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49000000018

第18章 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3)

四、理论建构:视觉文化传播的新理念

假如说,视觉文化的研究已开始为理论界所关注,那么,视觉文化传播的研究则刚刚起步。正因为视觉文化的构成是各种视觉符号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社会现实。

没有视觉符号的创造、处理,交流,就没有视觉文化的生存和变化。因此,对于视觉文化的研究,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于视觉文化传播的研究——视觉文化传播媒介是视觉文化发生的场所,也是视觉文化的物化。在这一问题上,德波的论述是有力的,他认为视觉文化“不是形象的一般的积累,而是以形象传播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这实际上是对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形态的深刻理解。视觉文化传播的新理念着重体现在三方面。

1.视觉文化特定的生产关系决定了视觉文化传播的新理念

诚如前述所言,在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而在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其间,影视形象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格外突出。

视觉文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以独特的传播形态表现和完成的。视觉文化的生产对象,已不再仅仅限于那些纯粹物质性的产品,而是越来越多地生产“视觉符号产品”。在两类的视觉符号产品中(即具有某种认知内容的,信息化的商品和带有审美内容的,艺术化的商品),人们消费的不只是纯粹的物质产品,也不是一般精神产品,而是将视觉文化的精神产品通过传播的独特方式进入人们的消费领域。这些,都将非常集中并突出地反映在传播学的新形态——视觉文化传播形态的研究中。以往的传播学研究往往在传播者与接收者间的“意义传播”层面上展开,而现在的传播学研究要拓展,甚至改变这单一的研究思路:即传播学研究也要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形象传播”层面上展开。这就是一种新的传播理念。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传播理念的获得是由于前述马克思符号经济学研究的突破,带来了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发展。

显然这一问题的提出和关注,都将遇到一个新的价值评判难题:即到底如何看视觉文化时代的视觉符号经由媒介大量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现实。正如我前面指出的那样,尽管诸多的学者,特别是后现代学者对视觉文化进行了十分尖锐和深刻批判,给社会发展以深刻的警示。但是,他们似乎都没有摆脱“醒了以后无路可走”的尴尬境地(当然,他们是否就真“醒了”,学术界亦有争论)。在这方面,英国的著名文化学者费斯克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费斯克是20世界80年代后期以来文化研究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接受了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关注大众群体社会对资本主义媒体霸权的解码能动性,并进行着研究上的创新。费斯克所有的理论都贯穿着一个宗旨,那就是他始终把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的文化生产的主导形式,与消费者积极的再创造意义相区别。这一点,他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明显不同,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资本主义文化生产意味着,消费者愈来愈接近产品,但费斯克认为文化消费者完全有可能发挥他的主动性的解码功能,促使文化产品转化为他所愿意接受的形态。这是极为值得注意的理论建树。

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的哲学家出于意识形态批判立场,把批判指向定位于资本主义文化生产对大众意识的控制方面,大众被看成被动的客体,忽略了大众对文化的积极反应。由于进入90年代后新文化主义研究的崛起,文化批判理论开始关注大众文化产生中隐含的能动力量。作为新文化主义研究代表人物的费斯克重新关注人在后工业社会中的主体能动作用,特别关注人在接受后现代传媒时具有的主体抵抗意识。他的深入分析还试图表明,大众文化可以制造积极的快乐——反抗文化集权的快乐。这显示了现今文化研究,特别是视觉文化研究重大的建设性意义。经历过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长期批判之后,我们急切需要重新思考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多重性特征。也许,我们在进行视觉文化传播研究时,应当多关注一些文化主义研究的最新发展。这样,我们对视觉文化“郑卫之音,滔滔者谁能拒之”的快速市场化推进,不那么惊恐万状。

2.视觉文化传播特定的接受条件和接受对象构筑着新的传播方式

形成以上传播关系变化的基础当然是视觉文化在今天接收条件的变化和接收对象的变化。前者,主要是指整个社会向消费社会的巨大转型,而后者主要是指传播的接收对象已从纯精神产品的接收转换为精神消费品的接收。对于后者,“纯精神产品”与“精神消费品”二者是有着相当差别的。

