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56200000009

第9章 视觉研究中的数字与电影:媒体整合时代的电影研究(3)

比较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模式在电影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美国很多大学都招收比较文学的研究生,从事电影与文学的比较研究。在中国大陆,大多数电影学者都具有从事文学研究的背景;相当一部分的电影学硕士或博士在做专业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研究的同时,非常关注旧媒体和新媒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电影、媒体以及研究电影和媒体的专门领域的发展与演变在对视觉研究发展的理解中的位置是什么?电影还值得它原来的和艺术史一样的地位吗?电影还在电影研究甚至视觉研究中保持中心地位吗?(我对此持保留意见)。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作为关于这个领域的思考模式不能够有效地解释定位学科研究对象群体和方法的动力所在,也不能是艺术史家凝视的目光成为该领域基础研究的一部分。像其它学科一样,视觉研究也有自己特有的关注对象。媒体整合的历史事实本身并不会交给我们理解影像并置现象及其它所带来的观看实践的意义的工具;它也不会赋予我们在视觉文化背景下绘制完整艺术谱系图以及把每种艺术媒介置于图谱中心的能力。情况表明,“视觉文化”的跨学科工程不再是以历史的模式(曾经是艺术史、建筑史、电影史的等等学科)而是以人类学的模式进行组织和建构的了。

是电影的“历史”而不是电影的“研究”被参照为视觉“文化”的先驱。在《十月》的问卷调查中,其中一个框架性问题将视觉“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工程进行介绍;而其它另外三个话题关注的对象则始终是“视觉文化”。“文化研究”、“视觉研究”、“视觉文化”这三个概念常常被交换着使用。研究的对象(视觉文化)和研究的范围显然是有区别的,如果相互交叉的对象和历史(视觉研究和文化研究)被坍塌的话。我在这里关心的是,选择电影“历史”而不是电影“研究”来描述电影作为一种原初的学科和过去模式的合理性。这种选择的结果导致对电影演进史上某些极其紧要的省略,这些省略往往可以作为视觉研究兴起中的节点,以及电影研究和媒体研究之间的关系的接点。电影史依据自己的权利并不是一种规范,而是电影研究规范之内某些方法论的名称,通常与方法论的光辉结合在一起的领域。电影历史有时候呈现与电影理论不一样的姿态,理论锁定这个领域的政治生活,电影史则规定其它范畴。但是电影史只是原初研究领域中的一种,比如哲学、传播、语言学、修辞学、英语、文学和社会学。所有这些研究领域和电影研究一道形成视觉研究的基础。

在设立专门的电影研究机构和课程之前以及这些部门或者课程设立之后,艺术史研究领域都曾给予电影研究极大的支持。艺术史研究倾向于从历史的、美学的或者哲学的角度研究电影。社会学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也被用于电影研究,但是这类研究总是把电影置于媒体、电视和数字媒体研究的语境之中进行的。电视和数字媒体研究已经成为电影研究领域的一块重镇,从有关电影的学术会议或者出版物中可以看出,电视和数字媒体研究已经成为电影学者和影视教育者/教师特别关注的焦点。例如,在上海大学举行的“影视艺术发展与教育学术研讨会”上就有专家呼吁“加大电视在高校影视教育中的分量”,“建构影视及相关专业的通识基点和通识知识系统”;会议还设立“影视艺术理论前言”专题讨论影视研究中的数字媒体和文化产业问题。但是,虽然很多人仍然坚持电影是艺术,“影视艺术”是一个比喻的说法。电视和数字媒体研究还没有被纳入艺术史研究的范畴。如果艺术史研究转化为“视觉文化研究”,将电视和数字媒体研究纳入其中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视觉研究与艺术史研究所采用的老旧模式是格格不入的,它在文化研究中找到了可供利用的资源,对历史的关注让位于文化人类学的观念。视觉研究依然保持着对文化分析的政治传统的认同策略,这从新左派和女权主义的历史根源中清晰可见:文化研究在社会科学、传播学以及心理分析电影理论中的英国起源。如果英国文化研究在视觉研究的整体性崛起中被给予它当值的信任的话,那么,我们也应该能够辨认出,在视觉研究的前历史中,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以及所曾经使用过的方法论对这个领域的支持作用。文化研究最初在所有研究领域都紧紧依附于经验研究模式,同样地,心理分析电影理论(在语言和文学领域得到支持)是既被视觉研究接受又被视觉研究改造的一种模式。人种学和心理分析研究方法在文化研究中所曾经遭遇的事实表明,视觉研究领域可以在针对方法论的论战中得到发展与繁荣。学科之间的整合并不意味着抹平差异或者取消各自学科单独创新的能力。方法论很容易受到内部质量检测的影响,导致一种对方法更加严密的审视过程。作为以后十年视觉研究中最紧要的问题之一,全球化趋势要求我们不仅关注主体和实践的层面,而且要关注全球化语境为我们设定的一般化条件,全球化是一个主体影响和转换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以自己的标准建立一体化世界的幻想。

