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49200000053

第53章 流淌的记忆

——评《再说长江》

■尹鸿

1983年,大型电视专题纪录片《话说长江》出现在中央电视台荧屏上。在当时那个全民奔向“四个现代化”的宏大背景下,这部充满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以及文化反思精神的电视作品,立即成了大众寄托现代化梦想的最好载体。“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电视片中的这一曲《长江之歌》几乎被当作了“中国之歌”,在各种公众场合、各种仪式场合、各种激情场合被反复颂唱并作为那个时代的音乐记忆之一流传至今。在当时“现代化中国”的伟大进程中,《话说长江》所创造的40%的收视率,绝不仅仅是一部电视节目的成就,而是中国人现代化梦想所创造的集体奇迹。正是在这部电视片中,作为中国的母亲河之一的“长江”,成为我们认识中国、热爱中国的一个人文地理符号,成为中国之龙从高原之巅奔向蓝色大海的改革开放的一个影像缩影。

23年过去了,今天的长江沿岸,高楼每天在拔地而起,城市在日益扩大,经济生活逐渐繁荣,河流变得越来越拥挤嘈杂。中国已经从当年那个绝对贫穷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相对富裕的,甚至在许多方面相当现代化的国家。当中央电视台推出《再说长江》大型纪录专题片,再次拍摄“长江”这一充满历史和文化象征的河流时,长江20年的变迁就必然地成为了中国20年变迁的一种影像记录,成为我们对于中国的流淌的记忆。

媒体报道说,自2004年开拍以来,《再说长江》摄制组用整整两年时间,跨越长江沿岸12个省市,用高清摄像机记录下55 000分钟长江的最新影像,并创造了中国电视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次实现了飞越长江的最大规模航摄;第一次使用高清动画、杜比技术、卫星遥感等高科技手段,对三峡大坝工程、青藏铁路、三峡百万移民、南水北调工程和重庆升为直辖市、上海浦东开发等6大工程做了全景式的记录,同时展现了长江源流的生命脉络,以及现代冰川、可可西里等壮丽风光等等。的确,这些都足以说明《再说长江》是中国电视史上迄今为止记录长江的最大的制作,也是对与长江有关的中国命运变化的一次最全景的记录。在这些方面,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制作水平的提高,《再说长江》也远远超过了当时的《话说长江》。但应该说,这些仅仅是一种制作成就,一种电视制作历史的成就,而《再说长江》的文化意义,绝不仅仅体现在这些方面,而更重要的是体现为它以“长江”为线,对当代中国20年变迁进行了一次新的文化记录。

20年,对于长江只是“弹指一挥间”,而对于当代中国、对于生活在这20年中的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却是一轮巨变。尽管我们现在因为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可能还很难准确地认识和反映出这一轮巨变,但是我们首先应该有勇气来记录这轮巨变或者巨变的表象,为我们经历的历史留下一幅草图。而《再说长江》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记录当代历史影像的责任和勇气。

这部33集的鸿篇巨制,像当年的《话说长江》一样,仍然采用了空间方式来结构全片,从“重上江源”直到“江海交汇的地方”,带领观众从长江源头走到了生生不息的长江的入海口。用制作者们的陈述来说,这部电视片,沿长江上、中、下游流向,提炼出统领全片的三大主题:上游——自然与人,中游——水利水患,下游——开放发展。作为一种人为的结构安排,尽管这种空间的移动已经不具备当年那种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文化象征意义,而更多的是一种人文地理游览的逻辑意义了,但是《再说长江》仍然在与20年前长江影像的参照对比中,通过长江沿岸的历史、人文、现实、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年间长江流域所发生的沧海桑田的变化。考古新发现、文化新面貌、经济新发展、人物新命运、环境新局面、江河新景观等,共同创造了人文与地理交融的新“长江文化”。

所以,“变”是《再说长江》的灵魂,是它对当年《话说长江》的延伸。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长江和长江沿岸的地理地貌的物质改变上,比如当年那虽层峦叠嶂却显得孤傲坚挺的朝天门码头今天已经变得高楼林立、灯红酒绿了;当年那幽静闲适的苏州如今已经是人头攒动的闹市;当年那在压抑中渴望爆发的上海如今已经变得像一个在繁华中挣扎的巨人了;还有长江沿线出现的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世界水利史上最大的移民三峡百万移民潮、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以及重庆成为直辖市和上海浦东的开发这些发生在我们这代人眼前的大事件,都被这部电视片作为时代变迁的象征记录下来了。

