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作业计划是生产计划工作的继续,是企业年度生产计划的具体执行计划。它是协调企业日常生产活动的中心环节,它根据年度生产计划规定的产品品种、数量及大致的交货期的要求对每个生产单位(车间、工段、班组等),在每个具体时期(月、旬、班、小时等)内的生产任务作出详细规定,使年度生产计划得到落实。
生产作业计划的主要任务包括:生产作业准备的检查;制定期量标准;生产能力的细致核算与平衡。
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主要依据是:年、季度生产计划和各项订货合同;前期生产作业计划的预计完成情况;前期在制品周转结存预计;产品劳动定额及其完成情况,现有生产能力及利用情况;原材料、外购件、工具的库存及供应情况;设计及工艺文件,其他的有关技术资料;产品的期量标准及其完成情况。
第一节 流水线生产作业计划的期量标准
期量标准也叫做作业计划标准。期量标准就是经过科学分析和运算,对加工对象在生产过程中的运动所规定的一组时间和数量标准。先进合理的期量标准是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重要依据,它是保证生产的配套性、连续性、充分利用设备能力的重要条件。期量标准随产品品种、生产类型、生产组织形式而有所差别,但制定期量标准时都应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和先进性的原则。
流水线生产条件下的期量标准一般包括:节拍、流水线作业指示图表、在制品占用量定额。下面分别逐一介绍。
一、节拍
节拍是组织大量流水线生产的依据,是大量流水线生产期量标准中最基本的期量标准,其实质是反映流水线的生产速度。它是根据计划期内的计划产量和有效工作时间确定的,具体计算方法在第五章讨论流水线的组织设计时已有介绍。在精益生产方式中,节拍是个可变量,它需要根据月计划产量作调整。这时会涉及生产组织方面的调整和作业标准的改变,有关内容参见第十六章。
二、流水线作业指示图表
在大量流水线生产中每个工作地都按一定的节拍反复地完成规定的工序。为确保流水线按规定的节拍工作,必须对每个工作地详细规定它的工作制度,编制作业指示图表,协调整个流水线的生产。正确编制流水线作业指示图表对提高生产效率、设备利用率、减少在制品起着重要作用。它还是简化生产作业计划、提高生产作业计划质量的工具。
流水线作业指示图表是根据流水线的节拍和工序时间定额来编制的。流水线作业指示图表的编制随流水线的工序平衡程度不同而不同。下面分别介绍连续流水线和间断流水线作业指示图表的编制。
(一)连续流水线作业指示图表的编制
连续流水线的工序同期化程度很高,各个工序的节拍基本等于流水线的节拍,因此工作地的负荷率高。这时就不存在工人利用个别设备不工作的时间去兼管其他设备的问题。因此连续流水线的作业指示图表比较简单,只要规定每条流水线在轮班内的工作间断次数、间断时间和工作时间即可。
(二)间断流水线作业指示图表的编制
间断流水线由于各工序的生产率不一致,因此编制间断流水线作业指示图表比较复杂,其步骤一般包括:确定看管期;确定看管期各工作地产量及负荷;计算看管期内各工作地工作时间长度;确定工作起止时间;确定每个工作地的工人数量及劳动组织形式等。
1.确定看管期
在间断流水线中由于各工作地的生产效率不同,为了保证流水线既能有节奏地生产,又能为负荷过小的工人安排多设备看管而规定一定的时间间隔,使每道工序在这段时间间隔内生产同样数量的制品,这段时间叫间断流水线的看管期。在看管期内工人依次在其所看管的工序上生产相同数量的制品,这个数量即是看管期内的产量,记为Q。
看管期的长短对其他经济指标有一定影响,看管期长可以减少工人在工作地间往返的次数,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疲劳程度,但是在制品占用数量较多,会占用较多的流动资金;看管期短则正好相反。所以应当根据制品的特点及工人看管的设备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合理的看管期。看管期一般应大于1h,小于一个轮班,而且最好是轮班的约数。
2.确定看管期内各工作地的产量及工作地负荷率
每道工序的工作地数是在流水线设计时确定的。这种组织方式便于组织多设备看管。
3.计算看管期内各工作地工作时间长度
4.绘制作业指示图表,确定作业起止时间
有些工作地负荷不满,这时应绘制作业指示图表以确定该工作地的工作起始时间。在确定工作地起始时间时,应该便于组织多设备看管,提高工人劳动效率。
