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02500000011

第11章 均势:冷战时期的美国南亚安全战略(3)

但巴基斯坦显然对美国新政府给予印度每年10亿美元的援助,却只给巴基斯坦1.5亿美元援助极为不满。1965年7月,阿尤布·汗首次作为巴基斯坦总统访问美国。行前,他发表了一些强硬的讲话。他描述巴基斯坦对美国的感受是“没有愤怒但有些失望”,并警告说巴基斯坦将重新考虑在东南亚条约组织的成员问题。他还责怪美国给了印度这么多援助却未能在次大陆建立稳定,说如果不能解决与印度的争端,巴基斯坦将被迫退出西方联盟。在美国国会发表讲话时,他强调巴基斯坦作为盟国的可靠性,他说,“在亚洲没有其他一个国家能为你们卖命,唯一将站在你们身边的是巴基斯坦人民”[39]。

针对巴基斯坦的抱怨,肯尼迪向阿尤布·汗承诺,现在还没有给印度军事援助的打算,如果在某种情况下,如印度与中国发生战争,印度向美国提出军事援助时,美国会首先与巴基斯坦商量。皕瑒0]

同时,美国继续维持向巴基斯坦提供每年约5000万美元的军事援助。尽管美国进一步接近印度,但美国政府中没有一个人想抛弃巴基斯坦。相反,在国会、国防部和情报部门,巴基斯坦受到更多的重视。

1962年中印边界发生冲突后,美国及时作出反应。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罗伯特·科默(Robert Komer)认为这是发展美印关系的黄金机会,他主张对印度的军事援助要求作出积极反应,并向巴基斯坦施加压力以确保印度感到安全以便印度能把军事力量转移到与中国的冲突。[41]1962年10月27日,肯尼迪通知阿尤布·汗美国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的决定,认定中国是主要的威胁,并要求阿尤布·汗“不要在前线采取挑衅印度的行动”。由于正处于古巴导弹危机,美国希望盟国“尽其所能对付共产主义威胁”。[42]

此后,美国敦促巴基斯坦与印度就克什米尔问题进行了6轮会谈,并与英国一起提出了“解决要点”(elements of a settlement),包括:同时给巴基斯坦和印度在河谷地带的实质性地位;保证能顺利通过河谷地带以防卫北部和东部;保证巴基斯坦在奇纳布河(Chenab River)源头的利益;保证河谷地带的地区自治和当地居民自由地来往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强经济发展的努力。[43]但由于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意见相左———巴基斯坦建议在全民公决(plebiscite)之前河谷地带实行6个月的国际化,而印度建议双方不以武力改变克什米尔的现状———谈判没有取得进展。

此时,由于在对印度和中国的定位上有严重分歧,美国与巴基斯坦的盟友关系开始出现麻烦。美国把印度看作是遏制共产主义的潜在伙伴,巴基斯坦视印度为对自己安全的最主要威胁。美国把中国视为在亚洲的主要敌人,巴基斯坦则把中国看成是反对印度的潜在伙伴。

针对巴基斯坦改善与中国关系的努力,肯尼迪要求巴基斯坦“记住美国有一个基本的利益———避免苏联控制欧洲和中国控制亚洲。巴基斯坦既然接受与我们结盟的责任就应该理解这一点”。[44]1963年8月,巴基斯坦与中国达成通航协议,美国第一次对巴基斯坦实行制裁(sanctions),宣布推迟向巴基斯坦提供4300万美元用于在达卡建设一个新机场的援助贷款。美国认为,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友好关系是与美国的利益和盟国的义务相违背的。

1963年9月,肯尼迪在总结美国在南亚的政策困境时说:“我们给予印度的每一样东西都会相反地影响与巴基斯坦的均势。我们不得不努力平衡这个我们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之一。”[45]美国的南亚政策,无论是接近印度还是拉住巴基斯坦,都要服从其遏制共产主义(特别是欧洲的苏联和亚洲的中国)的全球战略的需要,尽管肯尼迪承认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

如果肯尼迪还愿意接受巴基斯坦的诉求,即美国对印度的军事援助损害了巴基斯坦的安全利益,他的继任者约翰逊则更少考虑巴基斯坦对这一点的敏感。

约翰逊上台后,把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与后者的盟国责任的“令人满意的表现”联系起来,包括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关系和巴基斯坦对美国在越南战争的支持。而巴基斯坦的战略是在维持与美国的盟友关系(继续留在中央条约组织和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同时,发展与苏联和中国的友好关系。

