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22500000004

第4章 人生面临的困惑(2)

三、中学阶段

初高中阶段的教育,更是小学教育方式“近亲繁殖”的续集,各门功课压得学生喘不过气。学生几乎没有时间读小说,在一起憧憬人生、畅谈理想,参加课外活动。老师也是“黔驴技穷”,因为要拼分数、拼成绩、拼排名,只有出一些很深的难题、怪题、刁钻题目,才能拉开学生考试成绩的差距。

中学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强化了学习目标、思维方式的功利性,使得大多数的学生、家长甚至老师只功利性地关心对考试起作用的知识的学习。针对功利性的学习目标、思维方式是否奏效,作者常用一个通俗的比喻进行说明:如果一个人身上的某块肌肉不够强壮,是否存在这样特殊的肉,吃了就可以直接补上这块不够强壮的肌肉呢?答案显然是不可能的。同样地,只关注理论、技术等知识结果,关注知识是否对考试有用的功利性教育,也不可能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我们都明白这样的道理:人的某一块肌肉,越锻炼越发达,不锻炼则萎缩。同样地,人的某种能力,越锻炼也就越强,不锻炼也就萎缩了。六年的中学是人生中接受教育最重要的阶段,可是,当下的中学教育只注重知识的学习,却完全忽视了高屋建瓴般的思考、自我管理、自我规划、沟通交流、承受挫败感以及其他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一般来说,经过六年的如此中学教育,任何国家的任何人都基本奠定了坚实的“脑残”基础,甚至可能已经“初具规模”了。

四、大学阶段

就这样,很多人幸运地被“近亲繁殖”进了大学。进入大学以前,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进入大学以后,大多数学生又对大学生活充满了茫然和无奈,甚至不知所措,并存在这样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很多大学生不到半年,硕士研究生不超过两个月,博士研究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就对学习生活失望了,这是为什么?

首先,从学习生活角度来说,大学生活本该丰富多彩、五彩斑斓。在中小学阶段,学生以考大学为目标,其生活的全部就是学习,普遍地缺乏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缺乏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能力。进入大学以后,学生在时间、内容、活动等方面的安排,相对于中小学自由得多。他们本可以利用更多的自由时间,全方位地学习更宽广的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可是,大学生们感到的往往并不是轻松和自由,而是茫然不知所措。

其次,从知识内容角度来说,有的知识用于解释现象,有的知识则用于解决问题。不能脱离对知识的思考、对解决问题的应用需求,因为知识本身没有任何内涵且苍白乏力。即使针对解决问题的知识,学生也无法根据未来,哪怕是明天的生活和工作需求,确定需要什么知识和能力,决定今天的学习内容。中小学学生学习了知识,可以用某个公式或定理解题从而获得好成绩,成就感明确而具体。很多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这种功利性的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将个人的成就感维系于某些具体目标,对学习的期望值仍然是找到“独霸天下”、一劳永逸的知识或技能,希望所学的知识能直接服务于他们未来找工作,而不注重提升自身修为、学习方法、治学态度、思考习惯、个人综合能力。因而,他们难以重新树立人生的目标和理想,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能带给他们足够的成就感。

再次,更为可悲的是,我们的大学还是普遍地采用那种典型的学徒式、作坊式的“工匠培养”教育模式。大多数的大学老师持有这种“知识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上,继续“近亲繁殖”中小学的填鸭式教育。学生们则普遍地寄希望于一门关键课程、一项关键技术、一个著名的老师,即可找到“武功”天下第一的窍门。如此被不断“近亲繁殖”的教育,为了学技术而学技术、学知识而学知识,甚至被延续到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以至于从大学到博士研究生的教育,普遍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处于次要地位,至于品德修养、治学态度、思考习惯、能力方法,更显得无足轻重,甚至很多大学教师不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很多人就是这样被教育的,他们成为家长以后,同样以这种思维方式教育小孩。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近亲繁殖”,这种方式已经根深蒂固,形成普遍性的世俗教育观。家长们生怕“输在起跑线上”,使得知识的学习逐步低龄化。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习惯于这种教育模式,但却没有了思考。这种细微差别所导致的微不足道的问题被积累了几十年,积重难返。进入大学半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学生们必然对大学生活失望,觉得大学生活无聊以后,进网吧、谈恋爱就是他们较为充实的选择,更无从奢望他们进入“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境界。

很多大学生还习惯于一种世俗“套路”。君不见大学生制作并在网络上播放“宅闻联播”。学生们除了搞笑,也显得有点玩世不恭。一旦大学培养的学生习惯于这些世俗的思维和做法之后,他们的思想也就不再那么单纯,大学何以无法培养“没有功利性的辨别是非的人才”?

