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90600000015

第15章 创业管理能力(1)

五、融资能力

(一)融资定义

融资,指为支付超过现金的购货款而采取的货币交易手段,或为取得资产而集资时所采取的货币手段。融资通常是指货币资金的持有者和需求者之间,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资金融通的活动。广义的融资是指资金在持有者之间流动以余补缺的一种经济行为,这是资金双向互动的过程,包括资金的融入(资金的来源)和融出(资金的运用)。狭义的融资只指资金的融入。

在这里,我们主要讲的是资金的融入。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也就是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的正常生产需要及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公司筹集资金的动机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通过一定的渠道和一定的方式去进行。我们通常讲,企业筹集资金无非有三大目的:企业扩张、企业还债以及混合动机(扩张与还债混合在一起的动机)。

(二)融资分类

按照是否经由媒介,将融资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不经金融机构等媒介,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直接以最后借款人的身份向最后贷款人进行融资的活动,其融通的资金直接用于生产、投资和消费,最典型的直接融资就是公司上市。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机构等媒介,由最后借款人向最后贷款人进行的融资活动,如企业向银行、信托公司进行融资等。

按照融资过程中资金来源的不同方向,可以把融资方式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按照具体行业也有细的分类,如一般民用、航空、运输业常用的融资技术包括贷款和租赁两大类,矿业权经营的实质是矿业权融资和矿业开发。

六、营销能力

1937年创立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的那些营销学家是很有远见的,但是他们可能想象不到今天营销学研究的盛况。营销学不仅引起了数学家的浓厚兴趣,还激发了医生、管理人员及政府官员的丰富想象力,甚至可以说,营销学已经成为现今世界的一种核心思维方式。

那么,营销学这门学科源出何处呢?显然,营销学的“父亲”是经济学,其“母亲”是行为科学;数学乃营销学的“祖父”,哲学乃营销学的“祖母”。如此源远流长,我们完全可以期待未来会衍生出更为强健的新一代的营销学。

一门学科应该有一个核心概念、若干个常识性概念和若干个学科特有的概念。例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短缺,政治学的核心概念是权力,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是文化,社会学的核心概念是群体。那么营销学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呢?是交换。交换又反过来要求一组常识性概念,于是便产生了需要和欲望、产品、价值和满足以及市场等,这些概念填补了营销学的空白。

在营销学的发展史上,每十年都会出现一些新的概念,进而刺激了研究,指导了实践,引起了争论。所有的概念必须经受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考验,它们必须是扎扎实实的,而不是昙花一现,即必须增进我们对现象的理解、预测和控制能力。一门学科应该欢迎新概念,而不是担心这些概念可能会引起混乱或者导致学科分裂。使人们感到不安的往往是概念的短缺,而不是概念的过剩。

下面将对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所出现的一些重要概念作出评价,然后提出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些概念,这些概念将随其研究、试验和应用进程的发展而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一)50年代的重要概念——学科的确立

让我们从金色的50年代开始。此时,营销学开始从经济学系转入商学院,营销学发展成为一种帮助企业家建立和保护市场的思想系统,先后出现了六个里程碑式的概念。

(1)1950年左右,尼尔·鲍顿开始采用“市场营销组合”这一概念。鲍顿说,他是以詹姆斯·柯立顿在1948年所作的关于企业经理作为一个“决策者”、一个“艺术家”,以及“各种要素的组合者……”的发言中得到启迪的。此后,鲍顿便开始采用“市场营销组合”这个术语。他还确定了市场营销组合的12个要素。他指出,营销学家将比经济学家(他们主要关心价格)、销售人员(他们主要关心推销)和广告人员(他们把创造需求视为广告的主要功能)等走得更远。

(2)同年,乔尔·迪安在他的关于有效定价政策的讨论中采用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迪安阐述了市场开拓期、市场扩展期和成熟期等概念。其后,西奥多·莱维特在他那篇著名的论文“利用产品生命周期”中对这一概念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自那以后,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经历了多次修正。然而,至今它依然是一个有趣的、有争议的问题。

(3)1955年,西德尼·莱维提出了“品牌形象”这一概念。戴维·奥吉尔维非常欣赏这个概念,以致经常在他的讲话中引用它,从而使它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一概念尤其为广告人员和公关人员所偏爱。它创造了各种研究机会,扩大了就业,并证明巨额的广告费支出对于建立品牌形象是有益的。

(4)1956年,温德尔·史密斯介绍了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即“市场细分”。一个市场的顾客是有差异的,他们有不同的需要,寻求不同的利益。温德尔要求公司对市场进行细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产品差异上。温德尔将市场细分视为一种战略,而我们今天更倾向于把它看作是将市场分割成有意义的若干块,而后由公司决定选择哪一部分以及如何满足这部分需求的一种战术。

(5)随后到了1957年,通用电气公司的约翰·麦克金特立克阐述了所谓“市场营销概念”的哲学,并称它是公司效率和长期盈利的关键。他认为,当一个组织脚踏实地发现顾客的需要,然后给予各种服务,到最后使顾客得到满足,它便是以最佳方式满足了组织自身的目标,这是何等不同凡响的见解。正如顾客所希望的,市场营销概念的重点从“以产定销”移到了“以销定产”。

