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22500000012

第12章 教育问题的综合分析(4)

有人可能会说,即使我们没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夸美纽斯、卢梭和杜威等,但是我们古代有孔子、老子、庄子等;近代还有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家。那么,为什么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教育却陷入了越来越尴尬的境地呢?

毋庸置疑,先辈们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和思想,造就了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但是,文化不等于教育:虽然很多文化经典都涉及教育问题,蕴含在其中的传统教育思想却是朴素且分散的观点,我们始终没有专门系统地研究、整理教育思想体系。另一方面,在西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进入中国之前,我们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工匠学徒式”方法传承文化和技术,繁殖着相对单一的传统文化,学习方式、思考方法和思维习惯并没有本质变化。

时至今日,知识在爆炸性地增加,人生却没有被延长,可用的学习时间还是那么有限。因此,我们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问题是先辈们从没有经历和遭遇的。当下的教育在背负着沉重历史包袱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果只注重知识结果,那么,该学的知识越来越多。即使博士毕业,你也不可能学到一生所需的所有知识。因此,仅仅传授书本知识永远培养不出完整的人。在这种处境下,“授人以渔”更显得重要。可是,如何“授人以渔”呢?

三、教育研究的局限

教育本身属于经验性的学科。通常来说,所有著名的教育家不仅是教育实践者,而且在某个专业方面具有丰富的知识。脱离实践,经验则显得抽象、空洞且苍白。因此,教育研究应该基于身体力行的实践经验,结合具体的教育过程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思考和提炼。只有这样开展研究,研究成果才具有普世的价值和意义,对教育设计、谋划和实施过程具有指导作用。可是,由于专业的划分,很多教育研究者只是教育的研究者。从大学到博士,他们学习、研究各种教育思想,始终局限在教育专业内,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其他专业的深入了解。有人对理工农医、经管文史等专业的内涵知之甚少,却在研究大学教育问题,其研究成果充其量只能是一些大而化之的“隔靴搔痒”之作。

世上本无文理之分、专业之分。专业划分旨在更系统、深入地传授某个领域的知识,并非阻碍人们了解其他专业的知识内容,更何况不同专业的知识背后通常具有共性的思维逻辑。但是,我们的中小学、大学一方面不自觉地局限在书本、专业范围内开展教育。特别是划分专业的大学教育,很多师生不敢、也不愿越“书本知识和专业范围的雷池”一步。另一方面,我们却又在大力呼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做什么”和“如何做”完全脱节了。因此,我们不难理解“西方一些一流大学的高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目标不仅在于专业知识训练,而且在于培养有文化、有教养、有价值观的公民。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学生在学院的前两年可以不设专业划分,学生文理兼顾、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课程,后两年才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徐贲:《高等教育因何“高等”》,《新京报》,2008年11月22日,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0811/22/content_290339.htm。这种做法之良苦用心不仅在于培养公民,也不会将思维约束在专业范围内。

有的研究者脱离了“如何教”和“如何育”的实际过程,缺乏对中外教育过程的对比分析思考,难以站在历史高度和人生高度开展研究。他们只得围绕“做什么”的共性问题和“体制性”的焦点问题开展研究。这种研究倒是很容易吸引公众眼球,引起社会的普遍共鸣,但却缺乏深度。有的人甚至从未上过讲台,缺乏身体力行的实战经验,只能闭门造车般空想式地为了研究教育而研究教育,“近亲繁殖”教育研究的目的和方式。因此,很多研究者对现代教育思想的理解并不深刻,他们只得采用“拿来主义”引经据典,从“教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出发而研究教育。

受功利性目标驱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学术研究和做学问甚至成为某些人谋求利益的手段。一些教育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面向领导和同行专家,而非广大教育工作者,更不要说面向社会大众和莘莘学子了。面向领导时,他们常常为政府和领导撰写各种咨询报告,有的人甚至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受到领导的重视。面向同行专家时,他们有的为了研究教育而研究教育,撰写各种研究文章,希望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同,却没有结合教育过程、专业方向开展深入的分析、思考和研究。有的文章甚至只是为了评职称、评奖等目的临时拼凑而成,毫无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

四、提出问题的局限性

很多文章,包括网络文章,针对教育提出了各种问题。但是,绝大多数问题的提出都具有以下局限性:只是某个点上的具体问题;只管提出问题却不管解决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缺乏深入全面的思考。很多人指出“高考导致学生只以考试和分数为目标”,并建议取消高考。

