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22500000011

第11章 教育问题的综合分析(3)

在这个功利性社会,量化性指标的优劣直接关系官员的仕途,又有几个官员愿意放弃对仕途的追求而去“栽树”、关心教育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很多地方政府的主要官员很少愿意在有限的任职内,为教育投入大量精力、人力和物力,让后任官员“乘凉”,让社会有所沉淀。尤其可怕的是,当下的这种官员评价方式、指标体系结构被普遍引入教育评价中,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等,按照量化的指标评出优劣,得到“最好”、“优秀”、“第一”等结果。

采用量化指标评价教育未尝不可,然而,过于追逐结果未必恰当。为了应付评估,所有参评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有的学校甚至为了得优秀而作假。学校尚且如此,又何以理直气壮地要求学生不作弊、不抄袭呢?古人尚能理性地认识到“文无第一”、“术业有专攻”,即使某人获得了诺贝尔奖,也不能代表他就是第一,且永远是第一。因此,在学生身上施行的教育是优是劣,很难简单地通过刚毕业的学生进行评价,往往需要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得到体现。

评价的目的是保证教育质量、提升教学水平,同时,也让社会公众能了解某些学校的办学状况。但我们更应该理性地认识到:教育难以被量化评价,还在于其工程过程所涉及的很多环节、方法无法被量化。教育的理念、方法属于抽象的概念,总是蕴含在具体的过程中,而评价指标属于具体量化的概念。两者有关联,但却不能等价。社会公众对此缺乏理性且清晰的认识,这无伤大雅,可教育管理部门若如此,则不是中国教育的福音。

如此简单地将抽象概念的评价等价于具体指标的量化,已使原本因地域、阶段、课程、教师的不同而应呈现多元化特征的教育变成统一模式的小学、中学和大学。这种现象本身就是理性思维缺失的表现,这种缺失亦是教育使然。无怪乎有人戏言:20世纪初的那些大教育家、西方大学者,他们给学生上课时,常常天马行空,在教学过程中迸出的思想火花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按照现行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估,他们可能没有一个是合格的教师。

往更深层次说,当下的教育已使很多人缺失了常识以及理性思维,使我们从骨子里就崇尚“第一”。君不见,全球最大××、全球最快××以及很多吉尼斯世界纪录不断在我国产生,除了得到些许面子和精神安慰外,我们还得到了什么?更为滑稽的是,争抢曹操墓地、划分南北分界点、论证潘金莲的籍贯、林黛玉是死于忧郁症还是心脏病、斥资百万建郭靖黄蓉的雕像等,皆是理性缺失的表现。

在很大程度上,这些现象属于“面子”问题。对此,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早有剖析。时至今日,我们在柏杨先生描述的面子的基础上,发展到了“病态”的程度。一些地方一味地追求GDP,建设“面子工程”;各种国际比赛,我们“赢得起,输不起”;一些官员的个人面子常常被提升到政治高度,甚至演变为民族、国家的面子;很多人想方设法,甚至不择手段地谋求“走红”和出名,如靠骂“名人”出名,在网络上敢于标榜自己的低级趣味。所有这些现象的背后具有何其相似的思维逻辑!何以至此?

以此思维,美国大使骆家辉乘坐经济舱来华,我们甚至推断出其原因是美国经济不行了,是因为美国欠我们很多债务而“作秀”。如此靠嘴皮子赢得面子,自我陶醉、自我安慰,缺乏理性思考,我们输掉了什么呢?真正的对手之间并不屑于这种口舌之快的肤浅行为。退一万步想:网络走红又当如何,失掉面子又能怎样呢?归根结底,注重面子只为追求良好的结果。获得良好的结果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注重面子而忽视实质,则是缺乏理性的表现。那么,我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以至于培养了如此病态的思维,使得整个民族文化无法具有成熟的理性?

三、传统中华文化在教育方面的缺陷浅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汇聚了许多闪光的智慧和思想。但是,传统文化在人文思想、科技理论、教育理论等方面均存在系统性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传承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通常是经验总结和寓言故事。譬如:庄子通过故事表现智慧,但对其智慧的理解却依赖读者的参悟能力。其中的金玉良言分散且朴素,很多具体思想缺乏一定的系统逻辑。正是这种系统逻辑的不足,使得传统文化难以形成理论体系,人文教育难以世俗化、普遍化。

第二,中华传统文化以人文思想为主。在技术方面,除了中医,基本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所有技术的传承,包括中医在内,均采用“工匠学徒”的传授方式。受制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认识不足,同时也受制于人们对人的生理成长规律、心理发育规律、教育培养过程缺乏系统科学的认识,道、儒、法等传统文化主要局限于对客观世界、人性、行为规范的朴素思考。

