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更新知识
自古以来,一切有见识、有学问的人,都强调博览群书。博览群书之所以必要,主要在于:第一,开阔视野;第二,了解各种信息;第三,学到各种知识;第四,增进智慧;第五,了解各种思想观点;第六,丰富文化、精神生活。我们的头脑虽小,却可以通过博览群书把宇宙万事万物收入眼底,经过思维加工,贮存在脑海之中。每当需要的时候,它们便从脑海中涌现出来。在知识之“神”面前,临时“抱佛脚”是无济于事的。
如今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增值和更新得很快,各种书籍和报刊简直多得目不暇接,就是每天不睡觉、不吃饭也看不过来,更何况工作很忙,可以用来看书的时间少得可怜。怎么办呢?这里有个学习战略和学习方法问题。“开卷有益”,从劝人学习上是对的,从学习战略上说却不对,只能使人淹没在浩瀚的知识大海中。学习不讲战略不行,我们应当把博览群书,更新知识作为培养能言善辩的好口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建立知识的根据地
要根据工作的需要和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建立知识的根据地,把精读和博览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把整个学习的全局搞活。比如下围棋,有了根据地作为立足点,向四外发展,势头就会很大,处处都能成活;如果胸无成竹,东摆一个子,西摆一个子,结果往往劳师无功。博览群书也是这个道理,有人得益大,有人收效小,奥秘就在这里。提倡博览群书,是要形成和不断扩大知识的网络系统,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各种零碎知识的堆积。
2.博览并不是乱看
博览群书,对书要有选择,避免随意性。博览,不是乱看,而是要挑好书看,在层层叠叠的书山之中寻找良师益友。正像旅游一样,要观览名胜,而不是无目的地把大量时间消磨在崇山峻岭的跋涉之中。
3.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博览群书,要分别不同的情况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有的是“下马看花”,有的是“走马看花”,有的是“跑马看花”,有的甚至是翻目录。即使看同一本书,也可以把几者结合起来。从现代的观点看问题,一目十行是一种读书的本领,在博览群书中如果都一字一句仔细地读,那怎么行啊!至于书多刊物多,可以先翻目录,翻目录是一种宏观读书法,可以使人知道许多信息,知道大家在关心和议论什么问题,然后择其要者读之。我们每天看报不就是这样吗?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博览群书要重视消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它同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纳入其中,不断丰富知识的宝库。博览群书的过程,应当像蜜蜂在百花丛中采花酿蜜那样,注重实效,否则书读得再多也没有用。
5.养成习惯,持之以恒
博览群书要善于利用时间,特别是要善于利用各种零碎时间——时间的“下脚料”。如果我们能把每天容易浪费的各种零碎时间用来翻翻各种杂志,并形成习惯,持之以恒,在知识上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更不用说挤时间读书了。不善于利用时间,谈博览群书就是一句空话。
扩大知识面,提高说话水平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说话者能够很好地以言辞实现人际沟通交流的源泉。有的人之所以很有说话水平,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丰厚的知识积累。胸有成竹,欲发则出;积之愈深,言之愈佳。对交谈者来说,知识是多方面的。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识要求;不同的人,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也不尽相同。但作为交谈者,应当掌握最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
1.掌握交际应酬的基本知识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分子,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必然有牵连。要想使自己的言语达到彼此交流沟通的目的,就必须掌握交际应酬的起码知识,这样,才能说出与当时的情境适宜的言辞。如果不懂得这些知识,在交际过程中,就会因某一细微疏忽讲错话而造成不良后果,导致交际失败。
在日常生活中,诸如称呼、访友、求职、待客、赴宴、送礼、赠物、寒暄、探病、致歉、打招呼、打电话、问候、介绍别人、自我介绍、拒绝、祝贺、吊丧等等,所有这些,都各有自己的一套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这些规矩,一般都是自然形成或约定俗成,勿需去特别地学习、钻研;只要不脱离社会生活,耳濡目染,即可把握。若想提高说话水平,就必须积极投入社会生活,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处世言辞。只要掌握文明、礼貌、得体、合适的原则即可。
