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42400000013

第13章 潜心著述(1)

1.回到北京

漫长的干校生活,终于迎来了令人兴奋的一刻。随着国内外形势的转变,一批又一批的干校战友整理行装,回到北京。至1973年,人民大学教职工全部返回北京。戴逸下干校时带去的一套英文版毛选,早已熟稔在胸。与毛选一起塞进行囊里的,还有沉甸甸的挥之不去的记忆。就要离开这里了,不免有些怅然若失。几年猪倌生活的磨砺,使戴逸感受到人生之真实,留恋之情是难免的。但更重要的是,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那种不甘于屈从的傲骨,永远凛然于内心深处。诗人牛汉写于干校的《半棵树》,是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干校生活的精神写照:

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

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

像一个人

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

侧着身子挺立着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

从树尖到树根

齐楂楂劈掉了半边

春天来到的时候

半棵树仍直直地挺立着

长满了青青的枝叶

半棵树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

人们说

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到了它牛汉:《半棵树》,《牛汉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56页。

“文化大革命”刚开始,正是戴逸思想成熟、精力充沛的黄金时代,却遭遇命运的冲击。期间有较长时间,一直与书本绝缘,中止了历史研究工作。在干校的养猪班里,虽然身边没有书籍,虽然远离学校、远离专业,但是心中的牵挂却丝毫没有减少,清史研究之路仍在心中延伸。所幸的是,春天的气息已悄悄来临。回到北京,原中国历史教研室的教师都被分到北京师范大学,在北师大内新建了一个清史研究小组,戴逸成了这个小组的成员之一。这是在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下,1972年经北京市委批准,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其中的一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另一半则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党史、档案、语文、哲学、法律等系。研究小组组长为郭影秋,其他领导成员为尚钺、罗髫渔、胡华、袁定中。

组建清史研究小组,有着郭影秋为保存研究力量的一片苦心。“文化大革命”之际,清史编纂工作及建立研究所的规划不仅化为泡影,反而成为郭影秋抵制“文革”的一大罪状。郭影秋遭受非人的迫害,身患重病。缠绵病榻之际,他仍非常关心学校的前途,教职员工的工作去向,更坚定重修清史的使命,对成立清史研究所之事始终铭记在心。虽然1970年人民大学已被明令解散,教职员工都下放江西余江的“五七干校”,但他仍向上级建议,将来如果人民大学的教师回到北京,一定不要分散分配工作,而要成建制的集中安排工作,一旦需要就可以迅速地集合起队伍。几年之后,这一前瞻性的建议被采纳实行,从干校回到北京的人民大学教师,都被成批、集中安排到北大、北师大、首都师大、财经大学等高校。这显示了郭影秋的高瞻远瞩,无疑为人民大学保留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和科研队伍。

郭影秋一直没有忘怀“文革”前夕,中央委托他编纂清史的任务。1972年,他刚刚解除拘押审查,又拖着病体向北京市和中央有关部门报告,提出建立清史研究机构,着手编修清史的建议。所幸的是,这一建议又被上级领导采纳,随后批准成立清史研究小组。同时决定,由郭影秋亲自挂帅,兼任研究组组长,直接领导制订研究规划,确定研究方向。这样,清史研究小组就挂靠在北京师范大学。虽然名为清史研究小组,却被批准可有40个人员的编制,是国内首家清史研究机构建制,也是此后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前身。在“文革”期间,清史研究小组得以建立,无疑为编修清史保存了有生力量,这反映了郭影秋的远见卓识,功不可没。

清史研究小组的建立,使戴逸和志同道合的同仁得以聚集在一起,在郭影秋的直接领导下,在艰难的条件之下,开始了漫长而有意义的清史研究工作。“半棵树,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在艰难险阻的时局之际,正是这样一种不甘于屈从的傲骨,使得有志于清史研究的知识分子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2.积淀学术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术自由被无端践踏,学术规则被无情破坏,与社会科学其他领域一样,清史研究也出现滞步,甚至后退。回到北京,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整个国内大环境仍是动荡不安,“批林批孔”、“批儒评法”的运动恶浪此起彼伏。但是清史研究小组的成立,无疑凝聚了史界的精气神,开辟了学者研究历史的时间和空间。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从国际环境来看,当时距离珍宝岛事件时间不长,正值中苏两国举行边界谈判,牵扯到政权更替、战争赔偿等很多因素,因此中央希望史学界开展边界问题的研究,在最短时间内提出有力的历史依据,为谈判提供参考。