(6)1959年,哥伦比亚大学的艾贝·肖克曼提出了“营销审计”这一概念。如此众多的公司被关在生产、产品或销售导向的圈子里,不知如何去寻找公司的发展机会和途径。许多公司已经死了,或者正在死亡却全然不觉。公司应该定期进行营销审计,以检查它的战略、结构和制度是否与它们最佳的市场机会相吻合。

(二)60年代的重要概念——4P理论的崛起

1960年,杰罗姆·麦卡锡提出了著名的4P组合,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和促销(promotion)的营销组合。他曾在美国西北大学学习营销学,其师理查德·克莱维特教授曾把营销要素分为产品、价格、促销和渠道。麦卡锡显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助于记忆营销组合主要工具的简便方法。随后,学术界又相继提出了其他一些“P”,包括“人”(people,多用于服务营销学里),“包装”(packa-ging,多用于消费品的包装),“报酬”(payoffs,多用于世界上某些部分的业务活动),零卖(peddling,亦称人员推销,往往依赖于大量的促销手段)等。而菲利普·科特勒教授则提出了政治(politics)和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两个“P”。之后他又提出了战略营销计划过程必须先于战术性营销组合的制订。战略营销计划过程也是一个4P过程:研究(probing)、划分(partitioning,即细分)、优先(prioritizing,即目标选定)、定位(positioring)。只有在搞好战略营销计划过程的基础上,战术性营销组合的制订才能顺利进行。

1961年,西奥多·莱维持发表了著名的“营销近视症”。他指出,有些行业在困难期间衰退的原因在于它们所重视的是“产品”,而不是“顾客需要”。任何产品都只是满足一个持久需要的现有手段。一旦有更好的产品出现,便会取代现有产品。

1963年,威廉·莱泽提出“生活方式”这个令人着迷的概念,这一概念曾为某些社会学家所用。各种生活方式比社会阶层更为生动地向我们揭示了人们的消费方式。看到一对衣着漂亮入时的“雅皮士”夫妇,我们也许就能猜出他们喜欢吃些什么、喝些什么和穿些什么。我们越来越多地按照某一特定生活方式生活的群体的需要来设计产品。

1967年,约翰·霍华德和杰迪逊·西斯提出了精湛的“买方行为理论”。约翰打算为他们合写的书取名《买方行为通论》,而杰迪逊则想采用《买方行为初探》的标题,最后他们达成了协议,标题定为《买方行为理论》。

最后是西德尼·莱维和菲利普·科特勒在1969年提出了“扩大的营销概念”。他们认为,营销学不仅适用于产品和服务,也适用于组织、人、地方和意识形态。所有的组织,不管它们是否进行货币交易,不管它们干得好或坏,事实上都在搞营销。

(三)70年代的重要概念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动荡不定的70年代——一个经济和社会变化迅速和扭曲的时代。1971年,杰拉尔德·蔡尔曼和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社会营销”的概念,使人们注意到营销学在传播意义重大的社会目标方面可能产生的作用,如环境保护、计划生育、改善营养、使用安全带等。社会营销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若干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它在美国还要快,而后在一些国际组织如美国的国际开发署、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等也被得到承认。体现了传播意义重大的社会目标的最佳途径。

对短缺的预言导致了西德尼·莱维和菲利普·科特勒在1971年提出了“低营销”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在某种环境中,营销经理必须掌握如何有选择地或者全面地减少需求水平的技能,就像他擅长扩大需求一样。他们阐述了如何把不同的营销组合工具用于降低市场需求。

1972年,阿尔·赖斯和杰克·特鲁塔在《广告时代》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提出“定位”这个富有吸引力的概念。他们认为,即使公司没有在广告中为产品定位过,这些产品在顾客头脑中也是有一定的位置的。赖斯和特鲁塔阐述了公司应如何运用定位去创立产品在顾客头脑中的特定形象。

70年代早期的经济冲击导致了“战略计划”这一概念的诞生。波士顿咨询公司说服公司不要对其所有的业务一视同仁,而应该根据各种业务的市场份额成长的情况,决定哪些业务必须建立,哪些应该保留,或者淘汰,这就是所谓的“业务经营组合法”。对营销者而言,营销并不仅仅意味着增加销售额。从这一思想中产生了“战略营销”这个概念。它和”战术营销”的界线现在日趋明朗化。事实上,通用汽车公司已经按这两个概念分设了不同的营销部门。我们已看到新的主要论述战略营销的课程和教科书。

70年代,人们日益感觉到企业应该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于是,便出现了“社会营销”的概念。同时也出现了另外一些术语,包括“人道营销”和“社会责任营销”等。这些概念要求企业在决策时,不仅应该考虑消费者的需要和公司的目标,还应考虑消费者和社会的长期利益。

当代一些社会问题,如保护消费者权益主义和环境保护主义等促使营销学家将其注意力又一次转向营销活动的宏观效果。“宏观营销”这一术语便应运而生。与宏观经济学相似,宏观营销研究提醒人们经常检查营销组合活动对于消费者的福利和价值的总体影响。

