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36300000012

第12章 一九九二

纪事

关于留学生卢刚在美国杀人的讨论,暴露了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的混乱,故有此文。年初在国际宗教史协会(IAHR)北京会议上第一次用英语发表关于现代宗教改革的论文,被我很尊敬的陈泽民教授评为“一个哲学家的梦”,很为震动。妻子在暑假后赴加拿大半年,期间我一人照料上小学的女儿,一日忙于三餐做饭,又为寄送“宗教与世界”稿件摔断了脚趾,十分狼狈。

年底为在香港举行的国际会议写作英文论文“中国知识分子向何处寻求智慧”,完成那天因通宵写作,凌晨腰疼得无法从椅上站起!赴港申请批准拖延,终未成行。

从绝对命令到社会生态

爱荷华大学校长在被害者葬礼上说:“我们无法理解,我们感到茫然……”对这次讨论中出现的某些说法,我也无法理解,但是绝不茫然!

例如,有一种说法是:在某种“公理系统”中,卢刚“绝对是位英雄”,因为他“追求绝对的公正”,“追求的是超越,考虑的是存在的意义,而不仅仅是衣食住行。”这几句话如果不是反话,确实无法理解。但是有一点是清楚明白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价值观,可以为之说出一套“理”,甚至说得很有“系统”,可是那个“理”却未必“公”。像卢刚那样为一己“出气”而使未犯死罪的人惨遭横死,用放暗箭打冷枪的阴险去制造奇冤大屈,这是堕落为大奸大恶,哪来半点“英”气?这是在制造“绝对的不公”,哪还有“理”可言?所谓公理,应是人类理性能够接受的道理。理性告诉我们:假如人人都可以为自身的“自我”去毁灭他人的“自我”(甚至因此而成“英雄”),则一切“自我”都将不复存在。

“公正”意味着为了某种真正的“公理”或公平原则,不惜作出不利于自己的判断或抉择。所以“大公”必连着“无私”(在此,“公”指的是公正原则而不是某个团体)。卢刚恰恰是为泄私愤而践踏了公正的原则或公理(如“对等原则”,“人人有生命权”等),这不必多说。这里要问的是:如果生活中找不到“绝对的公正”,人是否就可以为所欲为?

假如“绝对公正”指的是要“所有人都满意”,那确实很难找到。不过的确有一条“绝对公正”的原则,那就是康德揭示的道德律“绝对命令”,所有人都必须遵守这条命令:“不论做什么事,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这意思是说,如果你真心想要人人都接受你做某件事的道理,那么你就可以做那件事,否则就不该做那件事。例如,你想造假药时,如果你真心想要人人都做假,真心愿意你喝的牛奶掺了尿素、你买的火车票都是假票、你看的报上全是假消息、你生病时到手的全是假药,那么你就可以造假药,否则你就不该造。康德发现的“绝对命令”、“人是目的”等道德律,实际上正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和维持的基础,正是人作为人不能不接受、若不接受则无法做人的公理。东方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之说,西方有“爱邻人”、“爱人如己”之说,这绝不只是什么“立教”者、“立法”者的事情,而是为人之本、做人之根;这也不只是什么哲人教主的教导,乃是人之由来、人之所往!

所以前述问题可以这样来回答:生活需要一条“绝对公正”的原则,那就是,人不可以为所欲为,或者说,自由的界限,是不侵犯他人的同等自由。康德说的道德律,是“绝对服从”又“法由己立”,以人为目的而普遍有效,这就是“意志自律”,也即自由。由此可以看出,当代不少青年对西方“自由”学说的误解,已到了颠倒其本意的程度。一般只认为“自由不错,应该追求”,然而西方哲学思想所说的自由(这里指意志的自由,不是指社会政治层面的“出版自由”之类),是人本来就有的,不待“追求”。它几乎等于“选择”或行动自决,所以它要人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不能推诿给必然性),于是它带来的常常是悔恨或痛苦,而不是安宁或幸福。

说它“好”,是因为它能使人摆脱必然(即有别于自然),但它有一大“害处”,即它与人的局限性一起造成了犯罪(道德上宗教上的罪)的可能。至于某些以“自由”之名而犯的罪行,其实恰恰是放弃自由。例如,你指责我偷窃你的食物,我可答曰:“我饿时有吃饱的自由!”这样说实际上把自己降到了无自由即“非人”的层次,因为如猪狗之类的“非人”,饿时见食必吃,这是受制于必然的自然规律。而人却能够为某种目的,拒不服从这种自然规律,因为人有自由,意志可以自律。所以康德指出,自由是道德律的前提,道德律又是自由的体现,自由与道德是无法分割的。