尽管如此,约翰逊对来访的巴基斯坦总统表示:“如果巴基斯坦处于危险之中,美国就会在那里,就像在越南一样。”[46]但美国一直不给巴基斯坦以安全保证(即确保巴基斯坦在与印度发生战争时的安全)。1967年,美国恢复向巴基斯坦的军售,但数量非常有限。美国想继续维持与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但不愿付出太大的代价。

第三节20世纪70年代:接近巴中对抗苏联

尼克松(Richard Nixon)1969年1月入主白宫后的首要外交政策目标是尽早结束越南战争。关于南亚,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Henry Kissinger)说:“我们在次大陆的政策目标很简单,就是避免在我们的议程上又增加一个复杂的因素。”[47]因此,美国继续保持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一方面在印度执行经济援助计划和开展“和平队”(Peace Corps)项目,另一方面发展与巴基斯坦的军事关系。

1969年8月,尼克松从远东到欧洲途中顺道访问南亚,与在印度时的低调访问相比,尼克松在巴基斯坦的访问更具有实质性。他利用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友好关系请叶海亚(Yahya Khan)总统向中国领导人转达美国对打开中国大门的兴趣。巴基斯坦成为当时中美秘密接触的重要渠道之一,这一角色也使美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增添了领导人之间的私人情谊。

与此同时,美国与印度的关系出现一些新的磨擦。1970年10月,尼克松改变1967年美国不向印度和巴基斯坦出售杀伤力巨大的武器的政策,“下不为例”(one‐time exception)地批准向巴基斯坦出售300辆装甲车和5000万美元的战斗机。印度把驻河内的外交使团提升至大使级,印度同意苏联在卡来拉邦(Kerlal)首府特里凡特朗(Trivandrum)建立苏联文化中心,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无故”缺席在白宫举行的庆祝联合国成立25周年的晚宴等事件也影响了美印关系。与此同时,苏联和印度进一步走到一起,印度国内的政治气候和苏联反华的需要更增加了苏印接近的现实性。

尼克松上台后提出了南亚政策的三个要点:第一,美国在南亚的战略利益限于避免中国或苏联在次大陆取得主导地位;第二,美国不会迫使印度和巴基斯坦改善关系,除非他们自己的利益使然;第三,美国在次大陆的主要利益是促进经济发展,人道主义和鼓励印巴搁置分歧。[48]可见,这一阶段美国南亚政策的特点是:服务于其全球战略目标,不介入南亚具体事务。

一、美国对印度:小均势服从大均势

尼克松和基辛格比其前任更具全球和战略眼光。他们想建立20世纪后期的全球均势,就像19世纪的欧洲均势。其中的关键是利用中国,而印度和第三世界在其中的重要性大大下降。

1971年8月9日,印度和苏联签署《印苏友好条约》,其中的主要内容是规定,当发生危机时双方协商并承诺任何一方都不支持第三方反对对方。这一条约表明印度已事实上放弃不结盟政策。基辛格把这一条约描述为一枚“炸弹”和“向火药桶里掷点燃的火柴”。[49]因为印度的行动触及了美国的战略核心:与苏联对抗。

1971年,印度利用东巴基斯坦出现的独立行动,出兵肢解了巴基斯坦,成立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则出兵印控克什米尔,印巴发生第三次战争。1971年12月10日,尼克松命令“企业号”(Enterprise)航空母舰从远东驶向孟加拉湾。对这一决策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帮助撤退在达卡的美国公民;二是向印度和苏联发出信号,美国的目的是为了警告印度对西巴基斯坦可能采取的行动;三是向中国表明美国在危机时对朋友的承诺。库克斯认为尼克松—基辛格从全球均势来理解和处理这次危机,其结果是“严重和长期损害了美印关系并强化了苏联对新德里的影响”。[50]

1972年7月,印度和巴基斯坦签订《西姆拉协定》(Simla Accord),双方把在克什米尔的停火线改名为实际控制线(Line of Actual Control,LAC)。此后,美国改变了其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从先前支持联合国有关决议(包括进行公民表决的内容),转而支持任何印度和巴基斯坦双方能够作出的安排。

1974年5月,印度原子能委员会在离新德里几百公里的拉贾斯坦邦(Rajasthan)的博克兰(Pokharan)进行了地下核试验。美国对此作出的反应包括:国务院批评印度的核试验损害了不扩散机制,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要求政府在世界银行投票反对所有对印度的贷款。

1974年8月,尼克松总统因水门事件下台。在福特(Gerald Ford)总统手下转任国务卿的基辛格仍掌握美国外交决策大权。同年10月,基辛格访问印度,称美国承认印度是世界上的主要大国之一,希望与印度发展一种“成熟”的关系。[51]双方还成立了印美联合委员会(Indo‐U.S.Joint Commission)以加强科技、文教、经济和贸易关系。