在电视片中,这些自然的、社会的变化,一方面是通过外在的现象来记录的,另一方面则更多的是通过那些形形色色的个人来呈现的。我们看到画面中的一位南京市民,在当年的《话说长江》的素材中,推着一辆自行车,车上载着他3岁的小儿子。而今天的他,儿女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私家汽车,过上了过去难以想象的“汽车”时代的生活;当年年仅11岁的李曦,曾经是新落成的重庆大桥上的第一个晨跑者,而23年后,34岁的他,再次被镜头在同一座桥上捕捉到;而三峡那一个个移民和移民家庭告别故土、走向新生活的故事,则更是让人感受到现代化的代价和牺牲……

电视片中说:“20年间的突变,已超出了重庆人想象力的极限。”长江“如同传统川剧一样,在令人不可思议的变速中表现出不同的脸来”。其实,这种像变脸一样的快速变化,可能也超过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想象。20年前,当我们还在为“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这样所谓的“老三转”而努力积蓄的时候,当我们几代人还挤在20平米的小房间生活的时候,当我们还把拥有“电视电话”当作遥远的梦想的时候,我们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到20年后的今天,我们城市里的普通工薪阶层,也可以有自己的一套100平米的住房,一辆自己的汽车,不仅家里有电话,而且还用上了手机、电脑。的确,“长江两岸,一种富有能量的生活正在来临。”从这个意义上说,《再说长江》所记录的这种变化,将为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

当然,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任何历史都是在给定的条件下被书写的历史。《再说长江》那种“正史”的立场,那种主旋律的基本定位,决定了它在历史记录中某些不得不有的选择和省略,某些不可避免的概念先验性的阐释。尽管这种叙述,由于其理性深度的局限,还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种记录的遗憾,但我们仍然可以说,《再说长江》完成了它可能完成的使命。它将宏大叙述与个人命运相结合,将历史发现与当代生活相结合,将影像再现与真实记录相结合,将社会表象与生活细节相结合,将主题呈现与现实观照相结合,加上大规模的航拍、精致的画面、多种动画模拟艺术手段的使用、与《话说长江》一脉相承而又推陈出新的音乐创作等等,都使这部大型专题纪录片成为近期电视作品中的又一部代表作。

也许,正是由于“再说”的出现,使我们意识到,“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不仅被“再说”,可能还会被“三说”、“四说”,“长江”以后就将作为中国的一个缩影,一个参照,一个框架被长久地记录下去。再过20年,再过40年,再过60年,“长江”将构成一幅我们无法想象的独特的中国历史画卷。将来,如果我们在过去的影像长江和未来的影像长江的双重参照下再来看待这部《再说长江》,其已经达到的成就和还存在的历史局限,可能都将更加清晰。《再说长江》,作为长江影像文化系列的重要的一环,作为当代中国的流淌的记忆,将被当代中国电视文化史所记载。

同类推荐
  • 体育新闻学

    体育新闻学

    《体育新闻学》阐述了体育新闻的发展历程、类型与特点、功能与作用,分析了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不同媒体开展体育报道的模式与特征,并总结了奥运会、世界杯、田径世锦赛、F1、NBA、四大网球公开赛、环法自行车赛等国际大型比赛报道的规律,从而使《体育新闻学》成为一本全面系统介绍体育新闻理论、指导体育新闻实践的专业必备教科书。
  • 教育报刊市场化的困境与突围

    教育报刊市场化的困境与突围

    本书以湖北教育报刊社为例,研究了我国大陆教育报刊市场化的问题。并全面地梳理了教育报刊市场化经营的有关研究成果,较为准确地描述了我国教育报刊市场化路线的发展历史。本选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亦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 罗山思踪(第一辑)

    罗山思踪(第一辑)

    本书以场记的形式记录温州大学近两年举办的学术沙龙内容。主题有:1.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性;2.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地方治理模式追寻;3.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温商的机遇与挑战;4.当代具象表现主义绘画漫谈;5.社会进步与体育发展;6.道德力与社会进步;7.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
  • 教师礼仪修养

    教师礼仪修养

    本书主要包括礼仪基础知识、教师仪容礼仪、教师仪态礼仪、教师服饰礼仪、教师的语言礼仪、教师教学教育礼仪、人际交往礼仪等内容。
  • 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与建设、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在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中,最突出的仍然是“三农”问题,而其中最为严重的又是农民问题。农民收入水平低下,不仅影响了广大农民生活的改善,而且越来越影响到国内有效需求的扩大,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农村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可以说,“三农”问题是我们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
热门推荐
  • 骨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骨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前中小学骨干教师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突出骨干教师的培训,既是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又是提高教师质量的长远之计。
  • 冷月武女:复仇之诗

