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59800000004

第4章 道德文章

孟子(约前372 —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相传为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是孔子之后儒家的重要人物,被称为 “亚圣”。他主张人性本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王道”、“仁政 ”的政治理论。他还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古代民本思想作了最简洁最经典的概括。他个性热情、自信,又咄咄逼人,不遗余力维护孔子,排拒杨墨,以好辩著称。《孟子》一书,收录的就是他与人辩论的文章,共七篇,又各有上下。在先秦诸子中,孟子和庄子最偏激,最钻牛角尖,但他们的文章也因此最好看。如果说,庄子是人生的悟者,那么,孟子就是人生的迷者,悟者的文章因为超脱与透彻而好看,迷者的文章因为热情与天真而好看。如果用孔子对人的分类,庄子是狷者,孟子是狂者,要读一流的文字,“必也狂狷乎”!

孟子既以好辩著称,他在辩论上就必有自己的特色。平心而论,孟子辩论的最大特色,不在于在学理上穷究不已卓识不凡新见迭出引人入胜,而在于他论题之外的功夫:揣摸对方心理,窥测对方思路,巧设陷阱,暗布机关,引人入彀,而后一剑封喉———等对方明白上了圈套,却已没了 “喉”———最后一句总是他说的,所以,他就是胜利者了。另外,他是一个极端自信而又热情洋溢的人,他有充沛的道德上的自负,及由此而来的目空一切的勇气,他总是认为真理永远在他这一边,所以,他与别人辩论时虽然设了不少圈套,但却并不显得心机阴暗,相反,倒显得他机智能干。从这方面看,他是一个极天真的人。我们欣赏他的文章,往往不是为他的道理所折服,而是被他的聪明机智所吸引。我们来看看他与齐宣王的一段辩论: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宣王是一个颇有心机的人,他问齐桓、晋文之事,表面上是在谈历史,实际上却是在借历史表明自己的 “所欲”:他要像齐桓、晋文一样成就霸业。当然,他一定知道孟子是倡 “王道 ”而反 “霸道 ”的,所以,他不能直接与孟子谈 “霸道 ”问题,于是把这种想法打扮了一番,以谈历史人物的面貌出现,若孟子不察他的用意,与他大谈齐桓、晋文,孟子可就上了他的圈套了。

但孟子岂能在这样的地方掉以轻心,对他的真实用心疏忽大意?他看穿了宣王的用心,只一句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轻轻地就把对方的招数化解了。注意,孟子这句话,实际上是绵里藏针的:“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云云,实际上是在警告齐宣王:我是仲尼之徒,你拿这个问题问我,是失礼不敬的!但若话就此打住,语气就太生硬太冲撞了,双方就僵住了,所以,下面又接以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好像前面所说的,不是警告,而只是证明自己不能谈(注意,不是不愿谈 ———孟子就是要巧妙地把不愿谈转化为不能谈)的原因。但我们知道,实际上这个借口是孟子编造的,仲尼之徒何尝不谈桓、文?就是孔子,也大谈桓、文,《论语》中孔子就谈及齐桓公、晋文公,更多的还谈到了管仲,并以 “仁”许之。这一点,齐宣王也未必不知道,但孟子既已严肃地这样说,他也莫可奈何。孟子化解了对方的进攻后,顺势乘虚而入 “无以,则王乎?” ———不能谈霸道了,我们今天谈谈王道如何?把主动权,话语权都抢了过来,孟子的这种做法,倒真有些 “霸道”,这正是他的一贯作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齐宣王当然不甘心就这样缴械投降,在孟子提出 “保民而王 ”的正面主张后,他突然问了一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这句话也是暗含圈套的:他知道孟子对他的施政方针是不满意的,对他个人的道德评价也是不高的,所以,他问这个问题,内心里一定是在等着否定的回答,他也一定以为等到的肯定是否定的回答,而一旦得到否定的回答,他就可以乘机脱身而去:既然我的资质不能保民而王,我还是逞武而霸吧!但他万没想到孟子的回答那么干脆利落并且几乎不容间隙: “可。” ———一下子就堵住了宣王的退路。孟子岂是容易落入圈套的?当然,这一声 “可”的回答也不仅仅是权宜之计,而是孟子的一贯主张,主张人性本善的孟子,有一名言,叫“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地方的 “可”,也就是 “人皆可以为尧舜 ”之“可”。当然,这一 “可”,不是 “行”,而是 “可能行”,只是一种可能性,孟子所肯定的也只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

曰:“何由知吾可也?”

宣王显然对孟子的武断自负很为厌烦,对自己被对方识破,脱身的后路被堵更为恼火。 ———你凭什么说我行?

