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22300000003

第3章 东北秧歌(2)

2、“辽南高跷”的演变

“戏出高跷”形成后,在此基础上艺人们不断吸收和借鉴戏曲元素并与秧歌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由歌、舞、戏、杂(跷技)四者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诞生了一个具有辽南地方特色的舞蹈种类。到清末,“辽南高跷”进入了极盛时期,具有一支庞大的职业、半职业艺人队伍,并推出了众多名角。为了适应表演的需要,“辽南高跷”使用的木跷已由原来的2尺以上,逐渐改为在1尺2寸至1尺5寸左右。改造后的高跷可以做跑、扭、逗、跳、翻等高难度技巧。“辽南高跷”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变,已成为集多种表演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秧歌。

3、辽南高跷的艺术特色

(1)辽南高跷秧歌独特的表演技法

辽南高跷有着“扭、浪、逗、相”四大技法要素。

①“扭”是秧歌的普遍技法,辽南高跷扭法的特点是突出腰的主导作用。

②“浪”,辽南民间常称扭秧歌为“浪秧歌”,评价以为演员扭得好就说“浪得好”。

③“逗”是辽南高跷舞蹈的基本手段,逗哏成趣,是人物感情色彩的渲染,人们常说;“不逗不为秧歌,逗得不活不为能手”,旧时上装都是男扮女装,在表演中会出现一些夸张过火的挑逗表演,但有成就的艺人要求“逗而不俗,趣而不丑”。

④“相”就是“鼓相”,也叫“叫鼓”、“亮相”。鼓相贯穿于辽南高跷的表演全过程。辽南高跷借鉴、吸收戏曲中“亮相”的表演程式,在一定锣鼓声的配合下做一个瞬间静止造型。

(2)辽南高跷的审美标准

民间艺人对辽南高跷审美标准概括为“稳中浪、浪中美、美中俏、俏中哏”12个字。“稳”是高跷表演的根基,正是跷功深浅的衡量标尺,所谓“功夫在脚下,花样在手上”。“浪”是浪漫,它突出的是动态之美。“俏”主要表现在舞蹈节奏的变化之中,是指动作上的俏劲,多体现在动作收尾的瞬间,动得快,收得急,才能显示出“哏”来。

4、海城秧歌

(1)与地方习俗相融合的综合性广场艺术

海城高跷,全称海城高跷秧歌,属于海城人民群众传统文化活动形式之一,也是海城乡土风情一大习俗。海城高跷秧歌属大鼓高跷,是辽南高跷的一支,是辽宁较大的舞种。现在海城高跷秧歌经过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形成独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堪称是以舞蹈为主体的综合性广场艺术。

(2)海城高跷的历史脉络

①海城高跷的历史溯源

关于海城高跷的记载,最早见诸文字是清光绪年间出版的《海城县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岁次癸丑),牛庄古镇三义庙亦有高跷、旱船沿街跳舞。”

另据《海城喇叭戏志》大事记载:“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海城知县郑锈任期内,于海城西门外修建关帝庙,路南设乐楼一座,每逢农历五月十三日关帝庙会,届时,戏台上演民间戏曲,还有高跷、旱船等沿街表演。”

海城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中称:据海城高跷前辈艺人传承关系,明末清初,在海城牛庄秧歌会上,就出现过高跷活动和地秧歌同时表演,距今已有300年历史。

②历史见证下的黄金时代

1990年至1930年期间,海城高跷秧歌迎来了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在辽宁,北至铁岭,南到复县(今瓦房店),每年入冬到次年二月,海城高跷艺人四处活动。俗话说“浪正月,闹二月,离离拉拉到三月”,正是海城高跷极盛时的写照。

建国后,海城高跷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门乡土艺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基础上,还产生了现代高跷。赶大集、逛庙会、过小年、拜大年、闹元宵,海城高跷红红火火。当时,海城地区有近百只高跷队,参加人员上千。

改革开放后,海城高跷园地呈现出百花争妍的繁荣景象。国内大型晚会、各大电视台,成为海城高跷施展拳脚的新空间,古老的民间艺术登上了大雅之堂。

据统计,这一时期,海城地区活跃着各种秧歌队100~140支之多。他们以巡回演出、交换演出、慰问演出等各种形式活跃于城乡各地。

五、辽西高跷秧歌

1、辽西高跷的分布

辽西高跷秧歌简称“辽西高跷”,普遍流传于锦州、阜新、朝阳市及沈阳市的新民等广大地区。

2、独具匠心的辽西高跷

“辽西高跷”原是“戏出高跷”的一支,但由于辽西地区与辽南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两个地区经济等方面发展速度不同,高跷表演也随之产生区别。辽西地处以锦州为中心的辽西走廊,一年一度的秧歌活动正赶上风雪交加、气候恶劣的隆冬季节,舞者踩在高跷上迎着凶猛的狂风,无法张口演唱,但大幅度将手中的扇子“扇起来”却能做到。于是,经常能听到老艺人要求徒弟“扇起来”,观众也鼓励舞者“欢点扇”。逐渐的“戏出高跷”便成为从“扮戏演戏”演变为“扮戏不演戏”,并以大扇大舞为特色的“辽西高跷”。