中俄关系与国家统一问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清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时代赋予史学界的现实使命。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苏关系越来越紧张,随着领土争端的加剧,边疆冲突提到日程上来。史学界为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重点关注中俄关系的考察,尤其重视对中俄边界等问题的研究。其后,重要成果主要有两种,一是《沙俄侵华史》第一卷的出版,二是《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的出版。

面对现实,身为严谨的历史学者,身为清史研究小组的一员,戴逸的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他接受了研究和撰写尼布楚条约这一特殊任务。在干校几年,虽然与外界接触极少,但是陆续也能知道一些国内国际形势。建国以后,中苏亲密的国际友谊,随着苏联内部权力更迭的斗争而逐渐产生裂痕,在中国政府多年的克制忍让及严正抗议下,最终还是导致了不仁之战。来干校这一年,也就是1969年的春天,震惊世界的珍宝岛事件就爆发了,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此后,便是艰难的、拉锯式的国际谈判。在地图上,在高昂的“雄鸡”头部,很容易找到珍宝岛,它位于黑龙江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当地居民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活与劳作,中国边防军也一直在这里驻守边防,与岛上居民结下深厚的军民鱼水情。面对强权,中国人民不屈不挠。面对现实与历史的冲击,戴逸以饱满的民族热情,投入了繁重的研究工作。

这一年,距离戴逸首部代表作、《中国近代史稿》第一卷的出版,已有15年之久。第二卷于1964年完稿,并没有正式出版;第三卷才写到戊戌变法,“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两部80多万字的书稿,经由时间的淘洗,使得戴逸有了不少新的想法与考虑。戴逸心中虽然非常想续写近代史稿,但是面对特殊任务,他欣然投入。重新投入历史研究,内心的激动不言而喻。此时的戴逸已过不惑之年,经历了人生的起落,他更加珍惜这义不容辞的责任。

显然,研究命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戴逸尽可能地以科学的态度,清醒的头脑,客观的立场,力求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去弄清中俄东段边境的沿革。档案是研究学术最基本、最重要的第一手材料,对于历史研究具有极为重大的价值。面对近300年前的这项条约,戴逸打算首先从历史档案资料着手,着重搞清楚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关于俄国哥萨克入侵中国黑龙江的整个的历史背景,二是决定把尼布楚条约签订的背景、谈判的情况、条约的文本和争议的问题等等,都给摸个一清二楚。

多民族统一的清代,历时近300年。它以满语为国语,称满文为清字,在多年的统治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满文奏折及公文。及至清代中后期,满文大部分被汉字同化,并逐渐被人淡忘。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接收了明清两朝中央政府的档案1000多万件,其中满文档案200万件,这些档案内容广泛,包括内政、外交、民族、宗教、军事、财政、农牧业、交通、文化教育、天文地理等,而且都是原始档案,具有极其重要的利用价值和研究价值。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幸得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抓满文事业。60年代初,在周恩来总理的大力支持下,满文档案资料的管理、整理、翻译及人才短缺问题,得以一定的解决,但随着“文华大革命”的到来只得搁浅。随着中苏关系的日益紧张,尤其是在边界谈判中,边境划分成为双方争论的焦点。这本属历史问题,但中俄关系的历史资料多在清代,中枢机构与俄国来往外交文字全都是满文,包括《尼布楚条约》都用满文、俄文和拉丁文。于是,周恩来总理从“五七”干校调来人才,专门成立满文组,负责中苏关系的史料发掘、整理、汇编工作。