当我们在思考电信和资讯流与视觉形象相结合时的巨大威力时,应该对作为媒体全球化的模式电视研究给予更多的注意。当对电影和数字媒体的研究频频出现在各种学术刊物和评论中的时候,我们对电视的讨论和研究,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仍然停留在一个非常肤浅的层面上。电视研究就像当代媒体精神错乱的幽灵一样四处游荡,不断地依附于电影、数字媒体以及各种老资格的或者新生代事物。为电视研究确立实体中心性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在视觉文化研究的领域,电视研究的缺席是令人惊奇的。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电视作为主宰20世纪上半叶的电影文化和20世纪最后十年才走上历史前台的数字媒体文化之间纽带的地位。不足为怪的是,电视研究倾向于依靠作为文化研究的基本研究手段的社会学和传播学的方法,但它仍然处于那些极力想要躲开低俗文化的学科的边缘地带。在中国,很多电视研究人员都是从电影研究转向电影研究的,他门沿用了自己一整套的研究电影的方法与立场;在他们心目中电影比电视拥有无庸质疑的艺术优先地位,或者他们根本就不承认电视作为艺术身份;电视研究就是电视剧研究或者电视化的电影研究。在视觉研究的跨学科语境中,这种状况将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现在可能没有哪位电影/电视学者敢于颇为自豪地说“我只懂艺术不懂技术”这句话了。虚拟视觉形象所具有的梦机制的、技术的、变形的美学肯定能在艺术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它绝不会呆在学院式文化研究的象牙塔内。技术带来视觉对象性质的改变,更加易于制造梦幻、麻醉与时空错乱,由此激发起另一种历史性契机,那就是与艺术史紧密相关的超现实主义。对超现实主义的理解与我们的社会背景、科学知识以及真实生活与心理经验的转换有关。不入乎其内,怎能出乎其外?完全不懂媒体技术就几乎不能真正理解现代影视艺术。技术研究甚至产业研究都应该被整合到现代影视文化与美学研究中。电视、文本、内容、图像和意义在文化研究中被过度利用了,留下很少的空间让我们分析电视的地位,作为一种机器被限定的物质性、经验和具体化生产条件。这种条件在计算机形象的世界里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在思考电视的缺席的同时,我还是要涉及到电影研究何去何从的问题。电影很难被限定在视觉的意义和图像的视觉特性的领地之内。根据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的经验,我们首要考虑的是电影艺术与其它艺术的异同,以便正式确立电影的“艺术”地位,换句话说,就是要考虑媒体与其它媒体和艺术形式有关的更广泛的社会条件,于是,我们很快就注意到跨学科性的好处。这种研究容易把讨论从研究的对象转移到经验与感知的模式上来,正是这种转换使研究领域得到统一:视觉感知就是在对视觉研究的“视觉”中被表示出来。“视觉研究可能引起的最大的限制将会是对意义区分的具体化”。视觉文化毫无疑问地接受艺术应该通过光学的实在性来宽泛地界定。同时,不要把艺术的历史简化为图像的历史。以电影为例:在很多人的观念中,电影仍然只是一种“视觉的”媒介。很多时候,电影仍然通过把自己与其它视觉艺术疏远开来和坚称自己作为图像制造媒体的身份两种途径来捍卫自己独立的美学价值,但是,电影最大的两难困境就是:它既是时间性的、非物质性的,同时又是空间性的媒介。

我们的电影研究可以把讨论从强调时间性和(非)物质性的影像和影像制作上转移开来,但不是从对象转到经验,或者说从电影的客体转移到经验的主体。其实延续性和(非)物质性这两个术语之间的关系值得推敲。很多人都主张重新回到视觉对象物质性的特殊性——电影、绘画、摄影等等,重新找回我们对每个领域历史和现实功能的特殊性的洞察能力。但是整合的条件(我把它作为前提)使我们不得不去关注物质条件,通过物质条件我们可以遭遇到研究的对象,以及我们与信息和设备之间具体的关系。不仅是新媒体和电影,还有历史上的经典的艺术作品都日渐成为全球化媒体的商品。我们在幻灯或者网络以及体恤衫和奖杯上面都可以见到经典绘画的复制品。通过电视与多媒体技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进入视觉艺术的“博物馆”,博物馆还从未如此普及,但是博物馆的经验已经渗入到教育的音频和视频媒介之中。当视觉形象丰盛的让我们应接不暇的时候,我们甚至想埋怨带来丰盛消费的技术。

一个更有意义的关于整合的事实是,不仅仅是影像本身或者影像的类型被复制被变形,为了发行与传播而解放出来,以前在视觉的王国中从未如此。我们同样还可以以一种相当复杂的方式看到例如视觉和声音的整合。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多媒体化的艺术,而且这种艺术的价值还必须通过一种产业化的途径来加以实现。当电影真正变成消费品的时候,电影研究最主要的功能可能就是帮助人们对这些囫囵吞下的作品进行消化。在消费社会中,物品如此丰盛,物品的更新如此之快,就像都市闪烁的霓虹灯,在一眨眼之间就消失,又变幻莫测地翻出新花样。要在转瞬即逝的视觉洪流中摆脱“眩晕”就已经很不容易,但是电影研究仍然要坚持追问“何谓电影本身”,并试图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规律性。

