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50500000004

第4章 府城寻踪(4)

庶民之湖

文人眼里的大明湖是抒发浪漫情怀的名胜:曾巩在此纳凉,刘鹗在这里观佛山倒影。而在湖民眼里,这片水就是赖以养家的聚宝盆,他们在这里冲船、逮鱼、种蒲、踩藕,使大明湖成为这座老城的鱼米之乡。

外地人爱逛趵突泉,因为它是济南名胜,有“天下第一泉”的美誉;当地人则更喜欢大明湖,因为它大,玩得痛快。湖纳百泉,像是这座老城的胸怀。

描绘大明湖的诗文很多,最为著名的要属那刻在铁公祠内的名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写字的这位是乾隆年间的进士、书法家铁保,作词的这位便是被乾隆称之为“江西大器”的进士、清嘉庆年间任山东学史的刘凤诰。他虽官居他乡,却如此爱恋济南山水,不仅将大明湖,而且将整个济南写活了。他的这副对联与刘鹗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一道成为宣传济南的最佳广告词。那时的济南湖大,城小,柳树多,荷花更多!在宋代时,大明湖曾被称为西湖,据说全国的“西湖”有三十几个,所以杭州人便毫不客气地将刘进士的这副对子刻在了西湖三潭印月岛小瀛洲上(李杭育《老杭州》)。今天,济南市树和市花分别为柳树和荷花,这也同杭州撞了个满怀。

为大明湖唱赞美诗的诸多文人中,最有名的就是诗圣杜甫。唐玄宗四年,他来山东临邑看望弟弟杜预,途经济南时与时任北海太守的李邕同游大明湖,写下了最早赞美大明湖的诗篇《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虽然历下亭搬过好几个地方,但那两句千古绝唱“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却始终萦绕在历代济南人的心中。清代诗人、书法家何绍基在济南,别人为他饯行,他酒后即兴将这两句诗写下来,后又被刻制成楹联,悬挂在历下亭正对的回廊过门楼上。

曾巩在济南为官时为济南,也为大明湖做了不少好事:修建了北水门、汇波渠和百花堤,使湖水“久雨不涨,久旱不枯”;架设了芙蓉、水西、北池等桥梁,形成“七桥风月”之景象;设立了北渚亭、环波亭、水香亭,丰富游览观景要素。这也是古时对大明湖集中整治规模最大的一次。后人不忘曾南丰的功德,在大明湖北岸离北水门不远处修建了南丰祠。他的诗《西湖纳凉》将大明湖描写成了避暑胜地: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鱼戏一篙新浪满,鸟啼千步绿荫成。虹腰隐隐松桥出,鹢首峨峨画舫行。

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

明代万历年间进士、诗人王象春是秋柳诗人王士祯的从祖,他来济南时,在大明湖南岸的百花洲上购得明“后七子”之一李攀龙的旧居白雪楼为家,又筑问山亭。羡煞济南山水的他,作《济南百咏》(也名《齐音》)组诗时,把济南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赞美个遍。他的《明湖莲》诗说:“五月荷花半压塘,北风直送满城香。当垆瓶酒兼虾菜,南客游来不忆乡。”

清代济南本土诗人任弘远的《明湖杂诗》,则写到采莲女在湖中边采莲、边纳凉的情景:“六月乘凉争采莲,湖中来往女郎船。临行笑折新荷叶,障却斜阳细雨天。”何绍基曾在济南前后住过近五年,大明湖边也曾有他的居所,他的诗反映了自己的切身感受:“我昔大明湖上住,出门上船无十步。高楼下收云水色,小桥径接渔樵渡……半生足目江湖多,诗草酒痕成册簿。算来难似明湖游,少年奇赏由天付。”

当年老残是在秋天乘船游湖的。“荡到历下亭的后面,两边荷叶荷花将船夹住,那荷叶初枯,擦得船嗤嗤价响,那水鸟被人惊起,格格价飞;那已老的莲蓬,不断的绷到船窗里面来。”他还在湖北岸铁公祠南望“佛山倒影”:“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刘鹗《老残游记》)今天,铁公祠小沧浪里立有“佛山倒影”石碑,让人期待老残所看到过的奇妙景象能够再现。

现代作家王统照回忆当年与徐志摩在济南炎热的夏夜一同夜游大明湖,他们“卧在船上仰看着疏星明月”,听着“间或从湖畔的楼上吹出一两声的笛韵,还有船板拖着厚密的芦叶索索地响”。

