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38400000007

第7章 解读《白狗秋千架》(1985,中篇小说)(1)

莫言自说:

在我的青少年时期,类似这样的故事很多。我小时候就听我的祖母给我讲过一个关于狗的故事。说上个世纪30年代,我们这区活动着好几支游击队。游击队武器装备很差,弹药又缺乏,白天躲在高粱地里,到了夜里才敢出来活动。那个时候家家都养着看家护院的狗。游击队夜里一进村,狗就疯狂地叫。只要有一条狗叫,全村的狗就一起响应,整个村子的狗就叫成一片。这样自然就把游击队的行踪给暴露了。为了安全,游击队就在我们高密东北乡的几十个村子里发动了打狗运动。名义上是让家家自愿把狗打死,实际上是强制性的,很快就把村子里的狗打光了。我的小说《红高粱》里曾经有过很多关于打狗的描写。我奶奶说我们家的那条狗很通人性。打狗运动开始它就在菜园子里的草垛里找到了一个藏身之处,夜深人静时就偷偷地钻出来回家要点吃的,吃完了就藏回去。就这样它藏了整整半年,一声都没有叫唤。直到那股游击队转移、打狗运动告一段落后它才从草垛里钻出来。我奶奶说,游击队走后,我们家那条狗在院子里狂叫了一天,好像说:可把我憋死了,半年都没有捞到叫唤了。

小说的读法——莫言的《白狗秋千架》

■程光炜

先谈一下自己读小说的观念、理论背景和历史语境。就我看来,小说首先是小说,其次它里面有历史生活。我的理论背景原先是很乱的,平时读书一向既杂且随便。1983年刚写诗歌评论的时候,很受赵毅衡翻译的《新批评集》这本书的触动。90年代初,对张京媛主编的《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产生了兴趣,接着读了一些福柯和海登·怀特的书,“新历史主义”理论对我过去的历史观形成了严重威胁,我开始全面洗牌,与此同时也在慢慢重构自己的看法了。2000年后,我对佛克马、蚁布思的《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柯林武德的《历史的观念》、黑格尔四卷本的《哲学史讲演录》、竹内好的《近代的超克》和乔纳森·特纳等人的《社会学理论的兴起》等著作深以为然,多次披览,私自揣摩,还推荐给我的学生看。也许是因为阅历、年龄的关系,是写作日积月累的结果,我稍嫌混乱地读小说的习惯,这十年间开始增删、收拢或集中,逐渐出现一个由繁到简、由单层向多层、以过去眼光来重审现在的变化。这是一个自我整理的过程。我的读法也许是新批评与社会学的结合,不知这样说算不算准确合适。另外,最近又读了夏志清的《中国古典小说》、石昌渝的《中国小说源流论》和汪曾祺的《晚翠文坛新编》等书,对这些作者旧小说的眼光见识,也颇认同。以后,对中国古代文论和旧小说,我还想再读一些。我到这个年龄才知道,世上的书真不需要多读,最好的书只需要读几本,读进去就行了。上述书,有的是初读,有的早年曾经翻过但没在意,最近又从书柜里找出来重读。我想读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小说,光有新批评、旧小说的训练不够,还应该有一点点社会学和历史哲学的方法,否则单一了,没有层次感,不丰富了,就不曲折了。