以知识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考核方式被“近亲繁殖”或“近亲繁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公务员考试、各种量化考评。有网络文章说,很多公务员考题很怪很难。也难怪,百里挑一的公务员选拔,“难、怪、刁、钻”是拉开考试成绩差距的唯一办法。其实,针对公务员选拔,道德、态度、习惯、价值观以及高屋建瓴的思考、自我管理、自我规划、沟通交流、思辨、判断、知识运用等方面的能力,才是最为重要、最值得关注的方面。这些方面的优劣往往体现在过程中,不可能通过卷面考试来量化评价。可是,出题人的思维也是如此教育培养的,他们也许不知道如何考评这些方面,甚至可能根本不会认为这些方面对公务员来说有多么重要。即使考评这些方面,由于难以量化,考官的个人评判标准可能存在很大差异,腐败和“潜规则”又成了必然的产物。

五、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

大学毕业后,很多人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很多研究生还是沿用中学、大学的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他们主要关注书本知识,了解文献中的新技术、新理论和国际发展前沿,希望从中直接得到“绝世武功”,找到研究的问题和答案。大量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文献阅读过程中,只关注理论、技术,缺少了独立的思考和想象,只是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借助于网络,很多硕士研究生可以很轻松地找到文献资料,围绕前沿技术的应用完成论文研究;而有的学生实在缺思路,只得模仿甚至抄袭。攻读博士则更难,需要理论、思想的创新,还需要发表高水平的文章。以至于有人用了8年的时间也找不着北,无法完成博士论文的研究,通过论文答辩。

笔者常对硕士、博士研究生说,查阅文献资料时,始终要认识到,理论是别人创立的,技术也是别人发明的。任何理论、技术都只是结果,结果并不体现智慧,过程才体现智慧。因此,他们不仅要了解别人的理论、技术的最新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要学会“跳出书本看书本”本书以下所指的“跳出书本看书本”不仅指某本书,也许是某篇文章、某门课程、某种结果、某个知识点,甚至可能是某个事物的发生过程等。亦可说成“跳出知识看知识”、“跳出技术看技术”、“跳出结果看过程”。,了解、分析、思考和总结别人如何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论文组织撰写的方法、过程中所表现的态度习惯等。这种研究式的学习方式和思考方法,正是我们从小学教育到博士培养最为欠缺的东西。

六、走向工作以后

不管是大学毕业,还是博士毕业,每个人走向工作时都会准备不足。因为书本知识是离散的、非即时可用的,而现实生活是连续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可能在书本中找到完美的答案。然而,有人抱怨:大学四年白读了;还有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这些看法、观念都是结果导向的功利性思维。一旦某个人形成了这种思维习惯,假如他工作以后当教师,那么他就会进一步“近亲繁殖”这种思维、观念;即便他没有当教师,当他成为家长后,他对小孩的期望和教育又陷入他自身曾经走过的路。

一个人出现这种情形并不可怕,可如果大多数人都持有这种观念、认识,就会形成教育认识的风气、惯性。“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课外辅导班、奥数班就出现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教育的希望、出路、前途在哪里?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希望又在哪里?如果杨振宁博士看到这一点,他可能会预测:中国五十年内都可能难以获得科技方面的诺贝尔奖!

我们常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某个人到了不惑之年,并非指他什么都懂了,而是对人生的一种无奈。五十岁时,人应该“知天命”,人生就这样了,无所谓了。所以,很少有人在四十岁以后尚能积极思考、奋斗。可思想的沉淀恰恰需要大量生活阅历的积累,善于独处,享受寂寞,深入地理解和感悟,方有所得,方能成器。故而我们不难理解,当下的社会是一个缺乏思想家和大师的时代。

七、一些看法和分析

任何人,不管他接受多少教育,最终总要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人。教育正是为个人成为“社会人”做准备。因此,在人生前二十年最重要的教育过程中,总要经历“从家庭到学校”、“从学习到工作”的跨越。

人的知识结构,理想地说,应该是“金字塔”形的结构。家庭教育、幼儿园和小学所学是“金字塔”的底部,应该结合生活常识,重在培养道德、态度、习惯等方面,宽泛而扎实,形成认知的基础。从小学到中学,知识教育逐步从常识教育拓展到相对专业的知识教育,开设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课程。大学教育重在培养逻辑思维、专业理论基础、专业技能。研究生教育阶段开展更为专业的理论、技术和应用的研究,培养研究能力、思维和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所接受的教育、培养的能力逐步专业化,因而,知识面和思维视角也就越来越窄。

人的教育和培养,不管是家庭教育、幼儿园、中小学,还是大学阶段,都应该注重两方面:一是书本知识、专业技能;二是书本知识之外的道德、价值观、态度、习惯、思维方式、思考能力、通用能力等。前者所涉及的内容相对固定,尤其是课本、教材上的知识,我们不妨称之为“硬知识”。相对于硬知识而言,第二个方面概念抽象、内涵丰富、外延难以固化,我们不妨称之为“软知识”。