这些美文诗篇多是写景状物的,将大明湖的游船、拱桥、莲荷、芦苇、斜阳、月色、飞鸟等风物刻画得那么美,那么浪漫,那么妙不可言。而描写大明湖的人物故事,则少之又少,采莲女之类不过是风景的陪衬。老舍在济南时曾经以“五三惨案”为背景写过名为《大明湖》的长篇小说,自然是说故事的。但十分可惜的是,从不留底稿的老舍将小说原稿寄给了上海《小说月报》后,其书稿不幸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之战中葬身火海了。书稿中的完整故事连老舍本人都记不起来了,即便他后来根据回忆将其中的部分情节改写成了短篇小说《月牙儿》,却也似乎与大明湖关系不大。对济南人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台湾女作家琼瑶倒是在不经意间写到了大明湖的故事。她的清宫戏《还珠格格》里“插播”了一段乾隆巡游济南时与大明湖畔一位名叫夏雨荷的女子发生的感情纠葛,并演绎出他们的女儿紫薇的人生悲喜。电视剧红遍全国,济南的观众尤其关注夏雨荷,到处打听她究竟出生在哪条街,一些好奇心强的外地背包客也来大明湖按“剧”索骥,非要找到当年夏雨荷与皇上幽会的地方不可。南丰祠外的水榭遂改称雨荷亭,里面准备了紫薇、小燕子的格格服饰供游客拍照,道具中还包括芦苇丛中皇上乘坐的画舫。人们拍照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把剧中原有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凄美意境丢在了脑后。乾隆来过济南多次,也游过大明湖,并留下了御书“历下亭”及一些诗文,但是否有过与夏雨荷的交往呢?一家当地电视台便依照琼瑶故事线索东找西打听,还真在小东湖附近找到了一户夏姓人家,可谁也不敢断定夏氏祖先里有没有攀上皇上这门亲的。最终只好打跨海电话找到了始作俑者琼瑶本人,她细声细语地解释说,夏雨荷是她创作的人物。她本人从未到过济南,剧中提到过的济南地名,都是她根据有关资料查找的。观众这才恍然大悟,失落感也油然而生,但历史自有清白,文学就是文学。

经过历朝历代的人为包装,大明湖的粉黛一天天增厚,天然本色少了许多。其实,远的不说,半个多世纪前,大明湖朴素得像一个清晨起来尚未梳妆的村姑。昔日的大明湖是一个大大的渔村,湖西和湖北岸是高高的府城墙遮挡,湖东和南岸则与街巷民居相通。上个世纪初,城墙西北角开了个小便门。从北关火车站经此门沿西城根街至电灯公司(后来的工业展览馆馆址)铺设了一条窄窄的双轨铁路,上面行驶装着煤炭的人力翻斗车,由两个苦力一前一后的肩扛手推缓缓行进,湖民们形象地称之为“轱辘马”。湖滨的住户分野鲜明,湖东南岸多书香门第、达官贵人,湖被他们当作了后花园。湖民们则集中在北岸北极庙到铁公祠一段,时称北城根街,有百十户,分赵、刘、隗三大家,其他还有周、胡两姓。由于世代居住在此,姓氏单一,人口又少,叙起来都能攀上亲戚。这湖对他们来说则是赖以生存的米粮仓。

为便于耕作,当时的湖面并非今天这样烟波浩渺,而是由一条条纵横交织的地埂隔开,形成一块块四四方方的池塘,池塘内是各家各户种植的藕荷、蒲菜和芦苇,地埂上则是一棵棵高大的垂杨。池塘间有公共水道,当地人称之为河,供各家行船和游人湖上游玩。如无亭台楼阁的映衬,真可谓一派乡间野趣。

1922年,赫赫有名的北大教授胡适曾两次来济南,第二次来济时,他在司家码头雇了条游船畅游大明湖。眼界高阔的他似乎不满这有些画地为牢、各自为政的小气和拘泥的湖景,便赋新体诗道:“哪里有大明湖?只看见无数小湖田,无数芦堤,把一片好湖光,划分得七零八落!这里缺少一座百丈的高楼,使游人把眼界放宽,超过这许多芦堤柳岸,打破这种种此疆彼界,依然寻出一个大明湖。”后来这首曾名为《游大明湖》的诗发表在《努力周报》第25期上。

八九年后,老舍客居济南时也游览了大明湖。与胡适一样,他对大明湖没有留下太好的印象,其文笔较胡适更露锋芒:“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少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粱地然,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它即不大,又不明,也不湖。”(《大明湖之春》)然后他将笔锋一转说起了大明湖之秋:“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庄稼’已都收了,湖显得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看了这两段话,我作为济南人心里却不是个滋味。这位对济南大唱赞美诗,写下了众多的美文来讴歌趵突泉、千佛山、广智院,甚至山水沟药集的大家,却唯独对大明湖如此贬低,但这就是历史上的大明湖。这就是率直的老舍,有好说好,见坏说坏。

与赏景为快的文化人比起来,湖民更加现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天经地义。对他们来说,湖就是个聚宝盆。当地人说:“水有多深,钱有多深。”不仅白莲藕、蒲菜、鲤鱼、湖虾是济南人最喜爱的佳肴原料,可以卖个好价钱,就连浮萍草、荷花梗、芦苇根都是中药材,有人专门收购。漫滩上有的是旮旯油子(即田螺),可送到县西巷集市上去卖,做成的酱油螺蛳,济南人顶爱吃。田螺扒出肉来送到万紫巷商场,送多少要多少。有了如此多的挣钱路数,勤劳的湖上人家便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栽蒲菜的,种藕的,冲(撑)船的,拿鱼摸虾的,谁有本事谁挣钱就多。

我有一门亲戚便是世代居住在此的隗家。据说隗姓是从明洪武六年迁来的,至今已有二十多代。隗广智年近古稀,身子骨硬朗,无疑得益于年少时在湖上的摸爬滚打。他的父亲隗鹏在湖上算是能人,拿鱼、捞虾、踩藕、冲船样样通。刚解放时,他还担任大明湖捕鱼委员会生产队长。他有一手绝活,晚上在湖中下上十几个用竹子编制的虾笼子,一拃长的湖虾钻进去就别想出来。早上将活蹦乱跳的湖虾小心收起,不伤腿须,集中装到两个笼子里,送到金菊巷里的燕喜堂,每天两斤,保证鲜活。

