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情有意、有灵有性的诗人来说,眼睛就是一部照相机,随时记录变换的风景,随时拍摄精彩的镜头,将这些镜头连接起来就是一首诗,将这些镜头定格下来就是一幅画。宋代诗人方土繇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弟子,精通《易经》,亦对山水风光情有独钟,其诗《崇安分水道中》记录了诗人山行的见闻感触,描绘了一幅幅优美迷人的山水画,让我们体会到自然春光的旖旎迷人,诗人山行的自由闲适,的确是一首亮眼醉心、怡情悦志的佳构。
崇安位于福建省境内,其西北岭上有分水关,接壤江西铅山县界,为闽、赣交通要塞,自古有“入闽第一关”之称。诗人这次爬山涉水,穿山走林,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独自前行,身边有潺潺溪流相伴,一路有密茂树林遮阴。走累了,歇一歇,掬一捧清浅溪水,洗脸漱口,消消暑热,清凉身心,也缓解一下山行的疲劳。溪流延伸山间,时而潺缓轻流,时而叮咚作响,时而飞涯成瀑,时而欢畅向前,给幽静的山村增添一点生机,给寂寞的旅途平添一点热闹。
日暮时候,转弯下山,有人家牛羊同行,有村夫孩童相伴,诗人自然又是一番感触。这些放养山林的牛羊,整天生活在山水间,吃草啃叶,轻车熟路,一到黄昏,只要主人一声吆喝,纷纷从山林草丛冒出来,踏上乡间回家的小径,它们和顽皮的牧童一样熟悉这条通往村寨的小路,它们挺着便便大肚,摇摇摆摆地回家。
牧童呢,勤快地跟在牛羊后面,扬鞭吆喝;懒散的干脆骑在老牛身上哼哼唱唱,他们和牛羊一样欢快,高兴,因为他们即将回到温暖祥和的家。诗人呢,不知道还要走多远,不知道还要走多久,也不知道在哪里投宿,他的家在远方,目睹眼前温馨浪漫的“牛羊下山图”,心中翻涌离愁,神思飞越远方。古老的《诗经》有云:“日之夕矣,牛羊下来,鸡栖于埘。”牛羊和牧童都有家可归,都安享祥和,诗人呢,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却不得不奔波旅途,忙碌辛苦,其间滋味自然令人万分难受。
不过,好在一路的春光并不单调,一路的春意抚慰心灵。诗人看到走完山道,走近村落,小路两旁尽是梅树、桃树和李树,或红或白的梅花,早已凋零殆尽,留下一树树繁密茂盛的绿叶,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桃花李花早已凋谢,枝头挂满了青青果实。乍一看去,绿嫩可人,颗颗分明,恨不得摘下一两颗,尝尝那种青涩麻口的滋味。可以设想,深秋季节,桃李成熟,浅黄深褐,挂满树枝,那该是怎样一幅灿烂诱人的图景啊!
笔者小时候生活在乡村,村子位于山腰之上,一条小路曲折通达山下小河边,小路两旁尽是梨树、桃树。每到秋季桃李成熟季节,淘气的我总要和小伙伴们一起爬上树去摘桃子、梨子;或是拿着一根长竿,骑在树丫扑梨,地面上的小伙伴就东一个西一个地捡拾,直到全身所有的口袋都装满桃、梨才回家去。自然,小伙伴们一个个吃饱了肚子,回到家根本不想吃饭,总免不了父母的一顿责骂。今天想来,那种生活的确有味。方诗人诗中特意点出桃李满径,牛羊成群,牧童欢畅,自然是在暗示一种已逝的美好与幸福。
村庄门口,几株桐油树挺立路旁,枝丫壮大,绿叶繁密,点缀着朵朵白花。放眼望去,绿白掩映,光色灿烂,生机勃勃。原来,春天跑到这里来了!梅树不见春,桃李不见春,桐树春正浓。春天好比一个调皮的乡野姑娘,你找她,她躲着了;你不注意的时候,她突然闯入你的眼帘,让你防不胜防,大吃一惊,多么可爱,多么淘气!春天在诗人眼中就这样好玩、有趣,那一树树白桐花就是一树树明艳的风景,灿烂了诗人的双眸,也灿烂了诗人的旅途。
水村山廓酒旗风
水村闲望
俞紫芝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诗人都是充满闲情逸致的人,也都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水村山廓的普通风光,一般人司空见惯,习焉不察,也从来没有兴致去细细体味,可是诗人不一样,他用慧眼去发现寻常风物的浓浓诗意,他用诗心去体会山水风光的别样情怀,他的诗歌如同摄像一般定格了风光的美丽,也定格了心灵的情怀。宋代诗人俞紫芝的诗歌《水村闲望》就是一首融诗情与画意为一体、汇风光与心情为一炉的佳作。
题目是“水村闲望”,全诗围绕一个“闲”字展开描绘,如画风光扑面而来,浓浓诗意沁人心脾。
隔水望去,对岸滩头沙边,两艘画船静静停泊在江面上,空渡无人,悠闲自在。岸上的寒林衰草,隐隐约约,迷蒙邈远,树木参天,枝繁叶茂;远望如一团青烟,升腾而起,缥缈云天。江岸的草,青青绿绿,如烟似雾,扩散开去。整个的画面开阔而迷薄、幽寂而恬美,让人感到宁静、祥和。