到了70年代后期,另一个变化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即美国的服务经济快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林恩·肖斯塔克在1977年的《营销杂志》上阐述了她对服务营销学的独特见解。她认为,服务营销学应该从产品营销思路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自那时起,不少杰出的营销学家都对服务营销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80年代的重要概念

现在我们来到了发展滞缓的80年代。营销学家创造了更多的概念来描述如何在这一缺乏生气的经济中得以生存。

1981年,雷维·辛格和菲利普·科特勒考证了“营销战”的概念以及军事理论在营销战中的应用。几年后,赖斯和特鲁塔出版了关于营销战的书,英国和法国也出版了类似的著作。赖斯和特鲁塔显示了他们广告代理商的才智,租用了一辆军用坦克,沿着纽约第五大街兜售他们的《营销战》一书。1981年,瑞典经济学院的克里斯琴·格罗路斯发表了论述“内部营销”概念的论文。他认为,在培养公司经理和雇员接受以顾客为导向的概念时,公司所面临的问题将比为顾客开发有吸引力的产品和服务更为棘手。显然,公司里有一个强有力的营销部门并不意味着这家公司实施了营销导向。菲利普·科特勒曾经把在公司里创造一种营销文化的艺术称为“营销化”问题,就是使公司营销化。

1983年,西奥多·莱维特写了另一篇堪称里程碑的论文。他在文章中明确提出了“全球营销”的概念。他呼吁多国公司向全世界提供一种统一的产品,并采用统一的沟通手段。他发现,过于强调对各个当地市场的适应性,将导致生产、分销和广告方面规模经济的损失,从而使成本增加。他的观点激起了一场暴风雨式的争论,其间许多人对西奥多提出了非难。然而,不管你持何种立场,都应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西奥多的观点不仅引起了学术界的震动,同时也引起了实际从事营销活动的人士的浓厚兴趣。学术界的争论能引起实业界的注意,确实是不多见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年后,西奥多的全球营销文章却又成了“当地营销”的一个新例证。此外还有许多强有力的证据论证这一概念,包括大量数据的出现、大块市场继续被分割成一个个当地市场、当地零售连锁组织日益增长的权力要求更多的促销费用和某些特殊的促销活动、大规模媒介物的经济效益下降等。

“直接营销”也是这10年里引起公众注意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在零售店外向人们销售的一种新方式。它的原始形式是上门推销和直接邮售,现在已发展到集会推销、电话推销、家庭电视购货,计算机购货等。有人说,直接营销的实质就是以数据资料为基础的营销,因为是事先获得大量信息和电视通讯技术的发展才使直接营销成为可能。

1985年,巴巴拉·本德·杰克逊强调了关系营销学。这一概念在早期有几种说法,如“协商推销”等。杰克逊的贡献在于,他使我们了解到关系营销将使公司获得较之其在交易营销中得到的更多。关系营销较之交易营销,更好地抓住了营销概念的精神实质。正如查理斯·占德曼前两年所指出的那样:“公司不是创造购买,它们要建立各种关系。”

1986年,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大营销”这一概念,提出了公司如何打进被保护市场的问题。一个公司可能有一个精湛的优质产品、一个完美的营销方案,但是要进入某个特定地理区域时,可能面临各种政治壁垒和公众舆论方面的障碍。当代的营销者越来越需要借助政治技巧和公共关系技巧,以便在全球市场上有效地开展工作。

(五)80年代后期至当前的发展

1985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 A)对市场营销赋予新的定义,它与1960年解释的原有定义的最大区别是拓展了市场营销的领域,即市场营销不仅仅限于企业的活动,可以扩展到非营利性事业组织与公共机构等。

1.新定义对产品概念的变革

新定义解释产品的概念已不限于有形的物理产品及劳务,还应包括观念、思想等社会行为。美国的洛夫洛克(Love-lock)和温伯格(Weinberg)对此有较系统的阐述。他们认为以往的产品概念具有不完全的地方,过于强调了生产者的侧面。当今的产品增加了新的内涵,即应包括为了实现特定的理想(目标)或社会结果而设计的服务组织的产出物及有计划的活动。这样,产品具有了三种形态:有形的物理产品、无形的劳务(服务)、社会行为(观念、思想)。前两种形态是原来的产品概念所包括的,引人注目的是社会行为这一新的形态的提出。社会行为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产品形态,确切地说,在很多场合,最终完成这种产品的是营销的对象(消费者)。消费者根据某一命令从事行动,为了产出社会行为,消费者承担着个人的牺牲,使他人及社会全体得到裨益。如为了遵守限制车速的交通规则,司机牺牲了时间,但是却可能挽救了他人的生命,减少了交通事故。同样,禁烟这一行为对于吸烟者来说是很痛苦的,会造成心理挫折,但是禁烟的实行,却对于吸烟者及他人的健康作出了贡献。

