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06700000002

第2章 瞬间崩溃的大秦帝国探秘

大秦帝国因自负而崩溃。在帝国崩溃的前夜,有默默而卑微的小兵黑夫和惊,有骑马射箭、呼啸而去的战士,有名声赫赫神秘莫测的私营企业老板寡妇清,有以人间奇迹而名垂千古的大型水利工程,有渴望以杀人方式发家致富的秦国大兵,有到处溜达、以管理公共事务为己任的侠客……透过史书的背面,这些故事、人物和场景的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隐秘?

秦朝是一个很倒霉的王朝。从实用主义角度看,说它倒霉,无外乎是指,秦国经历几代君主省吃俭用、前赴后继的勤苦打拼,好不容易一统江湖,唯吾独尊,终成了正果,可还没高兴十几年,新鲜劲还没过去,就彻底挂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前那么多的辛苦付出,一下子就打了水漂,几代秦国君主如果在天有知,看到这么大的家业被如此快地败光,非被再气死几回不可。不过,这还不是最让人感觉秦朝倒了大霉的。后世的历代王朝明明一直在免费享受着秦帝国用亡国的代价探索出来的新制度,可一张口说起秦朝,没有一个不骂它的,没有一个不表示秦朝亡国纯属自找的。更可悲的是,后世帝王们和他的官僚们除了往秦朝身上泼脏水,也没少干和秦朝一样的不讲理的事,比如,横征暴敛,巧取豪夺,往人家脸上刻字,剁人家的手脚,株连人家的妻儿老小,把自己的阴宅修得比活着时住的宫殿更风光无限……可这些帝王只要不亡国,就总能理直气壮地站在秦帝国的对立面,羞于与之为伍,耻于与之类比。

后世很多研究朝代兴替的人和给皇帝讲课的老师,对秦朝灭亡的原因从来都很关注,总是要列出一二三四五六七个。其中,汉朝最重视这个问题,毕竟,刚从秦帝国的废墟上爬起来,总是要弄清楚那个被自己打翻在地的巨无霸,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它这么不禁打的。汉帝国的反思是认真的,皇帝不想丢了脑袋、丢社稷,百姓不再被搅进恶斗之中,被人当枪使。经过血染的疆场和横暴的战争后,所有人包括那些以前以为自己很英雄、不会被打死的天生的造反分子,也都变老实了,尸横遍野的战争是让所有人厌恶打架、斗殴的最好课堂。有这样的原因,汉朝人不惜想破脑袋,也要把秦帝国亡国的原因刨根问底出来。他们的主流认识是由全国著名的大才子贾谊总结出来的。

贾谊认为,秦始皇生性刚愎自用,实施暴政,不惜民力,秦二世有过之无不及,大家看不到轻松生活的远景,忍受不了,一个人一招手,大家群起而攻之,才把秦帝国打倒了。这种说法还真很在理,没啥错的,想想都明白,一个人总被别人欺负,还看不到解套的希望,干脆和那个施暴的拼了,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这种说法很适合说给后世那些太子和年龄小的皇帝,提前警示他,约束自己没有止境的欲望,对王朝有好处。

班固则认为,秦朝这么快灭亡,就是因为秦始皇一条道跑到黑,贯彻郡县制度太彻底,没有实施封建制度,也就是说,他太相信那些官吏对国家治理的能力和对王朝社稷的忠诚度了。按照班固的说法,如果秦始皇的心眼儿稍微活泛点,听从丞相王绾的建议,分封自己的儿子们到地方上建立诸侯国,则一旦出现陈胜、吴广之类的刁民不服管、造了反,那些都姓嬴的藩王因为割据地方,手握重兵,出于保卫中央就是保卫自己的动机,肯定会啥都不想地迅速起兵,以雷霆万钧之势斩妖除魔,把造反者打回原形。等到作乱的火苗被吹灭,在咸阳做皇帝的那位仁兄都可能还一无所知。推而言之,有强大的藩王存在,下面那些刁民即使有造反的心,也可能根本就没有造反的胆。

班固的说法很有市场,后世很多人都认为很对。很可惜,班固把眼睛过分盯在分封制上了,吕后死后,在诛杀吕氏集团、恢复刘氏江山中,刘氏皇族起到了扛鼎之用,可对藩王犯上作乱过于轻视了。汉景帝时期,七个藩王来捣乱,虽然没有酿成变天的恶果,但国家也被折腾得不轻。如果班固活到西晋时期,看到“十国之乱”把一个能够灭掉魏蜀吴三国的晋国都埋葬了,晋国还因此变成和秦国一样短命的王朝,班固大概再说这样的观点时,可能就要谨慎得多了。如果非说不可,也一定有一些附加条件的。

后来,还有很多总结秦朝迅速大崩溃的原因,比如,关东旧国的贵族都没死绝,复国野心不死;关东旧国的文化与秦文化冲突太甚,秦朝没有解决文化隔膜问题;秦朝炫耀武力,一味地开疆拓土,超出帝国的承受能力;秦始皇不停地整修美轮美奂的宫殿和自己的阴宅;秦朝法制太严苛,对不守规矩的老百姓非打即骂,下手太重,搞得天怒人怨;秦帝国内部恶斗不止,自毁长城;等等。这些理由都很在理,也没啥说的。不过,秦帝国这么快就大崩溃,也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探究探究。既然秦朝落到“破鼓众人捶”的地步,相信它也不在乎多这一下。

