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中,改革家并非鲜有,但为什么很少成功?因为他们所推行的政策往往会触及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或宦官奸党的权力,所以会招致绝大多数人的反对。
改革的成功,不仅在于改革的力度要大,手段要狠,也在于有一群实力雄厚的支持者做靠山,否则便会失败。张居正以一介书生进入明朝内阁,担任首辅大臣后以果敢凌厉的作风全面推行改革,使濒于瘫痪的明朝统治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千疮百孔的财政有了转机,一时“政绩炳然”。
但张居正改革只不过是明朝统治的回光返照,当张居正病逝之后,朝廷加给他的一切荣誉立即灰飞烟灭,全家被抄,改革也随之人亡政息,令人痛惜。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是湖北江陵人氏。嘉靖二十六年,年仅二十三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二甲,被授予庶吉士,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作为一名新科进士,张居正虽然无法扭转时局,但他通过朝廷内部一次又一次的争权夺利斗争,认清了当时政治的腐败。于是在嘉靖二十八年,张居正写了《论时政疏》,系统阐述了自己改革的政治主张。但这篇奏疏根本不被统治者所重视,因此张居正于嘉靖三十三年毅然辞官回家。直至嘉靖三十六年,张居正在父亲的催促下,重新回到北京,任国子监司业,再次投入政治斗争的漩涡。
隆庆六年,体弱多病的穆宗病死,由十岁的太子朱翊钧即位,是为神宗,年号为“万历”。不久,张居正荣任宰相之职。这时他已经四十七岁,离半百之年只差三个春秋,他觉得时不我待,要放开手脚,倾尽全力去实现改革政治的夙愿。
为了教育年幼的皇帝,两宫太后将这一重任托付给了身为首辅的张居正。张居正也深感教育好皇帝是一件于国于民均有利的事情,所以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每天除安排好小皇帝的功课外,还专门为皇帝讲解经史,还请了其他先生教授经史和书法知识,又请皇帝生母李太后移居乾清宫照顾皇帝的起居。
对于张居正这位老师,万历皇帝十分敬畏,甚至可以说是害怕。而李太后对张居正也非常倚重。正是在这种皇帝敬畏、太后倚重的前提下,张居正在自己剩下来的有生之年开始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变法运动,使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得到刷新,出现了新的气象。
面对当时朝中空议盛行、不务实事、人浮于事以及政令不通的状况,张居正非常激愤。他认为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吏治不清”,于是提出考核吏治,以达到安民固邦的日的。他决心扭转政风士习,做到“事权归一,法令易行”,因而竭力提高内阁的权威,使中央号令畅行全国;同时,又在地方明确各级官吏权限,假以事权,又相互合作,共力监督中央政令在地方的实施。
为了加强吏治考核,张居正制订出一套考成法,要求不仅要对各级官吏进行定期考察,而且对其所办的每件事也要规定完成的期限,以此进行考成,即所谓“立限考事”、“以事责人”。这样,各级官吏便不敢玩忽职守,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更重要的是,通过考成法的实施,张居正及内阁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中枢,为以后其他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铺平了道路,内阁成为发号施令的指挥中心。而且根据汶一考核办法,许多被列为下等的官吏被裁革,一些冗员被撤除,给明朝腐朽的官场吹进了一阵改革的清风。
与此同时,张居正又注意选拔和任用人才,主张“唯才是举”,不受资历限制,只要有真才实学就可以重用,否则即使是皇亲国戚也决不滥封爵位、轻授官职。而这些做法全都得到了万历皇帝的支持。
这样,张居正又以圣旨为变法改革的令箭,打破了以往论资排辈的用人传统,为改革事业提拔了一批有志之士。可见张居正在改革过程中并非完全倚仗自己是帝师这一特殊身份,而是积极争取皇帝的支持,体现出改革家应有的智慧。
在着手军事、政治改革后,张居正又将改革的利剑挥向了经济方面。他根据大学士吕调阳和张四维的建议,将在福建、江西等地率先推行的“一条鞭法”在全国推广,并据此重新丈量了全国的土地,清查出官僚地主隐藏的大量土地,结果都一律按地交纳粮差,不得优免。推行“一条鞭法”及丈量土地在当时是一件震撼朝野的大事,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因此遇到的阻力之大可想而知。但是张居正知难而进,坚决表示:“只要于国家有利,我并不怕个人安危!”而且下令:“但有执意阻挠者,不分宗室、宦官、军民,都要依法重惩。”对于那些胆小怕事的官吏,张居正则告诫说:“清丈之事,实为百年旷举,不应草草了事,必须详审精核。”正是凭着这种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一条鞭法”终于在全国推行。
一条鞭法从明朝中叶酝酿到万历年间通行全国,历时一个半世纪,其间屡经波折,最后能被定为国策,并为老百姓带来一定的福祉,不能不归功于张居正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而且它还使明朝政府克服了财政危机,稳定了统治,这些积极作用和重大影响,恐怕也远远超出了张居正最初的愿望。
古语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以改革为己任的张居正就是这样一位历史名臣。正当他将改革推向高潮之际,他的父亲于老家去世。按当时礼制,张居正应辞职回家守制三年,但此时改革正处于关键阶段,一切事情都要张居正来主持,因此在其他大臣和皇帝的请求下,张居正素服办公,留在京城,这在当时称为“夺情”。
但是,这样一来立即招致许多攻击,张居正的一些门生甚至要求罢免张居正。尽管由于万历皇帝的极力维护,张居正没有被罢免,但他的身心已遭受重创,他对朋友说:“几年来结怨于天下不少,那些奸夫恶党,有的明里排挤,有的暗中挑唆,没有一天不在打我的主意。”终于,在万历十年六月,张居正抛开了他呕心沥血建树的改革业绩及八旬老母,离开了这个纷争不息的人世,终年五十八岁。尽管死时皇帝给了他一切荣誉和称号,但令人心寒的是,不到几个月,脱离了束缚的万历皇帝在反对者的唆使下,态度骤变,查抄张家,致使十余人活活饿死,张居正长子自杀,亲属被充军,只留下一所空宅和十顷田地作为张母的生活赡养费。
如果张居正泉下有知,他会对自己的改革作何评价?
如果他真能泉下有知的话,那么明末对他的平反,也算是对他的一种安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