说到读当代中国小说的历史语境,国内学者多不相同,中国内地与海外学者尤有差异。为什么不同,我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留待以后再作清理。对我个人来说,当代小说的阅读视野里应该有一个中国改革三十年的框架,加上前三十年,即是完整的当代六十年,是一个甲子年的历史框架。仅仅如此还不行,得把民国(大陆部分)二十几年包括进来,把北洋十几年包括进来,还应该把晚清七十年包括进来。这样,历史跌宕赓续的脉络就清楚了一点,视野就稍微辽远展阔了一些,当代小说在其中的位置会相对稳定,于是研究者有了一个基本坐标。虽然它们还会在特定情境下发生激变、挪动和变异,这都没有关系。但即使这样也不能笼统去说。在我看来,历史语境指的是一个人生存年代的总体环境,它广义上指社会制度、经济环境与本民族历史传统的交汇整合,狭义上指研究者鉴于自身精神结构和知识结构而形成的个人经验,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办法和观察习惯。而在其中,一个人生命中的某一重要事件、家庭背景和自身经历势必会影响他对上述复杂信息的吸收、筛选和选择,决定着他对某种知识结构的认同和接受。这种个人经验与知识结构的结合,才是这个人所认为的历史语境。西方社会学理论开创者孔德说:“如果每一种理论必须建立在被观察到的事实的基础上这一点是真的,那么,没有特定理论的指导,事实是不能被观察到的。”因为,“社会学能够追寻和发现社会世界中基本的结构和关系,并且像其他科学一样,能够用少数量的抽象原理来表达这些结构和关系。对经验现象的观察能够被用来产生、证实和改进社会学的法则”。柯林武德说:“历史学家把一个现成的经验整体带入了他的工作之中,他以此来判断他那权威出处中所包含的陈述。因为这套经验整体被设想为是现成的,所以它不可能由历史学家自己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的工作来加以更改;在他开始他的历史学工作之前,它必须是就在那里了,而且还是完整的。所以这种经验就被看作不是由历史知识而是由其他某种知识所构成的。”孔德和柯林武德说,知识是先在的,是先于研究者使用它就存在于那里的。历史学家不过是由于某种需要选择了它,把它与自己的经验整体结合起来,于是就构成了他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的基本方法。对于我来说,所谓历史语境就是人、世界和知识这三种东西的微妙结合。“文革”肇始,我只有十岁,亲眼看见我父亲学校的学生群起追打老师直至头破血流的情形,还有一位非常和蔼的邻居叔叔因所谓历史问题被迫上吊自杀。从此以后,我彻底放弃了对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所有以民粹、民族口号鼓吹激烈变革的说法的好奇心。我的“人”的观念就这样树立起来了。“改革开放”让我看到了“世界”,与此同时也看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深刻影响。在我有限的知识存储中,“社会学知识”恐怕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对于中国当代小说来说,你如果不了解中国当代史,仅凭一点新批评方法和文学修养,就无法深入进去,真正理解作家和小说。或者即使写了文章,也写不透。不能让读者在里面看见中国当代社会的千山万水,看见风起云涌,看到当代原来不过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中的一个临时驿站,我们都曾在这里歇脚或感叹。社会学知识能够给你一个认识世界的“结构方式”,而且能够给你一种立体感,让当代中国社会更为多层化。小说,不过是当代中国社会多层化结构中的一个部分。没有这个多层结构,就不会有这个模样的“当代小说”。因此,王安忆、余华、贾平凹、苏童、莫言、韩少功、刘震云、路遥、格非、阎连科等作家的生活阅历、价值诉求和文学取向在我眼里其实没有本质的差别。在这三种东西搭建起来的历史语境中,他们的小说虽有差别还不至于南辕北辙,因为人性是共同的,他们与我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晚清、北洋和民国的历史对我却是遥远的,至少在目前阶段,它们对于我来说还停留在没有经过辨析的知识观念状态中,是由具体材料和事件组成的知识范畴,我只是把它们当作我阅读当代小说的一个大背景,作为若干个参照点而已。我所了解的历史语境只有“文革”和“改革开放”,所以我只能如此地想问题和写文章。

我选择《白狗秋千架》来读,是有评者说,莫言三十多年来写了很多好小说,总的说他的长篇不如中篇好,后来的作品不如原来的好。他中篇小说中有感人至深的东西,到了长篇小说,就越来越稀薄,越来越少了,尽管小说技术越来越圆熟。因为作家早年生活最切痛的人生经验都集中在这里,成名之后,尤其是盛名于世之后,这种人生经验反倒不是促使作家创作小说的主要的东西。这种现象在贾平凹、王安忆、余华和苏童等人身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并非是某一个作家的问题。这种说法究竟是否可靠,还有待观察和另议。