秦帝国因郡县制度建国,因法家治国,因军功爵制度扩疆,诸如此类,一路走来,实在太顺,“成功是成功之母”,“经验导致惯性思维”。相信大家都见过,身边那些一向成功的人,总是喜欢拿以前自己过五关斩六将的事例,一脸自信地教育那些等待成功,或者刚失败正在彷徨找不到出路的人。秦帝国成就了灭六国、统一江山的大业绩,自然对自己以前的制度和做法自信满满,这也无可厚非。秦帝国想把自己的那套做法复制到新的环境上,也不是不可以,但它忽视了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旧制度在新环境下贯彻时需要付出的成本是否发生变化。比如,在原来的环境下,一套做法行之有效,但到新的环境可能要付出很大成本才能贯彻下去,这个成本一不留神可能会超出制度收益,最后导致制度的失灵,以致建立在这个制度之上的组织崩溃。

秦帝国顽强彻底地贯彻郡县制度。在郡县制度下,在各个郡县当官的人并不是和皇家或者统治核心有血缘关系的人,为了让这些地方官忠于职守、忠于中央,中央必须经常性地对他们考核监督,并按照业绩提拔赏赐他们,依靠“胡萝卜加大棒”来激励和约束地方官员,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但要想达到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就离不开快捷的信息和物资传输系统与工具。如果交通和信息传输工具太落后(比如没有互联网、飞机、火车和汽车),就不可能第一时间发现地方官吏把中央的“经”唱歪,不可能及时、清晰地了解地方上的民意民情,这会导致中央的决策和地方上的实际需求相差十万八千里,也不能对地方官员实施有效的奖惩。

当秦国还是个小国的时候,因为国土小,信息传输和物资运输线路短,行政信息传输的效率能够很高,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力比较强,在中央和地方能够保持政令统一。但统一六国后,疆土面积扩大了好几倍,原来很好用的郡县制度就因为信息和物资传输的成本太高,在新的疆土上就玩不转了。陈胜、吴广造反后,各地郡守县令心里很明白,让他们用那点搞地方治安的人死顶住起义军的进攻,等到中央的救援物资和军队来了,自己也不知道当死鬼多长时间了。这么一想,很多地方官吏就放弃了拼死报国的想法,甚至被人稍微一忽悠,就干脆直接“下海”,也准备跟着大家一起捞鱼。这种做法也可以理解,毕竟为了那点升官发财的理想把命搞丢了,实在是不值当。

实行军功爵制度也是面临同样问题。战国时期,秦国士兵的打仗机会多,容易立功发财。在秦朝,虽然国家也和匈奴、百越打仗,不是说一点立功发财的机会都没有,但相对来说,机会还是少多了,将士们更多时间是在边疆驻守和防御。这样,即使运气好,也杀不了几个人,挣不到几个钱,还闹个在外吃苦受累、夫妻两地分居。更何况,国家疆土比以前大多了,一个人去某个地方戍边,要走很长的路。秦朝因自信而不知道变通,比如,像汉朝那样重视用优惠政策吸引老百姓往边疆生活,而后从这些移民中征发军队作为守边疆的主力,其他地方的军队来辅助。相反,秦朝非常自信地让关东六国的人(本身对秦朝律法和风俗还在适应期)去很远的地方打仗或服劳役。可是跑到穷得掉渣的北方或南方,想抢个外快都很困难,去一次的成本远高过收益,很不合算。如果非把刀架到脖子上,逼着大家去,大家也就只能造反了。最起码,在中原地区抢东西,要比别的地方更容易上手。

汉朝承袭了秦制。但“上层建筑”从此不打匈奴,也不打百越了,对老百姓能温柔就尽量温柔,那意思好像是“我虽然是秦朝的化身,但既然用不起大家,也就不用了”。当然,汉朝把封建制度和郡县制度“混搭”起来,虽然差点玩砸,但汉前期的皇帝们特别是汉武帝找到了儒学这个宝贝,地方官和老百姓从此在思想上逐渐有了支撑,精神上有了信仰,为皇帝服务时也就自觉多了,大大地降低了皇帝专制制度体系的执行成本。历代王朝都看到儒学的好处,他们在加紧建立高效的信息、物资传输系统的同时,也加紧改造儒学,改造后的儒学也就越来越吃香了。

同类推荐
  • 河西史探

    河西史探

    《河西史探》作者闫廷亮潜心研究河西历史十余年,对书中涉及的主要问题都能在充分占有基本史料和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并通过认真梳理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研究中,作者把着力点放在北朝隋唐河西历史方面,对相关史学界已有关注但仍存在争议的问题作了令人信服的辨析,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前人在此问题上的歧异。同时,《河西史探》还对学术界在河西历史文化研究中很少涉猎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具有开拓性。
  • 战国策(中国古代经典集粹)

