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32400000080

第80章 奠定新疆社会建设的新格局(10)

(二)1986-1993年正式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计划

1986年,我国政府决定实施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计划。国家贫困县的标准:198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元的县,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00元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对民主革命时期作出过重大贡献、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年纯收入低于300元的县。经国务院批准新疆国家级贫困县有17个,后又增加到22个。根据国家规定,自治区确定的新疆农村贫困人口标准为农区120元/人、牧区150元/人(北疆牧区为180元/人)。按这个标准,新疆当时有贫困人口35.37万户、163万余人。这个贫困县、贫困人口数字,并未把新疆的贫困县、贫困人口全部包括进去。到1993年,新疆有31万余户、151万余人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如果同上面的规划作对照,只差12万人未脱贫了,扶贫计划快“大功告成”了。但按1993年的贫困标准,新疆贫困人口还有176.4万人。

(三)1994-2000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1994年春,国务院决定从当年起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力争在20世纪的最后七年内,基本解决目前全国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同时确定:以县为单位,1992年全县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的列入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超过700元的退出贫困县行列。按此标准全国有592个贫困县,其中新疆有25个贫困县。

自治区重新确定的贫困线是年人均纯收入300元,贫困人口107万。为了贯彻《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新疆制定并实施了《自治区百万人温饱工程计划》,确定用七年时间,基本解决目前新疆农牧区20万户、107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期间,国家和自治区投入三项扶贫资金(扶贫贴息贷款、以工代赈资金和财政发展资金)50.6亿元,新疆贫困人口的人均投资强度达2875元。力度可谓大矣!经过七年努力到2000年,新疆贫困人口由1993年的176万人减少到44万人,解决了132万人的温饱问题。

(四)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把贫困线提高到865元,提出要解决3000万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8000万低收入贫困人口整体步入小康小平。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收缩战线,突出重点;到村入户,整体推进;三年解决44万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10年使329万低收入贫困人口整体步入小康生活水平”。新疆的贫困县增加到30个,其中国家级贫困县27个,自治区贫困县3个;低收入贫困人口占全区农村总人口的36.5%。这期扶贫采用整村推进模式,由自治区、地州、县市各部门包村定点帮扶。要做到“五通”——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做到扶持一村,见效一村,变化一村;包村单位要解决扶贫村办公室阵地和群众活动场所,做到“四有”——党员活动有阵地、村民议事有场所、科技培训有基地、信息交流有园地;提高扶贫村党组织的“四种能力”——适应市场、引导发展的能力;抵制渗透、维护稳定的能力;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治村、民主管村的能力。据《新疆年鉴(2008)》提供的资料,截至2007年底,累计投入30.9亿元,解决了44万名特困人口温饱问题和161万名低收入贫困人口稳定温饱问题,2042个扶贫重点村基本达到整村推进验收标准。

2009年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新标准提高到1196元。据《半月谈》杂志一篇文章中公布的数字,新疆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达253万人。

以上讲的都是农村的贫困人口,城镇也有贫困人口。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加速,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和在岗低收入人员及其家庭成员构成了城镇中的新贫困阶层。2007年新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员61万多人,两者相加,城乡贫困人口达到314万多人,占新疆总人口的14.95%。

世界银行于2009年4月8日发布《中国贫困评估报告》,充分肯定了中国扶贫开发的成绩:在过去25年里,中国减少绝对贫困的成就极为显着,1981-2004年,人均日消费低于1美元的人口的比例从65%下降到10%,5亿多人摆脱贫困。又指出,按照国际标准衡量,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仍然巨大。世界银行报告还提出中国贫困人口与教育水平低的关联度更大。

在解决新疆的贫困问题上,难度将会更大,因为少数民族家庭人口比汉族家庭人口多,负担要重一些。新疆90%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至少有两名成员具有劳动能力的家庭,他们所以贫困是智力贫困,文化和技能水平低,缺少赚钱的门道,因此,必须在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技术素质上狠下功夫,如果每个贫困家庭能培养出1-2名有技能的人,一个外出打工,一个在家经营,这个家庭肯定是有希望的。

第三节 新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相适应的保障体制、机制体系,实现了“观念、体制、机制、政策”四大历史性转变,对于保障民生,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中国是个人口大国,面临着就业的巨大压力,新中国成立后,比较好地解决了城市劳动人口就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基本形成了包括下岗职工、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四位一体”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框架。

