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49200000012

第12章 《百年中国》:历史现场的还原

■李继锋

2000年是一个特殊的时间坐标。媒体中见得最多的字眼,莫过于“千禧年”“世纪”“百年”“回眸”“展望”之类了。字里行间,有的怀旧,有的伤感,有的像是在大盘点、大清算。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回眸中,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大型文献纪录片《百年中国》长达1800分钟,堪称重中之重,它的影响力自是不言而喻的。1999年1月底,隆冬时节,在紧挨央视的梅地亚中心,应邀参与《百年中国》策划与撰稿的我,首次见到了总编导陈晓卿、总撰稿肖同庆,他们很年轻,梳理百年沧桑史的激情很快将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用纪录片回忆20世纪中国一百年的历史,无疑是一项气魄宏大的策划。不过,要准确阐述20世纪,尤其是中国人度过的这个百年,决非易事。作为一个职业的历史研究者,我常常惊奇于这段国史的高深莫测。外敌入侵带来了整个民族的难堪屈辱,残酷的战争、漫长的革命和无休止的变革引发持续的动荡,使这个世纪波澜壮阔,变化诡异,极少从容与宁静。这是一个愤怒的世纪,一个仇恨的世纪,一个不断改变游戏规则的世纪,一个革命与反革命能够迅速改变角色的世纪,一个新旧交替生生不息的世纪,在这样的世纪里,历史能够公正客观地表现吗?即使某些私人著述的历史书可以,通过国家电视台,面向大众的纪录片是否可行?总编导陈晓卿有一个想法对我触动很大,在他撰写的《影像中的二十世纪》一文中有这样两段话:”1989年,美国史专家怀特在《美国历史评论》上发表文章,提议创立‘影视史学’(Historiophygra),试图让历史借助现代传媒重新走向民众,进而达到振兴历史学的目的。前不久,杨天石先生再次呼吁建立中国的‘影像历史学’,对电视界和史学界,这无疑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用乌云象征苦难,不再用朝阳比喻新生,而是用真正直白的影像资料去叙事,用更理性的思考去说史,也许,这一天才是中国‘影像历史学’的诞生之日吧。”《百年中国》摄制组就是依据这一思路继续着这一富有意义的尝试。也许这就是他们邀我加入摄制组的原因,其实,他们知道我对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一窍不通。逼近历史真实,再用纪录片的特有形式与技巧予以恰到好处地表现,这应该是《百年中国》主创者的最大追求。

像历史研究一样,真实客观对历史文献纪录片也是立足之本。镜头里的真相是朴素的,但它却能够震撼观众的心灵,使他们能穿透思维、语言的迷雾,直达赤裸裸的真实。而在一个重视宣传、说教过了头的环境里,总是忘却了真实的力量。为了求真,撰稿、编导们就必须直面众多敏感而棘手的历史关隘。以第一集《风雨世纪初》为例,它阐述1900年到1901年初的历史。这一集涉及到了如何表现义和团的问题。对义和团的争论从它出现之日就开始了,清王朝内部就分裂成主剿、主抚两派,当时的革命党人极少同情义和团。这种分歧一直延续到现在,或褒,或贬,历史学界依旧壁垒森严。但编导没有回避这一难题。在评价义和团拉开20世纪反帝序幕的同时,也如实表现了义和团民的愚昧。叙述了他们仇视与洋人有关的一切,攻打外国驻华使馆,及放火烧毁北京大栅栏商业街等事实。这种质朴的处理,催人深思。当然,要求在5分钟的篇幅内讲清义和团是勉为其难的。5分钟的解说词只有900字左右,要求900字讲得面面俱到,根本就不现实。接近历史的真实是《百年中国》的追求,但指望它完全展现中国百年的真实历史是不可能的。它只是以生动而真实的影像、简洁的解说,再现百年历史进程的概貌,引导公众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历史的真相。说到底,《百年中国》不是关上了历史之门,而是开启了历史之门,引领观众步入百年历史的现场。