(原载《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注释:

[1]《新经济学家》编辑Frances Cairncross语。

[2]《视觉文化读本》,罗岗、顾铮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复旦大学2001年成立。

[3]“物的形式与礼拜仪式”,《消费社会》[法]让.波德里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4]虞吉《影视及相关专业的通识基点与通识知识系统建构》,上海,2004年影视艺术发展与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

[5]文化研究网,北京,www.culstudies.com,《电影拍成广告片》,作者陶东风。

[6]《视觉文化研究》/伊雷特.罗戈夫/Irit Rogoff著,译文载于《视觉文化读本》,罗岗、顾铮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7]引《视觉文化》2002年第2期,第12页。

同类推荐
  • 成人教育心理学

    成人教育心理学

    本书力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结合成人学习的实际,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员提供更多的资料和方法等。
  • 建筑节能 安全生产 职业道德 基本知识读本

    建筑节能 安全生产 职业道德 基本知识读本

    长期以来,浙江省对工程建设现场关键岗位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工作高度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开展岗位专业知识培训工作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目前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统一考试合格并核发证书的施工员等各类关键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已近30万人,他们在施工一线承担着施工现场的组织及质量安全管理等各项任务,对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 彼得·潘(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彼得·潘(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北大人生规划

    北大人生规划

    本书从学习、为人处世、创新、创业、心理调理、出国留学、求职面试、管理、入世9个方面分别阐述北大人的人生规划。所有的内容都是北大的学子们亲手操笔,把他们的秘密归纳总结。可以这么说,本书是学生的稀世之宝,是交际学中的霸王花,是创新者必读之本,是创业者的指南针,是心理调整者的瑰宝,是考研出国者的铺路石,是求职者的最好老师,是管理者的灵魂。
  • 晋商案例精选

    晋商案例精选

    本书从大量晋商史料中选编了部分典型案例,通过历史上晋商的档案、号规、人物、事件、故事、企业变迁等事例,以补充、佐证晋商学的内容观点,深入对晋商文化、晋商精神及晋商成败得失的理解。
热门推荐
  • 麦子

    麦子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腹黑尊者小气芬

    腹黑尊者小气芬

    “你叫小白,是我的小跟班,你只是受伤暂时失忆,不要太担心,我会请御医医好你的。”小白?白雨泽嘴角抽搐,这让他想起某个物种,也是铲屎官们常取的名字,他可不想要这个名字,立刻瘪瘪嘴,可怜兮兮的冲马芬说道:“不要,我不要叫小白,听起来怪怪的,我要换个名字。”“好,换个名字,你以后就叫小白脸。”某主腹黑的说道,起了一个高大尚的好名字
  • 神荒霸主

    神荒霸主

    神荒大陆,随着唯一一位神的莫名陨落,群雄并起,逐鹿天下。且看被结拜大哥害死的赵晗,在弱肉强食的神荒大陆,如何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成就无上霸主。
  • 周生烈子

    周生烈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逝爱心辰

    逝爱心辰

    记得我吗,嗬,那个傻瓜,第一见你的夜晚满天星辰,正如你星辰般的身影,又终逝去,不见,不想,不忆,不得心安。。。。。。再见,无心再爱。
  • tfboys之四叶草的约定

    tfboys之四叶草的约定

    十年之后,四叶草赴约来到演唱会,四叶草们看到tfboys这么多年的努力,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而被tfboys抽中的三位女主,会和tfboys发生什么样的事?敬请期待。
  • 神灵永寂

    神灵永寂

    从虚幻走向现实,从现实开始新生,从新生跨向永恒,才是神灵。
  • 她春了春天

    她春了春天

    我叫江春天,17岁,性别女,爱好男,本应该在这花季时光里有着梦幻般的爱情,可是却因为家里有4个恐怖份子,他们分别是大姐江冬天二姐江秋天三姐江夏天以及最可恶的弟弟江有天,这四个家伙简直是祸害,天大的祸害,他们不仅继承了老爸的帅气以及老妈的聪慧并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捉弄江春天被逼送进致知学院就读的我,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奇遇呢,撒花ing,敬请关注。
  • 未来无限可能:林书豪给你的10堂人生启示课

    未来无限可能:林书豪给你的10堂人生启示课

    “林书豪的崛起是一个伟大的传奇故事,这甚至已经超越了体育本身的意义”。美国总统奥巴马这样评价林书豪的疯狂表现所带来的“linsanity”。林书豪的崛起当代最好的励志故事,我们可以从他身上看到很多成功人士的特质,从他的身上发现值得自己效仿的闪光点,每一个年轻人都可以从他的经历中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 世界在变小与现代交通

    世界在变小与现代交通

    在21世纪到来之际,科学家们预测了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新的突破点。从汽车工业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率先采用各科学领域发明的新技术,并使这些技术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