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28000000022

第22章 余韵霞辉留绝响(1)

§§§第一节天下法眼永明延寿

宋初年间七月的一个上午,江苏丹阳华亭镇街道两旁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大家摩肩接踵,伸颈引脖,不知道今天要发生什么让人瞩目的事情。

接近午时,人群开始骚乱,只听前面一阵锣响,接着,一队官兵押着一个人犯向这边走来。那人犯二十八九岁年纪,气度不凡,两只浓眉下的大眼炯炯有神,仿佛他将要去的地方不是生命的绝地,而是一个人生的考场。街道上一阵哗然,人群中发出一片惊呼。原来这人犯镇上人几乎没有人不认识他的,他就是镇上的年轻部将王冲元。

说起部将王冲元的犯罪,那还得从他几年前担任华亭镇的部将开始。

华亭镇是一座临湖的小镇,镇上的人多以打鱼为生。每天的早市上人山人海,长约几华里的鱼市上排列着刚刚打捞上来的各种水牲。那些水牲多半已经翻着白眼,生命处在游丝的状态,少数仍在篓中奔跳着,挣扎着,知道最终逃脱不掉油锅的烹炸,逃脱不掉食客们的大快朵颐,终于不再挣扎,索性静下性来,喘着粗气,等待一位买主的到来。

那天是年轻的部将第一次到华亭镇就任。他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在人群中穿行着,人们纷纷让开道来。部将走过一条条街道,走过一处处鱼市,一些胆大的鱼贩向他扬在手中的鱼篓高声地叫着:大人要买鱼吗,新鲜的鱼,刚从湖里打来。部将伸头朝那些鱼牲看看,那些鱼像是得到某种召示,突然就又一阵狂跳,鱼篓里一阵噼噼叭叭之声。部将于是买下这几条挣扎中的鱼。然而人们看见,部将并没有走向自己的官邸,而是让侍从带着他径直朝湖边走去。走到那片湖边,部将翻身下马,在侍从们惊愕的目光中将那刚刚买来的鱼一条条放回到湖里。那些得了生路的鱼赶紧向湖的深处游去,却又像是想起了什么,立刻又游了回来,鱼们向部将摇一摇尾,似是向这救命恩人表示谢意。于是,部将的脸上也露出少有的笑意。

一天又一天的日月,华亭镇上一天又一天的鱼市。人们只是看见,部将几乎每天清晨都要到鱼市上来一趟,每来一趟,必有一些尚未死去的水牲被他买去,那些幸运的水牲们便逃脱了葬身口腹的命运,重新游进那片生命的乐园。一年又一年过去,人们不知道部将究竟买走了多少鱼虾和老鳖,也不知道部将那日复一日的善行究竟花去了多少钱财。终于有一天,有人告发了他,一道一道问罪的公函发下来,部将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他承认,他日复一日放生的所需,垒是国家税收所得。身为国家官员,却目无法纪,将税收所得用于放生,这是任何一个朝廷也无法允许的。于是,部将被削去了官职,关进了死囚室。

官兵把部将押到位于镇外的刑场,问斩的时刻也就到了。监斩人命令部将跪下,然而部将却面不改色,高大的身子像是一棵笔直的大树。监斩的人说,王冲元,你既已在刑书上画押,就应该服罪,为何不肯跪下?

部将说,虽然我家有妻小,俸银微薄,多年来却不曾动用国家一文一分。但为了救度万千生命,我不得不违反国家法令。国法难违,死又何憾,救度众生,何罪之有。

部将一言既毕,四周的民众一起发出声声呐喊,王部将不该死!部将为救生灵,何罪之有?部将平时爱民如子,这样的官员还要问斩,百姓还有活路吗?斩了部将,我们全都不活了,大家一起造反去!

