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共62章)
↓↓
第1章 总序(1)
第2章 总序(2)
第3章 互联网络成为大众传媒的社会环境(1)
第4章 互联网络成为大众传媒的社会环境(2)
第5章 媒介竞争中电视传播观念的转变
第6章 网络空间的民主与自由(1)
第7章 网络空间的民主与自由(2)
第8章 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的研究:描述与分析
第9章 伦理的追问与学理的批评(1)
第10章 伦理的追问与学理的批评(2)
第11章 伦理的追问与学理的批评(3)
第12章 影像:传播悖论(1)
第13章 影像:传播悖论(2)
第14章 受众行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1)
第15章 受众行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2)
第16章 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1)
第17章 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2)
第18章 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3)
第19章 涵化研究的两个十年(1)
第20章 涵化研究的两个十年(2)
第21章 涵化研究的两个十年(3)
第22章 涵化研究的两个十年(4)
第23章 涵化研究的两个十年(5)
第24章 涵化研究的两个十年(6)
第25章 涵化研究的两个十年(7)
第26章 涵化研究的两个十年(8)
第27章 电视节目“多维组合”分类法及其编码设计(1)
第28章 电视节目“多维组合”分类法及其编码设计(2)
第29章 全球电信危机和产业重组的困境(1)
第30章 全球电信危机和产业重组的困境(2)
第31章 行为变量对议程设置敏感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32章 当前中国传媒业发展客观趋势解读(1)
第33章 当前中国传媒业发展客观趋势解读(2)
第34章 当前中国传媒业发展客观趋势解读(3)
第35章 人的终结与传播学的终结(1)
第36章 人的终结与传播学的终结(2)
第37章 人的终结与传播学的终结(3)
第38章 “超媒体”还是媒体吗?(1)
第39章 “超媒体”还是媒体吗?(2)
第40章 跨文化传播与未成年人成长(1)
第41章 跨文化传播与未成年人成长(2)
第42章 社会意识的表皮与深层(1)
第43章 社会意识的表皮与深层(2)
第44章 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1)
第45章 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2)
第46章 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3)
第47章 大集市模式的博客传播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1)
第48章 大集市模式的博客传播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2)
第49章 大集市模式的博客传播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3)
第50章 新闻学与传播学学者、学术机构和地区学术影响研究报告(2000-2004)(1)
第51章 新闻学与传播学学者、学术机构和地区学术影响研究报告(2000-2004)(2)
第52章 媒介恐慌论与媒介恐怖论的兴起、演变及理性抉择(1)
第53章 媒介恐慌论与媒介恐怖论的兴起、演变及理性抉择(2)
第54章 论新兴媒体时代的公共传播(1)
第55章 论新兴媒体时代的公共传播(2)
第56章 从历史角度看新媒体对传统社会的解构(1)
第57章 从历史角度看新媒体对传统社会的解构(2)
第58章 传播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
第59章 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表征:当代中国的移动电话(1)
第60章 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表征:当代中国的移动电话(2)
第61章 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表征:当代中国的移动电话(3)
第62章 后记
同类推荐
伦敦AB面:首次展示真正的英伦贵族范儿
《伦敦AB面》不仅仅是一部旅游书,它还是一部关于英伦文化的“大观园”。《三联生活周刊》《ELLE世界时装之苑》《南方人物周刊》资深主笔王星、李孟苏、黄景路、王年华娓娓讲述你所不知的英伦故事。全书总体上分为两部分:A面,上流贵族阶层;B面,市井伦敦。内容共四章,分别从贵族和平民两方面讲述故老伦敦的过去、现在还有将来。包括英国皇室的渊源、贵族生活、贵族运动、新旧贵族之间的微妙关系及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市井街区的历史文化和现状等,为读者呈现出与传统认知完全不同的更为亲民的英国皇室、贵族及与之和谐共存的传统却不保守、轻松、自由与日趋繁华的市井生活,并由内而外解读了伦敦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即:上流与市井泾渭分明,有阶层没斗争;对王室真心敬爱,有君主无专制。此外,《伦敦AB面》收入了大量真实、有价值的一手照片,囊括了大量珍贵素材,包括珍贵的白金汉宫全景图、英国王室成员的日常照片以及众多伦敦实景唯美照片,极大地增强了该书的审美和可读性。家庭中世代间的照顾
本书着重研究老人在高龄时与家中隔代人之间的关系:照顾关系模型和家庭的变化。本书告诉我们:最新教育科学研究表明,世代间的关怀和照顾是通过对个人培养的过程来探索家庭的意义,在亲近与疏远,责任与放任,传统与革新间徘徊。办公室文秘写作一本通
本书立足于现实,从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礼仪文书、司法文书、财经文书、商务文书、宣传文书、科技文书等八个方面,对各种写作文体进行了新的梳理与阐释,并注意案例与理论的结合,为文秘工作者与公务人员量身打造了经典的办公室写作范本。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