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807500000065

第65章 盛世·治世:关于“文景之治”

汉代人对“文景之治”的评价还没有绝对化的赞美。通过“周秦之敝”、“百王之弊”诸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只是根据历史比较来肯定文景时代政策的合理性。唐代历史学者也有相近的认识。对于班固引《论语·卫灵公》孔子“斯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语以及“信哉”的感叹,颜师古注:“此《论语》载孔子之辞也。言此今时之人,亦夏、殷、周之所驭,以政化纯壹,故能直道而行。伤今不然。”

《史记·孝文本纪》以浓笔重墨描绘汉文帝的节俭形象。班固所谓“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也突出褒扬汉文帝之“恭俭”,唐代学者颜师古解释“醇厚”,谓:“醇,不浇杂。”《旧唐书》卷一四《宪宗纪上》:“文景醲化,百王莫先。”“醲化”,可与“醇厚”对读,体现出共同的历史理解。对于班固“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语,颜师古也解释说:“美其雄才大略,而非其不恭俭也。”

分析相关资料,进行历史比较,可知对文景时代成就的评价,唐代较汉代有显著的提升。

史籍中多有“汉高祖”、“汉高帝”直称“汉高”,“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直称“文帝”、“景帝”、“武帝”情形,因此这一统计是不完全的。如果承认以上数据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作为参考资料,则似乎有必要指出以下事实:

(1)汉以后历朝对于西汉诸帝的总体历史印象,仍以“汉高祖”(“汉高帝”)和“汉武帝”最为深刻。

(2)其中,《宋书》卷三五《州郡志一·扬州》:“淮南太守,秦立为九江郡,兼得庐江豫章。汉高帝四年,更名淮南国,分立豫章郡。”“临淮太守,汉武帝元狩六年立。”“山阳太守,晋安帝义熙中土断分广陵立。案汉景帝分梁以为山阳,非此郡也。”卷三六《州郡志二·南豫州》:“庐江太守,汉文帝十六年分淮南国立。”叙说政区历史沿革,情形比较特殊。若排除此类情形,可以看到两《唐书》中“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出现频率骤然提升。

(3)《新唐书》中“汉文帝”出现的次数超过了“汉武帝”。

(4)以“汉高祖”(“汉高帝”)和“汉武帝”为第一组,以“汉文帝”和“汉景帝”为第二组进行比较,以上十九种史书中第一组与第二组的比率为394:150即1:0.3807。而两《唐书》中的这一比率为77:41即1:0.5325。这一分析也可以说明,在唐人的观念中,“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历史影响,超过了历朝平均水准。

(5)以上十九种史书中“汉文帝”和“汉景帝”出现的频率比为128:22即1:0.1719。两《唐书》中的这一比率为35:6即1:0.1714。两者大体相当。有理由说,在人们并称“文景”的时候,实际上更多地是对汉文帝的评说。从这一认识出发,以为对“文景之治”的赞美实际上是汉文帝政治风格的肯定的判断,也许是有根据的。

我们还看到,《宋史》中“汉文帝”的出现(21次)超过了“汉高祖”(“汉高帝”)(9次),也超过了“汉武帝”(20次),这是值得予以注意的。《清史稿》中这一情形更为突出。“汉文帝”的出现次数(11次)竟然超过了“汉高祖”(“汉高帝”)(6次)和“汉武帝”(3次)的总和(9次)。不过这一现象,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看来,“文景之治”的历史地位有逐渐上升的过程。南北朝时代,人们似乎还并没有把“汉文帝”和“汉景帝”看作“圣君”,以为“汉称文景,虽非圣君,亦中代明主”,谀美当政帝王,竟然有“道化踰于文景”之辞。大约至于唐代,“文景之治”在人们的历史意识中方才具有了空前高上的“百王莫先”的地位。