在一段短兵相接式的交手后(这“短兵”,也就是语言的短小利落了),孟子有意调整一下节奏;齐宣王已经很恼火,也要适当调整一下他的情绪,所以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平静地叙述了一个事件:“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

孟子叙述这个事件既是为了回答宣王,展开下文,同时,这一叙述也拖延了时间,从而缓解了紧张的气氛,等到孟子叙述结束时,齐宣王回答 “有之”,他显然仍然怒气未消,但已不那么一触即发了。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注意孟子的回答 “是心足以王矣 ”这一句,我们若把此句以下一直至 “于我心有戚戚焉 ”删去,直接接以 “王曰:‘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就“论理 ”的角度说,毫无损失,且简洁明白畅达了许多。那么,此间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至“于我心有戚戚焉 ”有什么意义? ———它的意义在于通过对齐宣王到底是吝啬还是仁慈的辨析,得出宣王有 “恻隐之心 ”结论,并由此让宣王 “心有戚戚”,在心理上彻底打垮宣王,在情感上俘虏宣王,使他俯首帖耳,言听计从。孟子先是顺手一推,让宣王落水:“百姓皆以王之为爱也”,让宣王处在全国人嘲笑议论的尴尬中,并使之不能自救,在“是诚何心哉 ”的自问中,不能自圆其说,万分委屈与烦恼却又无可奈何,然后又援之以手,救他上岸:“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通过 “见牛未见羊 ”的心理分析,让宣王摆脱窘境,同时,又水到渠成地证明了宣王 “不忍之心”的真实存在,从而 “有效 ”地证明了宣王确实 “可能 ”实行王道,现在只看他自己是否愿意了。通过这么一打一拉,打一耳光又揉一揉,使宣王对孟子救他出困境万分感激,从而在感情上俘虏了他,使他言听计从。孟子果真是辩论的高手!再看下面这一节: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从“王发政施仁 ”起,一连串用了五个排比句,写出了天下归心的大局面,真有百川归海、风起云涌之感。这显然又与孟子对自己理论的自信,及因此而来的充沛的激情、浪漫的情怀有关。他文章的气势足以感人,而这气势确实如他所说,是来自于他内心道德上的 “浩然正气 ”的。像孟子的这种辩论特色,更多的显示出其个人性情及文学性的一面,我们从中读出了辩论双方的心理活动,主动与被动的转换,攻与守的变化,机关与陷阱的埋设与避让,自我情绪的表现与对对方情绪的控制,说话分寸恰到好处的把握,以及在排比、比喻、反诘、寓言故事等众多修辞手法中体现出来的文章的气势,说理的形象性、生动性、情感性。这些无疑大大增加了《孟子》一书的文学价值。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虽然孟子在辩论时耍了一些花招,但他所说的,都是 “正当的道理”,是光明磊落的道德之言,所以,我们不会觉得他狡诈,只会佩服他智慧。这又是《孟子》一书的道德价值。

但与之相应的则是,作为一部论理著作,《孟子》的逻辑性、说理的严肃性、真实性却有相当的问题,即如上文所引的 “邹人与楚人战 ”一节而论,后面一大段排比句所描绘出的天下归心的 “德政 ”理想确实很有鼓动性,以至于弄得齐宣王也要 “尝试之”;前面由 “邹人与楚人战 ”而得出的 “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也是正确的,但再由之推导出,齐“以一服八 ”而必败的结论却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上都不大靠得住,我们知道秦也是占有一州,而“以一服八”,以武力制六合为一的。仔细再看,孟子在这里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他首先把齐与其他诸侯国力量对比只简化为一个因素:土地的大与小,再把这种对比高度抽象为 “一”和“八”,从而给我们一错觉:一小八大,一不能胜八。但是,事实上,这里的“八”不是一个整一的 “八”,而是 “八”个分散的一,齐完全可以各个击破,如秦以后所做的那样。

这种有意或无意的逻辑错误,在《孟子》中有不少,比如下面: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价值认定的角度说,是不错的。我们应当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地去做一个有道的人,而不能成为一个无道的人(当然,孟子这里原是指有道之君和无道之君),而且,得道的人,应当在 “得道 ”的同时,“得到 ”众人的帮助和支持;失道的人,也理当为人摒弃而使之付出 “失道 ”的代价。

但这里只是说 “应当”,“理当”,只是一种道德诉求,而不能说 “一定会”。道德诉求并不总是转变为客观事实。事实上,道德及道德行为并没有一个预设的好结果在前方等着。即以孔子、孟子自身而论,他们算是得道之人了吧,但他们一生的遭遇又如何呢?还不是处处碰壁,为人所拒?何曾多助过?不得道者,也不一定就寡助。大盗跖手下的人据说也有 “三千”,和孔子打了个平手(庄子说他 “盗亦有道”,但此 “道”与孟子的 “道”不能混淆),鲁哀公不能算是得道明君吧,但鲁国人谁敢不服从他?孔子恰恰是带头恭敬他、抬举他、辅助他。谁不敬爱他,孔子还特生气。