沧桑的历史,被拯救的满文,戴逸在故宫博物院,在散发着陈年的刺鼻味道的档案、资料中,进行艰难的探索。历史就这样一点点被勾勒,密密麻麻地抄录在本子上,边疆问题像剥笋一样逐渐清晰。

明末清初,风沙弥漫中,俄国侵略军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在血腥强占中国领土尼布楚之后,又占领了雅克萨,并在当地修筑城堡作为据点。清政府曾一度派兵收复过雅克萨,并曾多次敦促俄军进行谈判,可是俄方却置之不理。1685年,康熙帝命清军再次收复雅克萨。在凌厉的攻势面前,俄军被迫投降,但当清军一离开,俄军又偷偷开进雅克萨城重建据点。第二年,清军再次围攻雅克萨城,俄军伤亡惨重,最终不得不接受举行和平谈判的建议。

历史的书页往前翻阅,停留在清康熙二十八年的农历七月。此时,北京城暑热未消,东北边地尼布楚已迎来了漫长的冬季。辽阔的大地上,北风凄厉,像在宣告一场大戏即将上演。钦差大臣内阁大学士索额图一行200多人,被康熙皇帝委派为对俄谈判使团,在阴冷的尼布楚城外落定。此行担任翻译的,是两位耶稣会传教士张诚和徐日昇。临行前,康熙皇帝一再重申了大清帝国的严正立场,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及一河一溪,皆大清属地。当时,清廷与噶尔丹之间的战争迫在眉睫,为避免清军同时与俄罗斯、噶尔丹两线作战,以免俄国公开支持一向投靠它的噶尔丹,是康熙皇帝力争尽早与俄方签约的一个重要原因。两国交锋,双方就雅克萨和尼布楚两城归属问题展开激烈辩争。俄国全权大使戈洛文具有多年的外交经验,是个资深的谈判老手。他一方面想多拖延时日,以争取最大的利益;一方面也很担忧国内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正当两国谈判使团唇枪舌剑之时,尼布楚附近的喀尔喀蒙古人揭竿而起,反抗俄国的侵略。这一事件迫使俄使团不敢继续拖延,两国终于签订了平等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延续多年的中俄边界之争得以圆满解决。

戴逸一路摸清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的来龙去脉,还找到了尼布楚谈判时的满文奏折。当时,苏联方面公布了大量的有关档案资料,包括俄方使臣戈洛文的详细日记,他当年在冰天雪地里的诡诈伎俩,都得以浮出水面。尤为重要的是,在谈判中充当翻译的外国传教士张诚、徐日昇的日记,国内也已翻译出来。当年,康熙皇帝针对这两位中方翻译颁布谕旨,赋予他俩和同行的大员们同等的尊荣,以协商这一重要外交事务。作为上帝的福音的传播者,他俩清楚地知道此行的目的,能够客观地了解真实情况,更具有谈判意识,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控制着谈判的进程。戴逸比照着他们当年的日记,以客观的态度还原历史。此外,北京图书馆珍藏的有关善本书籍,也有助于研究的进展。

寒来暑往,戴逸在繁重的研究工作中,迎来了1976年的春天。这是中华民族转折性的一年,随着“四人帮”被粉碎,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凝固的空气日渐自由,沉寂了多年的中国知识分子,重新获得鼓舞与新生。这年9月,恰逢戴逸50岁大寿,关于《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研究著述,也将接近尾声,心里也稍稍松了一口气。戴逸吃着夫人刘炎做的长寿挂面,两鬓冒出来的银丝,令夫人格外心疼。学术研究无疑与冷板凳相伴,刘炎在背后的默默支持成为戴逸学术事业的动力。

同类推荐
  • 孙中山先生传

    孙中山先生传

    一位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简任官员、国民党党史专家笔下的孙中山先生!本书注重整体,叙事比较确切扼要,裁剪适当,条理明晰。作者广泛搜集大量的资料,并经过认真考订,基础较为深厚,具有丰富的历史内容和一定的史料价值。原孙中山研究所副所长、中山大学教授段云章先生评价此书:“首先,虽非历史唯物主义者,但也较好地理解到时代潮流、社会环境和伟人言行的互动关系。其次,著者本着他自定的治史须”根据事实,加以论述“的原则,广泛考订资料,并做了实地调查。
  • 告诉你一个托尔斯泰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托尔斯泰的故事