社会行为这一新的产品形态超越了生产方与使用方的明确联系,使产品的成本与利益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有了特殊的表现形式。社会行为的成本同时要由个人负担(个人牺牲),它的利益却作为社会的财富进行扩散。对社会行为尽管可以通过各种法律、规则强制消费者作出牺牲(成本支出),但是根本上应以提高消费者的觉悟为目标,况且有的社会行为也很难强制人们去遵守。这样,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与营销组合策略去达到这一目标就显得非常必要。

2.市场营销在新的产品形态下的特征

由于产品出现了新的形态,因而其反映在市场营销上的特征也有了与以往不同的地方。

(1)市场营销者(生产者)并不直接生产物理产品或劳务,而是间接生产产品,即制造有助于营销对象(顾客、消费者)产生特定的行为(或在一定条件下所期望的行为)的气氛或环境。市场营销尽管最终不产出任何有形的产品,但是对于创造出一个保证社会行为有效运转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2)社会行为的价值是来自于较长时间内顾客持续行为的结果,这一价值最终在大部分公众的受益中得以实现。因此,市场营销活动也是一个持续的、反复的过程。

(3)社会行为仅靠一个市场营销者进行生产是很难办到的,要靠众多的市场营销者一起共同努力才能得以成功。如禁烟这一社会行为,仅靠卫生保健部门一个营销者是不行的,它要靠政府机构、妇女联合会、工会等各种社会团体组织一起行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有必要对市场营销定义作出新的解释,使市场营销的理论、方法、手段与营销组合策略得以扩展到非企业活动的新领域。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非营利事业组织、公共机构,如学校、医院、警察部门、教会,甚至政党活动及总统选举都运用了市场营销的方法与手段,特别是市场细分化及营销组合策略更是被大量地运用。

传统的市场营销组合理论把服务列入营销组合要素——产品的整体概念之中,服务是产品的延伸部分或附属部分。这种服务主要是指依附于产品的售前服务和售后服务。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及市场营销策略被广泛地运用,一些市场营销创新者大胆地突破了经典的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四个市场营销组合因素框架,把服务作为第五个因素引进了市场营销组合因素之中。

3.服务——市场营销的新杠杆

服务(customer servicing),完整地讲应是为顾客服务、作为市场营销第五个因素的服务,它从产品的整体概念中延伸出来,服务的对象及内容出现了新的变化。它不仅包括对现实顾客的服务,而且包括对潜在顾客的服务;不仅要提高顾客的现实的(售后的)满意程度,还要提高预期的(售前的)满意程度。把服务作为第五个因素,进一步体现了市场营销的核心思想,即以消费者为中心。服务可以使企业创立个性,增加竞争优势,有效地增加企业的新销售和再销售的实现机率。

服务作为第五个因素的导入,为市场营销提供了一个新的杠杆支点,为市场细分及市场定位等开辟了一条新路。

目前出现一种新的战略构想,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1)价格导向型。一些企业依靠产品的价格优势与竞争者较量,期望通过低价吸引消费者,保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在这种情况下,除非企业能保持住极低的生产成本优势,否则要想维持一个长期的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是非常困难的。当今世界,劳动力成本、天然资源等直接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变小,其重要性也开始减弱,所以纯粹价格导向型的企业将越来越难于在市场上站住脚。

(2)产品导向型。一些企业谋求以技术优势向顾客提供更高的使用价值及满意度,从而争取顾客并赢得顾客。在某些场合,只要产品的性能及质量保持优势,顾客可以容忍服务方面的某些不足。如豪华型高性能轿车的购买者一般可以承受由于零配件的昂贵价格及维修网点不足带来的不便,只要能充分享受一流的驾驶乐趣及显示与众不同的社会地位。产品导向从根本上讲是违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因而最终也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3)服务导向型。一些企业由于企业经营资源有限,不能保证其产品在技术上长期领先,所以试图通过刻意增加额外的服务来建立起竞争优势。在此种场合,购买者只要能从所信赖的厂家获得各种优势服务,他们仍然会对质量、性能一般的产品感到满意。这种策略的弱点在于与技术个性相比,企业的服务个性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所模仿,一旦被人模仿了,企业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4)关系导向型。一些企业既向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又向顾客提供一流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仅赢得和保住了顾客,而且在顾客的期望与信赖的基础上,与顾客建立起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策略真正体现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观念,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买卖关系演化成合作伙伴关系。

美国的IB 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已开始在运用这一策略,IB M把售出商品看作是建立维持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开端,并且要让顾客明白,“产品的优异质量仅是冰山的一角”。营销人员为每一客户建立了详尽的档案,定期与顾客保持联系。为了确保产品的正常运行,向顾客不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当顾客有了新的需求时,IB M公司不是用促使顾客购买新的产品的办法,而是尽可能利用现有产品为其开发新程序,或提供新的应用软件包。用IBM公司巴克·罗杰斯(Buck · Roders)的话说,IBM“出售宁静的心情和每夜的安眠”。

