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49000000009

第9章 伦理的追问与学理的批评(1)

——对西方电视批评理论的一种解读

■时统宇

电视对社会注意力资源的大肆掠夺,特别是电视的商业化和庸俗化倾向,使得电视批评成为电视研究中的一门显学。从表象上看,在印刷媒体日常对电视收视热点的新闻批评中,在大大小小的电视研讨会之后,我们总想静下心来研读一下电视批评的书面文本,以便在“武器的批判”时获得“批判的武器”。电视是典型的舶来品,于是,我们自然不能不注意到西方电视批评理论这一重要的思想资源。因此,我们的注意力便逐渐聚焦于这样两点上——伦理的追问和学理的批评。

一、“文化的颠覆者”——对电视的伦理追问

将电视称为“颠覆性传媒”的是大名鼎鼎的美国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他在《力量转移》一书中的第27章的标题就是“颠覆性的传播媒介”。托夫勒认为:“在全世界各地,人们在利用新的传播媒介或使用老传媒的新方法来对国家的权力提出挑战—有时是推翻这种权力。”托夫勒在这里说的“新的传播媒介或使用老传媒的新方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指的就是电视,因为他详细地描述了电视在东欧剧变、马科斯倒台等重大社会变革和政权交替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将电视视为“颠覆性传媒”,正是托夫勒在研究分析了80年代以来世界上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后得出的结论。

“文化的颠覆者”是美国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布热津斯基给美国的影视制造厂家下的结论性的断语。他指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好莱坞影片和电视制作厂家已成了文化的颠覆者,正是他们——毫无顾忌地利用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所提供的保护——一直不断地传播自我毁灭的社会伦理。”相比较而言,如果说托夫勒提出电视是“颠覆性传媒”,以此来表明一个学者的“政治热情”,那么布热津斯基对电视的文化角色的评定,则更显示了一个政治家的“学术情结”。

曾经担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的布热津斯基,在充分注意到电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同时,对电视的批评可谓入木三分。布热津斯基对电视的批判的深刻和尖锐,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是十分少见的。一方面,他对电视影响的正面评价可以达到很高的程度:“随着全世界观众越来越多地盯着电视机屏幕,不论是在强迫的宗教正统观念的时代,还是在极权主义灌输教育的最高潮,都无法与电视对观众所施加的文化和哲学上的影响相提并论。”另一方面,布氏在列举20个美国需要兴利除弊的基本难题时指出:“通过视觉媒体大规模地传播道德败坏的世风——作为吸引观众的手段,以娱乐为幌子,事实上宣扬性和暴力以及实际上是传播瞬时的自我满足。”布热津斯基认为:西方的电视逐步地越来越成为感官的、性的和轰动性的,电视在破坏代代继承的传统和价值观念方面起了特别大的作用。电视的娱乐节目——甚至新闻节目——都拼命渲染现实,使之产生脱离道德支柱的有新奇感的刺激,同时把物质或性欲的自我满足描绘成正当的,甚至是值得赞扬的行为。电视对美国价值观念形成所起的特别消极的作用,它迎合最低级的尽人皆知的本能。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价值观念一再表明,它完全有理由可被称之为道德败坏和文化堕落。在这方面,电视尤其是罪魁祸首。布热津斯基这种对电视的激愤之情,并没有影响到他曾作为美国政府的高级谋士的“预警”职责,在他看来,“丰饶中的纵欲无度”是西方国家面临的历史性危险,在西方社会里,物质享受上的纵欲无度越来越主宰和界定着个人生存的内容和目标。因而,对这个问题表示认真的和正当的关注是不无道理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布热津斯基提出的“丰饶中的纵欲无度”,堪称所谓追问“现代性”的一个著名命题。它与马尔库塞提出的“虚假需要”等命题一样,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贪婪和欲望的无限扩张,不仅塑造了独断的主体,而且也塑造了工具和手段意义上的客体。布热津斯基得出的这一结论是十分耐人寻味的:一个以自我满足为行事准则的社会也会成为一个不再有任何道德判断标准的社会。人人都认为有权利得到他所要的东西,不论他应不应得到。这样一来,道德判断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了。这种道德真空状态界定了精神空虚概念的基本定义——一种看来越来越扩散到所谓西方文明的大部分领域的空虚之感。

电视是20世纪对人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伟大发明之一,从文化发展的意义上说,电视传播是文化传播的革命性变革,电视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当。