隗广智说,现在的大明湖种的多是红莲,开粉色的荷花,虽然好看,游客喜欢,但莲藕个头小,产量小,口感面而不脆,只能做藕粉,过去没人种。

而旧日的大明湖是一色的白莲藕,这样的藕个大身子轻,藕眼大,口感爽脆,生吃起来赛过雪花梨,没有渣。藕虽好吃,但种藕和踩藕却很有学问,也十分辛苦。踩藕是济南收藕时的行话。初秋收藕时,需光着身子进入水和泥中。还有的要春节前踩的,则需穿上用麻绳缝制的不透水的牛皮衣下到冰冷的湖水中。藕一般埋在泥下半米深处,踩藕人要根据藕秆和藕叶的方向,来判断藕横在泥中的位置,用脚在水下探索找到藕枝藕节。踩到藕,用脚尖挑起,接着就是拉藕,拉藕时要用力得当,要踩好拉好,不能将藕枝踩断拉断。藕整支卖,好看好卖价也高;如果藕被踩断、挖破皮或者灌进泥汤,等于破了“卖相”,卖不出好价钱。

莲藕浑身是宝。荷花是济南夏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植物。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中记载:早在唐代以前,一些文人贤达,便将大明湖中莲叶割下,折成酒杯盛上美酒,然后用簪子将莲叶的中心部分刺开,使之与空心的荷茎相通。人们从荷茎的末端吸酒喝,以感受“酒味杂莲香,香冷胜于水”的美妙滋味。这便是被历代文人传为美谈的“碧筒饮”。

被文人墨客赞美不已的荷叶,济南人看重的是实用。用鲜嫩碧绿的荷叶煲制的荷叶粥,便是济南夏令的著名饮品。而选用嫩荷叶做成荷叶鸡、荷叶鱼、荷叶粉蒸肉,既有鸡鱼肉香,更有荷叶的芬芳。鲜荷叶采摘下来,用绳子穿起支到用木条子做的荷叶架上晾三四天,用这样半干的荷叶包裹生熟肉、酱菜和包子等食物,既不漏汤,还散发出特有的清香,成为济南一大特色。

过去还有一道夏令名菜“炸荷花”,即将新鲜、完整的荷花瓣洗净,挂上一层薄薄的鸡蛋糊,放到油锅里炸熟后撒上白糖,吃起来香甜爽口。

当年老舍到济南友人家中赴宴,曾品尝过主人做的香油炸莲花,虽觉得有些煞风景,却也感到无比新颖,并写下了散文《吃莲花的》,称其为“济南的典故”。他在《大明湖的春天》中还写道:“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而去掉花瓣的莲蓬被湖民摘下卖给那些小贩。小贩们则到火车站、街头和游览点去卖。当时小贩们有这样的叫卖吆喝声:“坐火车,到济南,不尝莲蓬不解馋。”

济南人最擅长最普及的还是藕的各种做法:姜拌藕、糖醋藕片、醋溜藕片、滑炒藕丝、炸藕盒、排骨炖藕、藕丁煮咸菜、酥藕等等,济南人大都是内行。济南还有句老话:“苔下韭,莲下藕。”前者是指刚出苔的韭菜最鲜美,后者说的是荷花盛开后当年结成的藕瓜,老济南人形象地称为“藕孩子”。这种藕脆酥嫩甜,生食最佳。1972年8月15日,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来济南游大明湖时,在铁公祠内品尝了明湖楼饭庄制作的凉拌藕、水晶藕、冰糖莲子和奶汤蒲菜等湖产美味。正因济南百姓对莲藕的推崇,莲藕交易十分活跃。早年间,西门外估衣市街西段就叫“藕市街”。

可能莲藕关乎民生,不知何时起济南便有了“藕神”崇拜。铁公祠之西原有一座藕神祠。相传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藕神的生日,也有人叫做迎藕花神节。这时湖上的荷花刚刚开满,荷香四溢。人们来到这里乘船游湖,到藕神庙里上香,再买些荷花、荷叶、莲蓬回家,为藕神祝寿。农历的七月十五日是中国佛教界的盂兰盆会,是追忆祖先的一种节日。而独有济南将这一节日安排在农历七月三十日,因为这一天也是送藕神的节日,这时湖中赏荷已近尾声,湖南岸的汇泉寺与本属于道教的北极阁一同参与节日法事活动。寺庙内吹吹打打,香客纷至沓来,烟气萦绕不绝。和尚和道士们还用彩纸扎制成“法船”,漂浮在寺庙后的湖面。天黑时,庙里人将彩船烧掉。善男信女们将事先用面团捏成的灯碗,放上棉籽油或菜籽油,再用棉花搓成灯芯点燃,放到湖面上,以“超度亡灵”。这时的北水门水闸也被打开,似繁星点点的灯火随波飘荡,一直飘到水门外的河道里,让兴奋的孩子们追逐不已。这便是最初放河灯的景象。湖区里居住的百姓还要在每年的大年初一到藕神庙烧香上供,求藕神爷保佑,以祈莲藕丰收。

有意思的是,早先谁都不知道这位藕神姓甚名谁。到了清同治年间,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被封为藕神,看起来有些牵强。她在词《一剪梅》、《如梦令》和《怨王孙》中确有“红藕香残玉簟秋”、“误入藕花深处”、“莲子已成荷叶老”等描写莲荷的著名佳句,她本人既是女性又是济南人,被尊为藕神似也合情合理。民国时藕神古庙废圮,前些年南丰祠旁又建起藕神祠,里面立着李清照的塑像。