4.服务为营销组织带来的变革

要使企业的一切业务活动真正以消费者为中心,就要使现在的企业组织有一个大的变革。企业内部应建立起与生产、销售等并列的独立为顾客服务的组织。

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它所承担的服务功能贯穿于产品销售的始终,同时,服务的内容要超出以往狭义的服务范畴。最近在西方国家普遍流行的电话服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电话服务是企业服务部门的一项主要业务内容,任何顾客只要拨打某一企业的服务部门的专用热线,就可以得到与产品有关的一切服务。这种热线电话都是免费的,即费用由企业总付。据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统计,使用此种电话服务的顾客已激增到每年80亿人次。这一数字意味着美国人每人平均一年要使用电话服务40次。为了保证电话服务的顺利进行,企业对从事电话服务的工作人员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150位从事电话服务的工作人员都具有大学学历和一定的销售经验。他们在上岗前要接受为期六个星期的强化训练。工作人员不仅能及时妥善处理顾客的投诉、提供正确的产品使用方法及完成小修理的指导,而且能从数以万计的电话内容中分析、发现有关市场的各种资料,找出商品目前存在的缺陷,分析广告和其他促销活动的效果。在电话服务中,企业往往可以预测到顾客需求变化的趋势及产品改进与开发的线索。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每年耗费在电话服务上的费用高达1000万美元,但是该公司发现,从增加的销售额中获得的回报是这个数字的两倍以上。消费者愿意以高出同类电冰箱40美元的价格购买通用公司的产品,因为消费者与通用电气公司之间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5.服务观念被贯彻到所有的企业经营活动中

服务作为一个新的市场营销组合因素以后,为顾客服务观念被贯彻到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的整个活动过程,也被运用到产品的生命周期策略中。

以最初的产品开发阶段为例,开发部门根据顾客的需求和技术可能,制定出服务目标。在产品设计时,确定产品的最高故障率以及最长诊断时限和修理时限,均衡产品初始生产成本和修理、维护费用;想方设法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从而降低顾客使用产品的总费用。目前,很多产品已采用了模块式设计,以简化修理工序,减少变动成本;采用复式设计对各关键部件增加备用系统,以避免故障损失。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销售活动与服务活动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阶段,施以不同的相应服务就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提高营销效果。曾几何时,市场营销逐渐升级成一场竞争者之间的战争,消费者渐渐被排除在这一竞争之外而受到冷落。今天,服务作为第五个因素的导入,使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又得以回归,并最终给企业带来光明的前景。

6.合作营销

合作营销的发展合作已逐渐成为目前企业国际营销的基本策略。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日益缩短,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不断上升,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已涉及越来越多的产品领域。合作营销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66年,艾德勒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题为“共生营销”(Symbiotic Marketing)的文章中提出了“共生营销”的概念。所谓“共生营销”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联合开发一个营销机会,这就是合作营销理论的雏形。

七、经济能力

(一)宏观经济能力

宏观经济学,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国民收入的决定:消费、储蓄、投资(产品平衡);货币、信用、银行、金融(货币平衡);财政收入、政府支出(财政平衡);就业、工资、物价(劳动平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外汇平衡)。

(3)国民收入的变动: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经济周期;通货膨胀。

(二)微观经济能力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围绕这一基本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均衡价格理论。也称价格理论,研究商品的价格如何决定,以及价格如何调节整个经济的运行。价格越高,供给越多,需求越小;价格越低,供给越少,需求越大;供求相交处,决定商品价格,这就是所谓的价格定律,是微观经济学中最核心的部分。

(2)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上,以实现效用最大化。这一部分是对决定价格的因素之一——需求的进一步解释。消费者行为理论和均衡价格理论解决了微观经济学的第一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即满足生产消费者需求效用水平的产品。

(3)生产理论,即生产者行为理论。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上,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一部分包括研究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关系的生产理论,研究成本与收益的成本与收益理论,以及研究不同市场条件下厂商行为的厂商理论。这一部分是对决定价格的另一个因素——供给的进一步解释,以及对如何生产的论述。这部分解决了微观经济学的第二个基本问题:怎样生产,即以利润最大化原则生产。

(4)分配理论。研究产品按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各集团与个人,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如何决定。这部分是运用价格理论来说明为谁生产的问题。

八、信息能力

今天,信息这个词被人们广泛使用着,信息、物质与能源成为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是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要素。其中,物质为社会提供所需的物质基础;能源为社会提供能量和动力;而信息则为社会提供思维、知识和决策。

(一)信息的定义

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最新反映以及经过传递后的再现;信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反映出来,是事物存在的状态、运动形式、运动规律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表征。

(二)信息的特性

1.普遍性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只要有事物存在,就会有其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就存在着信息。

2.时效性

客观事物本身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信息也在不断发展更新。在获取与利用信息时必须树立时效观念。

3.相对性

客观上信息是无限的,但相对于认知主体来说,人们实际获得的信息总是有限的。由于不同认知主体有着不同的感知能力,对同一事物获得的信息是因人而异的。

4.与物质不可分割性

信息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形式(即载体)才能得以表达,没有物质载体便不能存储和传播,但其内容不因记录手段或物质载体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5.可传递和干扰性

信息能够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传递。一个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必须具备信源、信宿、信道和信息四个基本要素。信道对信息传递有干扰和阻碍作用。