第三,传统的道统学说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以至于言必称孔孟之道,从而不自觉地抑制了其他思想学说的创新与发展。可以这么说,某个民族在尚未形成自身的道统学说之前,具有极强的文化创新性,没有任何约束,容易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道统学说一旦形成,就像大树底下不长草,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任何民族有了老路便难以开辟新路。继承、发展并创新传统文化,不仅非常困难,而且也体现了该民族是否具有大度的胸怀、宽广的视野和创新的精神。

第四,文化和教育都是抽象的概念,但二者并不能等同。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其外延更难以确定,教育只是传承文化的手段和方法。从苏格拉底到杜威,西方教育逐步形成了专门且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相较而言,我们的教育思想蕴含于传统的经典学说,既没有形成多元化的人文、科学、技术等专业知识体系,也没有形成专门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甚至可以说,在西方教育理论进入中国之前的几千年内,我们从未结合教育实践,全面系统地总结、分析、研究、设计教育的目的、体制、内容、手段、方法、学校体系(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的技术的传承和发展,都采用学徒培养方式,师父传授徒弟技艺,鲜有类似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系统地总结、形成专业化的学科体系的发展过程。20世纪初,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我们开始“废科举、兴学堂”。近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们还是延承学徒培养思维,主要采用“拿来主义”,学习引进西方的教育思想、科学技术,却没有站在系统和历史的高度,结合自身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需求,深入思考教育的目的,宏观地设计教育体系。

第五,传统文化尚存在操作性的不足。由于文化本身是抽象的概念,大多数传统文化是结论性的思想,强调“为什么做、做什么”较多、对“如何做”却强调得较少。不管是经典的人文思想,还是较具体的专业知识,传授“做什么”较容易,教授“如何做”却很困难,特别是人文思想。这是因为讲授“如何做”需要对思想、知识具有深刻的理解。针对人文思想,更是需要讲授者具备深刻的感悟和丰厚的积淀。没有今天的音频、视频等记录手段,后人对经典思想的理解只能停留在字面上,导致对人文经典的传承照本宣科而显得苍白乏力。

《三字经》、《论语》等经典论述了很多道理。如果深入仔细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经典的人文思想常常说明了“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却很少说明“该如何做”。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就没有阐述“如何教”、“如何严”。试想一下,讲授内涵具体、外延确定的科技知识,不同教师讲授的方法和过程差异甚大,尚且导致学生培养质量的巨大差异,更何况传授那些内涵无限丰富、外延却无法确定的人文思想呢?

近年来,于丹等专家学者讲解传统文化,社会上出现传统文化回归热,以至于有人认为:似乎国学和经典就可以救中国。某个经典观点,可能只是古人经验总结的一句话,专家通过旁征博引,可以对该观点滔滔不绝地加以发挥。我们可能没有注意到:专家的诠释表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却很少告诉听众该如何做,对听众的影响取决于各人的悟性和执行力。国学经典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每个观点都有丰富的内涵和思想,可以通过很多故事进行诠释。但这些观点就像天空的星星,从来没有人将它们串成“项链”,形成系统的道德、人文、价值观理论。

四、我们缺乏进入现代社会的文化教育沉淀和准备

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焚书坑儒”,再从“独尊儒术”到“德(民主)先生、赛(科学)先生”,我们几千年的人文教育一直处于权力统治的附属地位。

在内容方面看,除了人文经典外,其余的技术均被视为“雕虫小技”,始终难登大雅之堂。以至于西方的“数学”、“医学”学科,在我国被称为“算术”和“医术”,都只是“术”而已。五行学说、阴阳八卦等盛行于民间,在需要时为统治者所利用,却永远无法形成物理、化学、生物等理论体系或学科专业。至于尊重生命、认识人性,以及管理、经济、艺术、音乐、心理学等方面,在古代的官方教育体系中,几乎是一片空白。

除了主流的人文知识分子外,各种工匠为了生计而奉献他们的智慧和聪明才智。他们创作了许多流芳百世的作品,并为后人利用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等,但鲜有官方的史料记载他们的名字,更不用说记录作品创作的过程。民间的技术传承主要采用工匠学徒培养方式,难以形成相对系统的技术教育体系。一代大师的陨落甚至导致传统工艺、建筑艺术的失传。时至今日,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知识的尊重,仍需高层领导的关心。这说明我们当下的社会并未具有理性、成熟、独立的思维。