取消高考之后又该怎么办?是否有人考虑过:在公平公正尚待改善的当下社会,高考尚能保证较普遍的公平公正。一旦被取消,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各种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必将犹如脱缰的野马而普遍蔓延。教育的很多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在现行体制下,教育过程之外的问题往往涉及体制,相应的解决办法恐怕一时难以实施。只有结合教育过程解决如何教、如何学、如何评价,才是解决当下教育问题的关键和根本。

五、重心转移,顾此失彼

在通讯日益发达、文化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每个人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也需要接受人文教育,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行,养成良好的态度、习惯和能力,方能全面发展。然而,因为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广义开放的人文精神与狭隘封闭的传统文化之间的取舍平衡,常常导致“顾此失彼”现象的出现。

几千年来,我们的观念、认识、教学方法并未发生本质的变化。一方面,我们重视并不断“近亲繁殖”人文教育,但缺乏人类共同理想和共好意识的思想体系,也没有形成相应的教育体系。另一方面,我们轻视科学理论、工程技术的研究与传承,甚至包括音乐、艺术、经济、管理等,均没有形成系统的专业体系,更谈不上相应的培养体系。这种极端且单一的“重人文,轻科技”教育严重失衡。

现代大学进入中国,在面对多元化、多学科发展时,我们从传统的人文教育转到专业教育。这时,我们不仅面临着传统人文思想和西方普适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挑战,还面临着“注重专业教育,兼顾人文教育”的矛盾。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出现了明显的重心转移:从传统的人文教育转向非常狭隘的专业教育。各种宣传、世俗观念被近亲繁殖到另一极端,过于强调专业知识,顾此失彼。这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人文教育培养的道德、态度、习惯等与专业教学传授的理论、技术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这种“重科技,轻人文”的教育同样严重失衡。

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的“顾此失彼”现象:为了知识而学知识,忽视了知识背后的思维、思考,更忽视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基本原则。教师所教的、学生所学的、考试所考的都局限于书本知识,忽视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因而整个社会普遍认为:似乎更早地获得知识,孩子即可赢在起跑线上,于是小孩学习各种知识、技能逐渐低龄化。这些现象都是教育重心转移所带来的趋同心理表现。

在德育和人文教育过程中,同样存在着“顾此失彼”现象:这方面的教育常常传授抽象性的道理和理念,简单的课堂教学一般只能讲授“为什么”和“做什么”,因而显得贫乏无力。例如:“养不教,父之过”、爱祖国爱人民、尊敬师长及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方面的教育只有蕴含于活动、事例或故事中,需要“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寓教于事”的践行过程,方能奏效。

六、教育的简单化理解

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我们的教育观念、认识、思维过于关注知识、分数、排名等结果。进而,这种追逐结果的思维已经被普遍化,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针对教育,这种思维不断被“近亲繁殖”,甚至畸形化,为了“教知识而教书”、“学知识而学习”。如此思维观念的形成轨迹也许可被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几点:

知识的功用性价值使得教育被简化为教学;教学被等价为“教”和“学”知识;教学被局限于学校教学;学校教学局限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课堂讲授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知识局限于教师讲授的书本知识;书本知识局限于学校开设的课程知识;课程知识局限于教师采用的教科书和相关的参考资料。

就这样,我们的教育被简化了,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知识,方法局限于“工匠学徒式”,结果局限于书本知识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评判教育的优劣主要检查教师讲授知识是否清楚,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本身并取得好成绩,却不关心教育的过程、思考教学的方法,更不关心知识背后的态度、习惯、能力和方法的培养。有的教师,甚至大学教师,很多年只讲授某门课程,且采用同样的教材和讲稿。那么,这种经过“近亲繁殖”而形成的教育能否培养杰出人才?

至于教育的目的、内涵、体系、方法及其他问题,很多老师甚至认为这些都是教育家的事情,事不关己。很多教师,甚至包括大学教授们,不愿涉猎学科范围、专业方向之外的一丁点。即使很近的学科专业之间,也常常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更不要说超越自身的学科专业开展教学研究以及考虑教育问题了。这种教育方式经过几代人“近亲繁殖”,特别是六十多年的发展演化,已经培养了一批批具有专业定向思维的人才,形成了普遍的世俗教育观。时至今日,包括许多中小学教师,多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关心具体知识的传授,不愿深入思考、探索教育的工程过程。