(一)1950-1978年“统包统配”的固定工制度

新中国成立时,接收的是国民党留下的一个烂摊子,生产萎缩、交通梗阻、城市失业人员达400多万人,还有大批旧的军政人员需要安置。新疆也不例外,1949年,新疆城镇人口52.93万人,其中职工2.85万人,个体劳动者8.88万人,合计11.75万人,占城镇人口的22.16%。有大量的有劳动能力的人没有工作。为了解决城镇劳动人口就业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两项重大政策:一是对旧的军政人员采取“包下来”的政策,“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匀着吃”,在城镇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吸纳城镇劳动力;二是实行严格的两种户籍制度: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把广大农民牢牢地固定在农村,除非上级政府有计划到农村招工,农民不准越雷池一步。到1954年,城镇职工发展到21.37万人,增长2.49倍;个体劳动者发展到15.86万人,增长1.78倍。

较好地解决了城镇就业问题,同时吸纳了一批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农民到厂矿当工人。

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城镇只有单一公有制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从此实行“统包统配”的劳动用工制度,全部是固定工,不准自由流动。这一就业管理模式对于解决就业问题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到1978年,新疆职工总数发展到222.13万人,其中全民所有制208.30人,城镇集体所有制18.82人,城镇个体劳动者只有6300人。这种“统包统配”的劳动用工制度逐渐暴露出严重的弊端:一是“统包统配”就业渠道窄,包不下来,不能充分解决就业问题。“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学停止招生、经济又不景气,城镇大批中学毕业生没有事干,城市又不能安排,怎么办?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全国立即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几年内,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人数前后共达1600多万(新疆25.8万),这样做即使从经济上算账也是弊大于利,国家和企、事业单位为安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所支出的经费超过100亿元。二是“统包统配”的劳动用工制度,形成了“铁饭碗”,在劳动工资上实行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干好干坏、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这种用工制度造成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弊端越来越严重。

(二)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基本形成

“文化大革命”结束初期,由于落实政策,大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返回城市,而原来的劳动用工制度只能吸纳顶替父母的知青,造成城市大量失业人员。1978年和1979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达5.3%和5.4%,新疆的情况更严重,1979年有城镇失业人员12.16万人,城镇失业率7.1%;1980年有城镇失业人员13.55万人,城镇失业率为7.5%,这些失业人员中70%-80%是青年。

为解决大批知识青年和新生劳动力的就业问题,1980年中央提出了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劳动部门介绍就业、志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就业方针。就业还得通过发展来解决,“三结合”就业方针,就是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创办新的产业,那时,在新疆全民所有制单位都建立了吸纳本单位待业知青的劳动服务公司,实际上是挂靠的集体企业,少数人还自谋职业,创办个体经济和私人企业。到1983年新疆城镇失业率下降至1.2%,比较好地解决了返城知青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就业观念,为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准备了必要条件。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开始允许农民在自筹资金、自理口粮的条件下,进入城镇务工经商,破除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限制。从此,一个新生事物——农民工逐步在全国各地涌现。

1986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国有企业劳动制度改革的“四项规定”,决定改革企业用工制度,规定国有企业招工一律实行合同制。这一改革确定了企业用人的主体地位,打破了企业职工能进不能变的限制。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目标,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也进入了新的阶段。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目标。1998年6月,中央提出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新时期就业方针。这一方针明确了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作用,确定了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企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用人主体的地位得到确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劳动力市场供求机制基本形成,劳动力流动开始突破城乡、地区之间的分割,市场导向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体现和加强。

(三)积极就业政策卓有成效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的提出的职工下岗问题突出。1998年以来,新疆1539家实施下岗的企业中,共有39.71万名职工下岗进入再就业中心;每年还有新生劳动力30多万人(包括大、中专毕业生)需要就业,进城的农民工需要就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再就业形势,2000年以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提出“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就业再就业”的方针,先后制定了《关于切实做好就业工作的通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提出了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9个渠道,实施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10项优惠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鼓励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就业,特别是帮助“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

自治区劳动就业组织体系也由原来自治区、地、县三级劳动保障部门延伸到街道、乡镇和社区,形成5级网络。截至2008年6月底,全区已建立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2708个,其中街道140个、社区1574个,建设率均为100%;乡镇994个,建设率99%;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6203人,基本形成了从自治区到地(州、市)、县(市)、街道(乡镇)、社区的就业服务体系。从1998年到2007年底,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到新疆的基本生活保障费和就业基金达32亿元,加上地方的配套资金,新疆每年用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资金在8亿元左右。