一时间刑场秩序大乱,监斩人乱了阵脚,刽子手们也迟迟不敢下手。

其实,部将的话不仅感动了四周的人。

其中也包括监斩人。为防意外,监斩人不得不下令对部将的死刑暂缓执行。紧接着,监斩人把部将的话飞马报到了朝廷。

部将所在的越国是后五代时的十国之一,国王钱缪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而对这位部将也并不陌生。十多年前,钱缪就曾读过少年王冲元作给他的《齐天赋》,当时他就被这少年天才难得的文学才情感动。听了下面的报告,钱缪当即发出一道赦令,免除王冲元死刑。于是,华亭镇上便有了一曲“刀下救人”的活剧。

不久,华亭镇上又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赦免后的部将舍弃家小,来到浙江四明山龙兴寺,祝发为僧。

遁入空门的延寿无法释怀家中的妻小,不久前刀下生还的经历也让他的心绪久久不平。但是,清幽的佛门又是他早就向往的生活。他记得早在他八九岁时第一次走进寺庙,第一次读《法华经》时突然萌发出家之念的情形。只是后来他被世俗所牵,还是走进了仕途,以致人生也必然有一番困苦和曲折。

一天夜里,延寿的窗前泻进一轮明月,远处传来几声猿猴的啼鸣。寂静的山野像是被这夜月被这无始无终的岁月生生地切割了。于是,他披衣在榻,点亮油灯,挥笔写下一首诗句:

孤猿叫落中岩月

野客吟残半夜灯

此情此景谁会意

白云深处坐禅僧

这首诗很快就在寺中传诵开来,一时间有人说好,有人说差强人意。

说好的说,孤猿啼鸣,夜月敲灯,此情此景也只有禅僧能够意会,是一首难得的禅诗。说差强人意的则认为,身为僧人,当不可再作吟风弄月之作,更何况诗中不乏哀惋凄切,与出家人的身份不相吻合。

对这首诗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怎么说,延寿的这首诗后来还是在这一带传吟开来。师父令参禅师知道廷寿是一个大才,不敢耽误了他,便对他说,但凡有作为者,必参学四方,广纳天下,现在,我介绍你去天台山德韶禅师那里问法。德韶禅师是慧能下五家七宗之一法眼宗的创始人文益的弟子,你去他那里,便可延续法眼宗的衣钵心灯。这样,延寿便来到当年智者大师传道的浙江天台山,拜在德韶禅师的门下。从此,延寿便也成了法眼宗的第三代传人。

在德韶禅师的指点下,延寿的禅定有了很大的长进。他一入定少则几天,多则半个月。有一次他在树下入定,等到出定,却见身旁的衣物上鸟巢累累。他自己也不知究竟在定中度过了多少时间。

禅门中智者的开悟往往因为一次偶然的事件。当年释迦牟尼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近代虚云禅师的开悟是因一只茶杯的堕落。延寿的开悟则是因为一堆柴薪的倒塌。据说那天寺僧们正将一堆柴薪往屋里搬运。

其他的僧人搬完当即走了,惟有延寿觉得柴堆太高,不够平稳。正当他准备重新堆码那一堆柴薪时,只听轰然一声,那堆柴薪突然向四处塌下。寺僧们以为延寿一定被那倒塌的柴堆压住了,然而等大家闻迅赶来时,却见延寿正站在那一堆散落的柴薪前怔怔发呆,接着,人们听到他口诵一偈:

扑落非他物

纵横不是尘

山河并大地

全露法王身

人们在为延寿奇迹般地躲过劫难而吃惊,延寿却为自己从此开悟而兴奋。寺僧们怎么会知道,这倒塌的柴薪启悟了他蓄藏已久的智慧,一个新的延寿诞生了。不久,延寿开始登坛说法。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延寿是一个拙于言词之人,然而自柴薪事件之后,人们发现他登坛说法引经据典,口若悬河,全然不见过去智巧言讷的影子。

晚年的延寿重新回到天台山,一边开坛传戒,一边著述。延寿早年修禅,继又习净。他认为禅与净只是名相上的不同,并无实质上的差别。禅以智慧度人自度,净以念佛往生。在他八十余万言著述《宗镜录》中,延寿广泛融会净土、天台、华严、慈恩各宗,以明了禅宗的法眼心宗,表达了他禅净一致的观点。