在后工业化来临的时代,社会主体的构成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意识形态机器主要是消费资本主义,现时代的社会主体不过是消费资本主义的产物。而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传媒往往是一种没有现实实在性的消费符号体系。哲学家鲍德里亚把后工业化社会的生活看成一个完全符号化的幻象,按传统本质论或本体论哲学所设定的“现实”、“真实”、“本质”等等概念都受到根本的怀疑。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已经为符号以及符号对符号的模仿所替代。日常生活现实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一个审美化的虚构化的过程,它使艺术虚构相形见绌,并且它本身就是杰出的艺术虚构。当代生活就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鲍德里亚还认为物品只要被消费首先要成为符号,只有符号化的产品,例如为广告所描绘,为媒体所推崇,成为一种时尚,为人们所理解,才能成为消费品。显然,在他看来,视觉符号构成了消费者的主体地位,视觉符号构造了消费社会的现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生活的某种特征,在后现代社会视觉符号帝国急剧扩张的时代,日常生活形式已经发生显著的变化,人们是如此深刻地为媒介,尤其是视觉媒介所控制,不管是单向度的接受还是有机的抵抗,都无法拒绝符号对当代生活的有效的支配。正因为如此,在消费社会中,文化消费者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西方有学者指出,在传统文化转向视觉文化的结构性变迁中,一方面出现了范围深广的抽象与直露分离的过程,另一方面线性消费者正在转变为观者。这样的分析是非常有力和独到的。视觉文化的受者从“抽象”的媒介中走出,转而对视觉媒介“直露”予以青睐;视觉文化的受者从“线性阅读”到“视听观看”,这些都在说明文化传播发生着结构性的变迁。

对于视觉文化时代社会接收条件的变化,有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提出了两个阶段的理论,即第一个阶段,是从存在转向占有的堕落,亦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退缩为单纯地对物品的占有关系,他为的需要转化为自我的贪婪;第二个阶段,则导向了从占有向炫示的堕落,特定的物质对象让位于其符号学的表征,亦即“实际的”占有“必须吸引人们注意其炫示的直接名气和其最终的功能”。从后一方面来说,消费者转变为观者,意指消费不仅是物质性的消耗,在视觉文化的时代,更是一种对视觉的符号价值的占有。我们可作这样的理解,视觉文化对人的征服实质就是经济对人的征服。因此,研究视觉文化在今天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在这方面投以特别的关注。虽然这些论述尚须得到经济学意义上更深刻的阐释,但正是这样的带有经济学意味的深刻分析,可以给我们的传播学研究者以相当的启迪。

3.视觉文化传播特定的生产、流通、消费结构体现着新的传播体制

英国肯特大学的约翰·杰维斯在视觉文化研究上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深刻地论述视觉体制。在他看来,既然视觉文化的基石建筑在消费社会的基础上,就必然有一个迥异于语言文化的“视觉文化体制”。对于视觉文化体制问题的研究,将在社会研究中不断地凸现出来。正如英国的伊雷特·罗戈夫在论及此问题时所说,“当今世界,除了口传和文本之外,还借助于视觉来传播。图像传达信息,提供快乐和悲伤,影响风格,决定消费,并且调节权力关系。我们看到谁?看不到谁?谁有特权处在威势赫赫的体制内部?……”当然,他已开始涉及视觉文化体制的政治层面。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特别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对视觉文化体制的研究首先集中在经济体制层面是非常自然的。这在中国,更是如此。

法国学者德波认为“在社会中的景象对应于异化的具体生产,经济扩张主要就是这些特殊工业生产的扩张。那些随着经济运动而自发地发展起来的东西,只能是那些本源就是如此的异化。“资本变成为一个形象,当积累达到如此程度时,景象也就是资本。面对视觉文化的迅速崛起和视觉文化产业规模的急遽膨胀,西方的文化学者,甚至是经济领域的学者,都予以特别的关注,例如有些学者就提出了“媒介表意体制”的概念。所谓的“媒介表意体制”就是以研究视觉符号传播为主,特别是以影视符号传播为主的文化产业运作体制。例如,对美国传播业进行研究(虽然是对美国进行研究,但由于美国传播业在世界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了这种研究是世界性的),不能不深深地涉及处在美国传播体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视觉文化传播体制。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新经济(即以信息经济为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形态)的成功运作,某种意义说是视觉文化传播体制的一次大变革,而其间影视文化传播体制更是形成了这次大变革的中心。有数据表明,1998年,美国的电影、电视制作及带动相关的录音带、音乐出版行业总收入达600亿美元,占美国出口的前列,其中120亿美元就是由影视业直接创造的,而到2000年底,由影视业直接创造的出口额就飙升至近200亿美元,雄居美国出口额的第二位。在这骄人的业绩后面,我们决计不能忽视视觉传播体制的“制度性安排”。