日益完善的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就业援助体系、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资金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有力地促进了自治区就业再就业。目前,一个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已在自治区形成。

同类推荐
  • 中国大热点(2013-2014)

    中国大热点(2013-2014)

    本书通过对2013年以来中央、省、市、县、百姓关注的热点事件进行全面梳理,精选出当今社会各界最受关注的前沿话题。全书分为战略篇、法治篇、社会篇、发展篇、数据篇等篇章。
  • 统一之路与分裂之痛

    统一之路与分裂之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两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其一是一些分裂的国家重新统一了,如德国、越南和也门等;其二是一些原本统一的国家又分裂了,如苏联、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等。 分裂国家为什么能重新统一?统一国家又缘何会出现分裂?本书与你一起研究和探讨国家的统一与分裂问题,如德国、越南和也门等的重新统一给仍处于分裂状态的国家提供了哪些宝贵的经验?苏联、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分裂又为那些多民族国家如何保持统一防止分裂提供了哪些有益的教训?都将一一进行分析。
  • 监督制度创新

    监督制度创新

    《中国国家高级公务员市场经济课程培训能力的开发与研究系列教材:监督制度创新》深入阐述了监督制度创新与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权力运行机制和廉政文化建设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监督制度创新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要求,而后者是前者的政治保证;监督制度创新是完善权力运行机制的关键,而后者是前者的主要目标;监督制度创新是廉政文化建设的结晶,而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同时,提出了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逐步铲除腐败的基本途径。
  • 毛泽东读书心得:毛泽东读三国

    毛泽东读书心得:毛泽东读三国

    泽东青少年时代就十分爱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他说:“吾人揽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毛泽东1906年接触了《三国演义》,1912年在湖南一师期间,接触了《三国志》。从有记载文字佐证,他至少读了70年的《三国演义》。可以说《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伴随了他一生的读书生活。《毛泽东读“三国”》文字流畅,内容扎实、准确,剖析客观公允,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者从有关毛泽东阅读《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大量资料中,加以理性思维,写了《毛泽东读“三国”》这部图书。
  • 外国政要答记者问

    外国政要答记者问

    本书收录的内容,或摘自《参考资料》、《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或摘自公开出版的相关图书,或摘自人民网、新华网等官方网站,或根据电视访谈文字记录稿整理而成。其中对个别文字做了订正。由于本书中选录的外国政要都是广大读者所熟知的,因此在编辑过程中我们除了个别的人物、地名之外,书中未作专门的注释或说明。
热门推荐
  • 逐客

    逐客

    我在平地看你,你在阁楼上看他,他在高塔上仰望天空…………四块破碎的石板画,追逐的是一个怎样的彼岸?
  • 一念成婚:席少甜宠小娇妻

    一念成婚:席少甜宠小娇妻

    男友出轨,竟带着小三上门炫耀,她却已经华丽转身,跟相亲对象闪电扯证秒打脸。他是与案件死者打交道的法医,少女们可远观不可近身的黄金单身汉。她是靠码字为生的小写手,本只是去案发现场捞点灵感,却没想到跟他一拍即合。可当她发现,他似乎还念着旧爱时,她想要成全他们脱身而去。却没想到风雨夜,她被堵房内:“老婆,你想逃到哪里去?”她身体轻颤,娇艳的脸蛋上满是惊诧,泪眼婆娑:“你要做什么!”他噙着一抹邪笑:“我的老婆只有你一个,如果你还没能明白的话,我不介意身体力行。”
  • 天兵教官

    天兵教官

    大学生新生的军训结束了,新生们和教官都能迎来一场假期。作为教官的何固疆,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摆脱军人生活,没想到在家乡的深山里,发现了一支外国部队,从此他便开始了新的征途.......
  • 灵异灭世

    灵异灭世

    生存下去就是胜利,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混乱的世界找到出路,我并不想杀人,并不想强大,只想这样活下去。
  • 天命弃妃:娘子太冷漠

    天命弃妃:娘子太冷漠

    重生异世,南沐夜妄自改变历史拯救因瘟疫殒命的父母。然而躲过天灾却避不了人祸,夫妇二人回到皇城却仍遭奸人迫害,身陷牢狱双双猝死……听闻噩耗,她剑指帝王,大闹皇宫,怒骂苍天!天要我重生,以为能护家人一生平安,可既你再次剥夺我的亲人,我凭什么遵守你注定的命运?天命已定,哪怕身陷奴隶市场,我也要覆了这天,乱了这命!且看这异国纷乱,江湖暗涌,美人芳华,生死大爱!
  • 那一场风波