《白狗秋千架》这篇小说真是精彩,是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作品。它七千来字,结构紧凑,线索简洁集中,主要写两个人,“我”和暖,再加上暖的丈夫、孩子,路过此地的解放军文艺兵蔡队长,以及几个面目模糊的村里闲人。篇幅算不上中篇,但我把它当中篇看。小说采取倒叙手法,写一个“读书人回乡”的故事,鲁迅的《故乡》、《闰土》,沈从文的《湘西散记》,萧红的《呼兰河传》等,都是这样的故事类型,这种手法并不新鲜。新鲜在于故事的残忍。十年前“我”十九岁,暖十七岁,两人在农村场院里荡秋千。“我”站着推,暖坐在秋千上荡,手护着白狗。秋千荡到半空与横木杆一般高的时候,突然绳断了。“我”摔在地上,暖和白狗落到刺槐丛中,白狗无恙,一根槐针刺进暖的右眼。“我”后来上大学,眼瞎的暖嫁给邻村的哑巴,生了三个小哑巴。十年后,做大学教师的“我”衣锦还乡,暖变成一个贫穷邋遢的普通村妇。这种冷峻色调、视角和笔法,还有12、13、16等自然段插入回忆的叙述,可能都来自鲁迅的《闰土》。但鲁迅写不好农村生活的具体细节,他揣摩乡下人的心理来自新锐的知识者,是明显的外来人,莫言在这方面要胜过鲁迅一筹。小说中有两个好细节,一个在开头,一个在结尾。开头写“我”和暖十年后的重逢;结尾写暖骗过丈夫去镇上买布,在高粱地里要“我”睡她,只为生育一个健康正常的孩子。先看第一个细节。“我”愧疚且谨小慎微地问候回乡路上巧遇的暖,不想碰个软钉子:我一时语塞了,想了半天,竟说:“我留在母校任教了。据说,就要提我为讲师了……我很想家,不但想家乡的人,还想家乡的小河、石桥、田野、田野里的红高粱,清新的空气,婉转的鸟啼……趁着放暑假,我就回来啦。”

“有什么好想的,这破地方。想这破桥?高粱地里像他妈×的蒸笼一样,快把人蒸熟了。”她说着,沿着漫坡走下桥,站着把那件泛着白碱花的男式蓝制服褂子脱下来,扔在身边石头上,弯下腰去洗脸洗脖子。她上身只穿了一件肥大的圆领汗衫,衫上已烂出密麻麻的小洞。它曾经是白色的,现在是灰色的。汗衫扎进裤腰里,一根打着卷的白绷带束着她的裤子,她再也不看我,撩着水洗脸洗脖子洗胳膊。最后,她旁若无人地把汗衫下摆从裤腰里拽出来,撩起来,掬水洗胸膛。汗衫很快就湿了,紧贴在肥大下垂的乳房上。看着那两个物件,我很淡地想,这个那个的,也不过是那么回事。

一个美丽可人的乡村少女变成邋遢的农妇,在千百年的中国乡村史中是最寻常不过的生命过程。估计很多人在生活中见到这些情景,不会给予太多注意。但为什么这个细节就变得有意思了呢?是因为我的“回乡”,因为十年前荡秋千的偶然事故彻底改变了这个女人的人生路向。她因此被迫嫁给一个哑巴,又生了三个哑巴。这些都像有一根线,把“我”和秋千事故牵连到了一起。莫言写小说时刚三十岁,看人真够老辣,他在两人对话中使用了刻薄、讨好、挖苦和对立的语调,但是更深的负疚和忏悔的调子却埋在里面了。“负疚”与“忏悔”是这篇小说的基本旋律,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以来几乎所有农村题材小说的基本旋律。因为从这乡村中走出去的作家如鲁迅、台静农、王鲁彦、柔石、沈从文、萧红、师陀、孙犁、赵树理、李准、马烽、浩然、路遥、贾平凹、莫言、张炜等一干作家,都进城当了老爷、小姐,换上教授、官员、记者、作家和军人等高等社会身阶。而曾经与他们一起泥水里摸爬滚打的一班儿时伙伴,却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卑贱小农,他们自己的父亲母亲兄弟姊妹还在操持艰辛的农活,过着像暖所咒骂的“高粱地里像他妈×的蒸笼一样”的焦枯人生。人性之悲悯原是人类最根本的伦理取向,更何况这些成功人士每天呆在书房要面对那些如蚂蚁般在广阔田野里无端操劳却摆脱不了一生贫困的父老乡亲们?他们也许一生都会被这种乡村记忆所折磨?一生都要含着眼泪去写那些叫他们痛苦辗转的小说?他们怎么不时刻在那里纠结和辗转?这是中国农村题材小说自鲁迅发端而历经百年始终连绵不断,在各类文学题材中作家阵容最大成就最为显赫的深刻历史原因。我觉得我是理解乡土作家对故乡的内疚和忏悔的感情的,因为我70年代中叶也曾有过这种命贱若浮尘、生却不如死的知青的劳动生活。