§§§第二节佛印禅师与苏东坡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大学士苏东坡在给皇帝的奏折中说了几句得罪当时权责的话而被逮捕下狱,险些丢掉了性命。第二年,苏东坡被贬到湖北黄州,做了一名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期间大致做了两件事,一是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也就是被贬黄州的第四年游览了赤壁,因而写下流传千古的《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游赤壁之下……。另一件事就是与佛教界所保持的频繁联系。

安国寺是苏东坡常去的地方,在这座三国时期建立的古老寺庙里,苏东坡沉浸于一方方碑刻,一座座殿堂。就像历史上所有不甘寂寞的文人一样,当他们失意的时候,青灯古佛的佛寺便成了他们抚慰受伤心灵的极好所在。也就是这期间,苏东坡认识了佛印了元禅师,从而为后人留下一段段有关他们友谊和智慧的美妙佳话。

有必要介绍一下佛印了元。

约在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佛印了元出生在饶州(今江西)浮梁县一个信佛的林姓人家。据说他三岁时就能熟练背诵五经四书,表现出难得的文学天赋,十六岁跟随圆通居讷禅师学习禅法,十九岁时国家通过考试招纳僧人,佛印了元以一部《法华经》通过了考试,正式成为一名比丘僧人。此后的一些年里,佛印了元以他出色的才能受到朝廷的重视,先后被派往九江以及庐山的一些寺庙担任住持。佛印禅师以诗论禅,禅中有诗。如“寒寒风撼竹声干,林疏乌宿难。早是严霜威重,那堪行客衣单。体息紫陌山千朵,且拥红炉火一攒,放下茱萸空中竹橛,倒却迦叶门前刹竿,不会算也,太无端”分明是委婉柔漫的词曲。

一个是当代大学士,却又自称佛门闲客;一个虽为佛门禅僧,分明又是文坛豪杰,二人缘遇,互斗禅机,必然会给后人留下一串串令人喷饭而又饶有兴味的禅话。

譬如这段“输掉玉带”的故事就曾广为流传。相传苏东坡穿着一向随和,但却腰间不离一根玉带。那玉带光彩夺目,甚是华贵,据说那是他被眨黄州时,苏小妹特意送他的礼物。

佛印禅师讥笑他说,东坡居士什么都能放得下,就是放不下腰间一根玉带。

东坡说,佛印禅师什么都能放得下,就是放不下身上一领衲衣。

佛印说,衲衣是我遮羞的布片。

东坡就说,玉带是我身份的招牌。

怫印说,你不是喜斗禅机吗,什么时候你语塞了,就把玉带输给我,让你招牌扫地,身份全无。

东坡也说,一言为定,什么时候你要是输了,遮羞的衲衣脱下来,让你赤条条来赤条条回。

有一天,东坡写了一首好诗,心情很好.便系上那根光彩夺目的玉带前往佛印禅居的江南庐山脚下归宗寺。

那天正好佛印禅师的寺里即将举行盛大的法会,见到东坡,禅师故意逗他说,东坡居士来迟了,今天这里没有安排你的座位。

东坡看了看四周,知道禅师又在逗他,于是便说,真的没有吗?那就只好借禅师的身体做我的法座吧。东坡说了这句,心里很是得意,觉得总算把佛印打趴在身子底下了。

佛印禅师说,东坡居士学佛多年,当知一切身体不过四大(地、水、火、风)假合、五蕴(色、受、想、行、识)炽盛的产物,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佛印非在,了元也无,居士又坐何处呢?

是啊,既然一切皆空,非有非非有,禅师的身子又何曾有呢?