在福特当政的两年多时间,美国感到不能完全忽视印度,特别是考虑到印度的规模和在不结盟运动中的领导地位。但在美国的全球视野中,印度的战略重要性毕竟有限。

卡特(Gimmy Carter)上台后,宣布尊重人权将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项主要原则,同时对核扩散采取更强硬的政策。不扩散问题在美印关系中的重要性上升。但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外交政策议程中却给予印度以更高的地位,其全球战略不再仅仅强调冷战和东西方关系,而是开始注意南北问题。布热津斯基把印度列为有影响力的地区大国,卡特也倾向于关注第三世界问题,特别是印度。

1978年的新年第一天,卡特作为访问印度的第三位美国总统抵达新德里。

在双方签署的《德里宣言》(Delhi Declaration)的最后一段,双方宣布一项充满哲理和道德的原则:绝不能用邪恶手段达到所希望的正义目的,国家,如同个人,应对其行动负道德责任。[52]

1979年12月27日,苏联入侵阿富汗。卡特立即致电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Ziaul Haq),表示美国将给予帮助并重新履行1959年双边协定中美国的安全承诺。而印度就像在1956年匈牙利和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发生时一样,选择了沉默,没有对苏联的行动表示谴责。美国对此极为不满。

二、美国对巴基斯坦:全球均势中的重要一环

在尼克松—基辛格的全球均势中,巴基斯坦是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在打开中国大门时起到了特殊的作用。1969年尼克松访问巴基斯坦,除了表示要重新恢复基于相互信任的友好关系和军事援助,尼克松还请刚刚上台的巴基斯坦领导人叶海亚向中国领导人转告美国不想与苏联一起孤立中国。[53]此后两年,巴基斯坦成为中美接触的主要管道之一。

打开中国大门是尼克松重新建立全球均势的关键因素。在这一全球大棋局中,南亚本身的重要性非常有限。1970年,美国总统提交给国会的外交政策报告有85页,其中关于南亚的只有1页;1971年的报告有125页,关于南亚的只有3页。在这两个报告中,尼克松把美国的南亚政策目标概括为:促进经济发展、从事人道关注、鼓励印巴消除分歧。报告提出美国不想迫使他们(印度和巴基斯坦)改善关系,除非他们自己的利益使然。[54]

1971年印巴战争中,美国担心巴基斯坦被彻底打垮,从而改变南亚地区的均势,同时担心苏联在其他地区用同样的方法。美国同样是从全球均势来看待这场战争。尼克松认为,“印度对巴基斯坦的胜利同样将是苏联对中国的胜利。”[55]基辛格也提出,美国的政策是“抗议”(protest)在东巴基斯坦发生的事态,但要“避免西巴基斯坦被毁灭”。[56]美国的目标是要维持次大陆的均势。因此在原则上支持巴基斯坦,但没有提供实质性的援助。在1972年提交国会的外交政策报告中,尼克松指责印度没有给危机的和平解决以足够的时间,并称美国的压力减少了印度肢解西巴基斯坦的机会。[57]对此,巴基斯坦总理阿里·布托(Zulfikar Ali Bhutto)在会见《纽约时报》记者时赞扬美国在1971年危机中的作用,并称美国的“最后通牒”使苏联向印度施加压力以接受停火,如果没有美国的卷入,印度将攻击西巴基斯坦。[58]

同类推荐
  • 历练党性的熔炉

    历练党性的熔炉

    本书是一部记述中共长治市委党校发展历程的史实类著作,反映了该校创立、探索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记录了一代代党校人奋斗拼搏的足迹。该书共分六章,即创建时期、初步发展时期和“文革”前期、恢复时期、正规化和改革时期、深化改革和全面发展时期、能力培养和素质培训时期。
  • 入唐三韩人研究

    入唐三韩人研究

    本书对入唐三韩人进行系统探讨,从新视角审视唐与三韩的关系。在学界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笔者充分利用正史记载,并结合石志资料、野史、笔记小说、各种文集和杂记等等进行论述。在论述过程中,侧重对“人”的相关情况(生平、出身、家庭情况、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生活追求)的探讨。
  • 论美国的民主

    论美国的民主

    本书是法国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托克维尔在美国进行长期考察后写出的一部举世公认的世界名著。本书前半部分包括美国的种族状况、英裔移民带到北美的影响、美国联邦制的优点以及与其他国家联邦制的比较、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政党产生的原因、政治社团的作用、舆论的作用等方面;中心思想是阐明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下半部分是以美国的民主思想和美国的民情为背景分析了美国人的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科学理论、文学、艺术、社会心理、民族性格等方面。
  • 全球公民社会引论

