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02500000012

第12章 均势:冷战时期的美国南亚安全战略(4)

此后,美国积极推动美巴关系的发展。1973年3月,尼克松宣布解冻1971年以后冻结的2400万美元的军事装备。同年9月,在接待来访的巴基斯坦总理布托时,尼克松称“巴基斯坦的独立和统一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础”。

总之,尼克松从全球均势出发,采取了向巴基斯坦“倾斜”的政策。

福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不经人民选举而上任的美国总统。福特上任初期,美国对南亚政策主要围绕着经济和军事援助。1975年2月24日,美国正式宣布取消对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军备转让限制,同时结束10年前因1965年战争约翰逊总统实施的禁运。美国还给予巴基斯坦6500万美元的粮食援助和7800万美元的发展贷款。

此后,美国的对巴政策逐渐转移到核问题上。1974年5月印度宣布“和平”核试验后,美国担心巴基斯坦也会随后发展核计划,特别是由于巴基斯坦正设法从法国获得核燃料生产工厂和生产重水的设施。在福特政府中掌握外交决策大权的基辛格采取的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他一方面答应提供110A‐7攻击机,另一方面暗示民主党上台后将采取更为严厉的不扩散政策,而巴基斯坦将是首要目标。

在福特执政的两年半时间,美国继续保持与巴基斯坦的友好和同盟关系。

但国会一直推迟到1975年2月才恢复对巴基斯坦的武器出售。美巴安全关系已不可能再恢复到1965年之前的那种状态,而核问题成为此后美国对巴政策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巴基斯坦为了获得与印度相称的核威慑(nuclear deterence)能力,不惜冒与美国关系恶化的风险。

卡特政府的外交政策更强调不扩散和人权,这显然对巴基斯坦不利。197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国内政治的戏剧性变化使印度在美国眼里再次成为最大的民主国家,而随着齐亚·哈克的上台,巴基斯坦在美国眼里成为一个独裁国家。卡特政府强调推动民主和人权,显然看好印度而不是巴基斯坦。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则主张加强与“有地区影响的国家”(regional influentials)的关系,在南亚,这显然也是印度,而不是巴基斯坦。1978年1月1日,卡特成为正式访问南亚的第三位美国总统,但这次他没有去巴基斯坦。在核问题上,齐亚·哈克坚持巴基斯坦的核计划。1979年9月,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约瑟夫·奈(Joseph Nye)到伊斯兰堡,警告巴基斯坦,如坚持引进法国核燃料生产项目,美国将不得不根据《格兰修正案》(Glenn Amendment)[59]停止经济援助。

1979年11月21日,美国驻巴基斯坦使馆遭到洗劫,美巴关系降到了最低点。[60]

然而,4个星期后的圣诞节晚上,苏联出兵阿富汗,扶持卡尔迈勒(BabrakKarmal)上台以取代阿明(Hafizullah Amin)。美巴关系出现戏剧性变化。作为进入南亚的传统通道,巴基斯坦成为抗苏前线国家。美国重新确认1959年双边安全协定以对付苏联侵略,并向巴基斯坦提供安全保证。卡特表示,“美国将采取与我们的法律一致的行动以帮助巴基斯坦抵抗任何外部侵略”。[61]

美国提出与巴基斯坦合作的四个要点:第一,使苏联在阿富汗的行动付出高昂代价使之不想在将来采取类似的冒险行动;第二,维持1959年行政协议,它为双方合作对付北方威胁提供了可靠的基础;第三,在未来两年向巴基斯坦提供4亿美元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第四,美国政府计划得到国会的授权以取消对巴基斯坦的制裁,但美国将继续关注巴基斯坦的核计划。[62]但巴基斯坦领导人齐亚对此很不满,指出巴基斯坦不会用4亿美元去买它的安全,并提出以正式条约取代行政性的安全协定。[63]

第四节20世纪80年代:援巴助阿堵截苏联

1981年1月20日,里根(Ronald Reagan)成为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的新主人。共和党的里根政府采取强硬的对外政策,积极增加国防开支。里根新政府的首要外交和国家安全政策目标是:重建美国军事力量以对付苏联在世界各地的扩张。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南亚再次成为美国主要关注的地区。对阿富汗游击队的秘密军事支持和重新向巴基斯坦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被认为是美国可以采取的主要手段。美国决策者认为,巴基斯坦值得美国更多的援助。不同于1954年,这次售武得到共和党和民主党、参院和众院的广泛支持,美国也不再作出保证售巴武器不被用作对付其邻国的承诺。而且这次美巴结盟的战略目标是共同的,即对付苏联的威胁,而不像20世纪50年代的结盟,美国的目标是对付共产主义威胁,而巴基斯坦的主要目标是印度。国内有学者认为,“里根政府的南亚政策有三个目标:其一,遏制苏联势力在南亚的扩张;其二,减轻印度在战略上对苏联的依赖;其三,防止核扩散。”[64]显然,遏制苏联是美国南亚安全政策的首要目标。

