁到那里去。爬山实在太苦了。

一个小朋友说:清明节我跟爸爸上去过,那条路很难走,草长得高高的,我们都是低下身子钻过去的,有些小朋友都上不去。去过一次后,我就不想再去了。

一个亲戚说:九龙山太高了,路又不好,如果没什么大事,我们是很少到那里的,就算有事,一般也是他们下山来叫我们,平常的来往也是他们到我们家,我们很少上到那里去走亲戚。因为山路的原因,我们跟一些亲戚来往也越来越少。

听着不同村民对“行路难”的叙说,黄兰红一直都有个愿望,就是亲身体验一下爬九龙山的艰辛。因此,在黄兰红刚下到新村做调查时,就时常向村支书和村长表达过自己的想法,也跟不少村民表露过这种愿望,但每次都被他们劝阻,他们认为我一个书生,又是一个女生,受不了那种苦。直到黄兰红的调查接近尾声时,村里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带黄兰红上九龙山,甚至他们还常用这样的比喻来打消我的想法:如果今天我有100元钱遗留在山上,也不愿意再回去拿了,更何况现在山上什么都没有了。眼看着上山无望之时,导师徐杰舜的出现让我如愿登山,是他说服老董及新九龙山村的支书和村长带我上去的。下面从黄兰红的田野日记中感受一下村民爬山的辛苦:

在我即将返校的前一天,老董带着我和其他5位同伴向着九龙山发起“进攻”,我们早上5点30从新九龙山村乘面包车出发,车子直接将我们送到处于九龙山村背面的陈弄村,虽然水泥路已经修到那里,但是车子却像是在悬崖边上向着山顶慢慢爬行,车子在中途的两次突然熄火使我们直冒冷汗,向车窗外望去,车子正好处在一个大斜坡的拐弯处,坡度估计在700,拐弯的角度也在2600左右,此时的我已经开始感受到高山中途的险峻,如果这不是水泥路,村民该如何出行啊。

到了陈弄村车子就上不去了,老董告诉我们,陈弄村由于修好了路,所以没有搬迁下山,虽然海拔高度与九龙山村差不多。现在这里发展高山蔬菜,是高山蔬菜的种植基地。陈弄村村民对老董非常热情,就好像是见到老朋友一样。老董在陈弄村帮我弄找到一根竹杆当拐杖,他说等会爬山用得着。我们开始徒步了,朝着山上走去,坡很陡,我们一路听着老董和村长在谈有关下山脱贫的故事。村长说过去山上都是光秃秃的,一些树还没长大就被砍来烧炭了,而且还经常因为争夺资源而发生械斗事件,主要是九龙山村与陈弄村之间的械斗。如今九龙山搬下山了,这种矛盾就不再有了,而且陈弄村现在发展高山蔬菜也很赚钱,不再乱砍伐树木,山上的生态变得好很多。当我们准备到达山顶时,距离我们在近200米远的地方,一位陈弄村村民向着山上大声与老董打招呼,这让我们很是惊讶,在这雾气很重的高山上,离我们这么远的村民还能够认出老董来,我们却只能看到他模糊的身影。可见他对老董是多么熟悉啊。到了山项,我们还要往山的另一面下去,因为九龙山就在海拔几乎与陈弄村相同的山的另一侧。没多久,我们就到达九龙山,时间大概在上午10点。九龙山村现在只有两间泥瓦房,其他的房屋都已经退宅还耕了,山上只有两户人家在发展高山种植和养殖,但并不是他们不愿意搬迁下山,而是在山下建好了房子再回来到山上发展经济。山上已经没有电,他们只能是用蓄电灯,一般一个星期下山一次。一家三口在山上种植高山蔬菜和养鸡,另一户是一个老人,在山上养蜂。我们在山上吃了一个现摘的西瓜和小青枣,口感非常好,比平原地区种出来的甜多了,这下我终于明白高山蔬菜和水果畅销的原因了。