“扇”是“辽西高跷”最具特色的舞蹈动作。“辽西高跷”的跷腿一般在1.5米左右,有的高达2米,表演者绑跷腿时需坐在屋檐上进行。因跷腿又高又细并富有弹性,舞者为了保持全身平衡,需要借助双臂不断地扇动,才能自如地舞动,同时也构成了“辽西高跷”大扇大舞的基本动律。

六、谢杖子地秧歌

1、谢杖子地秧歌的历史脉络

(1)朴素的名字来源

“谢杖子地秧歌”流传于朝阳县的北四家子、单家店、南双庙、馒头营子和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十二德堡乡一带,以朝阳县北四家子乡谢杖子村的秧歌队最具代表性,故名。

(2)谢杖子的历史溯源

据谢杖子村老艺人介绍,当地居民的祖籍多为山东,而且时间已达九代人之久。本村最早的移民就是从山东来的谢家,所以这个村子称谢杖子。“谢杖子地秧歌”在此地已流传六七辈了,相传是从本乡文户沟村沟门子学来的。据沟门子老艺人讲,他们那里的秧歌,祖辈就有。从这一带居民大多来自山东这一事实,以及与清初开放移民的历史相互印证,“谢杖子地秧歌”可能是清乾嘉年间从山东随移民流传到这里的。

2、焕然一新的“黄河阵秧歌”

抗战胜利,特别是1949年建国后,随着农村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人们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尤其在赛会期间,各地秧歌汇集一起,争奇斗胜。谢杖子村地秧歌为在赛会中立于不败之地,于1958年,由老艺人、画匠李真提出,把雹神庙墙上的壁画《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大破黄河阵”的那些人物充实到秧歌队伍中,得到会首和众艺人的赞同,从而使“谢杖子地秧歌”焕然一新,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强了舞蹈性和观赏性。从此,群众也就习惯于把“谢杖子地秧歌”称为“黄河阵秧歌”。

李家班对谢杖子地秧歌的影响:据谢杖子会首李化林讲,他爷爷李志军(1874年生),不仅会扭秧歌,而且会唱皮影戏。当时临乡羊山有个唱梆子戏的“井山班”,班主是艺名“十二红”的李景山,此人梆子唱的好,皮影戏唱的也好。李志军特意登门拜师求艺,并把他请到谢杖子传授梆子戏。于是在李志军的发起下,村中亲友组成了李家班,唱子弟戏。李家班的鼎盛时期是20世纪初,能演出一百二十多出戏。李家班的建立对谢杖子地秧歌产生了很大影响,戏班演员不仅会演戏,而且也是扭秧歌的里手,他们白天扭秧歌,晚上唱戏。由于受戏曲的影响,“谢杖子地秧歌”在表演上更加细腻,动作也更加丰富,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小戏段子,如《四郎探母》、《小姑贤》、《三节烈》、《斩窦娥》、《大赶船》、《小赶船》、《夜宿花亭》等。日寇侵占东北后,于伪满康德二年(1933年)7月29日李家班的行头全部被烧毁,戏班被迫停演,但村民们每年仍坚持举办秧歌。

七、灯花秧歌

1、历史流转下灯花秧歌的成长

“灯花秧歌”也称“灯花会”,流传于朝阳市建昌县雷家店乡、黑山科乡等地区。

据老艺人讲:早期的秧歌只有锣、鼓、钹伴奏,唱小曲时加大板、碎嘴子、胡琴、笛子,没有唢呐。到清末时期,从山东逃荒来了一位艺人,会吹唢呐,并在建昌传授技艺。这时当地出现了第一个唢呐班,为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吹奏。不久,唢呐就被当地艺人引进秧歌队里担任伴奏。到光绪初年,一些地区的戏曲和民间舞蹈等都进入了秧歌小场表演,秧歌角色和道具也发生了变化。民国以后,高跷与地秧歌结合,形成了“高跷灯花秧歌”,同时又引进龙舞取代了原来的“鱼龙变化”,出现了高跷与龙共舞的“高跷龙”。1949年以后狮子、旱船、水八怪、中八仙等舞蹈也进入了秧歌小场,但在雷家店、大仗子等山区至今仍以地秧歌为主。