写摆渡的船只,曰“画桡”,可见饰绘华美,制作精良。又曰“两两”相“枕”,本是并排一起,静泊水面,可诗人笔下却是成双成对,枕水而眠,变得像恋人情侣一般有情有意,温馨动人。特别是这个“枕”字,则写出了船只空泊的清寂悠闲。船泊水面,成对并排,无所谓闲与不闲,亦无枕与不枕之别,只是在有闲情心的诗人看来,才有如此情趣,如此浪漫。换句话,心闲才见船闲,心静才察水静。这是移情于物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唐代诗人韦应物也有类似意境营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野渡无人,孤舟静泊,自横自竖,随水赋形,何等静谧,又是何等清闲!俞诗也一样,写舟闲实为突出人闲。
诗歌三、四两句写鸟闲。娇小玲珑的翡翠鸟在碧绿的荷叶丛中酣然入梦,亭亭玉立的白鹭则在雪白的芦花中悠闲栖息。翡翠安眠,白鹭静栖,是江畔的亮色风光,烘染出宁静闲适、平和自由的气氛。画面优美,意境迷人。
翡翠鸟,又名翠鸟,羽毛青翠,形体娇小,模样可爱,叫声动听,特别是那两颗眼珠,圆溜溜、水灵灵,异常敏锐,一旦发现江中游动的小鱼小虾,便以飞快的速度啄进水中,动作非常利索、干脆。诗人描写它闲眠静卧,依偎荷叶,非常恬静,非常温和,似乎传达出诗人心绪的自在清闲。
鹭鸶,又名白鹭,也是一种水鸟,两腿修长,嘴喙锋利且长,通体白色羽毛,站立姿态十分优雅,它常常是站立岸边,纹丝不动,静观默察,一旦发现鱼虾,则用长喙啄食。诗人用“别业”来称白鹭栖息,意在烘托白鹭的清静悠闲、自由自在。
翡翠也罢,白鹭也罢,在诗人笔下,均是呈现出一种和平静美的形象,巧妙地烘托出了题中“闲”字意韵。杜甫《绝句》诗云:“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以鸳鸯的相拥而眠来传达一种温馨、甜美的生命情趣,巧妙折射出久经流离战乱的老杜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珍惜。俞诗与杜诗不同,更多是传达一种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迷恋和喜爱。
诗歌五、六两句转笔写江岸人家。淡淡溪云笼罩着渔家小屋,远远望去,一片迷茫;鲜艳酒旗飘扬在村野酒店,夺目生辉。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朦胧与明晰相映衬,组合成一幅静谧古朴的画图,隐隐透露出水乡人家生活的安定、平静。渔家小屋,本来十分简陋,甚至寒碜,披上一层淡淡溪云之后,变得像梦幻一般迷离缥缈,增添了许多诗意,这是诗心美化的结果。
乡野酒家,酒旗飘飘,热烈醒目。不见人进人出,不闻人语喧哗,气氛非常宁静古朴,令人想起古老的《清明》诗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笔者吟咏此诗,脑海中总是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竹林掩映的茅舍人家,酒旗飘扬,杏花绽放,习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多么诱人,多么优美!同样,俞诗的酒旗风光也有这种诱人神往的效果。五、六两句写渔家小屋,酒家酒旗,烘托出江岸人家生活的清静闲适。
诗歌前面六句均是不动声色地写景状物,精描细绘,突出一个“闲”字,诗歌最后两句则是直抒胸臆,深情赞美水村风光、悠闲生活。诗人想,这恬适静美的水村风光简直就是一幅美丽女红用绸缎绣出来的水墨画图,可惜无人能够画得出来,要不可以寄往京华的官场大院的。以水墨画卷比喻水乡风光,足见诗人的激赏之意、爱恋之情。
不过,诗末点出“京华”二字,又有深意。水村山廓的幽远恬静、淡雅自然,京华皇城的富丽堂皇、喧嚣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隐隐透露出诗人厌恶繁华尘俗、仕途名利的高洁志趣,诗人迷恋的,向往的就是水村山廓一样的淡泊宁静、闲适自由的乡野生活。回到诗题“水村闲望”,这一“望”不仅仅是指诗人悠闲自在地欣赏水乡风光,更重要的是传达一种生活情趣和心志追求。这一“望”是内心渴望,内心坚守,内心选择,内心迷恋,万千情味蕴含“望”中。
摘尽枇杷一树金
初夏游张园