“文景之治”是“因前王盈成而守者”的典型。从现有历史记载和历史评论的相关资料看,明确的“文景之治”的说法,很可能最早出自唐人笔下。

白居易《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写道:“臣闻汉文帝时,贾谊上疏云:‘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是时,汉兴四十载,万方大理,四海大和,而贾谊非不见之,所以过言者,以为辞不切,志不激,则不能回君听,感君心,而发愤于至理也。是以虽盛时也,贾谊过言而无愧。虽过言也,文帝容之而不非。故臣不失忠,君不失圣,书之史策,以为美谈。然臣观自兹已来,天下之理,未曾有仿佛于汉文帝时者;激切之言,又未有仿佛于贾谊疏者。岂非君之明圣,不侔于文帝乎?臣之忠谠,不逮于贾谊乎?不然,何衰乱之时愈多,而切直之言愈少也?”在这篇文字中,白居易还有一番话说到“文景之理”:“臣闻太宗以神武之姿,拨天下之乱;玄宗以圣闻之德,致天下之肥。当二宗之时,利无不兴,弊无不革,远无不服,近无不和。贞观之效既成,而大乐作焉。虽六代之尽美,无不举也。开元之理既定,而盛礼兴焉;虽三王之明备,无不讲也。礼行,故上下辑睦;乐达,故内外和平。所以兵偃而万邦怀仁,刑清而兆人自化,动植之类,咸煦妪而自遂焉。虽成康、文景之理,无以出于此矣。”

《白氏长庆集》中的“理”,当原意为“治”,避唐高宗李治讳作“理”。《文苑英华》卷四八八、《册府元龟》卷六四九录文略有不同,然而“治”字同样均写作“理”。也就是说,“万方大理”即“万方大治”,“发愤于至理”即“发愤于至治”,“天下之理,未曾有仿佛于汉文帝时者”即“天下之治,未曾有仿佛于汉文帝时者”。后一段文字,“开元之理既定”即“开元之治既定”,“成康、文景之理”即“成康、文景之治”。《增注唐策》卷二《白居易贤良策》均各作“治”。有关“虽成康、文景之理,无以出于此矣。”一段文字写作:“臣闻太宗以神武之姿,拨平天下之乱;玄宗以圣闻之德,致天下之肥。当二宗之时,利无不兴,弊无不革,远无不亲,近无不和。贞观之效既成,而大乐作焉。虽六代之尽美,无不举也。开元之治既定,而盛礼兴焉;虽三王之明备,无不讲也。礼行在上,上下辑睦。乐达在下,中外和平。所以兵偃而万邦怀仁,刑清而兆人自化,动植之类,煦妪而自遂焉。虽成康、文景之治,无以出于此矣。”

“文景之治”被看作一种理想政治的标尺。当然,我们还看到,白居易在赞颂“文景之治”的同时,也说到了“开元之治”。

唐人对“文景之治”尤其是汉文帝执政成就的特别推重,除了体现出政治意识较前代更为成熟而外,可能还与汉唐两位“太宗”执政阶段的对应关系有关。唐太宗是唐代第二代君主,而如果忽略吕后和汉惠帝执政的15年,则汉文帝也被看作汉高祖的成功的政治继承人。《史记·孝文本纪》记载,汉景帝即位,制诏御史:“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礼乐各有由。”“其为孝文皇帝庙为昭德之舞,以明休德。然后祖宗之功德著于竹帛,施于万世,永永无穷。”群臣议曰:“世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高皇庙宜为帝者太祖之庙,孝文皇帝庙宜为帝者太宗之庙。天子宜世世献祖宗之庙。郡国诸侯宜各为孝文皇帝立太宗之庙。”是汉代帝系中汉文帝已经被尊为“太宗”。唐人在说到汉代这位“太宗”的时候,自然是会联想到唐代那位“太宗”的。

看来,唐人对汉文帝的颂扬,很可能和中国传统历史意识中喜好古今比附的习惯有一定关系。

在唐人的历史意识中,“文景”时代的政治成功,是成就和巩固汉王朝帝业的重要基础,即所谓“汉室巍巍,其化锺于文景”。甚至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形成“犬牙相制”趋势的诸侯王国,也呈现出和睦气象,如《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司马贞《索隐述赞》:“降及文景,代有英王。鲁恭、梁孝,济北、城阳。仁贤足纪,忠烈斯彰。”