    战国策(中国古代经典集粹)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吐蕃史稿

    吐蕃史稿

    吐蕃史(6世纪至9世纪)是藏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高原上的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为强大的势力、并走出了封闭的内陆高原。吐蕃王朝的建立,打破了高原的沉寂,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了勃勃生机。原来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一个个小邦政权或部落联盟得到了整合。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的扩大,推动了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又实现了文化上的整合。吐蕃时代,族群的认同感加强,藏族得到了壮大。
  • 极品大将军

    极品大将军

    西晋之后,五胡乱华,政权更迭,神州大地陷入无尽的烽火战乱。北梁南唐,开始了长达二百余年的南北对立。被家族抛弃的少年,满怀报国之志,在北梁建功立业。和平与战争,忠诚与背叛,热血与冷淡,都如一叶扁舟,流入苍茫的历史长河,不复一丝波澜。
  • 欺世盗明

    欺世盗明

    现代人王卓,本是一名特种兵指挥官,因一次交通意外,灵魂穿越时空,来到了明朝末年,融入到一个富二代唐琪身上,原本可以,骑马,遛狗,赛风流,但是因为对历史的先知先觉,发誓要阻止那段屈辱的历史,为了逆转历史,改兵制,强兵备,战鞑虏,霸海权,取天下。
热门推荐
  • 桀骜青春:绝恋兄妹

    桀骜青春:绝恋兄妹

    39世纪,他与她共患难,始终保持着一层膜,本以为可以幸福渡过一生,却被一个男人打破。月夜之下,血脉之泪,寂世纠缠……当他们再一次重来,他是否可以打破阻碍,放弃一切,与她共渡?当修为渐高,她是否能不断维持一切?当蝶蜂渐多,他又能否继续保持本心?寂世迷茫……
  • 武元

    武元

    传说中只要能修炼至最高境界,便能冲破武之世界。人类为其突破武之世界,因而发现诸多修炼之法,原本和平的世界,也已变得弱肉强食。斯坦城少年,因其家事而修炼武力,一步步的走进局中局……
  • 皇上跟我混啊

    皇上跟我混啊

    “吧唧,吧唧”水银怨盘腿坐在御膳房的灶台后面,左手鸡腿,右手包子,嘴里叼着仅剩的糯米糕。“好吃吗?”温柔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水银怨机械的转头,对上了一双含笑的眸子。水银怨生吞下糯米糕,利落的把手里的东西向后一丢,点点头,老实的回答:“好吃。”
  • 疯癫

    疯癫

    胡冰心的孪生妹妹杨子楠在某个深秋的夜晚,独自驾车在七夕街上时发生了车祸。醒来后,不仅失去了记忆,而且变得如惊弓之鸟般弱不禁风,在她调查车祸原因的过程中。胡冰心打听到了一件关于七夕街的骇人事件——常常有人在深夜遇见一位身穿红裙、怀抱白狗的女子。她总是冷不防地出现在树下,又悄无声息地消失不见,如鬼魅般来去无踪。失忆后,杨子楠的家里发生了一连串诡异的事情——原本关严实的窗户会在半夜莫名其妙地洞开;无人使用的电脑会自己启动,一朵艳丽的红玫瑰赫然跳跃到屏幕上;深夜的窗外似乎总有一双眼睛窥视着房内的一举一动……
  • 虚无之境之寻溯

    虚无之境之寻溯

    世界本事虚无,所谓的正义也是虚无,神才是掠夺者。
  • 女人美白润肤食谱

    女人美白润肤食谱

    《女人美白润肤食谱》从饮食角度,教你如何通过合理的膳食美白润肤的目的。炒菜、炖品、滚汤等,营养与美昧兼备。本书图文并茂,科学实用,方便易学。
  • 颠峰神座

    颠峰神座

    本为一凡人,历经非凡事,成就颠峰人生。懵懵无知的少年,心无魔念,却被迫杀戳天下。原本瘦弱的身影,却为整个人类撑起生存之地。
  • 火影之爱我别放手

    火影之爱我别放手

    你在木叶的阳光下,翩燃起火。我在血雾的黑暗里,涅槃重生。如果生命终结之前来得及,我要忘了你血色的眼。穷极一生,做不完一场梦,我愿沉沦,以你赐予之名。你不再和谁谈论所谓知己,因为心里早已千疮百孔。你的心里再装不下一个人,只愿做一个对自己也说谎的哑巴。你说,我任何的错,都不及你那一次弃我的罪。如果所有的路都连在一起,我走上一生只为和你相遇。泪枯作灰,心化成血,骨碎为末。亦不悔,爱你一回。愿穷极一生只做一场永不醒来的梦。
  • 一个大陆

    一个大陆

    一个大陆,是一个所有人的故事,是他们的故事,也可以是你们的故事,我只是个朗读的过客
  • 仙朝武帝

    仙朝武帝

    一代武学宗师,降临到仙神林立的世界,以无双之资,誓要横扫天下法门!修仙者,证道元神,自在逍遥。修魔者,化身神魔,天难葬,地难灭,万载不朽。修佛者,金身不坏,超脱俗尘,直达彼岸。三教之争,寰宇之内,谁掌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