随着民主、科学思想进入中国,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被迅速引进,当年的“学堂”、“书院”演变成今天的百年高等学府。这时,传承了数千年且单一的人文教育势必与西方多元化的教育杂交、融合,甚至冲突。通过“拿来”的方式,我们可以迅速地接受、学习并引进别人普及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办学理念、思路、方法和专业内容等。我们得到了结果,但对教育的目的、内容、学制体系、教学方法、基于实践的教育研究等,却缺乏全面且理性的认识。

任何结果,包括科技、人文等知识,教育理念、方法等概念和人才培养体系,我们都可以轻易地引进、学习、消化并掌握,但结果背后的思考、研究、发明、创造的沉淀过程却最体现智慧。我们不具备且尚未形成这种沉淀的历史和文化,因而难以引进别人得到结果的过程,更无法拿来别人的战略和系统的高屋建瓴思维。我们不仅可以轻易地拿来西方先进的科技、经济、管理等知识,而且很快就学别人有了摩天大楼、高速公路、股票经济、麦当劳等各种“舶来”的文化。在这些标志现代文明的产物背后,我们到底还缺什么没有引进,还有什么引进不了,致使我们陷入了“东施效颦”的尴尬境地?

其实,只注重“拿来”已知结果的方式都属于快餐文化。真正体现智慧、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恰恰是得到结果的思维过程。从更广义的角度看,不管是针对教育体系、社会体系的设计,还是针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思维过程、思考方法皆比结果更为重要。

第三节 对教育思考的局限分析

从根本上说,教育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教育思考存在局限。概括地说,教育思考的局限性就是“忧道的少,忧贫的多”。缺乏系统综合的思考,导致我们解决问题时常常顾此失彼,说严重点,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一、微观思维方式

微观思维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在面对问题时,试图从某个单一原因出发,分析并解决问题。这种思维通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宏观思维,难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和更广的视野去分析不同原因之间的关联性、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多个问题之间的关联性,综合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受限于这种思维,我们常常将教育问题归结为具体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全面系统的战略性思考分析,难以站在历史和人生的高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强调做什么、体制等问题的思维方式,都是其具体表现。

“非对即错、非好即坏、非友即敌”的二元思维是微观思维的变种和繁殖。它常常形成结果导向性思维,使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局限于具体点,产生做事情要“一劳永逸”的思想。正是这种思维的导向,我们才会产生“一美遮百丑”的观点,才会需要“榜样”。以至于缺失了榜样典型,很多人的生活和工作犹如没有目标的船,迷失了方向。

微观思维和宏观思维常常表现为具体和抽象、局部和全局、战术和战略的关系。如何站在历史、人生的高度,宏观地思考教育问题,谋划和设计教育的未来,将在本书第五章展开论述。

二、教育内容的局限性

在西方,从柏拉的“七艺”到近现代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学科,教育内容不断丰富,教育面临更加多元化的复杂局面。教育本身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也被广泛、系统、深入地研究。教育思想百花齐放,理论体系日臻成熟。

同类推荐
  • 美言妙语

    美言妙语

    本书从各个方面,各种角度取材,编选了古近名家高手的精美语言。本书又可像查工具书一样从各种角度,各个方面查阅行文写作中所要参考的资料。
  • 金羊毛的寻找者

    金羊毛的寻找者

    本书收集了78篇研究人类学这一课题的文章,且内容都只涉及我国本土民俗文化,如《论生态民俗链——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茶艺美学论》、《论镇物与祥物》、《广西民间故事〈金仲和阿翘〉的采录与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基于注重基层群众的实践活动而辛苦获得,因此,不似其他有些研究课题,书斋气十足。
  • 超越非洲范式:新形势下中国对非传播战略研究

    超越非洲范式:新形势下中国对非传播战略研究

    中非致力于建设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对非传播史中国对外传播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媒体如何报道非洲,为中国对非传播提供了生动范本,从中可选择中国的对非传播战略和外交战略。本书以西方媒体中的非洲形象为研究起点,详细剖析西方媒体与非洲形象建构的关系,认为非洲形象是西方媒体坚持“非洲范式”报道非洲的产物。进而提出中国对非传播实施精英化与大众化起头并进的传播战略,从而巩固中非关系,提升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从事国际新闻报道、非洲问题报道、非洲问题研究、媒体传播技巧研究、对外传播研究等工作和学习的读者能从本书收益。
  • “闽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下)