6.可加工性

人们可以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所谓信息加工,就是把信息从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如果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没有任何信息量的增加或损失,并且信息内容保持不变,那么意味着这个信息加工过程是可逆的,反之则是不可逆的。

7.可共享性

信息区别于物质、能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可以被共同占有、共同享用。

(三)信息的类型

1.按照信息的产生和作用机制——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

(1)自然信息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种信息以及人类生产的物质所产生的信息,分为生物信息与非生物信息。生物信息是指生命世界的信息。非生物信息包括天气变化、地壳运动、天体演变、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

(2)社会信息是指人类各种活动所产生、传递与利用的信息。按照人类活动领域的不同,社会信息又可分为科技信息、经济信息、政治信息、军事信息、文化艺术信息和生活信息等。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源,是社会中构成要素和演化动力的重要部分。因此,社会信息是信息管理的主要对象。

2.按照信息的表现形式——消息、资料、知识

(1)消息是关于客观事物发展变化情况的最新报道。消息强调的是事物当前的动态信息,有较强的时效性,主要用于了解情况。

(2)资料是客观事物的静态描述与社会现象的原始记录。资料强调的是客观现实的真实记录,有较强的累积性,主要用作论证的依据。

(3)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类发现、发明与创造的成果。知识强调的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普遍认识和科学评价。

3.按照主体的认识层次——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1)由于主体具有观察力,能够感知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外在形式,由此获得的信息可称为语法信息。

(2)由于主体具有理解力,能够领悟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逻辑含义,由此获得的信息可称为语义信息。

(3)由于主体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信息可称为语用信息。

三者综合在一起,构成认识论层次上的全部信息,即全信息。

4.按信息的加工处理程度——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

(1)一次信息是指未经加工或只略微加工的原始信息,如会议记录、论文、统计报表等。

(2)二次信息是指在原始信息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供检索用的信息,如文摘、书目、索引等。

(3)三次信息是指根据二次信息提供的线索,查找和使用一次信息以及其他材料,进行浓缩、整合后产生的信息,如研究报告、综述等。

5.按事物产生、成长直至结束的发展过程——预测性信息、动态性信息、反馈信息

(1)预测性信息是指事物的酝酿、萌芽等阶段产生的信息,它对管理人员把握事物的发展、及时采取有效决策至关重要。

(2)动态性信息是指在事物的发展、成长阶段产生的信息,为决策者及时掌握决策实施情况起到及时修正决策的作用。

(3)反馈信息是指在事物结束阶段或某一阶段完成后产生的信息。

6.按动静状态——动态信息、静态信息

(1)动态信息是指时间性较强、瞬息万变的新闻信息和军事情报等。

(2)静态信息是指历史文献、档案资料等相对稳定、固化的信息。

7.按传递的范围——公开信息、内部信息、机密信息

(1)公开信息是指面向第三方可完全提供的信息,如报刊上的信息、网络上的一般信息。

(2)内部信息是指用于一个或多个相关组织内部交换的信息,具有传播的局限性(仅限组织内部),一般不会对不特定的第三方公开,多数时候不涉及《不公开协议》和《保密法》。

(3)机密信息是指涉及《不公开协议》、《保密法》或相关法规的信息,通常被称作“机密”或“绝密文档”。

8.按信息反映的事物状态——常规性信息、偶然性信息

(1)常规性信息是指反映正常条件下的常规事件的信息,如统计月报信息、天气预报信息等。

(2)偶然性信息是指反映偶然的非常规事件的信息,如某地发生地震、飞机失事等。

9.按信息的稳定程度——固定信息、流动信息

(1)固定信息是指通过对不断变化的大量信息进行长期观察和分析,揭示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内在联系和必然趋势所形成的各项原则、制度、标准、定额、系数等内容。

(2)流动信息是指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时间变化的信息,如市场价格信息、商品供求信息等。

10.按信息发布的渠道——正式渠道信息、非正式渠道信息

(1)仅从字面理解,这种划分是指发布该信息时是否经过一定的审核程序。所以从媒体、发布会发放的信息被习惯性地认为是“正式渠道”;而个人独自发布的信息,被认为是“非正式渠道”。实质上,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观点。

(2)所谓“渠道”,拉丁文原意指的是可以“溯及源头”的意思。“正式渠道”指发布该信息的个体或组织,必须为该信息的真实性和其造成的后果担负相应的责任,而“非正式渠道”则不必担负相应的责任。

(3)因为涉及责任归属的问题,今天我们所谓的“正式渠道”信息的真实性往往高于“非正式渠道”信息。但是切记,任何时候信息的真实性才是信息的关键,而不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比如发布虚假的统计数字,无论是通过哪种渠道,都必然是一个笑话。

11.按信息的范围——内部信息、外部信息

(1)内部信息是指反映事物内部状态的信息。

(2)外部信息是指与特定系统有关联的信息。

(四)信息的功能

1.经济功能

信息的经济功能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对社会生产力的作用功能。一般来说,一个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水平越高,生产力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

信息不但本身是财富的象征,而且可以通过流通和利用直接创造财富。其主要途径可以归纳为:运用信息可以使非资源转化为资源创造财富;使用信息取代劳动力、资金、材料等资源创造财富,实现经济效益倍增;直接让信息作为商品在市场流通中创造财富;通过信息进行科学决策,减少失误,创造财富。