特别引人注目的当然是美国1996年2月8日由当时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的“1996年电信法”。这一被世界喻为“石破天惊”传播法律的变更,彻底打通电信业、传媒业、娱乐业等行业壁垒的重大改革举措,那种大大放宽媒体经营范围的做法,不仅引发了美国,而且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媒体业和其他行业的石破天惊变革:并购、联合、重组。经过近六年的实践,这种变革的巨大成功已使世界瞩目,在机构重组、产业关联、资金融合、技术平台等方面不仅形成了新兴的实力巨大的“娱乐传讯业”,并很快地成为美国出口业榜首,而且,使之扶摇直上,成为了“新经济”的极其重要的产业支柱。到2001年9月13日,也就是美国遭受到“911”袭击后的两天,美国又通过了刺激美国媒介产业发展的更为宽松的法案。2002年2月19日美国上诉法院作出判决,驳回了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有关禁止一家企业在同一座城市里同时拥有有线电视系统及电视台的规定,同时上诉法院还取消了有关禁止一家企业拥有的电视台为超过35%以上的美国家庭提供电视服务的规定。1996年、2001年、2002年美国三次极为重要的“制度性安排”都为视觉文化传播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其昭示的意义,不言而喻。

面对2002年新举,有分析人士指出,上述判决有可能导致包括AOL时代华纳、迪斯尼以及Comcast在内的大型媒体公司纷纷寻求收购其他公司或是成为其他公司的收购对象,也许新的传媒购并浪潮又将惊涛拍岸。在今天,视觉文化传播不但在生产体制上发生了上述的巨大变化,而且在流通体制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由于视觉文化传播借助了最现代化的媒介科技平台,全球化的流通方式将比任何文化传播形态都更为突出和强烈。曾被经济学家称之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后福特主义”生产流通方式将在这一领域更为突出地表现出来。后福特主义确定了一种以人们通常称之为新兴弹性积累制为核心的新型社会统一体。

通过对货币资本、商品、生产工具和劳动力等因素的国际流动的考察,揭示了当代社会新的组织结构。所谓的弹性专门化表现在新式分散化生产和瞄准专业化市场的设计生产综合体;非整体化的企业(其生产不再集中在位于单一地点的大型工厂),放弃了规模经济而青睐范围经济。如最近美国AOL—时代华纳集团所进行的通过卫星数码传送电影,数码加密接收并进行全硬盘播出的技术全面推广,将使得传统的世界电影发行放映体制陷于崩溃,以至重构。这些,都应当引起我们极大的关注。

同类推荐
  • 语言理论与实践

    语言理论与实践

    这个集子收录的是个人零散的思维碎片,如果其中存在一种教学思想的话,这种思想可以说属于“工具论”。这种“工具论”是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与现在绝大多数国家认识高度统一后推行的语文教学思想与方式(形式训练)高度一致。
  • 独山子文史(第九辑)

    独山子文史(第九辑)

    本书见证了石油人在石油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中,在重重困难面前,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顽强精神。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对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起了萌芽、先驱、基础、基地和摇篮的作用。这些在书稿中真诚、详细、专业、实事求是地一一记载。有较强的史料价值。
  • 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

    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

    本书系统、细致地梳理了“表达自由”的学理脉络,并结合媒介融合的生态特征论述了其生存的可能性,提出“媒介融台为体,表达自由为用”的观点,并提出“技术前提论”以取代“技术决定论”,指出在法治社会中,表达自由是公民实现其表达权的权利前提-媒介融合则是公民实现其表达权的技术前提。作者关于表达自由,媒介融合及博客自媒体等内容自有心得,而展望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表达自由的实现前景,更显出其对社会进步所持的理性态度和人文情怀。
  • 用心爱: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用心爱: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已成为社会的主人。教师的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他们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的过程中,自己也相应得到发展。这样的一致性使教师的劳动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他们主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自觉履行师德的规范要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而竭心尽力。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依法执教,享有社会赋予的各种权利,同时履行相应的义务,这种权利与义务、道德与利益的统一,也是社会主义师德平等性的重要表现。
  • 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