唐人的“汉文帝”评价,如前所说,首先是肯定其“恭俭”。《贞观政要》卷六《奢纵》记载,“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其中有对汉文帝节俭的赞美:“汉文帝惜百金之费,辍露台之役,集上书囊以为殿帷,所幸夫人衣不曳地,至景帝以锦绣纂组妨害女功,特诏除之,所以百姓安乐。至孝武帝虽穷奢极侈,而承文景遗德,故人心不动。向使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张说所谓“汉孝武当文景俭约之积”,刘禹锡所谓“文景之欲,处身以约,播其德芽,迄武乃获”,说的也是同样的意思。帝王贵族消费生活的奢和俭,看起来是小事,实际上却关系到政局的安危和国家的兴亡,关系到“天下”是否能“全”。

以文景时代和汉武帝时代进行比较者,还有刘禹锡这样的分析:“夫民足则怀安,安则自重而畏法;乏则思滥,滥则迫利而轻禁。故文景之民厚其生,为吏者率以仁恕显。武宣之民亟于役,为吏者率以武健称。其寛猛迭用,犹质文循环,必稽其弊而矫之,是宜审其救夺耳。”按照白居易的说法,文景时代德政的实现,不仅仅在于经济政策的宽松,还在于行政和司法的开明:“当汉文景之时,节用劝农,海内殷实,人人自爱,不犯刑法。”“成康阜其俗,礼让兴行。文景富其仁,盗贼屏息。此安业厚生之验也。由是观之,则俗之贪亷,盗之有无,系于人之劳逸,吏之贤否也。”

杜佑《通典》卷七说宋武帝事业,使用了“比前汉之文景焉”的措辞。同书卷一七对文景之治又有具体的评价:“汉室干戈,以定祸乱,贵尚淳质,髙后举孝悌力田,文景守而不变。故下有常业,而朝称多士。”这里所谓“淳质”,应当接近前引颜师古《汉书》注评价“文景之治”时所谓“醇,不浇杂”,以及《旧唐书》卷一四《宪宗纪上》所谓“文景醲化,百王莫先”。

在唐代政论中,“文景之治”是最理想的盛世。陆龟蒙曾经有“及汉文景后,鸿生方鋠摫”的诗句。李德裕也写道:“周美成康,汉称文景。至化深厚,大道和平。人自禀于孝慈,俗必臻于仁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人的“文景之治”评价中,多见以唐代帝王相比附者。

例如,杨炯《公卿以下冕服议》赞颂唐太宗功绩,以“文景”事业相比况:“今上以纬地经天之德,汉称文景,周曰成康,讲八代之乐,蒐三王之礼,文物既行,定尊卑文明矣,天下已和平矣,万国已咸宁矣。”裴垍《贤良策》写道:“至汉文及我太宗皇帝,皆不以宝位自矜,不以洪业自恣,率身以政,御物以仁。”所谓“不以宝位自矜,不以洪业自恣”,正是上文说到的“恭俭”之“恭”。白居易同样的论说,当代帝王举唐太宗、唐玄宗,而与西汉“文帝、景帝”并论:“炎汉勃兴,奄有四海,仅能除害,未暇化人。迨于文帝、景帝,始思理道,躬行慈俭,人用富安,礼让自兴,刑罚不试,升平之美,邻于成康,载在《汉书》,陛下熟闻之矣。降及魏晋,迄于梁隋,丧乱弘多,殆不足数。我髙祖始建区夏,未遑缉熙,迨于太宗、玄宗,抱圣神文武之姿,用房杜姚宋之佐,谋猷启沃,无怠于心,德泽施行,不遗于物,所以刑措而百姓欣戴,兵偃而万方悦随,近无不安,远无不服。虽成康、文景,无以尚之。载在国史,陛下熟知之矣。然则周秦之乱极矣,及文景继出,而昌运随焉。梁隋之弊甚矣,及二宗嗣兴,而王道融焉。若谓天地生成之德渐衰,家国君臣之道渐丧,则当日甚一日,代甚一代,不应衰而复盛,浇而复和。必不尔者,何乃清平朴素之风,薄于周秦之交,而厚于文景之代耶?顺成和动之俗,丧于梁隋之际,而独兴于贞观、开元之年耶?由斯言之,不在时矣。”