不同阶段往往会开设不同的课程,即使相同课程,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亦不相同。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不同教育阶段,硬知识的教学是不连续的,具有离散性;但软知识的教育培养应该具有共性,因而是连续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过早强化专业教育必然会过早地形成思维定式,约束人的思维,影响软知识的培养。

当下的教育越来越弱化软知识的教育和培养,以至于学生甚至老师变得很功利,他们只关心知识学习,甚至只关心对考试有用的东西。很多家长只要求学生好好学习,其他事务全部由家长负责。这种越俎代庖带来的是学生能力的畸形发展。另一方面,即使针对本该紧密结合客观世界、现实生活的理论技术、思想方法等知识,却因为功利性的思维观念,导致很多人只关心获得知识的结果并未真正理解知识的含义和本质,知识教学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

我们学习知识,尤其是工程应用型学科方面的理论和技术,主要是更好地遵循规律、发明技术、改造世界,更好地利用前人的经验,尽量少走弯路。至于现代教育的思想、理论、技术、方法、经验和教训,也不例外。西方古典的教育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很多国家近现代的教育思想,都是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可迄今为止,我们很容易引进别人的现代教育思想,却难以引进别人获得结果的过程;很容易学习别人“做什么”,却很难学会别人“如何做”。

近年来,某些领导人说教育要“做中学”,很多学校就大力倡导“做中学”。他们重视嘴上说的“做中学”,但实施过程却变味了,并未真正践行“做中学”的理念。早在两千多年前,在道德培养方面,古罗马教育就常常采用“做中学”的方法,并认为“知识的学习并不占主要地位”。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也提出:“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开展“做中学”。其实,“做中学”只是被总结提炼的概念,可很多人一旦抓住国外某些教育家的某几个类似观点之后,就开始引经据典,片面且浅表化地理解这些概念,甚至自认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的教师,中小学教师姑且不说,大学教师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做中学”理念?没有结合实践,再好的理论也不能拯救我们的教育。

同类推荐
  • 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出版以来,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同行专家与广大读者的好评,一些专业性著述甚至将它视为重要参考,征引观点与部分论述。这些都让作者颇受鼓舞,深感人性的温馨。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称:“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
  • 伦敦AB面:首次展示真正的英伦贵族范儿

    伦敦AB面:首次展示真正的英伦贵族范儿

    《伦敦AB面》不仅仅是一部旅游书,它还是一部关于英伦文化的“大观园”。《三联生活周刊》《ELLE世界时装之苑》《南方人物周刊》资深主笔王星、李孟苏、黄景路、王年华娓娓讲述你所不知的英伦故事。全书总体上分为两部分:A面,上流贵族阶层;B面,市井伦敦。内容共四章,分别从贵族和平民两方面讲述故老伦敦的过去、现在还有将来。包括英国皇室的渊源、贵族生活、贵族运动、新旧贵族之间的微妙关系及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市井街区的历史文化和现状等,为读者呈现出与传统认知完全不同的更为亲民的英国皇室、贵族及与之和谐共存的传统却不保守、轻松、自由与日趋繁华的市井生活,并由内而外解读了伦敦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即:上流与市井泾渭分明,有阶层没斗争;对王室真心敬爱,有君主无专制。此外,《伦敦AB面》收入了大量真实、有价值的一手照片,囊括了大量珍贵素材,包括珍贵的白金汉宫全景图、英国王室成员的日常照片以及众多伦敦实景唯美照片,极大地增强了该书的审美和可读性。
  • 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

    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

    20世纪50年代,为了在科学技术方面 迎头赶上苏联,美国教育界将重心放到科学与数学教育上,各级学校中的艺术教育科目受到了生存的挑战。战后美国最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之一罗恩菲尔德继承杜威等人的进步教育理念,以有益于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这一理由为艺术教育辩护。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艺术教育界终于从艺术学科的观点中发展出了以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构想。上述内容将在本书第二、三章得到详细阐述。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教育家与心理学家为解决艺术教育中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为艺术教育的具体实施做出了富有成效的设计。这此进本书第四、五章的内容。
  • 南京血祭

    南京血祭

    经济犯罪现代著名作家阿垅写于1939年的报告文学体长篇小说《南京血祭》(原名南京),是第一部纪实南京大屠杀和南京保卫战的史诗般的作品。
  • “新民”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新民”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热门推荐
  • 荆楚春秋