有人可能会疑惑,古人尚说“术业有专攻”,我们就应该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专业。诚然,研究者应该全身心地研究专业理论和技术,教师就应该讲好自己的每堂课、讲清楚每个知识点。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和教学不能局限于狭隘的专业领域,借鉴其他学科的思维、逻辑和方法,有时却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每个教师即使有自己的专业和主讲科目,教育还是其“专攻术业”。只要他走上了讲台,教育就像“影子”一样,始终伴随着他的教育过程。他不仅需要运用某些教育方法讲好每堂课,还必须面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多了解一点教育的方法和理论,对教师来说并非坏事,对其教育过程肯定具有积极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七、追逐理想,不看脚下

很多文章将发达国家的教育奉为理想的教育,且高调地谈论它。理想的大学教育被视为“独立的大学精神,努力使大学超脱于各种利益——独立于一切组织,独立于政党,独立于宗教,甚至不受任何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其目标是:在遵循大脑发育、思维发展的规律基础上,“培养有德行、有思想和判断能力、有人类共同理想和共好意识的人”。

这种理想的教育是完美的,但并不存在。即使在被奉为实施理想教育的西方发达国家,高度发达的商业氛围、传承千年的宗教文化根深蒂固地诱惑着、影响着教育。师生们不可能生活在“理想”的真空环境中,教育也不可能“超脱于各种利益”而存在于“理想”的洁净环境下。

良好的体制可使大学较少地受各种利益和组织机构的影响,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保证学术自由;并尽量保证学校,尤其是大学,可以是相对纯粹的探求真理、科学及自我完善的地方。但任何体制皆不能保证教育完全超脱于各种利益、实现真正的学术自由。所以,即便拥有“独立的大学精神”,理想的大学教育也只是努力的目标而已,更何况很难拥有这种大学精神。

即使存在完美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环境,也不能保证存在理想的教育,包括大学教育在内。客观现实总是“较好的学校总有相对较差的学生,较差的学校同样也有相对较好的学生”。因此,教育一旦结合到具体个人,其实施过程就会因个体差异,产生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理想和现实存在差距,而且差距很大。可以说,在任何国家,理想只是“努力”的目标,任何“理想”的体制和“理想”的教育永远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理想,需要且必须结合现实:只谈理想,虚无缥缈;一旦落地,也就不再那么“理想”了。因此,理想的教育是不存在的,保证理想教育的体制也是不存在的。缺乏理性而空谈“理想教育”无异于“水中捞月”。

教育要培养具有良好价值观和没有功利性的辨别是非能力的人。从理论上说,在任何体制和环境下,教育的理想和目标都可以被追逐。试想布鲁诺被宗教势力活活烧死,即使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同样可以追逐教育的理想和目标。因此,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体制的影响,但却不是绝对的。即使没有“理想”的环境,教育同样可以追逐其理想的目标。

同类推荐
  • 公文写作大全

    公文写作大全

    公文是党政机关,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或处理公务活动中产生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有严格的、法定的生效程序和规范,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比一般文章要规范要多。公众学习公文写作,既是我国民主政治不断进步的表现,也是公民维护自身权益的体现,每个人和集体都要至少了解几种与自己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种。
  • 中国策:新世纪、大视野与我们的治国方略

    中国策:新世纪、大视野与我们的治国方略

    本部著作对新世纪中国在战略部署、民主政治、经济发展、民生问题、领土主权、人文社会、生态环境、外交格局和改革方向等领域面对的种种成就和挑战进行了全景式扫描与透析,对中国在新世纪面临的成就与挑战逐个进行客观理性地梳理,是一部对中国当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集中分析解读的战略性、前瞻性、可读性、全面性和针对性的战略性著作。
  • 教师爱岗敬业教育手册

    教师爱岗敬业教育手册

    为了指导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图书,除了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给予一定指导外,同时还对教师的身心健康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研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适合大中小学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在校专业大学生和有关人员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陈列收藏的最佳版本。
  • 解码电视湘军

    解码电视湘军

    书是透过魏文彬的视角来解码电视湘军的,但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读者不仅仅可以基本完整地看见魏文彬从出身贫寒的农家少年到叱咤风云的传媒领袖的传奇人生,也可以见到电视湘军的一系列“大佬”,书中有大量电视湘军中高层重量级人物的深度访谈和近距离拍摄的图片以及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读者可以从他们的话语、表情和眼神里捕捉到“芒果台”的某些气质。从书的后记可以知道,作者与湖南广电渊源甚深,对电视湘军“大佬”们的历史背景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因而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他们的个性特征并且做出相当准确的描述以及恰当的评价。
  • 新班主任带班技巧