正当准备去吃午饭,品尝高山土鸡之时,突然感觉鞋子不对劲,仔细一看才发现一只运动鞋鞋底的一大块胶几乎完全脱掉,我这双正宗李宁牌运动鞋也想在九龙山上凑热闹,等会还要走那么远的山路,真让我哭笑不得。而老董却乐呵呵的说要赶紧用相机拍下来,这正是我这次九龙山之行的见证,同时更证实了爬山的艰难。听他这么一说,这下我倒觉得这鞋破得真是时候,应该感谢它。

吃过午饭,大概是中午12点30,我找了几条绳子将我的鞋子绑好便开始下山了。我们没有往原路回去,直接从九龙山村的这一侧下去,也是过去九龙山村村民走了500多年的路。由于少人行走,路两边的草长得很高,将原本就窄的山路遮住了一大半,我们有时候还得曲身而行,有几次差点摔跤。路途中还有一座独木桥,自己空手走过去都有点胆颤,过去村民们却常是挑着重担无数次的经过,真为他们的吃苦精神所感动。我们一路听着老董讲下山脱贫的故事下山,中途停下来休息两次,到山脚下时已是中午14点30,相当于我们下山花了2个小时。山下正是俞源太极星象村,也就是俞源乡政府所在地。看似不远的两个地方:九龙山村和俞源太极星象村,却隔着如此陡峭的山路。难怪现在的村民都不愿“重温”那段痛苦之行。陪同去的年轻村支书似乎没有多少登山的乐趣,只有我们这些外来人才会乐在其中。

老董虽然爬九龙山无数次了,但他对下山脱贫工作的那份热情使他永远都不知疲倦,激情无限。年近70的老村长非常的和蔼,再回老村也许能让他再忆山村之情,心情也是愉快的。

黄兰红上了一趟九龙山,几乎有一半的路程是乘车而上,而且有那么多人作伴,还可以走走停停,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登山旅行一样,当这样的行程变成每天必须的行程,痛苦之情不言而喻。

(2)儿童上学难

20世纪80年代末,九龙山村还办有一所小学,当时村上的小孩几乎都在村里上小学,学校只有一个老师,教学方式都是“复式教育”,一个班坐着两个年级的学生,老师教完一个年级,布置作业给学生做,再给另一个年级的学生上课,全校有四个年级,不管是数学、语文,还是美术、音乐、体育,全由一个老师上。学生到了五年级就下到俞源去上,一个星期回家一次,由于家庭贫困,只能带着自家酿好的咸菜到学校里吃,有些父母为了省钱,在腌咸菜时多加一些盐,甚至是一斤菜一斤盐。

20世纪90年代初,村里的男青年娶亲难,连续几年没有小孩出生,村里的学校出现了人员“危机”,从一个年级只在两名学生,到最后的加老师在内才有4个人,于是学校办不下去,取消掉了。剩下的几个孩子只能到乡中心小学去读,学习生活都得自己照顾。

(3)青年婚姻难

外村人有这样的顺口溜,“九龙山,九龙山,十年九年旱,有女不嫁九龙山”。外地人讲:“九龙山山高路弯弯,全村都是光棍汉,没有钱又没有粮,要想发展难上难”。村里的人讲:“风调雨顺种点粮,干旱年份吃饭难,村里姑娘往外嫁,大龄小伙娶亲难。”