蒲菜与白莲藕、茭白并称“明湖三美蔬”。1927年出版的《济南快览》评价道:“大明湖之蒲菜,其形似菱,其味似笋,遍植湖中,为北数省植物菜类之珍品。”每年五月至七月,是大明湖盛产蒲菜的时节,届时不但百姓们买回家中自烹,济南的各大饭馆更是隆重推出这道时蔬美味,奶汤蒲菜、蒲菜炒肉、锅蒲菜都是各家鲁菜馆子的招牌菜。诗人臧克家上个世纪20年代曾在济南求学,他在《中国烹饪》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回忆道:“大明湖里,荷花中间,有不少蒲菜,挺着嫩绿的身子。逛过大明湖的游客,往往到岸上的一家饭馆里去吃饭。馆子不大,但有一样菜颇有名,这就是‘蒲菜炒肉’。”

那些以冲船为主的“船户子”在湖区属家境较好的,造一条船和船上置办的东西算下来花费不小。湖内总共有五六十条客船,都集中在鹊华桥头和司家码头候客。船也分三六九等,最好的是一种带楼阁的画舫,比现在湖里见到的略小些。船舱的门窗雕刻精美,镶着玻璃,湖民们称之为“玻璃船”。门上挂着匾额,门旁挂着木刻对联。舱内方桌椅子,桌上铺着台布,摆着细瓷茶具和干鲜果品,舱的后半部还设有双人床榻,上铺凉席,为游湖的人想得十分周到。二等的是篷子船,除了没有玻璃门窗,其他同上面说的一样。三等的是布篷船,最次一等的是“光腚船”,上面没有任何的设施。还有一种鸭蛋型的小木盆,只能一个人划行,是湖民们作业时的工具,不能供客人使用。除小木盆外,其他船都靠冲船人撑篙前行。这篙并非南方的竹篙,而是用扒了皮打磨光的柳木棍。大的画舫要由两人交替撑篙。

因从南岸经历下亭到北岸再折返回去,要两个多小时。船上的茶水比茶馆贵一倍,水果则更贵,当地人称之为“仙果”。那时乘一次游船花销不少,撑船人要价很高,业内人称此为“猛一唬”,还有一句“半年不发市,发市吃半年”的说法。像租玻璃船进湖一趟,收金元券三五十元,相当于十来斤面钱,好的可弄到二三十斤面钱。因此,除了少数商号的学徒利用放假时机结伴而行,AA制凑钱共乘一条画舫外,其他乘船的人多少都有些身份。前面提到的胡适、老舍不再说,孙中山、冯玉祥也来此乘过船。孙中山是1912年9月的一天到济,先视察了辛庄北洋陆军第五镇兵营,下午游的湖。韩复榘宴请陈立夫还选择了历下亭。那时历下亭旁有家刘氏兄弟开的饭店,除了炒菜,最拿手的是蒲菜烫面三鲜包,一笼蒸二十个,一般人吃不起。乘船最多的要属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兼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了,因他将最后的指挥所设在北极庙西侧成仁祠内,所以来往次数多,撑船的、卖饭的、卖莲蓬的都认识他。

因玩湖的人相对较少,船户便有人到城里贡院墙根街南头东侧的茶巷、省府前街,城关的趵突泉、剪子巷北头,商埠的青年会、经二路邮局以及石泰岩饭店等处“跟买卖”,即今天所说的上门推销,谈好价钱后用三轮车或黄包车将游人带到船上。达官显贵们可以让船工到城内的燕喜堂、汇泉楼等大饭店叫菜,到船上吃。还可以约定好艺人或让船工去把艺人请来(称“点活”或“点戏”),到船上表演。许多京剧名角都来湖中唱过戏,富家公子、京剧票友更是湖中常客。那时在后宰门、曲水亭、庠门里一带,还有许多暗娼,当地人称“条子”。经皮条客介绍,也会到船上交易。老舍的短篇小说《月牙儿》,正是描述了那个年代这一区域为生活所迫的下等妓女的生活。

船户们也有自发的组织,领头人大家都叫他“船头”,每个星期,每家每户要出一天的收入交给“船头”,以摊销一些公项,如国民党的巡逻队乘船下湖从不给钱,费用都由各家共同负担。当然游船的业务季节性很强,春天开始,农历五、六、七月生意最好,秋天便很少有人来了。当地人编的顺口溜:“过了三月三,大米干饭也嫌酸”,“苇子绣了穗,冲船的没了事,棒子(玉米)黏粥也不嫌稀”。但到了冬天,湖民们也闲不住。

湖上冬天特别冷,三九天湖面冰达一尺多厚。过去没有冰箱,但到了夏天总有对冰的需求。湖畔人家便在东南岸的秋柳园一带,在背阴处挖几个冰窖,有一人多深,两间屋大。用麦秸将地面和四周铺好,既保温又防止冰块粘泥土。凿冰要选择湖水干净,没有荷叶梗的冰面,凿冰者手持上边有把手的铁镩,向冰面捣捶。取下四四方方的大冰块用榆木杠子、粗铁丝固定好,由人用肩扛着推送进冰窖内封存。等到来年夏天,一些饭店、卖肉的商家和医院,都排着队用地排车到这里来买。因大明湖的水清,冰块晶莹透亮,如明镜一般,可以直接食用,有些饭店用它做冰淇淋。三伏天时,有些散落的小冰块也被那些家境贫寒的孩子抢来,放到柳条筐里用荷叶遮当太阳沿街叫卖:“拔凉解渴的冻冻啊!”很受街上孩子们的喜爱。真正闲下来,是到了年根,约几个人围坐在一起,炒几个菜,喝上几盅。每年正月十五的龙灯队伍中,大明湖的格外耀眼,他们总是到西关一带最热闹的地方去耍。