今其他任何文化形态,电视成为改造社会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力量。然而,电视对文化的影响并非只有积极作用,许多有识之士早就指出了收视率、销售量等市场营销术引入“电视文化生产”,其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异化。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消费文化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精英文化的巨大冲击,“物质丰裕,精神痛苦”这种“病态社会”中人们被异化了的生活也通过电视表现出来。因此,研究电视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批判精神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检索电视批评的理论线索时,我们发现,在对电视乃至对大众文化的声讨声中,理论源于土生土长的本土话语并不多,更多的是来自西方现当代文化批判理论,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这一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特别是阿多诺、马尔库塞、弗罗姆等人的理论,更是时常被人用来引经据典。这是因为,法兰克福学派标榜社会批判理论,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有趣的是,这一学派的不少代表人物就生活在电视大发展的年代,他们的观点明显带有对包括电视在内的现代传媒的批判色彩。比如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这部著作中就特别指出,科学技术越发展,当代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就越具有控制性。社会可以借助各种媒介和舆论工具——无线电、电影、电视、报刊、广告等加强对人们心理的控制和操纵,使人最终丧失那种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内在的自由”。

如果说,法兰克福学派对电视的批判还显得吞吞吐吐的话,那么当西方社会思想发展到了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时,对电视的批判已经变得相当尖锐。在他于1978年出版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这部对中西方产生了广泛影响的著作中,贝尔尖锐地指出:“传播媒介的任务就是要为大众提供新的形象,颠覆老的习俗,大肆宣扬畸变和离奇行为,以促使别人群起模仿。传统因而日显呆板滞重,正统机制如家庭和教会都被迫处于守势,拼命掩饰自己的无能为力。”“整个视觉文化因为比印刷更能迎合文化大众所具有的现代主义的冲动,它本身从文化意义上说就枯竭得更快。”他用“滥情”、“假冒”、“虚假”等词来形容电视传播,除了一个文化学者的精英意识之外,也表明了人文主义学者视野中对电视的基本判定——没文化。

在梳理西方电视批评理论中的伦理的追问这条线索时,我们注意到了这样一种现象,这就是对电视进行了尖锐批评的非传播学家们,在涉及电视的问题时总是表现出一种“宏大叙事”的特点,亦即将电视传播中的问题置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的严重缺陷的抨击之中,这种开阔的视野较之单纯的大众传播学层面的电视批评显然要深刻得多,敏锐得多。而且,这种来自非传播学、非电视学的话语,由于是在全面探讨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经济、社会组织结构的命运以及出路问题时表达的,所以,其直白叙述的特点较之学理的分析更容易有阅读的顺畅感并产生直接的联想。在这方面,美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瑟罗在《资本主义的未来》一书中对电视的负面影响的分析,具有代表性。

瑟罗在阐述世界经济变化的内在动因时,提出了“五大板块运动”的观点,并将电视的影响置于“人工智能产业时代”这一板块,表达了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对电视的影响和作用的深刻洞察:“人类的文化和人类的价值观有史以来第一次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电子媒介所左右。人类社会几乎彻底地让商业市场来决定他们的价值观和模仿的榜样,这是前所未有的。无论从深度(看电视花去的时间)还是广度(看电视的人口比例)上说,电视创造的文化渗透力也是前所未有的。”问题是更严重的程度在于:“电子媒介正在改变我们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反过来将会改变我们社会的性质。”瑟罗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媒体世界里,除了警察和贩毒者外,谁都吃不开。电视世界是一个不事生产只讲消费的世界。过去什么都不必做就能有今天的消费,今天什么都不必做就能保证明天的消费。根本没有什么为了将来的投资。”只要我们看一看屏幕上常见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腰缠万贯、佳丽云集,再将真实的社会与屏幕上的人物生活作一个简单的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个屏幕为人们虚拟了一个多么虚幻的空间。正像这位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缺陷进行了猛烈抨击的瑟罗指出的那样:“如今,最经常被邀请来你家的邻居并不是你真正的邻居。电视上的家庭比真实的一般美国家庭大约要富裕4倍,这就误导了许多真实的美国家庭,给他们留下一个夸大了的概念,好像一般美国家庭真有多富裕。把自己的家庭和这种虚构的家庭相比,结果大家都有一种丧气的感觉。”“4倍”这一数字足以使人获得一种简单的清醒,4倍放在中国会是几倍呢?相信一切智力正常的人都会作出自己的正确判断。

或许我们会对这些道德范畴的伦理追问产生情绪化的印象,但只要将这些对电视的批评置于一个更广阔、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与框架中来做完整解读,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些大师级人物的良苦用心——认清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形成向未来投资的共识,表达他们对时代性和体制性问题的真知灼见。因此,这些对电视的伦理追问,其着眼点仍不失为探讨电视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问题。

二、“形象就是商品”——对电视的学理批评

我们认为,西方电视的批评理论中,学理的批评这条线索比伦理的追问更为深刻之处就在于:后者只是着眼于电视“有什么”、“干什么”,而前者则进一步研讨了电视“是什么”。如果说这也是一种追问,那么这种追问就更接近了问题的要害和实质。在这里,理查德·戴恩斯特提出的“电视,我们时代的机器”的论点颇为引人注目。