    全球公民社会引论

    本书不仅要说明国家虽然受到来自全球公民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但其程度却是相当有限的,这种状态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即使是在全球公民社会与全球资本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国家在可以预见的历史中不会消亡;不仅要说明在今天仍显赢弱的全球公民社会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它必将成为与国家和资本相平等的全球治理的三大基础设施之一;本书更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未来的全球政治中,全球公民社会、全球资本将成为与国家相平等的治理主体,但这仅仅是否定了目前存在的国家作为“唯一的”(only)治理主体的地位,而不是要否定国家作为“主导性的”(primary)治理主体的地位,国家虽然不再是“家长”,但它应该拥有“兄长”的身份。
  • 中国发展战略概论

    中国发展战略概论

    罗崇敏,男,汉族,1952年12月生,云南江川人,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3]?,现任国家督学、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曾为下乡知青、乡村卫生员、工厂工人、学校教工、党校教员、机关公务员。曾在江川县政府办公室、江川县政府、中共江川县委、中共新平县委、玉溪市委办公室、中共玉溪市直机关工委、玉溪市委、云南民族大学、红河州委、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履职。历任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副书记、大学党委书记、州委书记、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系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哲学学会、经济学会
热门推荐
  • 万法之城

    万法之城

    本以为收到了一封传说中的情书,开开心心的拿着情书去见面,可谁知,人没见到,反倒是穿越到了一个神奇的魔法世界。在这个魔法世界中,城市依旧是以前的城市,学校依旧是以前的学校。只不过在这里,学校老师教的,不再是数理化,而是魔法。人们崇尚的,也不再是科技,而是至高无上的魔法!只有魔法,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理,魔法,便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只不过高明却发现,自己......学不了魔法?
  • 奇种纪

    奇种纪

    一个平凡的少年,得到一颗奇异的种子,冒险从此开始。
  • 沫苒惊华

    沫苒惊华

    江山如画,美人如梦,十五岁的她穿越时空,回到属于自己的时空,却成为天下第一的草包废物。且看她如何逆转天下!草包废物不过是外表,惊才绝艳才是本质。天下第一公子竟愿意为她入赘宫家。东清国皇帝倾情于她。西寐国太子为她而弃王位。最后,她会是谁的佳人?缘定今生,不离不弃,谱写一场天地永恒之惊世繁华。
  • 曙光战士

    曙光战士

    当地球遭外星异族如蝗虫狂噬般侵袭,当濒临灭绝的地球人面对劫后的彷徨与恋人、朋友间微妙的感情纠葛,他们又是如何凭借着勇气和信念为热爱的家园坚持不懈地战斗?~
  • 左道之王之财宝

    左道之王之财宝

    哎呦,对不住大家,王之财宝的奇迹,请搜寻。
  • 纽带

    纽带

    尹守国,2006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70多万字,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选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
  • 气御十三剑

    气御十三剑

    现代社会的一个网络小说迷,无意中在网络上搜索到了夺命十三剑诀,却惹来了杀身之祸.大难不死,穿越到一个修真风气盛行的古代社会.一个全新的故事开始了......################################练气,筑基,开光,辟谷,金丹,元婴,出窍,分神,合体,大乘,渡劫,飞升......融剑,藏剑,养剑,立剑......(后面保密)################################每日保持至少一更,周末大放送(可以用疯狂来形容),喜欢此书就请收藏,支持一下辛苦的引者吧
  • 妖怪商店汐月阁

    妖怪商店汐月阁

    在吵闹的城市里一座无人知晓的商店散发着古老的气息。夜深了,一个影子出现在店门口。“老板,我要与人类契约……”
  • 绝世蛮神

    绝世蛮神

    咒法可演沧海,仙术能化万千,而我只需一剑开天!当剑道武修和蛮道大力交错,徐焰浅仰天长啸:“老子就是蛮横,老子就是无敌!”【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追梦多瑙河

    追梦多瑙河

    小说描写了90年代初期,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三个中国年轻人怀揣梦想,走出国门,到罗马尼亚创业的故事。在创业的过程中,人性的优缺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三个人产生了各种矛盾纠葛,最终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和结局。小说时间跨度10年,涉及国际贸易,市场开发,中餐馆,农业种植等等领域,真实再现了华人在罗马尼亚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发展壮大,最终实现创业梦想,成为新一代海外华商的坎坷创业历程,讴歌了海外华人艰苦奋斗,不畏困难的创业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正是对中国梦的赞颂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