2、“灯花秧歌”突出的地方特色

“灯花秧歌”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十三以后开始扮秧歌,多为晚间演出。以扮演“拉花”的多戴高大“花山”头饰及众角色皆手持一莲花灯为其突出的特色。旧时,正月十四至十六日夜晚,村村会会(秧歌会)都要“撒路灯”(用煤油拌棉花籽或高粱壳,天黑时在村内沿路灯点燃拨撒)。据雷家店的老艺人说:正月十四为“人灯”,各处拨撒,可保佑一年人丁兴旺;正月十五为“神灯”,在庙宇前拨撒,意在将神请到家中,保佑五谷丰登;正月十六为“鬼灯”,只能在村头路口、门口拨撒,意为驱鬼避邪。撒灯时,秧歌队就跟在撒灯队后边表演,有古代傩仪之遗风。据老艺人回忆,民国初年“挎鼓”角色的上衣背后还缀有“乡人傩”字样。

3、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融合

随着汉人移民垦荒定居东北,其习俗、民间艺术也随之传入。从历史资料、移民情况和艺人传承几个方面印证,灯会秧歌传入建昌县约在清乾隆、嘉庆年间。不过,早期的灯会秧歌还只是以唱秧歌为主的伞头秧歌。清代中后期,关内传入的汉族秧歌逐渐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女角头饰从包头逐渐演变为花山,并不断增高发展为“花树步摇冠”式的“高花山”。“花山”乃女角头饰的称呼,是以铁丝绑成圆形框架,再将大小各色纸花固定在框架外的纸壳上。在花山上边用细弹簧联结纸做的蝴蝶、蜻蜓。一般有60厘米高,而“灯花秧歌”的花山则有1米左右,最高的达1.4米,其形状有的是山形,也有的分枝成扇形。史载两晋南北朝时,建都龙城(今朝阳)的慕容鲜卑的上层人物喜戴“步摇冠”,这种步摇冠在朝阳市所属的北票、朝阳两县古墓葬中多有出土。这种花山子秧歌,尤其是建昌灯花秧歌的特大花山正是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舞蹈文化相互结合演变的结果。

八、伞灯秧歌

1、何谓“伞灯”?

伞灯,是一种特制的道具,形为伞,内置灯。

2、“伞灯秧歌”的分布

“伞灯秧歌”流传在铁岭市铁岭县南部山区李千户乡的朴起屯、柴家堡子、岭西台等村及横道河子满族乡的武家沟、石碑山、山岔子村一带。

3、“伞灯秧歌”的艺术特色

(1)“伞灯秧歌”舞队的角色

该秧歌舞队四五十人,扮相新奇。其核心角色除“伞头”外,还有“打棒”、“挎鼓”、“拉花”。他们各拿道具:伞、棒、鼓、花扇。

一般角色是“抱鞭”(手持马鞭)、渔公、渔婆和戏曲人物青蛇、白蛇、许仙、阔大爷、小老妈、傻柱子等。舞队最后是两位清朝官员和两名手持“肃静牌”的衙役。“打棒”扮“四大金刚”,脸戴面具,“抱鞭”是短打武生扮相,“拉花”头饰“花山”身穿彩服,大红大绿。各角色各具特色,各显其能。

(2)“伞灯秧歌”自由随意的表演动作

舞伞者,双手持伞随节奏自由而舞,多是进行步,屈腿,微颤,还可以搭上跳板,在上面“就地十八滚”。“抱鞭”者,扭中有武、踢、蹲、击动作,时有“掐花盖顶”、时有“二郎担山”等。“打棒”者,表演粗犷,舞姿矫健、洒脱,加之手持木棒,互相击打发生清脆之声,令人精神振奋。而“拉花”,(妇女形象)则动作幅度不大,花扇轻摇,腰如风吹柳枝,别有一番风味。

同类推荐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甲骨文(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甲骨文(阅读中华国粹)

    阅读中华国粹系列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丛书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入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从汉字起源到甲骨文的诞生;甲骨文概述;甲骨文的发现与早期研究;“甲骨四堂”等。
  • 教你学同义词反义词(上)(学生语言文字写作学习手册)

    教你学同义词反义词(上)(学生语言文字写作学习手册)

    语言文字的简称就是语文。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 中国当代音乐(1949-1989)

    中国当代音乐(1949-1989)

    了解这本著作既总结了当代中国丰富的音乐成就,也总结了深刻的历史教训,是学习当代中国音乐史的很好的教材。读者对象包括:全国各音乐院校、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师生以及广大音乐爱好者。
  • 排除计算法训练(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

    排除计算法训练(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头脑竞争的时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一个人想要很好地生存,不仅需要付出勤奋,而且还必须具有智慧。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和高智能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如何去运用知识,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去创新,而这一切都要靠人的智慧,也就是大脑思维来解决。认真观察周围的人我们也会发现,那些在社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具有卓越思维能力的人。
  • 中国电影百年(1905-1976)

    中国电影百年(1905-1976)