见着东坡居士愣在那里一时语塞。怫印禅师伸出一只手来,眼却只看着东坡腰间的那根玉带。于是,苏东坡只得从腰里取下那根玉带,不声不响地交到佛印的手里。

§§§第三节黄帽喇嘛宗喀巴

接到母亲托人带来说她病危的信件,宗喀巴立即从拉萨起程,动身前往位于青海西宁附近湟中县的家中。母亲在信中说,她已经病了很久,这些日来一直就觉得可能不久于人世,为此,母亲希望儿子宗喀巴能回家一趟,惟愿在自己临死前能再见儿子一面。

这是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十月,这一年宗喀巴三十一岁。

宗喀巴是在二十四年前离开家的。当时顿珠仁钦已是家乡那一带很有名望的一名喇嘛,不仅在湟中一带建造了一座很大的寺庙甲琼寺,自任寺堪布(寺主),而且拥有成群的牛马和羊群。那一年,宗喀巴的父亲鲁崩布格刚刚兼任那一带的行政长官,选择了一个很好的日子,父亲请当地一些有名望的人来家中作客,顿珠仁钦喇嘛第一次踏进宗喀巴的家门。也就是那一次,顿珠仁钦喇嘛看上了鲁崩布格年仅七岁的儿子宗喀巴。

父亲后来说,顿珠仁钦在传承上属于西藏佛教噶当派,虽然他在那一带已很有名望,但却一直苦于没有物色到满意的弟子。顿珠喇嘛再次来到他们家的时候,就向宗喀巴的父亲鲁崩布格说,难得你一家都坚定地信佛,我想令郎也一定受过居士戒了吧?

鲁崩布格说,孩子三岁的时候,法王迦玛巴游戏金刚前往北京为元顺帝传授密法,路过青海,应我的请求,当时就为孩子授了五戒,并赐法号“庆喜藏”。

鲁崩布格看出顿珠喇嘛对儿子的喜爱,为了不扫了喇嘛的面子,鲁崩布格说,如果法师能为孩子赐福,就请为孩子举行灌顶仪式吧。就这样,顿珠喇嘛就在宗喀巴的家里为宗喀巴当场举行了灌顶仪式,并赐密号“不空金刚”。等到下一次来的时候,顿珠喇嘛又向鲁布木格提出了进一步的请求。令郎有自然天成的法相,有明月圆融般的智慧,将来一定能成就一名赐福一方的喇嘛,如果你愿意,我愿以骏马一百匹、锦缎六百尺换得令郎做我的弟子。

鲁崩布格本来就是一名佛教的信仰者,再加上那一批财物的诱惑,竞爽快地答应了。于是,宗喀巴从此离开家,跟着顿珠仁钦喇嘛学习藏文和佛经。

十年过后,宗喀巴已长成一个翩翩少年,他再也不是一个一说话就脸红的孩子了,经过十年的学习,他已经掌握了很多有关藏密方面的知识。顿珠喇嘛有一天把他叫到面前说,现在,你需要去拜访名师,以求得更多的知识。西藏是密教的中心,那里有很多的活佛和喇嘛,你就去那里学习吧。

同类推荐
  • 弘一法师(全集)

    弘一法师(全集)

    《弘一法师全集》共四册,内容包含弘一法师讲经说佛的文字、以及他的书信,另外还包括法师出家前谈艺的全部文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法师的书信部分,书信大多是写给友人的私人信件,有的信件同时随附明信片,所以有些书信在正文内容结束之后,另有法师的“附白”或“又白”等另附的内容。个别书信因保留不全,无法查证收信人姓名,遂本着求真、求实、求全的做事风格,将此类书信中现有内容编入书中,以期读者能看到法师的最全最真的著作。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白话观无量寿经

    白话观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佛经》,又称《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共为净土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合称“净土三经”。
  • 佛养心,道养性佛心慧语悟人生

    佛养心,道养性佛心慧语悟人生

    做人需要佛的慈悲心肠,与人相处需要佛的博大胸襟,做事需要佛的无上智慧。以佛的思想和理念来出世入世,我们就能使人生圆满。 我们并非一定要成佛得道,但我们有必要领悟佛的大智慧,体味佛带给我们的澄清心境,以一颗佛心待人接物。如此,我们则能获得心灵上的真正解脱,享受人生的美好与欢愉。本书以佛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精华,对人生进行了反省与解析。通过一个个教人向善的、安抚心灵的、启迪智慧的故事,阐述了诸多为人处事的人生哲理,全方位展现了佛学的博大与精深。仔细阅读本书,你能在佛的感召下平和自己的心态,提高自己的修为,增长自己的智慧。
  • 中观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内容简介:《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热门推荐
  • 我的贴身女总裁

