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字母代码
商业部门有时对其经营的商品,并不单独制定商品编号,而以工业品号(即工业产品编号)来进行业务活动。例如:酚醛塑料(又称电木)的代号为PF,脲醛塑料(又称电玉)的代号为VF,聚酰胺塑料(又称尼龙)的代号为PA,有机玻璃的代号为PMMA,这些商品代号只能表示具体的商品品种,而不具有分类的性质。
(三)字母—数字混合代码
字母—数字混合代码是利用若干阿拉伯数字与字母对商品进行的编码,编码中的开头2~3个数字有一定的含义,而其他数字则是顺序号,各组数字之间可以用横线分节。编码中的字母可以反映商品的特征,故通常在数字编码的前面或后面,以辅助数字编码。例如,涤粘中长色布的编码为C8112,其中字母“C”表示中长纤维。
(四)条形码
1.条形码的产生和发展
条形码又叫条码,是指由一组宽窄不同,以黑白(或彩色)相间的平行线条代表相应的字符,并依照一定的规则排列组合而成的图像。条形码是计算机输入数据的一种特殊代码。当光电扫描阅读器扫读条码符号时,条码符号所代表的信息迅速地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进行存储、分类、统计和显示出来。条码技术具有简单、信息采集速度快、信息量大、可靠性高等特点,因此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条码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系统地研究了条码技术及POS系统(商店自动销售管理系统)的应用问题,首先在食品杂货业进行了条码应用的尝试。1973年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从若干种条码方案中选定了IBM公司提出的条码系统,并把它作为通用产品代码(简称UPC条形码),在美国和加拿大推广应用。
为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条码系统,协调条码在各国的应用,英、法、前联邦德国等欧共体12国于1977年成立了欧洲物品编码委员会,并于1981年改名为国际物品编码委员会,简称EAN。在吸取UPC条形码的基础上,欧洲物品编码委员会开发出了与UPC条形码兼容的欧洲物品编码系统,简称EAN条形码,并在欧洲乃至全球推广应用。现在EAN条形码已在世界各国普及,成为国际通用的商品标识系统。
我国条码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条码技术在我国的邮电、仓储、图书管理及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等领域开始得到运用,并把条码工作的重点放在商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商品推广应用条码技术。为普及、推广、研究条码技术,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82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并在各地设立了物品编码分中心。该中心的任务是:联系EAN和国际上其他编码机构;推广应用和发展EAN条形码系统;统一组织、协调和管理我国的条码工作。1991年4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正式被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接纳为会员,可以采用EAN条形码系统。
2.条形码的作用
目前,条形码不仅用于商品流通领域,而且广泛应用于生产自动化管理、图书管理、交通、邮政业务等,已成为现代化管理不可缺少的信息技术手段。商品条形码是快速、准确地进行物流控制的现代化手段。没有条形码的商品难以在国际市场上正常流通,也不能进入超级市场。推广应用商品条形码,可以提高商品的档次和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普及商品条形码,不仅可以实现销售、仓储、运输、结账等的自动化管理,而且通过产、供、销信息系统可以准确、及时地获得所需要的商品信息。采用商品条形码有许多好处:①可以实现自动售货。在超级市场里,顾客只要把挑选好的商品通过光电扫描阅读器,则商品的价格、总价等诸多项目便显示在屏幕上。一张清楚明白、计价准确的购物清单也在瞬间打印出来。②可以提高记账速度。由于条形码上的一切信息均可输入电脑储存,商品的购、销、存在电脑中均能自动增减,亦可立即提供财务报告,大大地提高了记账速度。③可以准确地控制商品库存。通过电脑,利用条形码可把订单、收货、提货等每一阶段作详尽地记录并随时可查,准确地了解商品库存情况。④能避免常见差错的出现。出口商品使用条形码,可以避免出现许多国际通讯上常见的差错,如商品名称、规格混淆等情况。