同类推荐
  • 珍藏的记忆:光汉诗文选

    珍藏的记忆:光汉诗文选

    《珍藏的记忆:光汉诗文选》中所选的诗集与散文集均是作者在宁夏工作时,对这第二故乡的感慨与寄托。例如书中的《火车上有十个上海姑娘》一文描述的是作者初到宁夏,在从兰州到银川的火车上,所缔结的友谊;《银川制药厂的故事》记叙了作者在银川制药厂工作时面临困难时期的过程;《雨后的早晨》、《钻天杨》、《银川春景》这三首诗描绘了当时银川南门外的景物;《给三个生产上的标兵》等歌颂了工人忘我的劳动和崇高品质。
  • 谷雨诗选(第二卷)

    谷雨诗选(第二卷)

    《谷雨诗选(套装全3册)》包括:《谷雨诗选(第1卷)》、《谷雨诗选(第2卷)》和《谷雨诗选(第3卷)》。《谷雨诗选(套装全3册)》主要包括:武丁、森林、大地、高山、湖海、余昭安、夜渡(外一首)、蒋天佐、献给八十年代第一个“谷雨诗会”、熊述隆、关于一只古老的谜、刘华、我拾到一双眼睛、李一痕、幸存者之歌(外一首)、王一民中年恋情(组诗)、陈小平、春天,一切都在萌动、肖麦青、端午,在故乡、刘晓宇、劳动者的歌(二首)、谢亦森、修路、陈良运和生命的密码等等。
  • 大援建

    大援建

    纪实作品《大援建》是奋斗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一线的广元本土文艺工作者,辛勤耕耘、倾情奋笔的结晶。该书全景式地见证和记录了史无前例的大援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生动地诠释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深刻地揭示了灾后重建创造奇迹的科学机制和力量源泉。
  • 郭沫若集

    郭沫若集

    郭沫若(1892-1978)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和作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和主任。他学识渊博、才华卓著,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均有重大建树。本文集选录他有关历史学、古文字学和文艺理论、文艺批评的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四十八篇,分为上下两编。 编为历史学和古文字学,下编为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
  • 从五十岁开始

    从五十岁开始

    《从五十岁开始》收录了作者以多年积累的阅历学识,创作的大量散文、随笔。其内容多是反映过去在小兴安岭林区的生活,回顾作者从困顿自学、做有准备的人,到改革大潮涌起之时,积极参与融入时代洪流,去改变自身命运的心路历程和生活足迹。
热门推荐
  • 盛世乞儿:师父从了我吧

    盛世乞儿:师父从了我吧

    莫语,现代透明小作者,一不小心被穿越成癞痢小乞儿。这么丑的面容可怎生在异世界混?盘算后,莫语开始了异世界的征程……第一步:傍一个高富帅。繁华的大街上,乞儿伸出脏兮兮的爪子张牙舞爪地对醉羽凡说:“饭饭,从了我吧!”于是,饭饭从了乞儿,开启了一段新的历史旅程。第二步:找一个男闺蜜。“子轩,我叫宁静!”莫语眨巴着大眼睛说着自己新起的名字。子轩揉揉莫语乱蓬蓬的头,宠溺地道:“好名字,那我叫你小静!”第三步:选一种职业,建一个帮派。“当乞丐自由,心情好时就乞讨,心情不好就休息!”“当乞丐消息广,只要团结同行,将全大陆的乞丐都联合起来,就可以变成第一大帮派,就叫丐帮!”【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溟中记

    溟中记

    说是玄幻,总觉得有些不像,我也说不清楚究竟算是什么文章,文章太平静了,没有什么太跌宕起伏,我想对于我来说那实在没有必要,大部分的段落都在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可能稍微显得有些装逼,在我看来这是有深度,没有太丰富的知识量,架空设计的世界观,里面涉及的地理以及神话什么的因素也别深究,实在没什么意义,因为我自己都不知道究竟违背没违背现实,我能做的,只是确定中心,认真写书。感谢点进来这本书的人,第一次把文章真正发出来,如果感觉不好还请见谅。我自然会继续努力。
  • 单身中年