《百年中国》是严肃的,它不想哗众取宠,也无意回避困难,它知道自己是在用镜头和解说词书写历史,书写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人群的百年生存经历,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也是一种艰巨的使命。但面对纷繁的百年,不论用何种手段来把握和表现它都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在长达数月的构思中,《百年中国》策划班子曾经尝试过两种方法,一种是纯粹的编年史,根据每一年内发生的重要事件确定集数,由刻板的时间之链联结起百年历史。另一种是纯粹以专题列集,诸如服饰、交通、金融、工业之类。但前者失之机械,而后者条块分割严重。在反复权衡与尝试后,在1999年5月终于确定了现在的列集标准。新的标准依照时间之流,参照历史自身发展的脉络来决定自己的叙述节奏。该行则行,该止则止,力争做到自然而从容,尽量与历史进程本身同步。时间本身就是历史最重要的因素,缺少时间的观念,具体的历史场景、历史人物的活动和历史事件的发生就成了不可理解的现象,也就没有了历史感,谈不上历史的真实。而《百年中国》试图尽力为观众展现一个浑然一体的百年历史进程,一个绵延不绝的历史之旅。

一部较完整的历史,不仅在时间上是完整的,在内容上也是完整的。百年中国的历史进程并非随机漫步的,它自有某种大趋势,具体表现为小农经济的崩溃、工业化城市的兴起、中外关系的频繁互动、大一统帝国的瓦解和新政体的建立等。但《百年中国》表现的不只是纯粹的学术意义上的现代化史,它努力构建一部立体、多层次的有血有肉的历史,有革命与战争,有科学文化教育,有经济发展,也有消费、体育和娱乐,并特别关注社会大转变过程中人们的命运和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共同记忆和当事者的特殊情感。这是一部属于大众的历史。当我们用远大的、整体的眼光重新审视以往的历史,许多被我们忽视的历史现象进入了视野。而没有这些现象的加入,历史的链条就被人为地断裂开来。清末的“新政”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奠基时代;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是共和民主政治在中国的初次尝试;一战前后的经济发展是中国私人资本发展的黄金时代;国民党首先建立的以党治国政体……所有这些史实以前或者被视而不见,或者被轻描淡写,但在《百年中国》中,它们赢得了应有的一席之地。

历史是客观的,但对它的认识、理解和描述却是主观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各有所好。而所好不同,撷取的方式,叙述的手段自然迥异。我的感觉是,《百年中国》的编导们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放弃了对百年历史匆忙作结论、下断语的冲动,也无意沉湎于抽象概念的迷宫中来图解历史。他们发现的不仅是真实的历史,而且是有震撼力、感性的历史。在拍摄之初,陈晓卿总编导对分集编导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1.最新发现的揭秘史料,此史料应得到学界公认。

2.极具震撼的历史镜头,应该是观众从未见到的部分。

3.重大事件的当事者言。此人的历史证言也应为观众所未闻。

4.观察历史的独特视角,在当前史学体系许可的范围重新审视历史,寻找历史中有意义的巧合及诸多戏剧性因素作为结构语言的初始动机。同时,他也强调,《百年中国》应该不同于同类的其他节目,编导的个性发挥和独立思考均应得到鼓励。