2.管理与协调功能

客观存在的物质流和能源流的运动表现为相应的信息的运动,即信息流的运动。

信息的管理与协调功能在企业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传递整个企业系统的运行目的;有效管理5M(人、财、物、设备和管理方法)资源;调节和控制物质流和能源流的数量、方向和速度;传递外界对系统的作用,保持企业系统的内部环境稳定。

3.选择与决策功能

体现在两个方面:没有信息就无任何选择和决策可言;没有信息的反馈,选择和决策就无优化可言。

一个典型的选择或决策遵循这样的程序:针对某一目标,考虑所受的条件限制和其他约束,从几种可能的方案中作出一种选择。选择单元中的目标、限制条件、多种方案都必须依赖信息的支持。而当一次选择成功之后,还必须依赖反馈信息不断修正,才能达到选择和决策结果的优化。

4.研究与开发功能

信息的这种功能实际上是信息的科学功能的具体体现,即在人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中,信息具有激活知识、生产知识的功能。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是在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人类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获取和利用相关信息,掌握方向,开阔视野,启迪思维,生产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发挥这一功能的信息基本上是科学技术信息。

九、商法能力

(一)商法的概念

1.定义

商法是指调整商事交易主体在其商事行为中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即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商法的调整对象是商事关系。

2.特征

(1)营利性:指商事主体通过商事经营活动取得经济利益的特性。

(2)技术性:指商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较,具有很强的技术性。

(3)多变性:市场的瞬息万变决定着商法的多变性。

(4)公法性:指商法中含有公法的因素,常常包含着政府对商事活动进行管理而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公权力成分的规范,存在大量的公法性条款。

(5)国际性:指商法具有国际性的国内法,具有开放性。

3.基本原则

(1)促进交易自由的原则:①契约自由。②企业自制。③市场自律。

(2)维护公平交易的原则:①商事交易主体法律地位平等。②诚实信用。

(3)交易便捷,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①交易便捷。②短期时效。③格式化交易规则。

(4)鼓励交易,确保交易安全的原则:①交易明确。②禁止欺诈和不正当竞争行为。③对商事交易实施积极、适当的干预。

4.商事主体

(1)概念:指依法参加商事法律关系,以自己的名义从事商事经营活动,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

(2)特征:①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特殊性。②以营利为目的。③权利义务的法定性。

(3)按照商事主体的组织形态的不同,商事主体的种类可以分为:①商个人:又称商自然人或者自然人商人,是指享有商事权利能力和商事行为能力,独立从事商事经营活动,依据商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商事主体。②商法人:是指依法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独立从事商事经营活动、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组织。③商合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伙人为了实现共同的营利目的,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同收益、共担风险并经商事登记的商事经营主体。

5.商事登记

商事登记是指商事主体为了设立、变更或终止商事主体资格,依照商事法律法规向登记主管机关提出申请,经登记主管机关审查核准,将登记事项记载于登记簿的法律行为。

商事登记的种类:①开业登记。②变更登记。③注销登记。

6.商号权

(1)概念:是指商事主体依法享有对其商号的专有权,主要包括专有权和使用权两个方面。

(2)特征:①公开性。②地域性。③可转让性。

(一)国际商法

1.定义

调整国际商事组织和国际商事交易活动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其调整对象包括货物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且增加了投融资、工程承包等新型商事行为。

2.特征

国际商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具有国际因素的关系。

国际商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商事关系。

国际商法主要是调整国际商事关系的所有法律规范,这里主要是指统一实体规范。

国际商法不包括冲突规范,也不包括国内民商法。

3.渊源

(1)国际法方面的渊源: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各国缔结的有关国际经济贸易的国际条约或公约是国际商法的重要渊源。国际条约中按照条约的缔约方数目划分,可以分为双边、区域性和全球性国际条约。国际商事惯例是在国际交往中经过反复使用逐渐形成的。

(2)国内法方面的渊源:一般说来,国内法的效力只及于该国主权管辖范围,而不能延伸到国外,干涉他国内政。各国有关商事交易的国内法是国际商法的国际法方面渊源的重要补充。

4.法系

按各国法律历史传统,源流关系和特征对各国法律进行的分类。当代世界的主要法系有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社会主义法系(以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代表)。

(1)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民法法系、成文法系,是指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为典型代表,包括许多模仿它们而制定的其他国家的法律的总称。

(2)英美法系:称为普通法系、判例法系、英国法系,是以英国中世纪的法律,特别是以普通法为基础和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包括英、美以及模仿它们的其他国家的法律的总称。英国法与美国法的相同之处为:都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都有普通法与衡平法之分,在法律语言、概念和推理方面也具有近似之处。但是,由于美国实行联邦制,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两国在法律结构体制上仍有一定距离。