    单身中年

    “睡吧老公,明天还要见一个呢,没准那就是我要嫁的人。”在商海里折腾了二十年,一下子成了单身中年的老周,不断经历着离奇而又怪诞的第四类情感,捣腾了一圈,发现前面人挤人,后面人推人,进一步耗进去半条命,退一步搭进去一条命,加减法老周会算,赶紧停止发呆,继续上路。但如今,老周又遭遇了新一轮的身不由己……诚挚荒诞的朋友情义,惊艳凄美的“最后一枪”,光怪陆离的市井风情,信手拈来的生活感悟。各色中年男人竞相演绎无奈人生。
  • 大轮回术

    大轮回术

    阴错阳差之下,身怀异界神功的苏澈发动大轮回术失败,转世到了现代,还没弄明白是咋回事就因为豪门争权被赶出家门,更倒霉的是在这个时代修炼简直难如登天……如何才能穿越回到过去,找到魂牵梦绕的那个她,成了苏澈最为头疼的问题。
  • 墨染江湖

    墨染江湖

    一个天才少年,因为一场事故患上了孤僻症,整整四年他拒绝和陌生人交往,讨厌热闹的环境,终日坐于家中看小说,废寝忘食,手不释卷。某日,他被刚大学毕业的妹妹和发小逼迫开始玩一款名为《江湖道》的游戏,从此他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在游戏中他发现那无法释怀的过往只不过是一场骗局,是报复还是放下?当他真正地融入游戏世界,风云变幻,血雨腹风,恩怨情仇,伤别离,江湖没有那么简单,且看他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特长玩转江湖,一个非常宅的弱男是如何成为江湖的绝世传说……
  • 奇迹之虚空盟约

    奇迹之虚空盟约

    “你厌恶了平庸的生活吗?”“你想明白人生真正的意义吗?”“你,想变强吗?”“你若肯带来荣光,我们便给予你力量!”“以战魂为誓,种族为契,汝杀一魔,力强一分,黑暗若除,吾等俯臣!”"欢迎来到虚空位面!"
  • 黑暗纪元之大航海

    黑暗纪元之大航海

    身处黑暗纪元,却得到了另一宇宙空间黑暗帝国的传承。最强大的武者,最顶尖的科学家,最完美的艺术家,还有最疯狂的博士。
  • 斗冠

    斗冠

    一个来自异大陆的天才少年扬天穹,为突破“斗冠”等级,闯入天山禁地。无意触发了天山之巅所留下的一座神秘“古棺”的禁制,竟然被传送到了一个闻所未闻的奇幻世界!异能,古武与斗冠的碰撞之下,究竟能塑造出怎样的传奇?
  • 腹黑小王妃:天才废物三小姐

    腹黑小王妃:天才废物三小姐

    魔法世家天才三小姐黎许诺,为姐报仇,一朝穿越,化身丞相府废物黎许诺。筋脉堵塞,不能用灵力?本小姐六岁就是五级高手!性格懦弱,备受欺负?敢坑本小姐,小心脚下!小妾所生,地位低下?本小姐的娘亲可是璇玑女神!孤苦伶仃,无人疼爱?亲爹、师父来头吓死人!曦王玄忆汐,碧野大陆第一天才,妖孽至极,喜怒无常,手段残忍无情。小院中第一次相遇,谁知结下一生眷恋?冷心冷情,只因温暖只为她一人。腹黑狠绝,只因全心之余他一人。两强联手,看她如何逆天而行!
  • 高唐梦

    高唐梦

    李饮家贫,从小习毛体,喜诗词,上高中不久,便开始了大唐开元之旅。本书风格写实,文笔先下重墨,之后会浓淡相宜。——这是芹菜的第一本书,肯定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真心希望得到大家的宽容、理解与支持。——以下附庸风雅——香草美人,当从那馨香之物始。至于仗剑去国,游历天涯的情志,大唐除了这白之侠气和饮之儒雅,竟是难寻其右。饮穿大唐,唯有缚鸡之力,未得莫测神功。此人生存之道太差,只运气极佳,又因儿时于那诗词歌赋的些许嗜好,竟在大唐成了正果。至于正果究竟为何物,以愚拙见,当是免不了正头娘子以齐家,偏枕美妾以风流。再如治国、平天下者,当是凭栏浊酒咏醉之词,不足为据,只做流年笑谈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