    精选了托尔斯泰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托尔斯泰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 敢为天下先:邓旭初传

    敢为天下先:邓旭初传

    邓旭初同志早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战火洗礼。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高校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在南京参与领导筹建华东航空学院(现西北工业大学前身),1954年春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历任校长办公室主任、党委副书记和副校长。1977年至1986年,邓旭初在担任上海交大党委书记期间,率先试行高校管理改革,定岗、定编,建立岗位责任制,鼓励人才流动,进行自费工资改革,不拘一格选用人才,这些举措,推动了全国高校的内部管理改革,得到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
  • 想爱:留日青年的抗战生死恋

    想爱:留日青年的抗战生死恋

    这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1937年春,留日学习绘画的中国青年丝竹与他的老师西功的妹妹樱子想爱。丝竹的同学、日本青年吉次和知木也喜欢樱子,而樱子只爱丝竹。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丝竹完成学业回国,樱子因怀上了丝竹的孩子被父母留在日本。抗日战争爆发后,丝竹留学美国和与樱子团聚的愿望遥遥无期。东北女孩红秀在逃难中流落惠州,被丝竹父母收留,并做主让红秀与丝竹成婚。丝竹目睹了母亲被日军轰炸广州的飞机炸死的一幕,悲愤之情油然而生,决心参加抗战,成为国军66军160师(独九旅)的军官和第14航空队情报官。南京大屠杀时,丝竹被已成为日军第18军团军官的知木追杀,知木在追杀途中捡到了丝竹与樱子的定情物,便回国向樱子出示该物及中国阵亡名单,证明丝竹已死,并向樱子求爱,遭到樱子拒绝。樱子在极度痛苦之中生下了她与丝竹的女儿白梅。1938年5月,丝竹在武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爱上中国人并生下中国人的孩子的樱子备受邻居歧视,樱子无奈嫁给了吉次。战乱之时,红秀与丝竹的儿子木棉出生了。之后不久,上海、武汉相继沦陷,已升为日军中佐的知木在进攻惠州时杀死了丝竹的父亲。红秀和木棉被土匪海上飞所救。知木再次登陆大亚湾后,对丝竹的家乡黄村进行了毁灭性的杀戮,红秀和土匪武装救出了丝竹哥哥的女儿香雪儿,海上飞战死,红秀和木棉被俘。日军侵占惠州时,知木欲玷污红秀,却发现红秀就是几年前他在大连生活时救过他性命的中国女孩,而此时,木棉已经被作为细菌试验而死。知木退出惠州。红秀未死,跟随地下党唐寒松远赴江西,参加抗日。樱子的丈夫吉次也被日军征兵到中国战场,原本善良、温和的吉次到了中国后也被日军腐蚀,成了一个疯狂杀害中国百姓、到处玷污中国妇女的兽兵。吉次到中国后不久,樱子被自己的国家所害,作为日军慰安妇来到了她梦寐以求的中国,而她却屡遭日本高级军官木乃花及知木的侮辱。在一次战役中,丝竹受伤被俘虏,知木特意安排樱子与他相见,诱使吉次亲手刺杀丝竹。樱子不堪丈夫的羞辱,自杀。吉次战败回家,因饥饿而生病的白梅听到母亲死去的消息后也死在了吉次的怀里。丝竹被吉次刺杀后被一位医生所救。而他的父母、儿子、女儿、恋人都已经不在人间。战争毁了他的家园,让他失去了亲人……
  • 妹妹宋慧乔

    妹妹宋慧乔

    韩流在中国的影响力不容小觑,韩星、韩剧、韩国整容……当人们对这些格外熟悉了之后,宋慧乔就仿佛是个异类,她的“非整容”就是最大的卖点,一切都向亚洲最主流的审美观靠拢。于是,她就有了另一个头衔:邻家妹妹。
热门推荐
  • 大宋第一盗