说起湖中的一些景观,隗广智还清楚记得,现在的大明湖南门的牌坊处,原来是一处大大的砖木结构的穿堂门厅,起脊两面坡,飞檐斗拱,东西有山墙,玻璃门窗。厅里有卖荷花、莲蓬的,卖脆萝卜的,卖嫩藕的,还有卖瓜子的。夏天这里有穿堂风,很多人在此纳凉。那时省图书馆的正门朝东,有个红砖的西式门牌楼,门前有“雨来散”等四五家茶社,都是竹竿席棚,但茶具却很讲究。那时的北极庙有石阶38级,现在可能是回填地面的原因少了四级,因此那时的北极阁与今天比较更显高大。北极庙的历史古老,早有“先有北极庙后有济南城”之说。庙内正中真武像,高2.5米,上悬“位极天枢”匾,配祀青龙、白虎、风伯、雷公、仙曹、雨师、电母、四天君等十八尊彩绘神像,这些神像“文革”时遭到破坏,当时发现神像内有丝绸做的内脏。庙北原有座两米宽的木桥,直通北城墙顶。站在上面,鹊华二山和泺口黄河大桥尽收眼底。北极庙西临就是成仁祠,即今天月下亭连同身后的茶社,系1937年韩复榘为纪念陆军58师江西抗日阵亡将士而建,里面过去摆着很多的牌位,供人祭拜。下面有间不小的地下室,设有通向城外的地道。济南战役时,国民党守军王耀武最后的秘密指挥所就设在这里。

听说他刚到这里时很不高兴,因为是成仁祠,犯了地名的冲。但他没有像蒋介石赐给他的那把佩剑上写的“不成功便成仁”,而是同他的卫兵一起从地道里逃出,后在寿光被俘。

1950年开始拆除老城墙,拆除的石条用在了大明湖的堤岸上。隗老汉就参加了当年的修堤,干一天给五六斤小米,一个星期去领一回。后来听人说这叫“以工代赈”。湖区内的住户也从这一年开始陆续搬迁,迁到老东门一带的湖滨新村,那些房子的条石和青砖也是从城墙上拆下的。大明湖后又修起了围墙,去掉了湖中的地埂,砍掉了荒草和很多的柳树,挖湖清淤,建成了如今的公园。湖区的人也大部被“收编”,成了建国后的第一代园林工人,领起了工资。

三重门外

原布政司衙署是个面积仅次于巡抚衙门的大院,院内亭台楼阁,泉水叮咚。院外则是经营文化用品的街市,书局、刻书坊、南纸铺、古董店、装裱店鳞次栉比。张养浩、许邦才的故宅隐于周边的巷子中,韩美林也出生在此。

济南旧时衙门很多,大都集中在今泉城路以北。明清时,仅次于巡抚衙门的权力机关就是承宣布政司,今天的省政府大院便是布政司旧址。元代时这里是中书省东西道肃政廉访司驻地,人们称之为宪台,也叫宪司或宪衙。明洪武九年(1376),布政司衙署由青州移驻于此,长官为布政使,官品为从二品,掌管全省的民政、田赋、户籍。明天顺四年(1460),重修布政司署。

布政司建筑布局很有讲究,中为正堂,前有砖砌月台,再前为花坛、太湖石及碑刻,石栏环抱。左右两侧各有一重檐歇山四角凉亭,20世纪70年代初,两亭迁至四门塔景区重建,以接待去那里参观的西哈努克亲王。

正堂的南面建有三道门,左右两侧是配房。二道门内有两个石砌围栏的方形泉池,名凤翥池,与东邻贡院内的华笔池同为清乾隆年间山东布政使江兰疏浚凿建并题字。正堂北面建有官邸,而西侧是西花园,山石嶙峋,花墙透绿,草木扶苏,辟有可以行舟的河道。正门外为高大的影壁墙,周围形成小广场,东侧有高耸的鼓楼,台基石头筑成,十米见方,足有两层楼高,中有拱券门洞可行人,上为重檐四角楼阁,大鼓直径达一米半。清代时,布政司俗称“藩司”。辛亥革命后,这里成为巡按使公署,不久改为省长公署。1928年“五三惨案”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迁至泰安,次年又进驻济南珍珠泉大院,原省长公署大院即改为省民政厅驻地。济南沦陷后,伪省公署、省政府又驻在这里。1940年,伪省长唐仰杜在院子东北侧建高台房子,整修周围的平房,作为办公用房,与西面的办公用房连成一片。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在高台房子办公,周围则是建设厅、财政厅、教育厅驻地。

布政司正门外的南北大街也由元代所谓的宪司街、宪衙街改叫布政司街。而布政司门前的那条通往芙蓉街的东西小巷则叫小布政司街。

20世纪40年代以前,布政司街宽仅四五米,清一色的青石板铺路。由于北通贡院,东连府学文庙,这里是各地来参加乡试的秀才们的必经之地,书店、刻书坊、笔店、南纸铺、古玩店、照相馆都在设在附近街区,当然也包括客栈、浴池、酱园和粮店,有点像北京的琉璃厂,满街书墨香。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偷桃》中描写过在布政司衙门口看杂技的情形。清初西周生所著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里便有考生“从守道门前四牌坊到了布政司街里面,由布政司街各家书铺里看过书”的记述。其中提到的四牌坊,便是小布政司街的旧称。