    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

    本书内容分为外国文学研究、外语教学研究、外国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研究、翻译研究、外国语言研究五部分。
热门推荐
  • 在岸边

    在岸边

    济群法师:一代高僧用佛法智慧解读世人困惑,指导世人找到心灵的家,回归觉性的故乡《在岸边》(认识佛法的启蒙之音)人在岸边,却不能渡,皆因无指引。生命需要感悟,也需要引领,才能抵达。本书是济群法师随笔集,作者以朴实语言来表达个人对佛法奥义的理解,对人生的省悟;可谓字字珠玑,深入浅出,极富哲理,如一滴滴佛法甘露,滋润心房;是一本助人释疑解惑之书,一本感心悟性之书。
  • 痞女寻夫

    痞女寻夫

    离家偶遇小灵猫,开口说话姻缘到,只是相隔一千年,还请穿越去寻找,眸子瞪圆不置信,灵猫轻摇肉球爪,一弹挥向千年前,繁华都市不见了,古香古色人飘摇,问句谁是我夫君,神秘兮兮说未到,有缘千里来相会。
  • 凶间迷城

    凶间迷城

    远方表哥第一次来松花市,我得好好招待他……两个月后,我不得不去看心理医生……
  • 天降神将少爷

    天降神将少爷

    天上掉下来个神仙少爷!发生了什么?后宫还是种种奇葩经历?
  • 遗失的龙脉

    遗失的龙脉

    一枚奇怪的玉佩,引出尘封多年的往事。一个神秘的组织,调查绝对诡秘的事件。斗丧尸,寻龙脉,遇鬼魄,见奇物。闯南极,回三国,战外星,通未来。遗失的龙脉,竟然已经逝去!龙脉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闻!神秘事件调查员亲身口述,带你探索未知的领域,让你身临别样的世界。
  • 混沌来临

    混沌来临

    “风冥消逝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的一生,都将行走在黑夜中,这是他永远无法改变的宿命!”传承了千万年的混沌火一道,突然发生转变,新一任混沌火魔断桥,突破重重磨难,本以为改变了自己命运的魔王断桥,到最后却发现自己从一开始就成了别人的棋子。
  • 五代争霸录

    五代争霸录

    唐朝末年,宦官专权,军阀割据,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中原大旱,王仙芝、黄巢带领活不下去的农民起义,王仙芝因为意志不够坚定被唐王朝剿灭,黄巢继续带领起义军转战大半个中国,摧毁了大唐王朝的权威,黄巢进入长安,各地军阀风起云涌,军阀在讨伐农民军的过程中不断壮大,最后从农民军里分离出来的军阀朱温灭亡了唐王朝,中原地区进入五代交替争霸的时代。
  • 独殇I

    独殇I

    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失独家庭为题材的小说。小说以计划生育为时代背景,以农村为主要活动场景,刻画了在计生洪流中三个好伙伴截然不同的命运。执着追求生儿子的超生户钟富强、强力推行计生政策的基层计生干部李艳兰,和遵守计生政策但不幸老年失独的谢丰收,三个主人公及他们的家庭因为计划生育尝尽悲欢喜乐,命运终生交织。而城市失独母亲高小丽与谢家有着神秘的某种关联,并最终为谢家的晚年生活添上了温暖的一笔。小说围绕计生、失独和养老主题,人物刻画丰满,故事跌宕起伏,主题思想深刻,反映了作者对于农民阶层和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小说。
  • 缘分是擦肩而过

    缘分是擦肩而过

    从小热爱芭蕾的萧楚兮一直想要进入世界上赫赫有名的bat芭蕾学院,师傅的再三阻拦,双胞胎姐姐夏薇的出现,男友江亦辰的也渐渐疏远她,让楚兮的生活从此改变,bat芭蕾学院和萧楚兮有着种种不可告人的秘密。。。。
  • 控制

    控制

    主人公马克为了母亲替公司做伪证,遭神秘人要挟,被迫去银行盗巨款。而银行经理竟是马克的初恋情人,取钱后两人旧情复燃。之后神秘人继续控制着马克,而马克发誓摆脱控制,揭穿他的真面目。可惜报仇不成,反将自己推向生死边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