看来,梁启超在本世纪初的这段话,在本世纪末还得重复:“嗟夫!今世少年,莫不嚣嚣言自由矣,曾不审夫泰西之所谓自由者……无一役非为团体公益计,而决非一私人之放恣桀骜者所可托以藏身也。”(《论自由》)现在不少人认为自私自利可“托以藏身”的,还有“功利主义”、“快乐哲学”等学说,以及“个人”、“自我”等概念(此次讨论亦有涉及)。殊不知这里也有南辕北辙式的误解,以至在丧失“国粹”的同时,又糟蹋了“洋粹”。例如,“功利主义”讲的善恶标准,要在是否“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而非一己私利;“快乐哲学”讲的个人幸福,在于符合自然的法则或神意而得到和谐安宁;“个人本位”讲的是尊重保护个人独自具有而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侵犯(更不必说毁灭)个体的他人,恰恰是在践踏这个原则;至于“自我”,乃是属于人而不是非人,属于前述“自由”而不是必然的东西,因此可以说,侵犯他人的自我,就是侵犯自己的自我(正如辱骂别人之时就侮辱了自身);以自我为中心,就是贬低自己的自我(贬为一个偶像)。

梁启超指出,各种奴隶状态均“莫惨于奴隶于我”,战胜自己才能自强:“自胜焉,强焉,其自由何如也!”这就涉及开头提到的“超越”问题。所谓超越,就是要超越自我。像卢刚那样深陷于忌恨的泥潭,既超不出对“偷斧子的人”的猜疑心,又越不过因所谓“个人羞辱”的报复心,只能灭顶于一己幻觉,从何超越自我,遑论“追求超越”?他那种金钱可慰父母之心、性交重于厚爱深情的态度,那种为“论文得奖”、“风光风光”而活着的境界,清清楚楚地表明,他恰恰陷入了存在哲学揭示的那种只为“眼下”而活、不思存在意义的低级生存方式。从这种低于人的生活方式,走向“好活不如赖死”的行为,实属必然。因为,“不知义”,正可说是“赖”;“低于人”,恰无异于死。

印度教有言:大梵像整个空间,个人灵魂像罐子里的空间。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小我”与“大我”本为一体的关系,深刻地揭示了自我的非孤立性和超越自我的必要性。海德格尔则说:人的存在是InderWeltsein(在世,在世界之中存在),个人的存在是同世界不可分离的。从亚里士多德关于人是政治动物的学说,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性是社会关系的理论,无数思想家都指明了人类体验到的这一事实:没有个人就没有社会,没有社会也没有个人。正如破坏自然的和谐、打断自然生态的链条意味着死亡一样,破坏社会的法则、打断人际生态的链条,也将导致死亡,更快速、更直接的死亡,包括每一个人的自我在内的死亡,而且是作为弱肉强食的禽兽的死亡!

海明威曾引用过300多年前英国宗教诗人约翰·堂恩的一段话:“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绝对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是为你而鸣。”这位美国作家曾多次远渡重洋,为异国人民的生存而战,以实践这段警世恒言。他死后30年的今天,我们要问:如果人类自己毁灭自己,谁来为我们敲丧钟呢?

原载《北京青年报》1992年5月28日

同类推荐
  • 大学生风花雪月之灵魂触电

    大学生风花雪月之灵魂触电

    年轻岁月,如火的季节。可是却感受不到火的灸热。所有的华美和绚丽都不过是过眼烟云。但是又何必在乎太多,太阳依旧东升西落。让它成为关于那个火一样的季节的一份记忆吧。
  • 潘家华诗文选

    潘家华诗文选

    潘家华诗文选是潘家华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生活气息浓烈,文学功底深厚,内容真实感人。管道作家杨德勇为文选作序。潘家华希望在纪念“八三”工程会战40周年的时候,将这本书奉献给为中国能源通道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石油管道人。
  • 随园诗话(第三卷)

    随园诗话(第三卷)

    《随园诗话》,清代袁枚的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本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 人生百味

    人生百味

    《人生百味(散文)》内容丰富,闪现着思想光芒的书系读者群相信也会非常庞大,学生、上班族,文学爱好者、一般读者都可以阅读和收藏。这些文章能使我们站在大师的肩上,感受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直接欣赏水平和阅读品味。
  • 花边文学(鲁迅作品精选)