5.确定流水线上工人人数及劳动组织形式
确定流水线上工人人数时,同时应考虑劳动组织形式,尽量组织工人进行多设备看管。图92是间断流水线作业指示图表的一个例子。第2,8,9工序采用多机床看管;第1道工序和第4道工序的第一个工作地实行多工序兼管,第5道工序和第7道工序兼管。这样11个工作地每班只需7名工人。
三、在制品占用量定额
在制品占用量定额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保证生产的连续进行而制定的必要的在制品数量标准。在制品是指从原材料投入到产品入库为止,处于生产过程中尚未完工的所有零件、组件部件、产品的总称。在制品占用量按存放地点分为:流水线(车间)内在制品占用量和流水线(车间)间在制品占用量;按性质和用途可分为:工艺占用量、运输占用量、周转占用量和保险占用量。
(一)流水线内在制品占用量定额
1.工艺在制品占用量定额Z1
工艺在制品占用量是指正在各工作地(或设备)上加工、装配和检验的在制品总和。
2.运输在制品占用量定额Z2
运输在制品是指处于运输过程中或在运输装置中等待运输的在制品。它取决于运输方式、运输批量、运输间隔期及存放地情况等。
3.周转在制品占用量定额Z3
在间断流水线中,由于前后两道工序生产效率不同或作业起止时间不同,因而同一时间内相邻工序的产量不同。为保证后道工序连续地完成看管期内的产量而形成了相邻工序间的周转在制品。一般规定看管期初在各工序间周转的在制品之和为周转在制品占用量定额。其计算方法分为分析计算法和概略计算法两种。
(1)分析计算法。这种方法是对作业指示图表经过分析以后,计算周转在制品占用量。根据相邻两个工序生产率之差的变化情况,把看管期划分为几个时段。若用Tk表示生产率之差不变的第k个时段;ZTk表示第Tk时段最大在制品占用量;S表示前工序在Tk段内工作的工作地数;Sj表示后工序在Tk段内工作的工作地数;t,tj分别表示前后工序单件时间定额。ZTk>0表示周转在制品在Zk时间段末形成;Zk<0表示周转在制品形成于Tk段初。各阶段计算出的ZTk值之和应为零。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画出周转在制品形成与消耗示意图。下面举例说明如何计算周转在制品占用量。
依此方法可分别计算出其他各工序间的周转在制品。周转在制品占用量定额为期初(或期末)周转在制品占用量之和:
Z3=0+3+0+25+0+0+24+0=52(件)(2)概略计算法。当间断流水线周转在制品占用量不能或不要求按作业指示图表计算时,可用概略计算法。
4.保险在制品占用量定额Z4
保险在制品占用量有以下两种。
(1)为整条流水线设置的保险占用量。这类保险在制品占用量通常集中在流水线尾,如果出现废品或设备出现故障,就用这类保险在制品以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当这类在制品不足时,就用加班的办法来补足。
(2)为工作地设置的专用保险在制品占用量。这类保险在制品占用量通常放置在关键工序的关键工作地旁边。当某工序实际工作效率与流水线节拍不一致或产生废品或设备临时出现故障时,就动用这类保险在制品。
确定保险在制品占用量的大小的依据有:生产周期、制品价值、工艺复杂性和稳定性、设备可靠程度、设备调整时间、工人熟练程度、废品率等。确定保险占用量时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经分析后确定。
流水线内在制品占用量就是上述4种占用量之和:
Z内=Z1+Z2+Z3+Z4
(二)流水线(车间)间在制品占用量定额的制定
1.运输占用量Z5
流水线间运输在制品占用量随运输方式不同而不同,其计算方法与流水线内运输在制品占用量的计算方法相同,本处不再详述。
2.库存周转占用量Z6
库存周转占用量是使流水线(车间)间协调工作而占用的零部件和毛坯数量。它是由于前后相邻工序生产效率或工作制度不同而设置的。共有下列三种不同情况。
(1)前后流水线生产率和工作班次都不同。由于前后流水线每日生产任务是相同的,而生产率不同,因此工作班次也一定不同。生产率高的,工作班次少;生产率低的,工作班次多。
由于前后流水线工作班次搭配不同,周转在制品占用量最大值的形成时间也不同。
(2)前后流水线生产率、工作班次、工作起止时间都不同。如果前一条流水线的最后一道工序和后一条流水线的第一道工序的工作起止时间不一致,则会出现流水线间的周转在制品,其计算方法同流水线内周转在制品的计算方法。