清代时,这里有近二十家刻书坊铺,主要出版《四书》、《五经》之类,其中有聚合堂、双和堂、齐升斋、鸿文堂、书业德、德华堂、子云堂和东昌善成堂等。这些坊铺刻书虽非官刻,大多节约成本,以营利为目的,出品的精品较少,但也颇具特色,像文友堂专为公家刻书,会友堂则刻政府出版物,字大行疏,悦人眼目。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印刷技术的兴起与普及,这些传统的刻书坊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多寿终正寝。解放初期,新型书局、出版社如雨后春笋,遍布此街,如集古堂、蓬莱书局、建古斋、德古斋、齐鲁书社、济南书局、大新书局、广文书局、志诚书局、达武商行、新中华书局、儿童书局等。而小布政司街上有中华书局、午夜书局、中山书局、振兴书局、新济南杂志、励志书社、学生书店、成文新乐记、明湖书画社、黄风书店、开诚书店等二十多家书局,及庆云斋、博古斋、萃林斋等几家装裱店。

清末时,济南府的旅馆、客栈统算起来不过三十余家,主要分布在大小布政司街、后宰门、鞭指巷、县东巷和县西巷等靠近各级衙门府署、人多热闹的地方。《老残游记》中写了一段老残住店的经历,虽是小说的叙事手法,却成为晚清济南客店为数极少的生动描述。进来济南府,老残“到了小布政司街,觅了一家客店,名叫高升店,将行李卸下,开发了车价酒钱,胡乱吃点晚饭,也就睡了”。1915年出版的《济南指南》中确有高升店的记录,地址写的是“在府学门前南首路西”,位置与小说中所述的十分接近。

而小说中还说,老残当时住店内院东厢房,北上房内住着的是两位天津来捐官的“李老爷”和“张老爷”。从老残和店里茶房的对话中还可以了解到,这家客店有点心和夜膳供应,还有外面的馆子来此送菜。从所住客人的身份、服务门类及院落中还有潺潺流水的描述判断,高升店属当时较高档次的客店。小布政司街与尚书府街交界处还有处名为尚书府的澡堂,是济南城内开设较早的浴室。后来大布政司街北首路西又开了家裕德池,设施规模在老城内属上乘,浴客趋之若鹜。

大布政司街偏北段路西原有半截胡同,胡同路北便是坐北朝南的山陕会馆,一般称其山西会馆。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到光绪二年(1876)才大体完成,属跨世纪工程。八字形影壁,重檐门楼,门前石狮雄踞。进门是一座双层戏楼,戏楼的天花板中有一方孔,台面角上有一活盖,专供神话剧中“神仙们”上天入地时使用。戏楼东侧是花园。戏楼后面是神殿,里面供奉着关公。再进去是大厅,上方是高大的罩棚。此外还有复室、穿堂、宝藏库等附属建筑。建筑物上的石雕、砖雕、木雕精细美观,在济南各会馆中独树一帜。在古时,一般民用建筑上是禁止使用重檐龙纹花脊和鸱吻套兽等装饰的,而这组建筑却广泛使用,无疑沾了关羽的光。清朝时加封关羽为护国神,关羽出生在山西河东解县(今属运城),老家的人供奉他,出点格自然很正常。1905年,这里放映过一场无声电影,轰动了济南府,“往观者人山人海,率皆喝彩”。

20世纪20年代,山陕会馆改为慈善团体救济会开办的私立正宗小学。学校不收学费,还发些铅笔等文具,课余时间动员学生上街募捐,以助学校经费不足。在街对面皇亲巷出生长大的韩美林就曾在这所小学读书。曾在这里执教或访问过的老师,如李元庆、赵元任、陈叔亮、秦鸿云等,都是后来中国文艺界的脊梁。韩美林上小学时演话剧《爱的教育》,辅导老师就是秦鸿云,他是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的开拓者,也是江青、赵丹的老师。

后来韩美林参加工作进了济南话剧团,也得益于秦老师当年的启发与帮助。

后来山陕会馆拆掉了,现在省府前街上仍竖立着仅存的刻有《重修山陕会馆碑记》的三通石碑。

旧时街中段路西的玉环泉不在人行道上,而是再向西凹进去约四五米的地方,两口直径一米半的相连泉井,青石铺就的井台有两间屋大,井台边铁链连着绳子和水桶,供街上居民打水使用。挨着马路牙子是一道青砖垒砌的影壁,上嵌刻有“玉环泉”三字的石板,据说为金代遗物。夏季水盛时,泉水会溢出井口,顺着石板流向路边。

玉环泉对着街东的巷子呈“L”型走向,后来叫玉环泉街,但古时此街称曲巷,后称东西巷为皇亲巷,相连的南北巷称尚书府街。其实,皇亲巷里找不到皇亲,只有司马府的一个后门。韩美林1936年就出生在这个巷子里,他的著作《天书》向人们讲述了他小时候在这条街上的经历和故事:“据老人讲,也不知哪一朝的皇帝偷娶了司马家的一个小姐,因为不是明媒正娶,所以从后门接的亲……反正我们小孩听大人讲的事都犯糊涂,所以我也就糊涂着写,大家也只能糊涂着听了。”韩先生说得实在,那只是个传说。司马府是清康熙年间的兵部侍郎孙光祀的府邸,兵部侍郎别称“少司马”,故名。司马府的正门开在今泉城路。明崇祯十三年(1640)刊行的《历城县志》便有“刘皇亲巷,布政司街东”的记载。可见,司马府比巷子名至少晚了一个朝代,况且司马府家姓孙不姓刘,所以,韩先生小时候听不明白也就对了。