九龙山下山前,全村68户189口人,光棍汉就42人,全村从1988~1996年的8年时间里没有建过一幢新房,从1989~1996年的7年时间里没有娶进一个媳妇,从1990~1996年的6年时间里没有出生一个小孩。那段时间,老支书邓寿明把帮村里的小伙子说媳妇当成头等大事来抓,但是让他感到悲哀的是没成功过一对。有一次,山下有一户人家好不容易被老支书说动了心,答应带女儿上山去看看。前一天晚上,他挨家挨户动员,把每户人家家里最好吃的东西都收集起来,集中到男方家,并叮嘱他们一定要当女方的面多夸赞小伙子几句。可第二天,人家女方家里派来一个人说:山上实在太穷了,他们的女儿不能嫁来活受罪。一村子的人大眼瞪小眼,没有人说一句话。村里曾有一个小伙子在外地打工三年,好不容易谈了门亲事,春节带着未婚妻回家过年,还没爬完九龙山岭,未婚妻就向小伙子亮出了最后“通牒”要么跟她下山入赘当上门女婿,要么留在山上当光棍。

九龙山村小伙子们娶不到老婆,姑娘们也不愿嫁在这里,纷纷嫁到山下。逢年过节,女儿女婿都不愿回家,只是找机会托人捎点钱物上山给父母。这都是因为九龙山村的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差,所以只有嫁出去,没有娶进来。据笔者调查得知,现在村里30岁以上的光棍汉还有14个,其中年纪最大的有70岁来岁,这些人至今娶不到老婆的原因是他们下山时家里特别贫困,而且年纪偏大,兄弟已经分家,基本上都是自己一个人,没有钱建房和娶妻。其中以李会富兄弟几个最为典型:

个案1四个光棍兄弟下山来

今年52岁的李会富仍然是新九龙山村的一名光棍汉,他出生在一个大家庭里,家里兄弟姐妹11人,7女4男,7个姐妹下山前就已经全部出嫁,其中有两个嫁在本村。4个兄弟直到下山时都还打着光棍,李会富是4兄弟中的老大,下山那年他已经42岁,三个弟弟也都是30好几了,对于家庭极其困难的他们来讲,建房和结婚成了他们最大的难题。1999年2月9日,弟弟李会明终于在村委举办的集体婚礼中完成了自己的终身大事,结束了他的光棍生活。然而他的妻子却是二婚,带有一个12岁的女儿。转眼间,九龙山村下山已有11个年头,李会明已有了一个8岁的女儿,房子也建了两层。而其他三人则仍然独身,让我们感到些许欣慰的是,李会富和李会法各自收养了一个养子,靠着养子建起了楼房。最小的弟弟则在武义县城打工,房子还没有建起来,靠在外面租房子生活。

新九龙山村有19对夫妇同是本村人,对此,原村支书邓寿明向笔者解释说:“这些人结婚基本上都是在1982年以前,主要原因是过去生产队的人一起干活,不准乱出去,大家对外村都不太了解,结果都是自己村娶自己村的人。如果这些人没有嫁本村的话,我看村里的光棍汉还要多一些。”

(4)用电用水难

同类推荐
  • 教育是一种大智慧

    教育是一种大智慧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具备健康人格的现代人。或者说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受教育者学会做人。从这个角度而言,教育决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应当是一种综合人文素养,是一种大智慧。有了大智慧,即使孩子是班上成绩最差的。他依然可以有辉煌的将来;没有大智慧,即便孩子在校的成绩再优秀,将来也可能泯然于众。因此。所有的父母和教师都应当重新来学习儿童教育这门专业的功课。
  • 新闻历史足迹:项孔言新闻作品选

    新闻历史足迹:项孔言新闻作品选

    新闻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毋庸讳言,项孔言先生的新闻作品,尤其是其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新闻作品,政治色彩是十分强烈的,是那个时代中剧烈动荡的政治在他新闻作品中的折射,反映了那个时代中社会变迁的某些方面。如果日后有学者要研究那个时代的新闻事业,如果日后有学者要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如果日后有学者要研究那个时代中普通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项孔言先生的新闻作品是值得一看的。
  • 袁宝华文集第二卷:文选(1981年2月-1984年6月)

    袁宝华文集第二卷:文选(1981年2月-1984年6月)

    本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 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

    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

    本书内容分为外国文学研究、外语教学研究、外国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研究、翻译研究、外国语言研究五部分。
  • [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理论流派与梅逊《西方当代教育理论》选读