(3)前一条流水线是多对象可变流水线,而后一条流水线是不变流水线。由于前一条流水线顺序轮番加工固定于流水线上的各种制品,所以每种制品的生产是成批生产的。这样,一批制品完成后,存放在仓库中,后一条流水线根据需要陆续消耗,从而形成周转在制品。
3.流水线间保险在制品占用量定额Z7
流水线间库存保险占用量,是当供应流水线因故交货延期时,为保证需求流水线正常生产而设置的库存在制品。
流水线间在制品占用量是上述3种占用量之和,即Z外=Z5+Z6+Z7
前面详细阐述了大量流水线在制品占用量定额的计算方法,在确定在制品占用量定额时还应注意几个问题:
(1)应明确每条流水线上哪种占用量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2)占用量定额应结合作业指示图表,按每种零件分别计算。
计算时,应考虑生产的彼此衔接,然后按存放地点汇总。
(3)占用量定额由生产计划部门制定后,有关部门还应进行估价并核算流动资金占用。
(4)占用量定额制定后,必须按车间、班组和仓库细分,并交工人讨论熟悉。
(5)占用量定额一经批准,应该严肃执行,并注意定额水平的变动情况,定期予以调整。
第二节 流水线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
流水线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一般分两个层次:一是厂级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二是车间内部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下面分别阐述。
一、厂级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
厂级生产作业计划是由厂级生产管理部门编制的。它根据企业年度(季)生产计划,编制各车间的月(旬、周)的生产作业计划,包括:出产品种、数量(投入量、产出量)、日期(投入期、产出期)和进度(投入进度和产出进度)。为各车间分配生产任务时必须与生产能力相平衡,并且使各车间的任务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互衔接,保证按时、按量、配套地完成生产任务。编制厂级生产作业计划分两个步骤:正确选择计划单位;确定各车间的生产作业任务。
1.计划单位的选择
计划单位是编制生产作业计划时规定生产任务所用的计算单位。它反映了生产作业计划的详细程度及各级分工关系。流水线生产企业中,编制厂级生产作业计划时采用的计划单位有:产品、部件、零件组、零件。
(1)产品为计划单位。产品计划单位是以产品作为编制生产作业计划时分配生产任务的计算单位。采用这种单位规定车间生产任务的特点是不分装配产品需用零件的先后次序,也不论零件生产周期的长短,只统一规定投入产品数、出产产品数和相应日期,不具体规定每个车间生产的零件品种、数量和进度。采用这种计划单位可以简化厂级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便于车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调度;缺点是整个生产的配套性差,生产周期长,在制品占用量大。
(2)部件为计划单位。部件计划单位是以部件作为分配生产任务的计算单位。采用部件计划单位编制生产作业计划时,根据装配工艺的先后次序和主要部件中主要零件的生产周期,按部件规定投入和产出的品种、数量及时间。采用这种计划单位的优点是生产的配套性较好,在制品占用量较少,车间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缺点是编制计划的工作量加大。
(3)零件为计划单位。零件计划单位是以零件作为各车间生产任务的计划单位。采用这种计划单位编制生产作业计划时,先根据生产计划规定的生产任务层层分解,计算出每种零件的投入量、产出量、投入期、产出期要求。然后以零件为单位,为每个生产单位分配生产任务,具体规定每种零件的投入、产出量和投入、产出期。大量流水线生产企业中采用这种计划单位比较普遍。它的优点是生产的配套性很好,在制品及流动资金占用最少,生产周期最短。同时,当发生零件的实际生产与计划有出入时,易于发现问题并调整处理。但缺点是编制计划的工作量很大,工作复杂而且容易出错,同时车间组织生产的灵活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