司马府后门旁有一个观音堂,供奉着观音、关公和土地爷,是个佛道杂处的小庙。1917年,观音堂内创办山东省易俗新剧社,该社系私立公助,省教育厅每月资助四五百元,学员免费食宿,其编排的《西门豹》、《胭脂》、《闯王进京》、《渔夫恨》、《风波亭》等京剧新剧目,常在城内大舞台、鹊华居、富贵大戏院演出,颇受老戏迷好评。早年观音殿里还有一个私塾,儿时的韩美林放学后到庙里去玩,凑到土地爷大玻璃罩子里去看看究竟有些啥,他忽然发现土地爷的屁股后面藏有《四体千字文》、《六书分类》、《说文古籀》等几本书以及印章、刻刀、印床子等。他此生第一次接触文字就是篆书。他还在巷子口的同济堂中药铺见到了当做药材出售的骨头和龟甲,药店称其为“龙骨”,上面写着奇怪的文字就是甲骨文。那几本书和龟甲上好似图画的文字影响了韩美林一生的追求,他便比着书上的字写,照着骨头上的字画,为其日后成为艺术大师打下了基础。

皇亲巷里找不到皇亲,尚书府街上确有尚书的府邸。尚书府街因元代政治家、散曲家张养浩(1270-1339)故居位于街西侧而得名。张养浩是济南人的骄傲,原籍章丘相公庄,从其祖父起迁居济南。他少时好学,十九岁作《白云楼赋》一鸣惊人,后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张养浩为官清廉刚毅,敢于犯颜直谏。李清照、辛弃疾虽都祖籍济南,但在济南生活的轨迹、留下的遗迹和讴歌济南的诗文甚少,而张养浩不然。1321年,他以“父老归养”为由辞官回济南,在北园建云庄,立遂闲堂、处士庵、绰然亭、翠阴亭等建筑,园内还有著名的龙、凤、龟、麟四大灵石,其中龟石现存趵突泉,麟石现存其墓地。他在济南隐居八年,品清泉,赏龙洞,游大明湖,登华不注,寄情济南山水,埋头诗文散曲。流传于世的散曲小令一百六十余首,诗四百多首,《行书酷暑帖》等书法作品也堪称一绝。其间朝廷六次以高官厚禄征召,他坚持不赴。元天历二年(1329)朝廷第七次诏请他出任陕西行台御史中丞主持救灾。他受命赴任,星夜兼程,向灾民开仓放粮,向死者赐以棺木,并留下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这近乎于呐喊的散曲名句。在任四个月没有回家食宿,终因劳疾卒于任所,终年六十岁。其墓地在北园,人称张公坟,至今这里已成为北园办事处柳云社区,生活着张养浩的后代七八百人。张养浩在尚书府街的故居,后人取名为“七聘堂”,源自皇帝曾七次下诏聘任的史实。张养浩去世后,朝廷追封其为滨国公,谥号文忠,明朝时其故居改为张文忠公祠。“文革”时祠堂被毁,分成了几个院子成了居民住宅。

在布政司街寓居的还有明代诗人许邦才(字殿卿)。他在明嘉靖年间夺乡试第一,历任济南德王府、开封周王府右长史及左长史,人称许长史。

他与边贡、李攀龙、殷士儋并称明代历下四大诗人。他少年时和李攀龙过从甚密,一起“山栖同隐”,在佛慧山(即大佛头)下开元寺读书。据清人王培荀《乡园忆旧录》记述:“许殿卿邦才故宅,在城中布政使街,路东有瞻泰楼,与李沧溟(李攀龙——笔者注)唱和处;芙蓉泉西,读书楼在焉。”他的诗集也以此楼而得名《瞻泰楼集》。他还有别墅在水村(今北园水屯)。清初诗人田雯从德州移居大明湖畔,曾登瞻泰楼凭吊先贤,并题诗壁上:“晴霞飞不断,湖水含泓澄。一丛白菡萏,无数红蜻蜓。我爱许长史,诗思何冷冷。”(田雯《黔书》)只可惜老迈的瞻泰楼早在清中期就已坍塌了。“文革”时,皇亲巷和尚书府街名显然在“破四旧”之列,随后两街合并称为玉环泉街。

布政司街的南半段还住着几家大户,像清朝翰林、左都御史张英麟的张家大院和河南巡抚李庆翱的堂弟李庆翔的李家大院。“文革”后期张家大院整个拆除,建起了济南第四十中学,李家大院部分拆除,陆续盖起了三座居民楼。

1980年,省府前街第一次大范围拓宽到十五米,沿街的旧房屋被一股脑拆除,街上出现了高楼,修建了人行道,栽上了法桐,后来又铺了花砖。老玉泉饭店、常春饭店、穆宾楼饭庄相继开业纳客。2007年,省府前街片区动迁,老街旧貌不存,玉环泉街更是整体消失了。2011年,此地建成红尚坊。

同类推荐
  • 三国貂婵乱天下

    三国貂婵乱天下

    话说天下大势,久合必分,久分必合。三国鼎立,全因美人貂婵而起。貂婵,三国中最厉害的武器。貂婵一出,浩浩荡荡地影响了三国的历史进程。多少英雄的野史,多少美人的秘事,收录在此书中。新书求推介,求宣传,各位书友要是觉得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
  • 大唐神龙