为了再现历史的场景,编导们辛苦地寻觅遗迹,捕捉一个个镜头,他们寻找尘封已久的诏书、诰令、文件、档案、图书、报纸、契约、广告等,让它们为历史作证。就像总撰稿肖同庆一再强调的,我们要通过捕捉一个个鲜活生动,足以照亮岁月的历史细节,使观众体验感悟一部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历史。《百年中国》还注意人物的塑造:悲情的光绪皇帝、敢为天下先的孙中山、为民主而死的宋教仁、思想锐利的陈独秀、恂恂儒者的蔡元培、农民大王彭湃、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他们的复活也是历史的复活,历史不再是历史,而融进了我们现实的人生与社会。面对慈禧太后、李鸿章、袁世凯、蒋介石等传统上的反派人物,《百年中国》也无意脸谱化的丑化,而是将他们的行为与时代环境结合起来。对主持签订《辛丑条约》的李鸿章,片中没有一味追究他个人的责任,而是从李鸿章洋务事业的叙述中,提示观众应该注意导致1900年大悲剧的苍凉背景。一个民族将一场灾难完全归罪于最后奉命签字画押的人是不可取的。值得一提的是,长达1800分钟的《百年中国》在解说词的风格上也是相当统一的,在这一点上,总撰稿肖同庆的努力恐怕功不可没,配以赵忠祥富有魅力的声音,整个片子的解说发散出的韵味是悠远而典雅的。政权的更迭不再突兀,人物的命运不再突兀,社会的发展有脉络可寻。不夸张地说,《百年中国》给20世纪的中国留下了相对完整的影像资料。仅从这一点,纪录片《百年中国》已经完成了它的初衷。而在2000年的史学界,在百年历史的回顾方面并没有影响巨大的著述,也许历史界在与电视界的合作中可以得到许多的启发,对目前普遍存在的重分析而轻描述;重文字史料,而不重视其他口述、实物、照片、影像等史料;重资料罗列,而不重视表述技巧的误区应该有所警觉了。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录片《百年中国》在史学方面的价值就会不断显现出来,毕竟很难再有机遇重做这么浩大的工程了。同样,我也希望“影视史学”在中国会有乐观的前景。我想,这是所有从事历史研究的人都愿意看到的吧。

同类推荐
  • 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

    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我国的著名学者,而且是大翻译家。他精通多种外语,译著丰富,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很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精选了季羡林先生谈翻译的文章,生动有趣,活泼精炼,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学习外文和从事翻译工作的读者有所帮助。
  • 什么样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

    什么样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

    本书收录了《什么样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改革开放30年与城市发展的战略转型》、《中国城市正进入品牌价值时代》、《五大趋势预示中国城市新价值》、《生活质量是检验城市价值的唯一标准》等文章。
  • 我的清华人文课笔记

    我的清华人文课笔记

    梁金豹编著的《我的清华人文课笔记》是大师随笔之一,《我的清华人文课笔记》从极具时代感和现实性的热点问题入手,将那些具有鲜明人文精神的典型性范文归纳为不同主题进行专题式探讨、训练。打破古今中外的知识壁垒,打通文、史、哲的知识链接体系,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和开放的认知空间,提升综合人文素质,也能更加适应当代大学生情感世界和人格塑造的需要。
  • 向魏书生学什么

    向魏书生学什么

    向魏书生学什么向扛起民主教育的大旗,教书必须育人,培养学生做心灵的、王人,促进学生自育自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管理班集体,探索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改变自我,超越自我。他先后在全国各地作了1100多场报告,讲了900多节公开课。马来西亚文报纸称他为:穿西装孔子,他就是魏书生。为师当学魏书生,从教当学魏书生;这是对当代名师魏书生一生忠于教育事业的赞美。
  • 西柏坡精神永放光芒

    西柏坡精神永放光芒

    西柏坡位于革命老区平山县西北,距华北战略要地石家庄90公里。西柏坡背靠太行山、面对大平原,能攻能守、进退有路,具有独特的地利优势。更重要的是,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是革命老区,有牢固的群众基础。早在1931年,这里就建立了共产党支部,到1937年,平山县的党员近2万人,同时,该县组建了2000人的“平山抗日团”,被毛主席誉为“王者之师”。此外,平山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产丰富。这正是党中央由延安迁往西柏坡的主要原因。
热门推荐
  • 萌宝来袭:爹地,你好坏

    萌宝来袭:爹地,你好坏

    一次留学,天降萌宝,鬼知道发生了什么?他身负多重身份,扑朔迷离,集颜值、才华和权势于一身,人人趋之若鹜。补办婚礼上,牧师让双方用一个词来形容对方在彼此心里的印象。杜希夏:能干。凌皓辰:我的。婚后生活,他将她捧在手心,宠到心尖。多年后,萌宝再次来袭,却指着鼻子命令他。“爹地!放开我妈咪,你睡地板我睡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寂静深处有人家