总之,商品条形码的使用,给出口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工作都带来了极大方便,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3.条形码的种类和组成
国际上通用的流通领域商品条形码有两大系统,即UPC系统和EAN系统。我国属于EAN系统。下面以EAN条码为例,简要介绍条形码的组成。
国际物品条形码简称EAN条码,是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推出的一种国际通用商品条形码,主要用于超级市场里或一些自动销售系统的单件商品。凡进入国际市场的商品其包装上必须印有EAN条码。EAN条码有两种版本,即表示8位数字的缩短版(又称EAN-8条码)和表示13位数字的标准版(又称EAN-13条码)。
EAN-13条码的前2位数字或前3位数字为国别代码(也称前缀码),用于标识商品来源的国家或地区,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分配管理,各成员国(地区)获得的国别代码;国别代码后面的5位数字或4位数字为制造厂商代码,用于标识生产企业或批发公司,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在各国(地区)的分支机构分配管理;制造厂商代码后面的5位数字为商品代码,用于标识商品的特征或属性,由制造厂商依据EAN的规则自行编制;最后1位数字为校验码,用于校验代码输入的正确性,根据一定的运算规则由以上三部分数字计算得出。EAN条码与UPC条形码是兼容的,当UPC条形码进入EAN条码系统时,只要在前面补一个“0”就可以了。
EAN-8条码的国别代码与EAN-13条码相同,商品项目代码由4位或5位数字构成,是按一定规则由EAN-13条码中的厂商代码和商品标识代码(10位或9位数字)经删“0”得出。统一由EAN在各国(地区)的分支机构分配;校验码的计算方法与EAN-13条码相同,但需要在代码前面添5个“0”。
三、商品目录
(一)编制商品目录和商品分类体系的原则
目前,主要根据科学的需要(如教学与研究)和实践的需要(如商品生产、流通、销售、贸易统计、海关关税、运输、商品信息交流等)来建立商品分类体系和编制商品目录,并按照提出的不同目的来确定商品分类与细目的划分原则。建立商品分类体系和编制商品目录一般应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1.科学性
商品命名必须统一、科学和准确;必须有严密的归类原则;分类层级的划分要恰当、合理。
2.系统性
商品分类体系和商品目录中的任何分类段都应连贯使用所规定的归类原则,以商品的基本属性作为分类标志分门别类,按顺序排列,把相同的集合在一起,把不同的区别开,形成一个包括若干个子系统的大系统,并用数字代码表示它们的内在有机联系。
3.唯一性
商品分类体系和商品目录中每一个层级只能采用一个分类标志,不能同时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类标志。
4.柔性和完整性
商品分类体系和商品目录要有足够的容量,保证能囊括所要分类的商品集合总体范围内的全部商品,并为将来补充新商品留有余地,以避免打乱已采用的分类结构;同时,还要考虑低层级子系统延拓和细化的可能性。
5.简明性
分类结构要紧密,眉目清晰,一目了然,编码方法及代码形式要简单明了,既便于手工操作,又便于用计算机处理。
6.实用性和多用性
商品分类体系和商品目录要实用,并有较广泛的适用性。
7.协调性
新编制的商品分类体系和商品目录,要尽可能与国内外原有的商品分类体系和商品目录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使相关的商品分类体系和商品目录之间相互衔接和协调,以利于推广应用,并能进行商品信息和经济信息资料的查询、对比和交流。
(二)商品目录
1.商品目录的概念
商品目录是指国家或部门所经营管理商品的总明细表。在编制商品目录时,首先要将商品依据一定的标志进行目录分类,所以商品目录又叫商品分类目录。编制商品目录属于商品分类工作。
2.商品目录与商品分类的关系
商品目录是商品分类的具体表现,商品分类是编制商品目录的前提。没有商品分类,商品目录就无法编制。只有根据商品科学分类编制的商品目录,才能使各类商品眉目清楚,才有利于商品经营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和制度化。
3.商品目录的种类
由于编制商品目录的目的、业务内容不同,商品目录的种类有很多。根据商品目录编制单位及执行范围的不同,归纳起来可分为国家商品目录、部门商品目录、企业商品目录三大类。
(1)国家商品目录。国家商品目录是指由国家指定专门机构编制,在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计划、统计、财务、税收、物价、核算等工作中必须一致遵守的全国统一商品目录。如国家标准GB7635—87《全国工农业产品(商品、物资)分类与代码》,即属于国家商品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