(3)两大法系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第一,大陆法系中判例的作用日益增强。

第二,英美法系成文法的数量迅速增多。

第三,两大法系取长补短,逐渐融合。

同类推荐
  • 阳光总在风雨后

    阳光总在风雨后

    "在人的一生中,总会存在着许多让人难以预料的困难或挫折,这些麻烦会挫伤我们的自信,扰乱我们的心灵。本书用一个个充满坚强与智慧的故事,在滋养人们心灵、启发人们智慧的同时,也为生活中充满挫折感的心灵注入更多的鼓励和勇气,帮助人们重新振作,再次扬起生命的风帆。本书共分为6个章节,围绕“风雨后的阳光”这个主题,通过朴实的叙述,真人故事的再现,向读者传达着“风雨后的阳光”这样积极的人生信条。在这本书里,你能体验到生活的感悟、心灵的历练、战胜挫折的勇气、发人深思的人生智慧,让你的心灵在故事的洗礼中,品味着意想不到的智慧与快乐。"
  • 做有责任心的员工

    做有责任心的员工

    职工素质教育是指对企业职工从事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教育培训,因此也称为职业技术教育或实业教育。其目的是培养现代企业所必需的学习型、知识型和技能型的员工,因此非常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 健康成长的力量(启迪学生思考人生的故事全集)

    健康成长的力量(启迪学生思考人生的故事全集)

    人生仿佛是四季的轮回,生命的状态便是这四季的写照。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春、夏、秋、冬,不必为沐浴春风而得意,也不必为置身冬季而叹息,人生中的每一个季节都是我们必经的过程,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值得我们珍藏的记忆。
  • 曹操最实用

    曹操最实用

    本书以曹操的生平事迹为主线,全景式地再现这位枭雄令人惊叹的奋斗历程,向读者展示了曹操的文韬武略和胆识智慧,为我们打开曹操的谋略智慧之门。
  • 成功学80条定理

    成功学80条定理

    本书运用成功学定理,结合大量事例,有针对性地从80个方面给出了颇具建设意义的为人处事技巧,激励陷入迷茫和困境中的人,帮助他们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更好的融入社会,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
热门推荐
  • 单车和别处

    单车和别处

    在无人觉察的夜里,他离家出走了。无从前瞻,也不想后顾,少年开始了一段看不见终点的巡礼。
  • 恶魔亲吻怪:爱上那个SL

    恶魔亲吻怪:爱上那个SL

    他们在村子里邂逅,在豪华的学校里恋爱。恋爱,总是遥遥远去。家人和亲卫队,总是让他们之间相隔之远。在恋爱的道路上,冷凝荨总是让出那一步。白封尘喜欢冷凝荨,却不得不离开她。他们的感情线上,出现了许多外人。潘芫和欧阳彩,成为了他们爱情之间的隔河。冷凝荨默默喜欢着白封尘,掩饰着自己的感情。而后来,又会发生怎样不寻常的故事呢……
  • 高冷喵与话唠怪

    高冷喵与话唠怪

    参加选秀,然而却分到了一个面瘫搭档==喂,你看见评委好歹也笑一笑啊!某人咆哮道。……喂,你什么表情!…………算了,你还是别笑了,跟吃屎了一样……
  • 风起之后,我不去追

    风起之后,我不去追

    他,对别人十分冷淡,可是自从遇见她,一切都变了.................她,只是想平平淡淡的过完大学生活,可是自从遇见了他,一切都变了...............................(这本小说稍微有点虐,但是大部分算是甜文吧)第一次写这样的小说,写的不好请见谅哦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财富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财富课

    好东西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我们相信,更多无缘踏入北大校门学习、也没有时间到北大听讲座的读者朋友,同样需要北大文化的滋养和启发。《在北大听到的24堂财富课》挖掘、撷取了很多北大先哲、当代北大人和各界精英的哲思妙语,并根据写作需要加入了相应的经典案例,当然也不乏作者的一点儿管窥之见,试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感染更多的读者,让北大精神在每一个读者心中延续她的辉煌。
  • 校园绝品少爷

    校园绝品少爷

    他本是修炼家族天赋异禀的大少,却被阴谋设计,命悬一线,幸得恩师锦囊保命解难...纵横校园,闯于都市,屡陷阴谋,机智破除,身边红颜不离不弃...看逆天大少,能否强势回归...
  • 玄武战

    玄武战

    复仇成魔,潜心磨练!一战成神!手刃强敌,笑看苍穹!我欲成仙!凡人眼中我至尊无上!神魔眼中我竟成妖孽!
  • 亡神大人您别跑

    亡神大人您别跑

    什么,你说我是亡神,听起来就好麻烦,没兴趣,没兴趣,n多美男环绕我也没兴趣,没兴趣。离我远一点,不要打扰我,可你们怎么就这么的锲而不舍呢,那我只好跟天斗跟地斗,其乐无穷喽……
  • 易物人

    易物人

    她是这世间唯一的易物人,人们以故事向她换取所需之物与事。而事实上,一切是否又如表面上一样,只是易物如此简单?扑朔迷离的身世,隐藏的阴谋,她又能否找到一切的真相?
  • 玄逆天地

    玄逆天地

    这是一个神奇的大陆,大路上有着神奇的玄力,奇异的玄兽,跟随着主人公古阳的脚步一起开发这个大路上最强大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