    寂静深处有人家

    彼时,袁飞飞不过是个稚龄小童,为了养父身后事,便将自己“卖”给铁匠张平。当时袁飞飞想,她家老爷,除了不会说话之外,倒是个顶顶好的好人。时光荏苒,稚龄小童长成了豆蔻少女,却是个任性大胆的姑娘。张平对着袁飞飞犯了难,他家的小丫头,好像对他有了“非分之想”,任他左想右想都想不到,这个姑娘居然会胆大到把自己“嫁给”他,更是在洞房花烛之后,悄然消失。从那时起,张平能做的事就是守着寂静深院,等她归来。
  • 吾便是道

    吾便是道

    正道也,歪道也,不为道也,吾才为道也。天下如画也如化,吾便为画者。一怒屠尽天下生灵,一喜可主天下安泰。
  • 中华神拳

    中华神拳

    一个土生土长的渔民子弟,一个饱受欺凌的乖学生。在一次被小混混欺凌的过程中,得到一名拳手的帮助,从此踏上了一条强者之路。本书的主线是一名拳王从饱受欺凌成长为职业拳手的故事。
  • 剑武尊

    剑武尊

    拥有世间独一无二的吞噬域,却惨遭宗门遗弃。莫欺少年穷,此仇我林夕尘将来必报。自此林夕尘踏上了变强的道路,悟儒道,斩魔根,得梦道种子。争雄圣院,踏天下诸骄....然而,正当林夕尘行走在强者的道路上时一场天大的阴谋逐渐浮现。万年前圣人,十万年前的不死人,纷纷显现,欺天棋局进入最后阶段....
  • 三侠五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三侠五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三侠五义》,作者清代石玉昆,是古典长篇侠义公案小说经典之作;是中国第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武侠小说,堪称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是侠义派小说的代表之作。由于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的故事对中国近代评书曲艺、武侠小说乃至文学艺术影响深远。
  • 逼嫁:只婚不爱

    逼嫁:只婚不爱

    四年前,她是声名狼藉的纪家大小姐,传闻她逼死了自己母亲,锒铛入狱。四年后,她带着满腔仇恨再次回到纪家,抢了自己妹妹心仪之人。他,年轻权贵,为人低调,是整个洛城的最佳女婿之选。当她与他相遇,第一次相遇两人都是火药味,第二次相遇,她勾着他的下巴说“我们结婚吧!”于是第三次见面,他们直奔民政局。婚后,他捏着她下巴道:你别忘了,你是我的人。
  • 湘西蛊事

    湘西蛊事

    赶尸、放蛊、辰州符乃湘西三大古谜,然而比之玄之又玄、秘之又秘的便是巫傩,原住民族中的生老、饮食、出入、婚嫁、祈福、传说、等等都与这两个字有关,身为湘西大巫傩仅剩的唯一传人,我想带你进入一个无法用科学解释的奇妙世界。
  • 寻找灭绝的精灵

    寻找灭绝的精灵

    这颗星球在以前的时候可谓是祥和安宁的,但是一次大战以后,这颗美丽的星球就变得残酷不堪,许多精灵相继离开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母星。
  • 浮华生梦:神幽三月

    浮华生梦:神幽三月

    神幽谷中,一座小竹屋,里面住着一位爱收藏酒的女子。相传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能,将她传的神乎奇乎的。她喜欢周游世界,每年回一次三月。她一回,桃花便盛开,那时,便有人提着佳酿上神幽谷。或是求解,或是求事。而她,会以佳酿的等级来接事。随着客人们探索那尘封的往事,亦喜亦悲,亦圆满亦缺席。探知无数岁月里的尘埃,感受为数不多的真情。她的身边总会有一个孤傲的影子在守护着她,而她所筑的小屋亦有一人在等她归来......这样的温情会让她不想回忆过去的伤痛,然而,她却终究被血淋淋的揭开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