戴敏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我相信,品诗就是品味一份心情。读者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走进诗人的生命世界,同欢共喜,同忧共悲,进而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感情的珍贵,或者觉悟某些人生要义。读理学家的诗,深思细想,发掘真理,有山中探宝之喜;读一般文人的山水诗篇,可以欣赏到一幅幅如画风光,心情倍感快乐、幸福。宋代诗人戴敏的诗歌《初夏游张园》属于田园诗,色调明丽,气氛热烈,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给人带来欢乐,带来幸福。
题曰“游”字,自然点出了诗人赏心悦目、情致勃勃的感受。张园的风光夺目生辉,引人入胜。春末夏初,梅雨季节,江南的天气似阴还晴,变幻不定,那些机灵活泼的小鸭,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跳下水塘,不管水深水浅,自由自在游乐。池塘清波粼粼之上,游动着一个个淘气调皮的小精灵,池塘似阴似晴的上空回荡着嘎嘎欢叫的声音,好一派欢快、热闹的景象!诗人被张园的风光陶醉了。
笔者喜欢“乳鸭”的意象,小小水鸭,愣头愣脑,浅黄绒毛加身,嫩白脚丫着地,跑起来,速度不快,摇摇摆摆,憨态可掬。笔者小时候生活在乡村,也有放鸭河中、田园的经历。初夏的上午,八九点钟的时候,打开鸭笼,以食物作诱饵,以竹竿作武器,一边稍稍撒点食物,一边“利--啦啦--”喊叫不停,把鸭群赶到河里或田中去,任随它们,不再看管。下午天黑之前,又到河边或田坎,“利--啦啦,利--啦啦”地喊几声,熟悉主人声音的鸭们会纷纷向主人所在地方涌来,这些一个个吃饱玩够了的鸭子就在主人的驱赶下,摇摇摆摆地回家了。这种情景的确有趣好玩。
诗中“半”字用得精妙,状写天气忽阴忽晴、变幻莫测的特点,至为准确;同时也传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迷离恍惚,朦朦胧胧。一树一树的梅子,熟透了,红褐色,硕大果,样子很是令人垂涎。诗歌的魅力不仅在于诗情引人共鸣,也在于生活场景、风光景物唤起读者对所经历生活的有趣回忆,我相信这一点。
张园当在诗人家乡,是一大片果园,以枇杷为主,诗歌三、四两句就描写了果农丰收欢乐的生活情景。每一座果园都在庆贺丰收,不知醉倒了多少人!那满树金黄色的枇杷,带给果农无限欢乐。年成好,果园丰收,理当庆贺,偌大园子,到处是欢笑的声音,到处是陶醉的笑容,整个园子就是一座欢乐的海洋啊!
一个“醉”字不仅状写果农欢饮至醉的情态,更折射出人们幸福快乐的心情。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他们勤劳能干,经营自己的生活,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焉能不醉?同时从读者、诗人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醉”字,其实也流露出诗人、读者深深地被果园的气氛所感染,满心欢喜、无比幸福的感觉。
“一树金”这种表达属于超常搭配,本来是一树枇杷,颗颗饱满,金黄灿烂,耀眼生辉,令人垂涎,诗人形象描绘为“一树金”,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树金子,一树丰收,一树欢悦。快乐洒在枇杷树上,欢笑回荡在果园上空,果农们欢天喜地,心花怒放啊!为了生活,干杯!为了幸福,干杯!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满足和幸福。
记得唐代诗人王驾写过一首诗《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村外风光是鹅鸭成群、鱼虾满塘;村里风光是猪满圈、鸡栖埘;家家的风光是吃饱喝足、大醉而归,真可谓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民生欢乐啊!丰收的喜悦、生活的富足是诗歌要表现的主题,与宋代诗人戴敏的诗类同,二诗可以参照赏读。
戴敏热爱生活,笃好诗歌,据《宋诗钞》册三《东皋诗钞》记载,戴敏临死前对亲友说:“‘吾病革矣,而子幼,诗遂无传乎?’太息而卒,语不及他。”似乎诗人生为诗歌而来,死为诗歌而去。这首《初夏游张园》,诗人用心用情,用欢乐、用幸福感染我们,陶醉我们。我明白,读诗并像诗中描写的情景那样生活,真的很幸福。
四月里来好风光
田家三咏(其二)
叶绍翁田因水坏秧重播,家为蚕忙户紧关;黄犊归来莎草阔,绿桑采尽竹梯闭。
如画的田园永远令人向往,如诗的村居永远令人眷恋。田园村舍在一般人看来,也许平淡无奇,司空见惯,但在诗人眼中则是充满诗情画意,令人魂牵梦绕,心向神往。宋代诗人叶绍翁的《田园三咏》(其二)就是这样一首勾勒田园风光、点染自然诗意的佳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