这种似乎已经形成文字习惯的以当代帝王与“文景”的比附,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种言论,是真心崇敬的表露吗?或者只是使用了标榜往古以批判现实的策略呢?或许这样的分析是有合理性的,即发表这些评论的人,试图以“文景”的德政作为现世当政者的榜样,内心也期望以“文景”事迹形成对现世当政者的约束。

李德裕还曾经写道:“暨汉之文景,尊奉黄老,理致刑措,时称太康。开元中玄宗经始清宫,追尊玄祖,阐绎道要,遂臻治平,六合晏然,四十余年。”以“开元中玄宗”“追尊玄祖”与“汉之文景,尊奉黄老”相比照,这种附会,是试图在政治哲学和宗教学之间寻找另一种文化共同点。释贯休有诗云:“曾亲文景上金銮,语共容城语一般。久向红霞居不出,若非清世见应难。满垆药熟分仙尽,几局棊终看海干。略问先生眞甲子,只言弟子是刘安。”诗句称“曾亲文景”,将自己所生存时代与文景之世间的时间距离在想像中消泯,自然又是另一种境界了。

同类推荐
  • 历史的碎片:侧击辛亥

    历史的碎片:侧击辛亥

    本书为张鸣精选的一组历史随笔。作者以老辣笔法,独特另类的视角,触及晚清民国诸多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诸如皇宫之隐秘,女人之别样,君臣之分别,文人之脾气,军阀之脸谱,武夫之性格, “男人的辫子”,“洋人的胡子”,等等,构成一幅晚清民初的群像图,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不为人知的奇闻轶事,折射出历史深处所隐藏的秘密和真相。细细品读这些正史瞧不上的鸡零狗碎般的故事,真切感受到了历史的真实,感受到它的血与肉,更看到那纷扰世界中的另一番景致。
  • 蜀汉必得天下

    蜀汉必得天下

    我来到三国时期,正直赤壁之战,风火连绵,战事不断,这个悲惨的时代,最后因为我的协助蜀国一统华夏
  • 将名录

    将名录

    华夏神州,苍茫大地,千万年的历史尘埃并未落定。辗转的车轮,带动时间的轨迹,在历史的枯灯残卷中,总会有那么一段被人遗忘。重拾古老的记忆,开创新生的历史。天地风云变,金戈铁马,再现争雄传奇岁月;儿女情长时,情意绵绵,再续千年跨越之恋…
  • 风云南唐

    风云南唐

    林枫离奇重生回到南唐,结识李煜,巧舌如簧成为入幕之宾,用现代理念教习侍卫,收揽人心,积累原始资本,步步筹谋,祝李煜夺取皇位,改变历史振兴南唐。
  • 话说三国

    话说三国

    话说三国此书只是更通俗化的表现出刘备的一生。更形象的表达出刘备的管理技巧。大家都知道刘备虽说是汉室宗亲,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市井小民而已。那么为什么一个市井小民最终会成就一番大事业呢?又是如何管理自己的下属。并且让这些下属死心踏地的为他效命。
热门推荐
  • 侯门女先生之继母难当

    侯门女先生之继母难当

    咦,她不就救了个公主,竟然封她当郡主,古代的回报真是太太太丰厚了。什么?要她嫁给东平侯?额,他是她老板啊!什么,就是因为是她老板才让她嫁,不是吧!原来你们让我去当间谍,这不是坑爹吗?!好吧,只要男人靠的住,她还是有机会当双重间谍的!
  • 王爷住手:萌妃是只喵

    王爷住手:萌妃是只喵

    【又名:呆喵萌妃的忠犬夫君养成计划&论低情商腹黑王爷的正确使用方法】事情是这样的,她只是不小心上错了花轿,还被戴上了困妖环……然而就陷入了情商低腹黑王爷的别扭宠妻不归路。其实,身为一只喵,她的猫生理想是吃饱了晒太阳,再被美人师父顺顺毛……而不是和低情商腹黑王爷身边的桃花债们斗智斗勇啊喂!某王爷挑眉:“为夫情商低,请王妃多担待,多调教,为夫期待被忠犬养成。”【1V1甜宠文,养成中会有磕磕碰碰,总体温馨萌系,坑品保证】
  • 时空禁书