    荆楚春秋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自熊绎初封,到秦皇一统,楚国演绎了八百余年的辉煌。本书以文学语言,艺术性地再现了春秋时代自熊绎分封荆山,筚路蓝缕的开发创业,到楚庄王中原问鼎,成为春秋时代的天下强国,三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书中以大手笔、大气势、大家之风,描绘出楚人从方园只有五十里的荆山深处,最终横跨江、汉,东抵大海,饮马黄河,实现了楚人的强国之梦、民族之梦。有卞和献玉的坚韧执着,有熊通称王的壮志雄心,有桃花夫人的千种风情,有庄王一鸣的石破天惊。从荆山楚水的奇丽风光、美丽动人的风物传说;到波澜壮阔的诸侯之战,真挚细腻的人生之爱和曲折感人的人间悲欢。无不感人致深,令人泣下。
  • exo之双面女王来袭

    exo之双面女王来袭

    “我喜欢你”小鹿腼腆的说,“可是……喜欢我对你没有好处”小鹿坚定的说:“没关系,我就是喜欢你,从刚开始就喜欢你。我以前从不相信一见钟情,一见钟情是不存在的,从遇见你,我相信了一见钟情………………………”
  • 哥哥请娶我

    哥哥请娶我

    “你真的要娶她吗”“是”"你爱她吗""爱""那,祝你幸福"她漠然转身,却不曾看到他眼里的爱意,愧疚……伤害你是我最不愿做的,可是只有这样你才能幸福。
  • 傻妃攻略

    傻妃攻略

    林语陌是来自现代的天之骄女,清丽高雅而聪慧过人;凌雨薇是丞相府的痴傻大小姐,相貌丑陋而愚笨无知。当现代的她离奇穿越成古代的她,一切又将演绎怎样的不同?南宫逸是南灵国最得圣宠的三皇子,却在选妃大典上放弃了无数绝色美貌女子,唯独选中了最为丑陋的她,这究竟是机缘巧合还是故意而为之?冷无辰是京城首富的大少爷,想方设法解除与她的婚约,却在之后百般追求,纠缠不休,这又究竟是为何?颜子墨是北云国尊贵的太子,却对其貌不扬的她暗生情愫,当一颗心完全沉沦才发现她竟然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妹妹。千年的穿越是为谁而来?而谁又才是能陪她共度此生的那个人?
  • 地狱之心世界

    地狱之心世界

    天道不公,视万物为草芥,吾镇压天道,以轮回之力重创天地,地狱为秩序,灵魂入地狱经轮回可在生,所有生灵生生不息,创建新世界!为红颜,为苍生,为兄弟,斗仙,斗天地。只为还天地一个公道,一个少年的坎坷修真之路从这里开始……
  • 僵尸传说之三清种莲

    僵尸传说之三清种莲

    天收地养,却被轮回抛弃,沉睡五百年化身僵尸,幸与不幸,剑神剑圣为他唤醒前世记忆,巧合还是天意?醒来早不知今昔是何时何地,自己将何去何从?但前世的记忆让他仍然觉得自己是一个人,当世界的真实面貌慢慢显现出来,他以人族的身份走向世界,为人类争取那一席生存空间······前世因,今生果;世情浓,情义重
  • 拒绝三高有妙招

    拒绝三高有妙招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对它们的认识。本书不仅详细地介绍了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易患因素和早期信号,还给您的生活提供了各种有益的建议,如保持良好的心态、科学饮食、合理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 帝少的契约新娘

    帝少的契约新娘

    人前,他是冷酷俊逸,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集团总裁。人后,他是花样翻新技术超强的豪门权少。人前,她是不苟言笑一板一眼的集团小职员,人后,她是他见不得光的契约伴侣。“冼少,我们一共睡过三次,还剩二十七次,睡完我就自由了”“想自由?明天早上九点,民政局门口见。”“我不同意”“那好,27次变成2700次。”一纸契约,一场交易。他为爱沦陷,她被爱禁锢。
  • 御石至尊

    御石至尊

    女娲补天的最后一块五色石遗落人间,一分为五,分落在世界各地,后人吸收神石上灵气,开始修炼武学,创立万千门派。少年张彻,得世外高人指导,融合五块神石之力,借助自身的神秘体质,通过不同寻常的修道路走上修行的巅峰。“圣人们说谁掌握了神石,谁就掌握了整个世界,而现在神石就在我的口袋里。”“敌人灰飞烟灭,世界在我脚下燃烧。”
  • 天生绝配:傻王的废材妃

    天生绝配:傻王的废材妃

    她本是一名高中女生,因偷取了玫瑰之王被人追杀而坠崖身亡。意外来到了异界,成为了苏府的废材七小姐。嫡姐不愿嫁给傻子王爷就推到了她身上。当她打通筋脉却发现这哪是废材啊?分明是天才,还意外发现了前世窃取的玫瑰之王的随身空间。看她怎么逆袭,名声臭怎么了?又不是你们娶我。嚣张怎么了?她有资本。看她不爽怎么了?你打的过我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