一、里根政府对巴政策:重新结盟

与巴基斯坦发展更紧密的安全关系是里根新政府国家安全议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里根和他的外交决策班子,包括国务卿黑格(Alexander Haig)、中央情报局局长凯西(William Casey)、国防部长温伯格(Caspar Weinberger)等都把巴基斯坦这个长期的盟友视为对付苏联在阿富汗军事存在的关键伙伴,因此主张增加对巴基斯坦的援助。1981年4月,美国与巴基斯坦讨论了双边关系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包括巴基斯坦的核计划、美国对人权和民主的政策、美国对阿富汗游击队的秘密援助问题、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安全保证等,双方达成了许多共识和谅解。[65]

里根政府还提出一个总共约32亿美元的一揽子援助计划(1981—1986年),这大大超过了卡特政府的4亿美元。里根政府还首次决定向巴基斯坦提供先进的F‐16战斗机。在共同抗苏的年代,巴基斯坦是接受美国军事援助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仅次于以色列和埃及的接受美国经济援助的第三大国家。

到1982年末,美巴已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盟友关系。这种盟友关系的基础是双方在反对苏联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上有共同利益。美国每年向巴基斯坦提供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达6亿美元。此外,美国还希望通过更紧密的安全关系使巴基斯坦领导人放弃或至少延迟其核计划。

从1983年7月到1984年5月,在不到一年时间里,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国防部长温伯格、副总统布什先后访问巴基斯坦。美国再次表达对巴基斯坦核计划的关注。齐亚·哈克向布什作出人格担保,只要他领导巴基斯坦,核计划将严格限于和平利用,而不会去获得核装置。1985年11月,齐亚·哈克在出席第40届联大期间与里根会谈时指出,巴基斯坦只有与其安全环境所需的最低限度的核项目,其水平不会超过使美巴关系“难堪”的程度。但是,美国国会支持不扩散的议员还是怀疑巴基斯坦的“和平”保证。1985年,美国国会通过南达科它州共和党参议员普雷斯勒(Larry Pressler)提出的修正案,要求总统每年提供巴基斯坦没有发展核武器的证明,这样才能继续给予军事和经济援助。从此,“《普雷斯勒修正案》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sword of Damocles)悬挂在巴基斯坦的脖子上,迫使其在美国援助和发展核武器之间作出选择。”[66]但在许多巴基斯坦官员看来,这仅仅是美国的国内事务,是行政当局与国会之间在核问题上的一种安排。在美国的核政策中,经济和军事援助被视为胡萝卜,制裁是一根大棒。但巴基斯坦认为美国在阿富汗的利益如此之大,不至于停止对巴基斯坦的援助。

《普雷斯勒修正案》的意义在于把美国的援助与不扩散联系在一起。1986年7月,当巴基斯坦总理居内久(Muhammad Khan Junejo)访问华盛顿时,美国表示将在下一个6年(1987—1993年)向巴基斯坦提供40亿美元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但前提是巴基斯坦放弃发展核武器。1986年10月,里根总统首次根据《普雷斯勒修正案》的要求向国会提供巴基斯坦没有发展核武器的证明。1987年下半年,对巴基斯坦6年取消制裁的期限到期。1987年12月17日,国会再次同意给总统两年半的对巴基斯坦取消制裁的授权,里根总统利用这一授权,以美国国家利益为由决定不对巴基斯坦实行制裁。美国负责南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帮办佩克(Robert Peck)认为,实行制裁“将更有可能使巴基斯坦取得核武器”。[67]

1987年12月,美苏两国在华盛顿举行首脑会议,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公开宣布,只要外国停止对反政府武装(“圣战者组织”)的支持,苏联将在12个月内从阿富汗撤军。1988年4月14日,美苏签署《日内瓦协定》。1989年1月,苏联军队撤离阿富汗。这样,美国与巴基斯坦的利益开始出现分歧。美国的主要利益是苏联撤出阿富汗,阿富汗的内政并不是美国主要关注的问题。巴基斯坦则将在喀布尔形成什么样的政府视为最重要的。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一系列变化,美巴关系的基础动摇了。

里根当政时期,美印关系又有所升温,高层次对话大大增加。但双方的基本政策差异和相互不信任依然存在。“到1988年,美国和印度双方似乎更为现实,明白可以从对方得到什么,又得不到什么。”[68]