    时空禁书

    简介:一个少年在都市里招惹了强大势力,因此被追杀,不慎落入海里,在强大的吸力中改变基因。还在昏迷时获得了绝世武器和一本书——《时空》。最后竟然创越后碰见了七个小矮人,(小编一惊,有白雪公主吗?)拜小矮人为师。……
  • 杂兵在异界

    杂兵在异界

    主角穿越了,还穿越到一个被灭国的公主的身上为了能活下去努力的在这个陌生的世界挣扎求生一个杂兵的故事,一个从杂兵的眼中看到的世界一个血腥残酷的世界,为了活下去,为了一顿饱饭什么事都可以去做鲜血的血腥,杀戮的疯狂,战场的残酷,求生的欲望你没有逆天的招数,没有以一当百的实力,没有让美女投怀送抱的魅力,没有可以让人俯首陈臣的气势,没有超越凡人的智慧,没有多入牛毛的奇遇艳遇,你只是一个杂兵,一个炮灰,一个被历史的洪流随意驱赶的渺小的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英雄也没有主角,有的只是一个个不停挣扎的凡人,生存才是你唯一的目标!新人首次写书,努力打造一个最真实最残酷最血腥的世界,如果有什么错误欢迎大家指正关键词:新人,自娱自乐,更新没保障,变身文,不喜别看
  • 御器之嚣张神尊

    御器之嚣张神尊

    轻狂少年,闯弥天大祸,却意外改写命运!任性嚣张,倾世姻缘,谱写天魂神话!【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大总裁恶宠冒牌甜妻

    大总裁恶宠冒牌甜妻

    七年前她是如花似玉的美少女,七年后她是人见人害、车见车爆胎的某男怀里的胖球球……最悲催的是对小三不能打不能骂,更不能和小三置气。某男:“你才是小三!”某女指着遗照上跟自己长的一样的女人对某男吼道:“姓容的,睁亮你那72K铝合金彩钻蓝眸,你女人我是活的!”你吖的,晚上睡觉不抱软呼呼的我热炕头,竟抱着我的‘遗照’睡冷床…看你的女人我怎么从小绵羊变成扑倒你的红太狼!
  • 女王来袭之宠夫有道

    女王来袭之宠夫有道

    清冷高傲,漠然瞳孔无我无他;低语呢喃,妖孽肆意勾人心魄,哪个是她?半魂之身,谁在背后作祟,谁与她性命相牵?得异能,创事业,虐渣渣,收美男,收哪个呢?“我!”“滚一边去!!晴晴,人家在这呢。”滚滚滚!都滚,哪来的滚哪去!(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也许那些年我没遇见你

    也许那些年我没遇见你

    这是一部以校园初恋为主题的小说。主要:是讲一位女学生与三位男转学生的故事。当女生遇到这三位男生的时候很讨厌他们,因为他们总是给女生制造麻烦。可是,当这位女生渐渐的和他们熟悉了之后却发现自己喜欢上他们其中一名男同学。当那位女生鼓起勇气向那位男生表白时,而那位男生却要转到英国读书。就在这位男生离开了没多久,那名男生的好朋友向女生表白了。可是,女生却选择了继续等待着自己所暗恋的那个人回来。其实,女生并不知道自己所暗恋的那个人在他还没离开之前也想向她表白的。可是,正当他要向自己所喜欢的女生表白时,男生的家人去要让他到英国读书,而那个男生只能将爱留在心底。
  • 神医本倾城

    神医本倾城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实验夜,有全世界第一神医称号的潋舒被车撞了……then~华丽丽的穿越了~穿越就穿越吧,干嘛穿越到一个恶名远扬的花痴相府二小姐楚潋舒上面?!这个在她旁边的球是怎么回事?“娘亲~”不屑的撇撇嘴,这又怎样,咱不怕!开医馆,降白虎,三大美男跟她走~但是,她只要一生一世一双人君陌一把搂住云舒,“怎么,你不嫁与本宫?”“不不不,”潋舒仰头看着那双墨绿色如耀石的眸子,“你娶我!”在旁边的楚小仓直接被无视了,谁能告诉他这个和他长得有三分像的坏叔叔到底是谁...为虾米抢了他的妈妈?!嘤嘤嘤,求抚摸求安慰~【本文一对一~一生一世一双人~不喜者误入。】
  • 海桑文集

    海桑文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