    那一场风波

    本书主要讲述了一群九零后大学生的青春、爱情和梦想。小说从毕业后蓝天、唐梦雪等人约定一起去西藏祭奠何思雨为开篇,拉开了一幅幅回忆的画面——他们为了旅行去做各种兼职;他们为了追一个漂亮的女孩召开宿舍大会;他们百无聊赖,骑车走丝绸之路;他们站在布达拉宫前规划自己的未来。他们风华正茂,棱角分明;他们怀揣梦想,渴望爱情;他们激情四射、斗志昂扬。但在现实面前,他们又总是心无余力,总是颓然相望,迷茫不前……作者真实地再现了原汁原味的校园生活,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成长中的疼痛,青春中的迷茫、坚强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 步上云梯呼吸你(全+已出版)

    步上云梯呼吸你(全+已出版)

    你在云端,说你爱我,可我不知道该去哪里找到云梯,该怎样靠近你,和你一起呼吸---爱情!苏懿贝,是网络写手也是一个孤儿,她的所有行李只有一台电脑和那片从来舍不掉的回忆!笔下出现一个个让人哭死爱死的爱情故事,结局或者悲情,每一个都动情,让人觉得她是一个懂得爱的女孩。但现实中的苏苏却不再愿意相信爱情,她写爱情故事只是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和她一样永远再不信爱情的女人,会需要读一些爱情外敷内用,避免早更早衰。天意总是爱折磨无辜的人类,就苏苏这个平凡无奇的早老痴呆竟然又被爱情看上,还炫目到偶像剧级别,一如6年前的那场原该擦肩的初恋,浓情诱人的没天理。本溪说:回来我身边,把我曾给你的伤还给我就好!莫骏说:爱并不在云端,握紧我的手,便能呼吸到---爱情!涅槃灰的唯一读者群:【52488690】涅槃灰新浪微博:http://weibo.com/1673690385==========《在云端说爱你》本文主题歌寂寞是属于爱的美味毒药清风缠上发梢吻上你留下的烟草味道奔跑在云端唱着为你谱写的暖暖歌谣然后随着大雨倾盆坠下,回到那座无心的城堡爱到深处是忍着泪对自己的大胆嘲笑,痛着美好爱着煎熬,忘不掉的刹那灼烧如果今生你已经不再眷恋我的心跳我会为你朝着远离奔跑不停一秒重新步上云端的那座七色梯桥,狠狠回味早已经遗失掉的青春和美好,既然已经有她为爱妖娆对你深情微笑我会从此朝着云端奔跑不停一秒。为你在云端深处画地为牢,让你我都不再需要为爱而逃。=========涅槃灰文字1,《逃婚俏伴娘》全本,简体繁体均已出版2,《隐婚》全本,已出版3,《我的脱线王子》全本,已出版4,《错爱摩天轮》全本,已出版5,《宫阙无泪-旖月传》全本,已出版6,《罂粟妖姬》全本,已出版7,《穿PRADA的皇妃》全本,已出版8,《雪域圣殿》全本,已出版9,《步上云梯呼吸你》全本,已出版10,《大姑子北北小姑子南》全本,已出版11,《洗牌》连载中,签约出版12,《倾城双姝》连载中,签约出版13,《惊世大小姐》全本,VIP文14,《逃婚妖娆妻》全本,VIP文15,《MUA上帅总裁》全本,VIP文
  • 医鬼:越世假少爷

    医鬼:越世假少爷

    医生?小偷?不管是医生还是小偷,她都把这两个职业饰演到极致。一夜间从21世纪穿越到架空时代,她的称呼被强行变成了少爷?
  • 天罗乾坤

    天罗乾坤

    一代天罗,险中逃生,一身实力尽失,决不放弃,在登王者之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在次登上“天罗”的座椅...
  • 苏少的未婚妻:青梅别想逃

    苏少的未婚妻:青梅别想逃

    年幼丧母,外室带着女儿登堂入室,岳家小姐的不幸由此开始。祖母不喜,父亲不爱,她自签合同卖进苏家作伴读,可眼前这个聪明又毒舌的家伙哪里是要伴读,明明就是要命!“林小笙,你可不能看别人,只能看我!”某人霸道的开口。林笙:“……”说好的伴读呢!还能不能愉快的玩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