    [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理论流派与梅逊《西方当代教育理论》选读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热门推荐
  • 灵魂侦途

    灵魂侦途

    由一个绑架案扯开的阴谋,毒蛇之路、湖底沉尸、机关古墓、丧尸兵团……一个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一次次死里逃生,一桩桩离奇的案件。诡异古老的花纹象征着什么,隐藏着什么?每一块碎片都是灵魂的激荡,完全无法理解的思绪片段到底是什么?世界上有了另一个他,而他却突然的被所有人遗忘仿佛不存在过,那他是什么?又为何存在?圈套层层迭出将他困在其中,而他,即便是有些软弱却也绝不会轻易认输,必定要破了这一切。而拼凑出的真相,足矣震动整个世界,且看他如何应对。一个寻找灵魂的旅途,一个生死边缘的决定,一个跨越千年的守护,就在这场奔走中现出原形。
  • 壬辰四友二老诗赞

    壬辰四友二老诗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创世神缘

    创世神缘

    在战与血的洗礼下,诞生出最终的强者;在欲和缘的交织里,创建出自己的世界;我想这是你想要的,如果是这样的,那么,请你跟着我的指尖跳动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也有不同的命运,为什么?是偶然,还是必然,如果看过本书之后,让你有点想法,那么我便成功了。
  • 史诗起源

    史诗起源

    仙庭末年,天道沉沦,适时仙帝逝去,无尽异域邪魔降临,杀劫连环,生灵涂炭,仙庭纪元覆灭若干年后,三千道宫自仙庭废墟间崛起,执掌天下,护佑苍生,然终究难逃覆灭之命运。那一日,无尽黑色渊流自界宇星空之中降临,上接天,下连地,将一切生命抹杀但是坚强的人族不会放弃。现在,四十九座独岛自废墟中冉冉升起。。。。。。。
  • 天地至尊妖王录

    天地至尊妖王录

    新书《道家邪术士》已发布,请新老朋友捧场。一个“妖怪管理局”的现场调查员,在一次协查工作时,无意中卷入了天地间一场浩劫,使得本来就不平凡的他,踏上了更为惊心动魄的旅程。追寻远古魔神的踪迹,周旋于各种势力之间。在利用与被利用之间,实力才是最终的话语权。
  • 轻重乙

    轻重乙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进击的天道

    进击的天道

    十年废柴,仍逃不了被截杀的命运。武技强大,在灵者面前却一文不值。垃圾,只能依靠女人的废物?笑话,他乃天道传承者,岂会被砂砾埋没?不能修炼?那就修给你看!炼药很难?那就炼给你看!没有功法?那就造给你看!【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灵眼萌妃:太子接个招

    灵眼萌妃:太子接个招

    她,神经大条的穿越人士,被人一棒敲昏替嫁住满亡灵的国度,她连国家的名字叫什么都还没搞清楚就被皇帝封公主嫁了啊喂!他,神秘的亡灵大人。宠她,疼她,护她,还喜欢没事吓吓根本吓不倒的她。可是,她却成了他掩护真正目的的障眼法,一个炮灰。尘埃落定,真相大白,当他开始寻找她的踪迹,却遇到一只萌哒哒的半灵包子。
  • 《夏风微凉》

    《夏风微凉》

    冷妍,是被无情的漩涡卷走的少女,病魔把她青春的生命折磨的痛苦不堪,她,该怎么办?
  • 小富婆炼金手册

    小富婆炼金手册

    一个靠老公养着的女人,就算她再怎么有钱,都不能称其是一个独立的女人,只能说,这样的女人是一个“有钱”的女人。这种依附在他人身上的独立是以牺牲自尊为代价,是有很大“风险”的。新时代的女性,只有读懂生存的“潜规则”,才能拥有魅力、金钱与幸福!赶快看看本书吧,它将教你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新时代独立女性,如何真正拥有坚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