戴氏认为:“如果电视仅仅被理解为一种商品或宣传喇叭,如果它在当代资本中的地位能被孤立在一个特殊的消费领域(一个甚至包括享乐在内一切都有可能的领域),那么,它就几乎不值得被叫做机器,也几乎不值得被推崇到偶像物和时代精神载体的地位。但由于我们现在所处的地位更有利于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机器包括价值可以转型的任何转换点,那么也就更容易认识到下列事实:即电视形象本身总是过程中的价值,而不是新异漂亮的二手图画,这种与其他形式的资本的绝对近似,表明电视的特定价值形式在当前是极为重要和必需的。”戴恩斯特将可能受操纵的经济用“机器”和“形象”这两个概念加以规范,其中使用了许多马克思当年在《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论点。尽管这篇题为《形象/机器/形象:电视理论中的马克思与隐喻》的行文有些艰涩,但其中的一些基本观点还是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他提出:“电视与资本的关系促成了从微观模仿到宏观社会总括在内的许许多多比喻活动。在电视的视觉关联中,政治经济与文化即刻并永远借助彼此而传播。”“无论电视经历了怎样的形式变革,它的基本经济使命在于将物质形象通过新的流通框架转换为价值单位。”“首先,电视按照马克思式的基本论述而运作,在已被定为价值的时间量中充当转换点,在形象的时间和观看的时间之间(总是不能完美地)进行转换,由此而进一步促进生产和流通。第二,电视出现在某一特定历史时刻,借助形象媒体将日常生活和文化作为‘自由’时间而纳入资本的机体内。”当今法国社会学大家布迪厄提出著名的概念——“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是与他社会学理论中的其他许多概念,尤其是“场域”(field)概念紧密关联的。他认为,“场域”并非指的是物理空间,也不同于一般所说的领域,而是特指社会空间,是“诸多力量较量之场所”,是一个充满了斗争的场所。在场拥有不同资本与力量的人在那里争权夺利。布迪厄还有两个重要概念是“地位”(position)和“行动者”(agent)。每个人在场域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各种地位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场域的结构。场域内之所以充满争斗,就是因为处于场域中的人都为认为,地位是由一个人所掌握的资本数量及强度决定的,而资本的数量则取决于特定社会中资本的分配方式。所以,地位之争实际上就是资本斗争。布迪厄把场域中卷入地位、资本之争的人称为行动者,他甚至认为,一个人只有进入了场域之后才成其为社会意义上的人。

行动者由其拥有资本而获得其在场域和社会空间中的地位,所以地位之争实际不过就是资本之争(拥有量及相对值)。

同类推荐
  • 城市老龄社会政策的演进及挑战

    城市老龄社会政策的演进及挑战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城市老龄社会政策日益引人关注。《城市老龄社会政策的演进及挑战》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迁为线索,梳理了在老龄化程度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老龄政策的演变历程,进而分析现行老龄社会政策的创新点及局限性,展望高度老龄化社会来临时城市老龄社会政策的发展趋势。
  • 电视与未成年人心理

    电视与未成年人心理

    本书从传播心理视角出发,结合大众传播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相关理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与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电视接触特点及使用模式:在现实收视情境中,通过质的研究方法获取数据,考察中国电视节目与未成年人心理的应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进而提出传者素养提高与未成年人媒介教育两方面的改善策略。
  • 二十年目睹大学生之怪现状

    二十年目睹大学生之怪现状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韩寒的《青春》对社会发出沉痛的叩问。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否真的病入膏肓?经过四年的大学教育,年轻人的出路在哪里?让我们将目光投向20年前的大学生们,在历史演变中反思自己。时代在召唤赋予思考的年轻人。
  • 传媒治理论:社会风险治理视角下的传媒功能研究

    传媒治理论:社会风险治理视角下的传媒功能研究

    本书借鉴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的相关知识,从传媒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即传媒治理与治理传媒角度,特别是就传媒如何参与社会治理进行了具体探讨。本书包括社会风险语境概说、传媒参与社会风险治理的可行性、传媒参与社会风险治理、传媒与其他社会治理主体、治理传媒五个部分内容,并联系中国媒介现实列举了大量报道个案以及详细的案例分析。
  • 童兵自选集

    童兵自选集

    新闻传播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众多门类中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中国,新闻学的研究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传播学引起关注和广泛研究,也有近三十年的历史。由于新闻传播学者们的努力,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已经由被某些业界人士妄自菲薄的“无学”,变成了“显学”。在国家颁布的学科目录中,从无到有,由附属在中国语言文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变成了独立门户的一级学科。
热门推荐
  • 天才荣光

