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14日。萨55井。
一二〇五钻井队的井架在萨尔图荒原上临风矗立。
四十米高井架顶端的五星红旗迎风飘得猎猎作响。
今天,萨55井将正式开钻。
就在前些天……
眼下已过清明时节,在关里已是“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美丽春光。
可是在萨尔图荒原上,到处依然结着冰凌,昼冷夜寒,朔风刺骨。
这段时期以来,王进喜是太累了,也太困了。如果此时能将老羊皮袄铺在井架下,躺下来痛痛快快睡上一大觉,那将是神仙般的享受。然而,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神仙;所以,那一大觉,也只能是王进喜的美好愿望。
王进喜往篝火里加了一抱柴火,火势渐弱的灰烬里,立刻冒出了青烟,接着是哔哔啵啵的声音;他俯下身去,对着滚滚浓烟吹了几口长长的气,篝火突然腾起一团火焰,照得四周暖洋洋的。他顺手捡起一片冰凌塞进嘴里,捶打了几下胳膊,继续挥舞起镐头。
身边的几个年轻人停下手里的活计,稍作小憩,便一个个歪倒在地上,你一声高我一声低地打起了鼾声。
王进喜有点心疼地看了看他们,突然胃又痉挛起来,疼得他打了一个趔趄;——这些天,老胃病又犯了!他用手按住胃部,深深吸了一口冷气,强打起精神,一镐接一镐地挖下去。
眼看这就要开钻了,必须挖好深两米、长宽十几米的泥浆池。这里的地质复杂、岩层坚硬,地层深处更是炽热高温,需要大量按比例调和成的泥浆解决润滑、冷却和平衡地层压力的问题。
眼下地表尚未解冻,黑土地冻得比石头还硬,只能在地面上燃起篝火,将土地烤化了一层再挖一层。可如今像小黄这样“吃石头能拉出碌碡”的壮汉子都吃不消了,而苏技术员这样的文弱书生却不甘落后,一直撑着。
王进喜发现苏技术员在他身后抡镐,立刻现出一脸的不高兴,重重咳了一声。
苏技术员赶忙直起身来,朝队长不好意思地笑笑。
王进喜捡起苏技术员甩在地上的狗皮帽子,戴在苏技术员的头上:
“跟你说过多少遍了,我们一二〇五钻井队不是让你来拼力气的!”
王进喜轻轻而又坚决地夺过他手上的铁镐,只见上面沾满了鲜红的血迹:
“你是咱队里技术方面的主心骨,你的职责是制定方案、指导钻井、描画图纸,告诉我们技术上应该朝哪个方向……”
苏技术员眼含泪水,低叹了一声;他扳开王进喜的手来说道:
“队长呵,你还管我!看你自己都折腾成什么样子了——满手的伤疤、血泡和冻裂的口子……”
王进喜不理会他,捡起镐把,一直目送苏技术员越走越远……
还是前些天……
当时,王进喜住在赵大娘家里。可钻井队进屯后,他只在赵大娘家住过一天,第二天起床走了以后,就再没回来睡过觉。
赵大娘问住在她家的小孙:“王队长这几天干什么去了?这大冷的天怎么也不回来睡睡觉?”
小孙解释说,这是我们王队长的习惯,工作一忙他就没黑夜没白天了。
井架立起来以后,王进喜还是没有回赵大娘家的那间“干打垒”睡觉。
赵大娘不放心,又做好饭,提着柳条筐来到井上看王队长,想叫他吃上一顿热饭。
赵大娘在井场看到小许,小许把大娘领到发电机旁的一个泥浆槽子边;
大娘看见王进喜正躺在里边睡觉。身下铺的是一些羊草和一条被子,身上盖着老羊皮袄,头下枕着一个铁疙瘩。
小许告诉她,那是个牙轮钻头。
赵大娘感慨地说:“活了大半辈子,除了那些打鬼子打土匪把脑袋别在裤腰上的人外,没见过这么拼命的人。唉,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哪!”
当石油工业部长余秋里得知后,连声称赞:“好!这是一个好典型,我们就借用老百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叫他王‘铁人’。王进喜代表大会战的方向,铁人就是我们的旗帜。大会战的第一个英雄就树他。”
为了更好地宣传王“铁人”的模范事迹,余秋里特地派《战报》记者去1205钻井队,调查核实王进喜的事迹。
1960年4月9日至11日,第一次大庆油田开发技术座谈会在安达铁路俱乐部一个大会议室召开,余秋里主持。这是大庆油田会战领导小组组织的第一个大型会议。按照余秋里的要求,会场没有主席台,中间摆了几张桌子,周围一圈一圈坐满了人,墙上挂满了各种图表。参加会议的工人、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级干部一百八十多人,最后一天吸收总部机关参加,与会人数达到五百多人。
在会场里,地质技术人员摆出了一张根据探井试油资料绘制的油田地质图。按照当时的做法,探井试油的不同结果要以不同的颜色标在油田地质图上,出油井标成红点,出气井标成黄点,出水井标成蓝点。这样,在这张油田地质图上就出现了许多红点点、黄点点和蓝点点。由于当时探井试油工作做得比较粗糙,所取资料不够齐全,不够准确,油田地质图上所标出的红、黄、蓝色的点很不规则。对这种情况地质技术人员也说不明白。
根据当时的勘探情况,初步确定的开发区是大庆长垣南部的葡萄花油田。这次油田技术座谈会的一项主要内容,是讨论这个油田的开发部署和方案。
会议开得热烈、生动,各路代表发言很踊跃,坐在中间的余秋里、康世恩、唐克、张文彬等人不时插话提问或做补充。
最后一天,余秋里做总结。他讲完了形势讲任务,提出了大会战的目标,就是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讲到怎样完成任务时,余秋里高声说:
“我们必须具有猛攻猛打、雷厉风行、严肃认真、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刻苦耐劳、艰苦奋斗、顽强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共产主义风格。”
最后,他又提高了声音说:“总之,我们每个队、每个单位、每个人,都要有革命战争时期那种敢于冲锋陷阵、英勇牺牲的精神和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所压倒的气概!”
说到这里余秋里大声问:“王进喜来了没有?”
王进喜正蹲在凳子上聚精会神地听余部长讲话,突然听到部长喊自己,马上站起来说:“来啦!”
余秋里微笑着对他说:“来来来,到中间来,叫大家看看!”
王进喜不好意思去,最后被一个干部拉到中间站在高处。余秋里指着他说:
“这就是王进喜,大会战中的第一个英雄,我们的王铁人。他来到这里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最高纪录是多少。钻机到了,没有吊车拖拉机,他就带领全队靠‘人拉肩扛’把钻机抬了上去,立了起来。为了工作,他连续54个小时没离开井场,把自己买的摩托车用来跑配件,这是工人阶级的高度觉悟。房东大娘管他叫‘铁人’,这是一个非常光荣的称号。因此,会战指挥部号召参战的全体职工都要向铁人王进喜同志学习,学习他的高度阶级觉悟和共产主义风格。”
讲到这里,余秋里带头举手高呼:“向王铁人学习!向王铁人致敬!”
全场都站起来,跟着余秋里高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