二、布什政府的南亚政策:忽视

因为有在中央情报局和联合国工作的经历,加上当了8年副总统,乔治·H·W·布什(George H.W.Bush)对南亚事务非常熟悉。1988年,戈尔巴乔夫表示苏联军队将从阿富汗撤出。这就减少了美国对阿富汗内战的兴趣,巴基斯坦也不再是“前线”国家。对巴基斯坦大规模经济和军事援助的必要性也就下降,只是作为巴基斯坦从极权政府转变为民主政府的一种补充。

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的紧张局势,1990年5月,布什派遣其副国家安全顾问罗伯特·盖茨(Robert Gates)访问南亚,作为其预防外交的一种努力。盖茨向巴基斯坦表达了美国的两大关注:一是巴基斯坦对克什米尔叛乱分子的积极支持;二是巴基斯坦发展核武器。“盖茨一行在新德里比在伊斯兰堡受到更友好的欢迎———这在卡特政府以来还是第一次发生,表明美巴关系气候的变化。”[69]

1990年10月,随着苏联最终从阿富汗撤军,而越来越多的关于巴基斯坦核项目的信息终于使美国政府做出停止向巴基斯坦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的决定。

由于布什总统未能向国会提供巴基斯坦没有发展核武器的证明,《普雷斯勒修正案》开始生效。1990年10月1日,在美国政府新的财政年度开始之际,“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下。美国冻结了5.64亿美元的经济和军事援助项目。由于当时巴基斯坦是仅次于以色列和埃及的第三大美国援助接受国,普雷斯勒制裁对巴基斯坦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巴基斯坦失去了一年3亿美元的武器和其他军事补给,所有的美国军事援助和政府间武器和装备转让都中断。美国还拒绝交付巴基斯坦于1989年订购的71架F‐16战斗机。这一制裁使美巴关系受到严重损害,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双边安全伙伴关系被割裂。对于巴基斯坦来说,通过发展核力量以抵消印度的常规力量优势是当时巴基斯坦的最高国家目标之一,比接受任何经济和军事援助都来得重要。20世纪80年代的美巴关系常常被作为惩罚性制裁和援助工具失效的一个案例。

事实上,布什政府再次对南亚表示忽视是与冷战结束这一大背景分不开的,也与当时美国忙于海湾战争有关。正如1992年上任的巴基斯坦新任驻美大使侯赛因(Abida Hussein)所说,冷战后时代美国“在巴基斯坦的利益与巴基斯坦在马尔代夫的利益一样多”。[70]

小结

冷战时期美国南亚安全战略的基本特点是均势。对抗苏联是美国处理与印度和巴基斯坦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在美国看来,与对抗苏联这一全球战略目标相比,南亚本身的问题如克什米尔、核扩散、民主人权、经济贸易等就显得次要。

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美国长期执行“重巴轻印”的政策,在南亚,形成以美巴为一方、苏印为另一方的四国双对抗(美苏对抗和印巴对抗)的平衡结构。美国在南亚地区实行平衡战略,即与巴基斯坦结盟,以平衡印苏友好关系,但在策略上充满变化。拉巴结盟、支印反华、援巴堵苏,皆服从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国家利益。同时,美国的南亚战略也受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民族利益和对外政策的制约。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历史观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历史观

    背面设计在立足于马克思的文本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容,以人的解放为红线重新阐释了唯物史观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及其主要内容。人的解放规律实质上就是人的活动发展规律,而唯物史观就是人的活动规律。从理论的本质来看,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的解放的一般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特殊理论,二者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 邓小平战略思想与21世纪的中国战略

    邓小平战略思想与21世纪的中国战略

    中国战略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既不能忘记历史、更要超越历史的认知已成为共识,但是在历史观上既要继承传统,又要超越传统的方法仍有待于进一步普及。“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邓小平理论和战略思想既是对这种“彼此弯弓月”历史观的继承,更是对它的超越。如果中国人今日仍以“彼此弯弓月”的历史观,研究和处理包括国际关系在内的战略问题,那就可能远离“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希望本书能在这方面对读者有所助益。
  • 中国大舆情(2013-2014)

    中国大舆情(2013-2014)

    本书设有趋势报告、政策报告、案例报告、舆情报告、数据报告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中国梦: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宣言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强化共产党人精神之“钙”建设法治中国的江苏样本等。
  • 全球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发展:一种国家治理的视角

    全球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发展:一种国家治理的视角

    《全球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发展:一种国家治理的视角》以国家治理为理论视角,基于“政党、国家与社会”的治理互动机制.分析和总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创新成果。新型国家政权基石的确立、政党推动型国家政体建构模式的巩固、国家治理方略的形成、国家职能的现代转型、国家发展战略的确立、国家的民族化建构的进展.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以国家治理为特色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形态。
  • 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学习读本