    天才荣光

    他,人们习惯叫他天才。但他自己常说:“我不是天才,我只是比别人看的书多许多罢了。”他喜欢读书,并且能够很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举一反三。在他身上能够很好的诠释知道就是力量。他是富豪中的富豪,偶像中的偶像,明星中的明星,主宰中的主宰。拥有丰富知识的他从来没有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相反,他不喜欢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在不经意间改头换面,去做普通人。国家把责任丢给他,人民把焦点投向他。于是,他的事迹一次次的暴露在世人眼前:奥赛大满贯,经典金融战役,最热门的网络小说,奥斯卡的常客……他还有许多兼职:大学教授,国家金融顾问,美女收藏家……寻找爱情,一次次的受伤,总是找不到真爱。究其原因,他太闪了!!
  • 朕的皇后是穿越奇葩

    朕的皇后是穿越奇葩

    “皇上,您说什么?”某女胆大包天的趴着皇上的寝宫假装听不见。“给朕起来!”“哟,给朕起来!”某女不知死活学着皇上说话。“信不信朕让你脑袋分家?”某皇帝不再生气皇上一副邪魅的表情和语气。
  • 金融史其实很有趣

    金融史其实很有趣

    从原始社会的货贝到信用卡、从金融的创新者到恐龙般大而无情的财阀大亨、从郁金香陷阱到次贷危机……本书以“钱” “人” “事”为主线,将缤纷的金融事件分门别类,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揭开金融学的神秘面纱。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金融学的魅力。
  • 都市小电工

    都市小电工

    马峰是快要破产的棉纺厂的子弟,化工大学毕业后,无奈的面对事实找了个不对口的电工工作。在工作中不小心被多次电到,但他也由此因祸得福……
  • 超级小山神

    超级小山神

    二货青年,获得山神传承,开启一段欢乐生活。吃吃喝喝,玩玩闹闹,养几只萌宠,开一座荒山,瓜果蔬菜堆满粮仓,蓝宝石蜂蜜、黄金蟠桃、水晶南瓜,彩虹玫瑰,白金松露,应有尽有。
  • 总裁追妻:一场复仇之恋

    总裁追妻:一场复仇之恋

    她木然的坐着,望着眼前放大的黑白照,泪水不自觉划过精致的脸庞,“扑通”她跪在冰冷的地上,抚摸着他帅气的脸,喃喃:“是我不好,是我害了你,他让你受到的痛苦,我必加倍奉还!”她靠在他坚实的胸膛,仿佛一切都没有变……皇甫昊岚,你杀了我最爱的人,来日,我也必定让你尝到这生不如死的滋味!窗帘后面,一个俊美无比的男人,默默地看着她,脸上再无多余的神情。呓儿,等一切都看透,我希望你陪我看细水长流……
  • exo爱等于等于我恨你

    exo爱等于等于我恨你

    最可笑的事情就是你喜欢他的时候他不喜欢你,当你不打算喜欢他的时候他又回过头来说他心里有你,呵呵,真逗啊。我努力想要遏制悲伤可它却顺着血液倒灌入我的心脏
  • 男色撩人:邪王宠妻成瘾

    男色撩人:邪王宠妻成瘾

    被关在加州监狱五年,承受着非人的实验和折磨,在一次实验中穿越到了丞相府最受宠的嫡女身上,五年的非人实验磨去了她所有的情绪和感情,丞相的万千宠爱,未婚夫的溺爱和宠溺,她都不为所动,直到遇见了那个世间最尊贵也最无耻的男子。她面无表情的望着跟在身后潋滟风华的男子,眸光闪了闪,最终开口道:“你跟着我想要做什么?”他轻笑,笑的颠倒众生,几步走上前,揽住了她消瘦的肩,无赖道:“睡都睡了,家产在你那,不跟着你,我跟着谁。”她默默的从摩尼戒中翻找他的家产,才发现除去日月双镰和月影之外,里面的全部东西都是他的,默默的看了他一眼,又淡定的将东西塞了回去。
  • 我的大明星女友

    我的大明星女友

    新书《我是大天王》已发,求关注。下边车位有直通车。影坛新星昙花一现,得罪高层导致雪藏。学艺学礼,修身修德,重新归来的李胜阴差阳错的成了一个临时女演员的经纪人。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终会走,一个个美女在李胜的身边走过,会发生怎样的暧昧和纠葛。对于娱乐圈的愤怒和无力,李胜终于觉悟,奋起直追,拍电影出唱片,重临影帝,势要掌控娱乐圈,打造自己的娱乐帝国。
  • 神瀑下的祷告

    神瀑下的祷告

    故事是一段在高原神瀑下几个来自高度发达城市的男孩子男孩和一个土生土长的藏族女孩相识,又在大学校园中相遇,同样在F1定向越野协会斗智斗勇相爱相杀,关于梦想关于爱情关于友情的那些美好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