比如,你去别人家里做客、拜访,最好应电话预约。不通电话的,或其他原因而径直上门的,人家有门铃,应按门铃;无门铃,应轻叩其门。按后或叩后要稍待一下,若无动静,再按或再叩第二次。一般说来,按、叩第二次后仍无动静,就不宜再按、叩下去。这种情况说明一是主人不在家,二是此时主人不愿让人打搅。若主人开门后,应先向主人问好。待主人请你入室时,要留心是否要换拖鞋,最好主动提出:“我换双拖鞋吧。”如果来开门的是你不认识的人,则应问:“请问,这是不是某某先生的家?”得到肯定后,还得问:“他在家吗?我是某某人,有点事儿拜访他一下。”如果找错了门,应当向开门者表示歉意。如果需向其打听你所要找的那家之所在,无论其是否知道、指点,都应表示谢意。
2.掌握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常识
世事就是世上的事。世事知识指的是,这种知识是一种客观存在,一般勿需潜心去学;只要不脱离社会生活,在实践中都会逐步体会、感悟得到。
人们要想丰富自己的语言修养,实现与人沟通交流的目的,必须具备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常识、经验、教训、风土、人情、习俗、掌故等等。一个人既使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如果不谙世事,也会被看成“书呆子”,说话、办事的时候容易闹笑话、受挫折,成为被别人轻视和嘲讽的对象。
世事知识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但有时对某些世事知识,人们却没有实践的机会或可能。比如你从甲地到乙地,对甲地的世事知识,你可能具备,而对乙地的,你可能就不具备了。但你却不能没有言辞的表达。怎么办呢?这就得学、得问。孔子有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国历来也有“入乡随俗”之说,到哪个地方,就要了解哪个地方的世事。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交际效果。照搬甲地的世事或不顾乙地的世事,都会自讨苦吃。
清洋务大臣李鸿章一次出访美国,在一家饭店宴请美方人士。开席前,他按中国世事讲了一番客套话:“这里条件差,没有什么可口的东西招待各位,粗茶淡饭,谨表寸心。”不想饭店老板却火冒三丈,认为李鸿章诋毁了饭店的声誉,非要其公开赔礼道歉不可。李鸿章的客套话,在国内是很普遍的,但美国却没有这样的习俗,老板冒火也在情理之中。
3.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
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经济、法律等等方面的知识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开拓视野,从而使表达者的言辞更具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这种知识的获得,要靠孜孜不倦的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吸取,言辞的表达才会有不断的生命力。在人际交往中,某方面的文化知识不足,就不要轻易涉及这方面的话题,倘若擅自发言,闹笑话,会影响交际效果。
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行业,每一个行业都有专门的知识。一个人处在哪个行业,从事什么工作,应当具备本行业、本专业的知识。
专业知识的获得,一是靠学习,二是靠实践。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即使原来专业知识积累很厚,在新的形势下,也会产生许多的盲点,如果不认真学习,既不利于自己的工作,更不利于本行业言语的交际。
学好应酬这门学问
应酬在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一门人情练达的学问,也是体现能言善辩重要场合。为人处事,同事之间有许多事需要应酬:张三结婚,李四生日,王五得了贵子,马六新升了职务,这些事要躲当然也能躲开,但别人会说你不懂得人情世故。善于社交的人,常常会伸长耳朵来打听这一桩子事,帮人凑份子、送礼请客,皆大欢喜。为什么?因为他把日常生活中的应酬,看作是一门人情练达的学问。
要想在同事之间取得更好的人缘和评价,那么在社交应酬上你就应该多多的用心。因为应酬是一门社交艺术,只有善用心思的人,才能达到联络感情的目的。
如果有一位同事过生日,大多的同事都去参加生日宴会。可是当你看到有这么多人都来为同事庆祝的时候,你可能会产生很多另类的想法:在自己过生日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来庆祝?这就是问题所在,这说明你的应酬还不到位,你的人际关系还有欠佳的时候。要扭转这种内心的失落,你不妨积极主动一些,多找一些借口,在应酬中学会应酬。
比如你新领到一笔奖金,又适逢生日,你可以采取积极的策略,向你所在部门的同事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想请大家吃顿晚饭,敬请光临,记住了,别带礼物。”在这种情形下,不管同事们过去和你的关系如何,这一次都会乐意去捧场的,你也一定会给他们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
重视应酬,一定要入乡随俗。如果你所在的公司中,升职者有宴请同事的习惯,当然你也不要破例,否则,就会落下一个“小气”的名声。如果人家都没有请过,而你却独开先例,同事们还会以为你太招摇。所以,要按约定俗成来办。这样你才能在同事之间留有很好的印象。
对于深交的同事,有求必应,关系密切,无论何种场面,都能应酬自如。浅交之人,去也只是应酬,礼尚往来,最好反过来再请别人,从而把关系推向深入。
能去的尽量去,不能去的就千万不能勉强。比如同事间的送旧迎新,由于工作的调动,要分离了,可以去送行;来新人了可以去欢迎。欢送老同事,数年来工作中建立了一定的情缘,去一下合情合理;欢迎新同事就大可不必去凑这个热闹,来日方长,还愁没有见面的机会吗?