    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学习读本

    作风决定形象,作风决定成败。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党的事业的成败。正如陈云同志所说:“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
热门推荐
  • 新寻仙记

    新寻仙记

    少年陈寻意外来到一个学院,开始了他的寻仙之旅
  • 书神道

    书神道

    这是一个书法家纵横的世界。书气加身,笔能为器,字可诛军,书法动乾坤。古有楷书,分为大小,楷体如兵征战天下。行书横扫,书气灌顶,驰骋苍莽,威震八方群雄。草书纷舞,狂乱潇洒,豪迈自身,不惧天地万法。书法家怒,提笔为字,字诛笔伐,可伏尸百万,踏万里天涯。一个被人坑害的书法家石羽,默默的展现惊世书法,书写神之道。
  • 逆龙渊

    逆龙渊

    想要得到自己从来没得到过的东西,就要付出一些自己从来没付出过的东西!且看主角如何把众多黑道巨枭作为踏脚之石,名震四方!只手遮天也不过尔尔!只是那样他就真正的快乐了吗?
  • 清欢有味

    清欢有味

    一部电影里曾那么说过,人生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如果可以重来,秦欢想,她既不要相遇,也不想重逢。钟岩之于她,就像抬头透过看到树叶空隙被切得零零碎碎的阳光,明亮却不刺眼,看似是让人想靠近的温暖,可拨开层层遮挡才知道那些被树叶掩盖住的阳光,才是炽热的冰冷,让她看清自己在海角,而他却在天涯。
  • 红尘未了江湖怨

    红尘未了江湖怨

    上天是公平的,它总是给予人们一些,才会拿走一些。而我与你幸福到达顶点的时候,似乎就是悲剧的开始呢。如果可以,我宁愿从来没有和你相遇……遇见你,是我今生最大的幸运,也是我最大的不幸。————言清语我会补偿你,所有因为我而受到的伤害,我都会补偿你。我会让你过的幸福,爱你所爱的一切,再不让你害怕,不让你难过或者流泪,我会努力让你成为最幸福快乐的人。————男主回不去了......你知道么,我们,已经再也回不去了。————言清语-------------------我是沉闷的分割线-------------------作者:各位有木有发现这里的有些句子借用了哪个作品的台词么~我是绝对不会告诉你滴~
  • 残忆往昔

    残忆往昔

    一个谜一样的孩子诞生在一个贫苦的小家庭,期间遭到朋友的背叛,亲戚的看不起,心里面总是会无缘无故产生叛逆的性情,他的每一步都是残忍悲凉中成长,他本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孩子,最终性情大变,他对这个社会非常的不满,最终他想到了靠自己。决定走出自己的一步,不靠他人,在这个无情利益的世界生存...........
  • 宸于澄言

    宸于澄言

    她奉人之命,潜伏在他身边,目的只有一个——斩断他的情根,使他成为无情无义之人。当手执的长剑没入他体内,她比他更痛。但她知道,这种方法才能助他为王。他是被抛弃的人,遇到了她,他的生活明朗。在一段时间里,他体会了人间稀罕的“真情”,却因那一剑,一切都变了,所有的,他心中的真情皆变为仇恨。一年后,嗜血归来,他已是那个高高在上,残忍无情的王……“南澄言,你最擅长的,就是把一个人捧到高高的云端,再狠狠摔下千丈深渊。”“白夜宸,很多人都说过,恨,比爱更能支撑一个人。不是吗?”
  • 不做猫王子

    不做猫王子

    缘起车祸,不想一朝穿越,竟是侄女最喜欢看的网球王子,这到底是造化弄人,还是天意安排。不二周助:“龙马,既然爱了我就不回放手”手冢国光:“啊!不要大意的上吧”迹部景吾:“嗯哼,你不要想逃”幸村精市:“龙马,让我们好好爱你吧”......
  • 吾欲焚天

    吾欲焚天

    三千世界,优胜劣汰!仙道为尊,炼身,悟道,修命途....一偏远之地的少年孤儿苏若缺,为寻找师傅,也为了逆改自身的命运,离开了他生活了十几年的寺庙,踏上了未知的旅途....
  • 是我辜负了你

    是我辜负了你

    一次意外安时得到了校草的追求。可安时两次都拒绝了他。第一次拒绝,是因为她始终忘不了心中的那个男孩。第二次拒绝,是因为她喜欢上了有着温暖笑容的男孩许绍。这时候,叶北庭的追求者莫念念开始对安时怀有敌意。且看青春里,我们那些爱恨纠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