所以,孟子这一段正气浩然的道德之论,虽有极大的感染力,以致几千年来成为对莘莘学子进行思想教育道德培养的必读章节,但逻辑上却不大讲得通。“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的层层论证,更缺少基本的逻辑关联。“然而不胜者”,可能有多种原因,不一定就是没有地利;反过来,有地利没有天时,也不行。所以,也可以说 “地利不如天时”。而孟子论证 “地利不如人和”,更是一厢情愿地先假定他要贬低的 “不重要 ”的条件(地利)都具备,然后再证明因他要推崇的 “重要条件 ”(人和)缺乏而失败,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种做法,是实足的蛮不讲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难道能证明 “万事不如东风 ”吗?其实,一物之实现,条件往往有多个,缺一不可。这“多个 ”条件的任一个,都不能说比其他条件更重要。

其他如对一些历史、地理知识,孟子也往往不大较真,他所描述的历史,往往是他想象中的历史,而不是真实的历史,他所提及的地理,也有不少错误。奇怪的是,这种粗枝大叶的毛病,虽然损害了他文章的科学性、严肃性与学理上的正确性,却不仅无损于他文章的文学性,更有助于他的文学性;不仅无损于他的学术人格,反而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

孟子证明客观真理,总显得勉强而力不从心,他逻辑不严密,证据也不充分。但他一涉足到伦理学领域,便雄辩滔滔。因为道德伦理往往是一种信仰的建立,而不是客观科学的证立。建立一种道德信仰,需要的是一种价值估定,而价值往往是人为的;证立客观科学,需要的是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事实支持。如《鱼我所欲也》这一节: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是要建立一种 “舍生取义 ”的文化信仰,他只需要说明为什么必须这样就可以了:也就是说,他不需要证明 “舍生取义 ”为“真”,他只要证明 “舍生取义 ”为 “善”。而在这一点上他做得非常成功:他反问我们:假如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更重要,那么,不就凡是可以得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么?同样,假如没有什么比死更可怕,那么,凡是可以避死的事,不都可以做么?这两个 “凡是”,必使人类堕落而无止境。所以,为了人类的崇高和自尊,人类必须建立一个道德底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不择手段,都不能无恶不作。那么,自然的就必须有一种东西比生更重要,更值得我们珍视,那就是 “义”,必须有一种东西比死更可怕,更要我们避开,那就是 “不义”。

孟子用两个假设、两个反问,就证明了这么伟大的伦理学命题,显示出的,不仅是他作文章手段的高超,更是他思维缜密、直达事物核心的大本领。对人、物有透彻的认识,对世界有是非判断力,是作文章的最高秘诀。

如果说,庄子说明了天道的伟大与高渺难测,那么,孟子就证明了人类的道德尊严与精神崇高。这是孟子最伟大的贡献。

孟子是一个唯心的人,所以他的文章师心自用;一个纯任意气的人,所以他的文章意气风发。他疾恶如仇,道德感极强,所以他对他看不惯的人与事动辄恶言相加,拔刀相向,他无论骂诸侯,骂学者,都毫不留情,连对他极关照极尊敬的齐宣王,他也丝毫不假以颜色。他只认天理正义,公道良心,不讲什么人情世故。所以,他是真君子,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大丈夫”。他对邪恶有不可遏止的杀伐心,所以他的文章有杀伐气,他把这种气质称之为 “浩然之气”。他可能就是从自身的道德良知与道德勇气里,找到了人类的希望与信心,发现了堕落人类获得救赎的途径。于是,他到处与人辩论,鼓吹自己的救世之道。他可能相信,只要他不停止他的吹嘘(吹嘘的本意是吹枯嘘生,即给枯死者吹以生气,使之重生),这世界的末日就不会到来,他工作一日,这世界的末日就会推后一日,且一息生机会渐渐转来。所以,当有人批评他 “好辩 ”时,他回答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他自信天已将大任降到他的肩上。所以,他的工作,给他崇高感,伟大感,成就感,“平治天下,舍我其谁?!”这样的人,这样的性情,怎能没有这样的文章?他的人,是天地精华,他的文章,是天地奇观。