    大宋第一盗

    眼下已经快到夏天了,天气有些闷热,人们大多都穿着短衣裤。可谢慕华今天还特意衬衣领带的打扮了一下,他本就是那种淹没在人海中就再也找不到的普通人。但今天是他女朋友的生日,谢慕华咬了咬牙,花了半个月的薪水给自己买的名牌衬衣西裤。今儿是他第一次去女朋友的家里,要见未来岳母岳父的,可得给自己长长脸。(内容纯属虚构)
  • 黑白帝国

    黑白帝国

    一个轮回了二十七世的上古魔神,重生于都市之中,虽然褪去了通天彻地的神通,失去了杀戮一生的记忆,但那恒古不变的魔性却永远在他的心底呐喊咆哮,且看他如何揭下那一层层滔天魔焰的面具,纵横驰骋在九洲之颠!
  • 重生之小婢翻身

    重生之小婢翻身

    月芍只是个小丫鬟,没想到重生这种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且……也没有料到自己居然会成为郡王妃!
  • 死亡密码

    死亡密码

    他们是世界近现代政坛上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特出的人生经历,使人们对其死亡的原因也更加关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档案栏目编著的死亡密码通过解密档案和对历史线索的再梳理,与亲历者和专家学者们一起探究他们的死亡真相。破译历史密码,还原历史真相。不论是革命领袖,抑或是大国政要,还是敌对阵营里的头面人物、政要、间谍,从他们的身上以及围绕着他们发生的一切,会让读者深刻体会到政治斗争的严酷,以及人生命运的多变。
  • 回到古代去种田

    回到古代去种田

    一朝穿越偶的神器,孤儿寡母自强不息,失忆男子拔刀相助,喜得连襟
  • 蛇魅天下

    蛇魅天下

    修炼千年的蛇妖,只想混吃混喝,赚点小银。没想到一次意外,却傍上最大饭票,这天上果然不会掉馅饼,这不,那一箩筐的麻烦事接踵而来,异国太子,猫娘娘,鬼王,臭道士……这前途也太多难吧!
  • 三界纵横之网络奇兵

    三界纵横之网络奇兵

    八代剑法承传,醒悟太极功法;沾上神魔残魂,煞星降临人间。孕育超级怪胎,修炼心剑天兵;剑尖下点裂地,剑尖上指破天。洪荒天地大乱,三界妖魔狂舞;大神拦路杀神,大魔挡道灭魔。一直从天上人间打到阴曹地府;集互联网、盘古、轩辕的智慧。布置各式大阵,抗击龟魔入侵;独孤傲剑,唯我独尊。洪荒论剑,谁与争锋!一个成功男士背后,往往站着一排女人。张梦星的身旁围绕着八个天仙美女,人人娇艳欲滴,个个粉雕玉琢,争奇斗艳……
  • 凌镜江湖

    凌镜江湖

    整庄被屠,亲家也消失无踪,无依无靠,她却并非生活苦楚。一边修炼一边寻找仇家,她,踏上了无归路。。。
  • 妖之迷行

    妖之迷行

    这人类的世界是黑暗可怖的,她没料到自己身为一只拥有三百年修为的妖精,就这么轻易的被人猎了。
  • 命中注定的缘分

    命中注定的缘分

    欧阳雪,一个腼腆害羞的女孩,在大学中,遇到了几个不同类型的男孩,可是她爱的只有江亦辰一人,在被爱和爱别人之间,她,最终会选择哪个呢......“瑞哲学长,谢谢你的关心,下午我让小颖陪我就好了,不劳你挂心了。而且我的名字叫欧阳雪,所以以后,为了产生不必要的误会,请瑞哲学长还是叫我全名吧!”何瑞哲无辜的说“我听她叫你小雪啊。”说完指了指旁边的蓝小颖。“她是我好闺蜜,自然是可以这样叫的,而你,和其他同学一样,只是我的学长而已。”...“同学们,今天有一位新同学要来,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这位同学的到来。”一个一身穿着牛仔,下面穿着一双红鞋子,留着火箭头的男孩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