    新班主任带班技巧

    班级的规范化管理,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把班级管理活动中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管理内容,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规范,采取强制执行、严格训练和有效的思想教育,使之成为班级师生员工自觉遵守的习惯,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素质,进而形成班级的传统,以达到管理非管理,似有似无的境界,并形成一定的常规。
热门推荐
  • 气魂世界

    气魂世界

    偶然间在一个山洞寻到一尊古鼎,再次醒来时却发现身处异世,这个世界的人,都修炼一种叫做气魂的东西,不知道他还能否在这陌生的世界闯下自己的一片天地……
  • 皇清书史

    皇清书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岛

    2006年英国畅销书top1,超越《达·芬奇密码》《追风筝的人》《哈利·波特6》,令整个欧洲都潸然泪下的生死悲欢。多年来,阿丽克西斯发觉母亲总是过分守护着自己的过去,不仅掩埋了自己的根,还把上面的泥土踩得结结实实。阿丽克西斯决定打开母亲尘封的过去。她来到爱琴海的布拉卡,登上一座叫斯皮纳龙格的荒凉小岛。这是一处禁地,一处令布拉卡、爱琴海,甚至整个欧洲都谈虎色变的禁地,更是母亲的禁地。禁地打开,一个融合爱恨纠葛的凄凉故事怆然铺展,一曲令整个欧洲潸然泪下的生死悲欢徐徐打开……
  • 霸易天尊

    霸易天尊

    练武修身!武之极,动天下;掌造化,夺天下;霸芳心,尊天下。
  • 都市逆天剑仙

    都市逆天剑仙

    大学生林浩无意间获得龙神令,得到圣仙传承。竟身为啪啪+混沌灵体。欲爆体而亡。林浩说:“我明有我不由天,天不容我,我便逆天而行!”
  • 遇见花开

    遇见花开

    十二岁那年的海边,潘朵拉的漂流瓶被“容帆”拾到,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容帆”承诺“长大后,我娶你,带你去天涯海角。”十年辗转,从台湾回到大陆的潘朵拉又来到这个有海的城市,找到她心心念念的容帆,见身为大医生的容帆仍保留着十年前的漂流瓶,潘朵拉大胆表白。漂流瓶被骁音无意打碎,潘朵拉才发现容帆的漂流瓶里并非她当年写下的许愿纸签,而是闺蜜小培送他的365颗幸运星。此漂流瓶非彼漂流瓶,此容帆非彼容帆。倪骁音深锁在第三格抽屉里的秘密终于被哥哥容帆发现,那是与幸运星瓶一模一样的漂流瓶,爸爸希望他像哥哥一样优秀,所以十二岁时,他说他叫容帆。
  • 不乐本座

    不乐本座

    人世间有太多的情感难以割舍,临到死亡的时候都会不乐本座,这是自然的情感,不乐本座其实是众生的必然情感。出生在这个世界必然和这个世界的某些东西产生联系,而到死亡的时候必须斩断这些联系,不论是天人还是凡人都会有一些情感上的不舍。人生匆匆几十年,几人又能看透生死,《庄子》言“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弗可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生亦何欢,死亦何哀,今朝有酒今朝醉,快快乐乐的度过一生,不为外物牵绊才是精彩的一生。
  • 神魔高校

    神魔高校

    一觉醒来,白昊上大学了。只不过,这座大学和白昊见过的大学有些不一样!语文,数学,英语对不起,这里不教;基础格斗——基础剑术——白木级剑法,黑铁级格斗术——这些才是我们教授的内容,只要你有足够的学分,一切都不是问题,这里是强者的乐园,这里是神魔学院!
  • 蛊后:残王的虐欢

    蛊后:残王的虐欢

    一夜之间灭门惨案,她受尽折磨心伤。待到细细抽丝剥茧,真相却越发扑朔迷离。究竟真相如何?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当往事成烟,恩怨情仇浮出水面,谁会陪她笑看风云;当春秋变化,痴情柔意缠绵纠葛,谁陪她看繁花落尽;遇上他究竟是天意还是命运?男主性格各异,且各有千秋,究竟花落谁家?且看一场爱恨情仇相思录!
  • 醉美三更时

    醉美三更时

    酒醉,人醉,醉美三更时,,,又是三更时分,又是这柔弱的背影,杜小九再一次摇摇晃晃的回到村子,背后好像传来传来讥笑声,“这小子又喝多了,嘿嘿,,,猴崽子,猴崽子,真不争气,可惜了我的佳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