重视应酬,不能不送礼,同事之间的礼尚往来,是建立感情,加深关系的物质纽带。
同事在某一件事上帮了你的忙,你事后觉得盛情难却,选了一份礼品登门致谢,既还了人情,又加深了感情。同事间的婚嫁喜庆,根据平日的交情,送去一份贺礼,既添了喜庆的气氛,又加深了自己的人缘。像这种情况,送礼时要留意轻重之分,一般情况到了就行了,千万不要买过于贵重的礼品。
同事间送礼,讲究的是礼尚往来,今天你送给我,我明天再送给你,所以,不论怎样的礼品,应来者不拒,一概收下。他来送礼,你执意不收,岂不叫人没有面子?倘若你估计到送礼者别有图谋,推辞有困难,不能硬把礼品“推”出去,可将礼品暂时收下,然后找一个适当的借口,再回送相同价值的礼品。实在不能收受的礼物,除婉言拒收外,还要有诚恳的道谢。而收受那些非常礼之中的大礼,在可能影响工作大局和令你无法坚持原则的情况下,你硬要撕破脸面不收,也比你日后落个受贿嫌疑强。这叫做“君子爱礼,收之有道”。
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作为心理倾向是一种稳定的,而非偶然的、暂时性的指向。
华罗庚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不放弃努力,随着对学习内容的深入了解,没有兴趣的内容会变得有兴趣,小兴趣会变得大兴趣,便进而成为你的志趣。如何培养学习的兴趣呢?
1.自我寻找学习的乐趣
这个方法是前苏联西·索洛维契克倡导的。其基本点是:一个人要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坚信学习是件有趣的事。具体的训练办法是:
(1)在学习前激励自己,自言自语,连说几遍“我喜爱学习××学科,××学科其妙无比”等话语。
(2)在学习中比平时更细心,花更多的时间。平时不原谅自己的粗心失误,尽可能使自己获得成功的愉悦。
(3)在不想学习,不感兴趣时,回忆自己学习上的优点,例如“我的解题思路是正确的”、“我的运算速度是快的”、“我的记忆力是好的”、“我的文笔是优美的”等,淡忘自己的缺点,增强自信心。如果能坚持这样的训练,会使你逐步感到学习中的趣味。其实,我国古代学者早已有采取这种自我寻找学习乐趣的方法。如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就曾写下《四时读书乐》的诗:“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常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拔琴一奏来熏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寻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这首诗是借春夏秋冬四时事物,抒发读书过程中体验到的欢乐心情,激发自己浓厚的学习兴趣。
2.培养好奇心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习兴趣就是在不断的探究之中变得越来越深刻。因此,平时要留心观察一切事物,多给自己提一些“为什么”,并且经常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研究学习中的问题,感受知识的魅力。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加上问号,然后去钻研,并从中悟出道理来。学业上的长进往往是循着“好奇-有疑-思考-释疑-有得-产生兴趣”的轨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