    “闽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下)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每种含教育家的生平、教育事迹、教育成就、教育思想评析和经典教育论著选读及注解解读导读两部分。这对于全面深刻和原原本本地了解学习、运用教育家的思想和著作是十分有益的。
  • 中古汉语判断句研究
热门推荐
  • 教师必备的十大职业能力

    教师必备的十大职业能力

    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本书从教学组织、掌握教材、驾驭课堂、语言表达、组织开展活动课、实际操作、教育科研、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和社会交往等十个方面对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进行了生动而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融理论性、实践……
  • 中二病是家传的

    中二病是家传的

    本人齐沁,人如其名,娇小可人,知书达理,琴棋书画,温婉大方,是家长心中的乖乖女,老师心中的好同学,目前就读于青桥小学五年级三班。我家人口兴旺,姊妹众多,为了更好促进晚辈们的感情,我家亲戚毅然决然的把同龄的小孩放在一起养,据我妈说这就是所谓的三个和尚,意思就是说一个小孩的话会很吵,两个小孩在一起会更吵,而三个小孩在一起就会安静下来。虽然电视上也说过三个女人一台戏,但是我妈似乎只知道三个和尚,并不知道三个女人的典故,不过也不能怪我妈,毕竟我妈还不能算个女人,不知道也情有可原。
  • 毒步天下:嚣张嫡女笑

    毒步天下:嚣张嫡女笑

    >封后大典,血溅三尺四肢断,父亲以命换她残生依旧逃不过被做成人肉包子的下场!一朝重生,嚣张无人敌,打姨娘辱庶妹那都是小意思,势必要那负心人用一生来偿还!九五之尊照样虐,腹黑冷情王爷旁边滚,翩翩美丞相也只沦落到棋子,武林盟主也敢毒!嚣张嫡女自然是要傲苍穹,凡夫俗子怎堪配!
  • 天降传说

    天降传说

    作为一名剑客,一名纯正得连万仙万神都要臣服的剑客,他的第一武器居然不是剑。一本残破的医书能做什么呢?一个看不出是什么材质做成的石盒又能做什么呢?···成东行,不是东行也东行···
  • 霸道邪少

    霸道邪少

    下山寻找美丽的神仙姐姐,却被一个绝美校花女神聘为了首席保镖……自此,一个天才学生横空出世!他护花泡妞,纵横世间!修炼神诀,横扫世界至尊强者,踏上巅峰之境!
  • 藏羚羊的那些事儿

    藏羚羊的那些事儿

    这是一本全面、立体地介绍可可西里和藏羚羊的散文。作者把他五十多年,特别是最近几年间目睹的可可西里的变化和藏羚羊的命运以及自己的感受用灵动的文字记录了下来,不乏感人的故事情节,可读性强。阅读此书等于亲历了一回可可西里。
  • 重生之女王霸气回归

    重生之女王霸气回归

    上一世怪她太傻,信了那些不该信的人,落得凄惨的下场。这一世,她重生了,她要把他们欠她的都还回来。她要女王式霸气回归,看女主如何报复那些人。片段一:“月梵音,凭什么你可以拥有那么多财产,为什么我什么也没有,我要让你身败名裂!哈哈哈...哈哈哈......片段二:“小音,原谅我好不好,以后再也不趁你不注意时偷亲你了......
  • 法力世界

    法力世界

    突然,中州大陆的西海,海水破涛汹涌的翻山倒海!一股漩涡越扩越大,海底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强大的法力波及已经惊动了方圆千里之内的所有强者!不足一炷香的时间,西海的上空已经有数十位强者。他们脚踏虚空,凌空虚渡。他们都是中州大陆上赫赫有名的强者,随便一位都是一方居擎。海水越来越躁动,摆起浪花的高度已经达到了近百米。巨浪一股一股的拍打。到底是什么宝物出世?惊得如此动静。。。。。。
  • 天涯长歌行

    天涯长歌行

    长枪大弓,快马烈酒出燕云。铁血男儿,荡尽内忧驱外患。金戈铁马,还我天朝朗乾坤。江湖天下,唯与伊人话桑麻。
  • 废柴逆袭:月之九公主

    废柴逆袭:月之九公主

    昔日的天才,沦落到现在的废物。曾经嫉妒她的人,却成了欺负,压迫她的人。受尽欺辱!她依然在苟延残喘的活着,她相信她一定可以再次恢复修为,踏上武道巅峰。刻苦修炼数十年,却还是无法凝聚元气。可她还在努力,她依然没有放弃!养育之恩未报答,养父离奇失踪,却在她十六岁时再次出现。她再次成为脚踩白骨的修士,成为百年难得的修炼天才,一步步的踏上武道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