    花边文学(鲁迅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热门推荐
  • 至尊邪王:专宠废材王妃

    至尊邪王:专宠废材王妃

    从小便被灭门,来自异世灵魂的她将会代替她活下去,是废材又怎样?顺我者生,逆我者死。“女人,你真的很不可爱。”“可爱能当饭吃吗?”“额,不能。”
  • 三界武皇

    三界武皇

    大晏国,仁王十三年,五月,玉乌城,虚江畔,虚江神主自江中冲天而起,带动整条几十里长的虚江,冲击玉乌城,一时间,玉乌城尽毁。一片废墟水国之中,一个竹篮顺水漂流,一个白嫩婴儿静卧其中,望着蓝天白云,发出笑声。十五年后,大离国北地,群山连绵,月离门中,一个名叫风宇的少年,将迎来十六岁的生日。一段传奇,就此展开。
  • 心似翩跹:帝尊的调皮俏王妃

    心似翩跹:帝尊的调皮俏王妃

    她本是翱翔九天的神女,却被可笑的命运夺走了生命,再次重生成人,她是个废物小姐,是命运与她作对,还是命运告诉她,命可以主宰她?可惜她说了从不信命运,她非要在命运下活出自己的一番风采,废物也好,天才也罢。她要走的路谁都不可阻止!
  • 茶蛊苑香倾天下

    茶蛊苑香倾天下

    繁盛华朝,有一家茶馆,茶馆的主人名曰绯卿吟“汝过来坐,吾给汝讲个故事”听她讲述一个故事……人在往事里漂泊,今生之人可以过得安然无恙,前尘之人却不可以这些故事有大有小,无非就是一句情字害人不浅罢了
  • 妹子,你被我看穿了

    妹子,你被我看穿了

    我有一双透视眼,看尽天下美女,睹尽天下财富..........
  • 还原犯罪真相:侦查逻辑和方法

    还原犯罪真相:侦查逻辑和方法

    本书不是进行学术讨论,对学术界存在争议的“回溯推理”未作介绍。在作者看来,强调侦查假设没有必要再强调“回溯推理”,回溯推理只是对假设形成路径的研究而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形式。在作者看来,侦查假设与侦查回溯的共同存在难免给读者带来疑惑。这是一本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及其方法讲述死人会说话的刑事侦察案例奇书。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侦查、侦查逻辑学、侦查的历史、侦查逻辑的现状、侦查逻辑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二、三章介绍了当代最新的鉴识技术以及依靠鉴识成功破案的典型案例,还向读者介绍了现场搜集证据的基本方法,学术界对观察有影响的理论;
  • 第二规则

    第二规则

    曾经的校园优秀学生,老师心里的骄傲学生。只因为要学会坚强,不再受他人欺负,而踏上了一条只可以奋勇前进而不可后悔的不归道路。是正确的人生目标,还是噩梦的开始。在这里,一切的一切都将成为黑道的潜规则,而庞昊天正是这规则的主宰。让我们跟随非英雄们奋勇的前往那无尾的征程吧!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尽在非英雄的世界里!
  • 零度帝国

    零度帝国

    这已经不再是一个人的故事,当历史开始转动,谁也阻挡不了一个团体成长的脚步,天时地利人和,需我们正式组成一个集体,面对一次次磨难,攻破一个个关卡,有心计,有城府,没有傻人,没有多余的废话,每个角色都在用自己的生命来扮演,零度帝国,零度袭来
  • 比天使更爱你

    比天使更爱你

    她,孤身一人来到这座城市,孤独,却早已习惯,命运的安排,与他相见。他们爱得深,任谁阻止都不愿放开彼此的手。承诺放在心上,此生有你相伴,足矣。
  • 对错都是为了爱

    对错都是为了爱

    30多个故事,30多种不同的人生,30多次直面爱与生命的本质后才得到的透彻感动。在这本书里,历尽世事的刘墉不再传授如何披着铠甲识破假丑恶,反而用一双慧眼和一颗柔软的心,来帮我们认识被淹没在日常琐碎生活中的爱的面目。明明可以有更“精明”的选择,却义无反顾地选了“愚蠢”的那一项;明明爱本身一点也不公平,却从未想过舍弃;明明在心里深爱了一辈子,却无法说出一句简单的“我爱你”……在爱里,我们每个人都不那么聪明,却因为不聪明而幸福着。刘墉用朴素而干净的文字让我们明白,在爱里,不只是爱的形式没那么重要,就连对错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一颗颗真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