    大唐神龙

    一个奇遇不断的青年,穿越成一条神龙,来至大唐贞观年间……
  • 窑变之郎红与祭红的故事

    窑变之郎红与祭红的故事

    人生如瓷,瓷如人生!窑变,它是失败中的奇迹,祭红这种人生信仰绝对要避免!窑变,不要过于追求,就如郎红。顺其自然便好!
  • 平义分风云录

    平义分风云录

    讲述了清末民初,京北燕山脚下,一个山村群落的形成,及其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安排。
  • 说书人倒反隋唐

    说书人倒反隋唐

    少年说书人,在现代坚守着早已没落的评书,拜师“净街王”,长袍马褂,醒木纸扇,讲古批今,不意间南柯一梦,倒反隋唐,掌中九转盘龙亮银枪,胯下千里银河一点红,英雄义气,美人柔情
热门推荐
  • 神繁落景零

    神繁落景零

    冠冕堂皇的金碧都市,玷污肮脏的军事部门,神圣的言论,一位位拥有神的力量!来替世界拉下落幕!人类试图重享和平,黑心的人试图统治世界!诸神之力来自母体,能够限制诸神的母体力量拥有者,是怎样呢?
  • 天才魔女桃花多

    天才魔女桃花多

    “娘亲,那是爹爹啊,为什么我们要跑?”一只毛茸茸的小狼屁颠屁颠的跟在女子身后说道。“我知道,”女子低眉,随手拉下一边的柳枝折了一根丢给了小狼,”拿去给他,就当是昨晚的报酬。”一个小男孩将手中的柳枝塞到男子的手中,“娘亲说,她不是一个随便的人,这个就算是信物了,她会回来找你的。”说完男孩灰溜溜的跑了。男子紧紧的捏着柳枝,目光狠厉的看着远方,“女人,你以为你跑的掉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挖墓人手册

    挖墓人手册

    学渣青年周家明因为机缘巧合得到了爷爷的《挖墓人手册》,从此走上了一条凶险诡谲的灵异之路
  • 北宋大文豪

    北宋大文豪

    高考落榜生王斌穿越到了北宋仁宗年间,从一个目不识丁傻不愣登的小傻蛋,摇身一变成了诗词歌赋无所不精通的大文豪。传统儒学与新兴理学思想的碰撞,骈文与古文两种不同文风的较量,保守派与改革派的争斗,北宋与西夏、契丹连年征战却败多胜少。北宋是一个文人治国的朝代,是文人最好的时代,也是文人最坏的时代。
  • 梵天火罗九曜一行禅师修述

    梵天火罗九曜一行禅师修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控魂

    控魂

    【起点二组签约作品】当你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会催眠了,你肯定会感叹:原来催眠可以干那么多事啊!小乞丐阿木本是一个孤儿乞丐,身世凄楚,一次被一叫不出名儿的小东西咬了一口之后,他发现自己竟然开始有了催眠的本领。会催眠了的他自然抖了起来,首先吃东西消费不用担心了,催眠小吃店老板,对方会傻傻地把阿木需要的包子一个一个往他怀里塞;接着他有发现催眠小妹妹的话,人家会乖乖在他面前脱光衣服。正感觉自己无限幸福的他无奈摔下了悬崖,可是是福不是祸竟然意外成了豪门大少爷,身份的转变他就更抖了!首先他发现自己能够催眠自己成为各个领域的顶尖高手,他可以是舒马赫在街上和警察飙车;他也能成为一流的球员叱咤绿茵场;他还能催眠自己成为一颗子弹不会漏杀一人的神枪手。都说“万花丛中过,片衣不沾身”是最牛叉的把妹境界,却不知阿木用催眠是怎么玩转女人的!催眠还能干什么,看书吧!本人QQ329402541,书友群:11130960
  • 复仇三公主VS校草三少

    复仇三公主VS校草三少

    十二年前,一个小女孩失忆出国,与昔日的朋友渐渐淡漠。两年后,剩余两个也被最亲的父亲与继母相逼陆续出国。她们发誓,要变得强大,只为让伤害她们的人付出应有的代价。
  • 都市琴皇王子

    都市琴皇王子

    当二十一世纪末来临之际,肖天龙大声的对世人说:我用琴声改变了世界、、、、、当二十一世纪末来临之际,肖天龙大声的对世人说:我用农业改变了农民的生活、、、当二十一世纪末来临之际,肖天龙大声的对世人说:我用科技改变了世界、、、、、当二十一世纪末来临之际,肖天龙大声的对世人说:我用科技征服了星空、、、、、本书讲述了一条小龙变成大龙腾飞的时刻、、、龙的时代已经来临了新书上传,求收藏、推荐、点击支持
  • 超级大明星2

    超级大明星2

    一个不学无术的混混李伟,上学时候只知道打架逃学,高中后看上同班校花女同学,苦苦追求三年,最终女孩告诉他,只有他考上和她同一所大学才能和他在一起,而后李伟为了和他在一起,努力的和女孩儿考上了同一所大学,相恋二年,最后李伟却换不了一句分手,祸不单行,刚和女朋友分手,帮同学打架又被抓进了派出所,父亲被他气进医院,爷爷一把掌断决了关系........
  • 永远的童话

    永远的童话

    回忆是一座桥,却是通往寂寞的牢,每每回忆往昔。午夜梦回,总要为人生中那回不去的时光欢年~永不再现经历体验,乐-悲-离-留,物.情.感.流下心头的热泪.今夜,不知又困往着谁.请注意是,本书是双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