    冷月武女:复仇之诗

    17年前,奈颐和城称王称霸居首第一的莫家遭神秘组织“黑风之诗”刺杀,莫家从此消亡......唯有被母亲藏起来的她幸而存活......“妈妈......爸爸......姐姐......呜呜呜呜”撕心裂肺的哭吼声,莫朽月颤抖着手伸向浑身是血的莫家人,猩红色的眼睛闪烁异样的光......“黑风之诗!!总有一天,你会为今天的一切......付出代价————”她拜师学武,隐姓埋名“加入”黑风之诗,只为报仇,只为让那些曾经欺辱,杀害她家人的混蛋——血债血还!!
  • 缥缈英雄传

    缥缈英雄传

    一个黑暗动荡的时代,一群充满热血的年轻人,一个神秘的传说,一次惊心动魄的冒险
  • 那些年正青春的我们

    那些年正青春的我们

    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每个人的青春里都会有欢笑,有痛苦,有遗憾。。。。。只希望N年以后的我们,想起这段经历还是嘴角上扬的。。。。。
  • 咋的,就死缠烂打

    咋的,就死缠烂打

    于薇在一次偶然机会下认识了投资商何汝穆、并被安排做他导游,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狂追。直到多年以后,于薇再回想起这一段往事,不禁跟儿女傲娇感慨得瑟,“知道么,作为一个女人,有时候不能太矜持了……看没看见,你们崇拜的老爹就是再腹黑再毒舌再优质,不还是被我给收服了?!”
  • 墓界修罗

    墓界修罗

    现代社会的弃儿,有着一双令人恐怖的红眸,有着不同与凡人的命运,被隐市的巨大家族所看重,他会面临着怎样的命运,修罗印记,妖异赤瞳,盗墓界的种种传说,四大梦幻之地,一次次不同寻常的经历,让我们走进他的世界。。。。。
  • 中国电影的起源

    中国电影的起源

    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电影的诞生,确实经历了欧洲国家中许多科学家、发明家,甚至模仿者的漫长的实验过程。他们对运动的光学幻觉进行了科学探索与实验。《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电影的起源》文字优美生动,语言简明通俗,适合大众阅读。
  • 专宠甜妻:神秘老公惹不得

    专宠甜妻:神秘老公惹不得

    乔夕从来都没有想过,有朝一日会给自家儿子的爹看病,还是泌尿病!“这么多年,有没有过雄性荷尔蒙苏醒的现象?”“五年前有过一个女人。”乔夕皱眉,苏醒过,就表明没问题。“去找那个女人。”权盛筵目光灼灼看着乔夕,“已经找到了。”五年前,是这个女人。五年后,还是这个女人。“乔夕,我权盛筵的身心,生生世世都只能接纳你,也唯有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宠妻无敌:妖孽老公从天降

    宠妻无敌:妖孽老公从天降

    她豪华婚礼上,一个酷似她的小女孩扑倒她脚下,大声呼唤她“妈妈”。一个俊美如神祗的男子忽然降临,嘴唇噙着邪魅笑容:“老婆,别闹了,我们回家吧……”她惊呆了!眼前的“女儿”和“丈夫”,她全然陌生。“我不是你老婆!我根本不认识你!”她惊慌否认。他掏出结婚证:“你看看这上面是不是你和我?”看着结婚证上的自己,她“石化”了……
  • 缘自故人笑

    缘自故人笑

    重生,如执子再弈,哪怕弈者相同,岂会下同一局棋?重生,如执子再弈,蓦然发现,这根本不只是两个人的棋局。前世她是惊才艳艳的将军,本以为良配的他,却亲手毁掉她的亲族。今生她誓要斩断前世情缘,好好守护自己的家,却发现他与她一般再度重生。那么今生,还有谁亦如他们一般?一子复一子,步步为营,当最后一子落下,一切尘埃落定,抬眸四顾。内心的安宁,缘自那故人的轻颦浅笑。———————————————————————————————————第一次写书,简介无力,其实,想要努力述说的不过是自己对于抉择、对于爱、对于温暖、对于信仰的理解。小小的一局棋,不知能否一一述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