    中国电影诞生已经整整一百个年头了。一百年前,中国人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拍成了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从那时到现在,中国已经拍摄了近7000部电影。当我们仔细回望中国电影百年历程中每一季搏动的时候,我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代代相传的中国电影人的热血和信念。正是他们的赤诚、智慧和创造,才使中国电影毫无愧色地融进了中华民族不屈不饶、顽强奋进的奔涌之河,绘就了波澜壮阔、憾人心弦的史诗,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充分的理由为之自豪,为之骄傲!这本书收集了中国电影发展的点点滴滴,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典籍,它让更多的电影爱好者能够领略百年中国电影的种种精彩。
热门推荐
  • 我的命运我做主

    我的命运我做主

    公元2010年11月,中国辽阔的西北大地已经进入了初冬,绵延在丝绸之路上的美丽草原、千里翰海戈壁也已被银白的薄雪覆盖。这就是我出生和生活成长的地方,我的故事就发生在这片我热爱的土地上。
  • 屠魔笔记

    屠魔笔记

    因为违抗军令,大闹东京的华夏兵王赵子龙,被震怒的上级直接逐出了军队,不得不前往大城市津门讨生活……然后,到达津门的第一天夜里,就遭遇百年厉鬼外加寄生兽……然后……被一个胖子直接找上门来,成为了一名候补鬼差……而他的顶头上司,却只是一睡醒就叫嚷着老娘上面有人,却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要别人解决的小萝莉——曼荼罗……
  • 和表姐同居的日子

    和表姐同居的日子

    流氓御女术,美女都挡不住!一个普通大学生,偶然得到了一件来自未来的高科技戒指,于是,各种超乎常人想象的能力随之而来!一向被人看不起的秦天在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的时候,从此变得游刃有余、强势无双!
  • 苇草

    苇草

    在这岁月如狗的时光里,感谢你的不离不弃。可如果有一天我见不到你了,后会无期可以作为我对你的祝福吗?
  • 北爱十五年

    北爱十五年

    15年,或许我们那消散的青春,像樱花一般华丽,百分百纯爱青春小说,那时候你是那么的美丽,天真,我们的爱情,青春不老,经典回忆往事,此书仅仅献给我的那段曾经的爱情。。。
  • 女明星成婚记

    女明星成婚记

    梁晓晓,青春靓丽的二十三年人生中,最大的追求就是看美男。为了看美男,吃得下苦,耐得住寂寞,终于可以和一流美男拍电影了,可是投资商违约了……怎么可以这样!为了看美男的事业,她豁出去了!咦?投资商要潜规则……太棒了!就让潜规则来的更猛烈些吧!
  • 武王伐纣平话 吕望兴周

    武王伐纣平话 吕望兴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盈月潋滟

    盈月潋滟

    她与她,本是姐妹,颠沛流离时相依为命,一样的经历,却因性格不同,造就不一样的人生。他与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的母后被她爹毒害,她的爹娘因他而死。此生,是愧疚,还是恨?他与她,隔着一段上辈人的仇,她只要报仇,只要姐姐幸福,却不料,错过了此生最最真的爱情。………………………………………………………………………………此文属大坑,情节丰富,一大群聪明人斗来斗去(基本上没小白人物),喜欢小白女主的,勿入。当然,女主还是很开朗的。前面有些慢热,但情节绝对紧凑,欢迎拍砖。
  • 冥夫生猛

    冥夫生猛

    我在网上租了一个男友,结果半夜这个男人跑到了我家,要和我拜堂!莫名其妙被冥婚也就算了,夜夜爬上我的床是几个意思。虽然这个男人帅气多金加活好,但咱不是同类啊,我内心是抗拒的,你造吗!!白楚恒勾起我的下巴,笑容嗜血,“死了最好,我们阴间做夫妻。”这下好了,嫁了个鬼,连命都搭进去了……
  • 冷酷相公现代妻

    冷酷相公现代妻

    姻缘宫内住着传说中的月老与他的小徒儿,一位白胡子白头发的老头躺在一张悬空的摇椅上半眯着深遂的眼睛,嘴里喃喃道:“徒儿,你要注意哦,千万别牵错线。”“师父你放心吧。”看着月老快睡着的样子,徒儿两眼放出贼光来。月老在摇椅上慢慢的进入了梦乡,而他那调皮的徒儿这时突然奇想,如果把这个长得胖乎乎的小脸的女娃与另一个时空的几个男子用红线牵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想罢便行动起来,牵完后,看着自己的杰作,期待着人间将会发生的一切……要知道天上一天,人间十年。月老打盹之际人间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呢?她没钱没文化,但是可爱活泼,调皮搞怪。他文武全才,长相帅气,冷酷无情。她一个21世纪的新新人类,思想开放。他一个满脑子的封建思想,男尊女卑的一个迂腐古人。看她怎么改变他--------走过路过的读者们,请动动你们的纤纤玉手点击一下收藏,曦儿在此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