    我的贴身女总裁

    在特工界,他是闻风丧胆的狼。一次任务失利,却夺走了他的伙伴,一个似师似友的朋友。为了弥补自己的罪过,他提前退役,选择了归隐都市,选择保护好友唯一的遗孤。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好友的遗孤居然是一个霸道的女总裁?女总裁身边危机重重……
  • 一世皇妃

    一世皇妃

    许我三生,负你三世。这一生,拼尽魂飞,寻你共聚。这一世,拼尽魄散,还你情债。一剑伤情,一箭钟情。愿奉江山,与你为聘!可,她只是一介凡人,想的不过是寻得回家的路,坐什么江山,收什么情债啊!
  • 大弑皇

    大弑皇

    荒古天下,纵有四皇,第一皇、掌管无间地狱的修罗皇、第二皇、掌管轮回,不惧生死的囐魂皇、第三皇、掌管九大凶兽的神灾皇、第四皇、掌管天地戒律的腾灵皇。修仙界中无一人敢于四皇对抗,四皇合力,苍生纵服,不过,天地皆有因果,强者总会被新一代的新生力量所斩杀取代,四皇亦逃不过这种因果。天地轮回亿年,孕育出了一群比四皇和修仙者们还要强大的生物来,这种生物被命为煞,煞天生便有通天法力,万年寿命,煞被所有修仙者们认为是万灵之体,煞的存在让四皇感到了危机,于是四皇联手强行攻打煞族,煞族只不过有区区万人,但任何一人都拥有通天法力,煞族被灭,四皇全部陨落,这一场战斗被修仙者们称之为陨皇之战。
  • 浮生六记∶浮生与温暖

    浮生六记∶浮生与温暖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忆语》。
  • 冷血复仇之路

    冷血复仇之路

    她被她伤害过,她要复仇可不小心被她爱上了神奇的复仇+恋爱开始了
  • 傲世宙尊

    傲世宙尊

    乾坤浩瀚不过一次布局,是巧合还是注定,逆天征伐从此始,新的纪元,战火再延。琼霄掌狼烟,不为功名,只为心中逆鳞永不犯
  • 宠妻无度:请许我一寸倾心

    宠妻无度:请许我一寸倾心

    天,冷了叶,黄了爱,却沉默了承诺,你给的承诺微笑,因你的微笑何时已成了我的伤泪,不再为你而流的泪心,不再为你而动的心我将珍藏为属于我的人而流而动你、我若相遇--挥手、转身、永远不见……
  • 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

    中国航海历史悠久。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已能用火与石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木帆船的逐步诞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上运输与海上战争。到秦汉时代,出现了秦代徐福船队东渡日本和西汉海船远航印度洋的壮举。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吴船队巡航台湾和南洋,法显从印度航海归国,中国船队远航到了波斯湾。在近代和现代史中,中国航海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只要我们能深刻认识到我们的差距,拥有自主发展的先进航海科学技术,中国就能真正成为世界航海强国。
  • 明玉珍

    明玉珍

    本书以纪实文学的笔法,描述了20世纪的大营救:“悲壮的奇迹”、“马尼拉的奇迹”、“史无前例的大空运”等27例。
  • 黎爷的轨迹

    黎爷的轨迹

    黎恩·舒华泽,法老控的亲儿子,职业开挂者,八叶克妻流的传人。当来自地球的灵魂穿越到他身上的时候会改变他原有的轨迹吗?还会经历妹妹被抓走,老爹被重伤,老妈被打晕,基友惨死的命运吗?本书为轨迹同人,作者是坚定的水晶宫拥护者,不喜误入。书友群已建好,欢迎入住:5。1。3。0。1。7。4。5。7新书《在下慎二,有何贵干》已经发布,求收藏点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