同类推荐
  • 最是元曲销魂

    最是元曲销魂

    这个王朝的曲调比横跨欧亚的辽阔疆域更有绵长的生命力。随口吟来,莫不令人销魂,但最销魂不是心头最美的那抹朱砂,而是万缕情丝,夜深漏静,不经意辗转缠绕,便是三更无眠。曲中漫及人生感怀,世事悟道,塞北西风虽烈,却不乏江南小巷柔情。
  • 女人芬芳

    女人芬芳

    本书为笔者文集,包括散文、诗歌及社会写真三个部分,其中,社会写真为过去已发稿。散文中,仅有部分为已发稿,其余为新作。散文诗及诗歌均为新作。共计12余万字。
  • 爱已凉

    爱已凉

    《爱已凉》雪小禅这套十年典藏系列,是在不断推出雪小禅近期新写作的小说和散文外,还收录了雪小禅多年来的精华畅销之作,集合成一个精品书系。分别有小说集《爱一个人趁天黑》《病毒》《不过是场情色的游戏》《长恨歌》等。
  • 新诗观止

    新诗观止

    收胡适、鲁迅、郭沫若、李大钊、藏克家、俞平伯、柔石、艾青、流沙河等作家诗作200多首。
  • 童心永在

    童心永在

    孩子可以最直接最无私地帮助别人。在他们眼里,生命是平等的,他们没有成年人的许多顾虑和种种为自身的打算。他们的眼光没有被世间的灰尘蒙蔽,思想没有被世间形形色色的物质羁绊,他们保存着最初的真善美。孩子的心透明而纯洁,敏感而脆弱,我们要用心呵护。孩子成长的路漫长曲折,我们要教他们学会生活,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告诉他们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教会他们在坚持善良的同时快乐健康地成长。
热门推荐
  • 沉重的房子

    沉重的房子

    这是一部描写两代人奋力挣脱命运羁绊,顽强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小说以房子为主线,通过两代人升降沉浮的生活变化,把中国农民在时代潮汐牵动下求生存、求温饱、求发展的坚韧意志和奋斗精神及带着泥土气息的爱恨情仇刻画得淋漓尽致。
  • 惠运律师书目录

    惠运律师书目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盛世宅谋:嫡女逆天归来

    盛世宅谋:嫡女逆天归来

    上一世,她亲眼目睹了府里的惨剧。虽我未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一世,她重生于幼学之年,也再不是昔日倔强任性,任人摆布的棋子。心怀鬼胎的姨娘,狼心狗肺的长辈,咄咄逼人的外敌,朝堂暗处的冷箭……且看她如何谋算人心,一一揭去他们的画皮,灭之于无形!
  • 时光逃亡者

    时光逃亡者

    “这里是我的家,也不是我的家,我的家在未来...我的家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明天,但...我还有家,我终究会回到我的家,因为,我是希望者。我的家,有蓝天白云,有野花飘香”孙天轻喃。
  • 楚汉争霸启示录

    楚汉争霸启示录

    决战垓下前,刘邦逢项羽必败,至少有四次,刘邦险成项羽刀下之鬼:公元前206年,鸿门宴,项羽已经把刀架在刘邦脖子上,却因一念之差,被刘邦借如厕遁走;公元前205年四月,彭城外,五十六万汉军一夜之间被项羽三万人马全歼,刘邦在风沙掩护下才侥幸脱险;公元前204年六月,荥阳城下,刘邦与部下换装后才艰难突出项羽重围,死里逃生。同年六月,刘邦在成皋又被项羽围困,陷入绝境,被迫抛下部队,孤身逃过黄河。直到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刘邦终于在垓下等来了唯一一次机会,他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没有留给项羽任何机会,最终逼得霸王自刎乌江。
  • 星河屠

    星河屠

    银河系在外人眼中竟然只是一个条星河,而且还是投放垃圾星球的星河,而银河系里的生命冲不破银河系的束缚,生只能呆在这里。这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有什么样的阴谋?
  • 摘星天籁的短篇合集

    摘星天籁的短篇合集

    自己写的短篇故事合集,更新不定,不用抱有太大期待,当然估计也没几个人看就是了。
  • 再创武神

    再创武神

    这里没有穿越,也没有神奇的奇遇,有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少年,有的只是一个有些不幸的少年。
  • 变态武医

    变态武医

    余浩,一个被他人成为“战神”,被队友叫做“当代最强兵王”的男人,却在弱冠之年退隐都市,,在都市中上演着扮猪吃老虎的角色,让所有人对他都敬佩之至,他武功无敌,医术超群,,艳遇美少男,畅游百花丛。让我们期待一代变态神医,如何称霸武林!!!
  • 荒天昊

    荒天昊

    气者,胸怀天下苍生,吞云食日,移山填海。钟昊身怀极品禁元体,偶然得传上古气诀,必将君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