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伟:大家对于韩寒有不同的看法,但我比较认可韩寒一个观点:中国需要一场文艺复兴。在欧洲13-16世纪300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正因为文艺复兴的存在才有了西方社会的今天,因为中国没有文艺复兴,所以今天是一个烂摊子。文艺复兴是怎么开始的,我们发现很多很有趣的东西,文艺复兴的开始是从娱乐开始的,而且娱乐到极点是什么呢,说到底就是性解放。文化娱乐是文化产业的分支,文化产业是中国仅次于枪支军火之外最后一个暴利的行业,有巨大的空间。
第二、如果文化产业要有一个长足的发展,而且文化对社会有一个好的积极影响,我觉得娱乐很重要,除了严肃的文化之外还需要有娱乐的文化,我目前正在做的是一个文化演出和体育赛事的交易和交流平台,这也就是我选择文化娱乐行业的考虑。
主持人:我们李总是中欧商业评论的前主编,他刚才谈到的责任感和价值感,他想给后人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我非常认同,再次给李总一点掌声。
主持人:我们请李总谈谈对于这个观点的认识。
李月庆:天翼图书在文化产业销售额比较大,我们一个亿左右,但是比培训公司和大的产业差远了。所以我现在也在做电子阅读,它比较好工业化,因为它没有售后服务。做一个医药集团,销售几百亿都不是神话。我选择的产业文化,个性化要有,但是批量也要有,因为这个社会你不进步就上不去了。我今天讲的文化产业是不是能够做大,我想尝试一下让文化产业工业化一下,因为没有工业化的内核,你就是打酱油的。各位要记住,牙医诊所、律师行、咨询公司永远做不大,这是我今天说这个产业的逻辑背后。
主持人:李老师也是交大的老师,中欧就是交大派了一些骨干到那边去把中欧筹建起来的,所以中欧有现在这么成功也有当初他的重要贡贡献。刚刚李老师提到的重要建议,有一些朋友想进入培训行业一定要慎重,这个行业的利润未必像大家想象的那么高。下面有请应总给我们分享想法。
应臻:刚刚李老师讲的非常好,李老师漏了一个行业就是建筑设计行业。罗杰斯这个公司很有名,全世界做到了10几亿欧元的规模,几个老头要退休了,公司市值掉下来了,因为它和个人关系太密切。这个行业的特点很难实现产业化,这是文化产业的痛苦。刚才李老师涉及到了文化产业的盈利模式是什么,我们觉得这是未来的关键,公司能不能实现产业化是很重要的问题。
吸引我在这个方向创业的理由首先是个人喜爱,我从读书的时候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画家。我们做建筑师做得也不错,经常会碰到不是你所愿的设计项目在做。为什么我们会选择艺术品作为第二个行业,我觉得从世界上的宏观趋势来看,技术越来越发展,就越需要艺术性。
为什么我们需要艺术或者文化产业,我们逆向思维一下:因为这个时候大量的人工被解放出来以后,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前几年在欧洲也有公司,我们和俄罗斯设计师相比,我们的设计师还是很有优势的,一个设计师干他们两个设计师的活,还只有他们设计师一半的工资。这两年我们招一个欧洲人和一个中国人是一样的,中国的劳动力一定会在这个产业分工里面变得没有优势了。这是未来的方向。这时候从事差异性劳动的人最值钱,就是我们的这些艺术家和创造者。
我们希望公司未来的盈利模式通过大规模实现艺术家的交易平台,包括它的内容衍生品的创造,实现我们公司在新的生活方式转型方面的盈利,而且这种盈利有很大的空间,也可以实现规模化。也可以实现我个人的理想,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有体验感,这是文化产业很核心的要素。这是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创业的理由。谢谢!
主持人:其实应总谈到了重要的观点,文化产业很难规模化、工业化,如何使一个好的盈利模式获得成功,后面大家一起来讨论下。下面我们请于总谈谈你为什么选择文化产业,你有什么样的见解和看法?
于海芳:我觉得自己不是创业型的人才,人重要的是认识好自己。我为创业型文化领域的公司服务,间接的帮助公司创始人达成他想要做的事情和使命也是很有成就感的。可以讲一下孙总的创业经历和想法,这也是在我们公司里面的分享。
但是对于孙总来讲,他不停的否定自己,可能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是你否定昨天自己的成功。去年6月份《解放日报》大篇幅写文化创意领域的2.0怎么解读,我们去年年会就已经提出3.0了。如果我们不走出这个领域,不知道行业领域怎么发展是很可怕的,因为一个点做得成功,别人就去学,这样我们就要花更多的精力,我们前面没有人的时候,我们精力花在哪里。
我们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叫做留下这个城市的记忆。像浦东最小的一个园子15000多平方,最早是锦江集团的冷冻厂,管理不是很完善,停工在那里。我们介入以后赋予了它的新想法。我们现在那里有30家企业,都是行业里面的佼佼者和高手。有1400名员工在当地上班,去年产值8亿左右,今年已经12亿了。有这样的过程之后才让更多的合作者和政府看到了我们在这个领域不仅仅把文化做出了产品样式,也做出了成绩,让他在商业领域有比较大的成功和发展。
李月庆:补充一下,中欧筹建我参与3年的谈判,也在那待了10年。参与谈判另外两位张国华和李加华都在中欧创业过程中累死和得癌症死去的。我觉得什么叫做事业,事业是一种很风险的东西。他们两个人的去世是身体不好,我觉得有可能就是为了事业。因为事业让他们死,大家不得不死,要么就是事业不成功,他们愿意吗?肯定不愿意。我是1/6的交大青年教师,从交大和我一同来的6个人青年人,最后5个撤退了。那个时候中国还在黑暗当中摸索,但我坚持下来了。什么叫做成功,什么叫人才,什么叫稀缺人才?就是人人都撤退你不撤,人人都做不好你做,这是人才的最本质。重要的你要把事儿干成。
我要讲这些故事,人们认为中欧给了那么多钱,不是的,中欧那个项目是欧盟在中国第44个,前面43个都是失败的,有2个我是刻骨铭心的。我和张国华在闵行的国际学术中心吃饭,两个老外都是欧盟的,其中一个人问中欧会成功吗?这种口气就是鄙视我们。我认为有些白人的观点又对又不对。他们说的两个项目一个是甘肃的牧草项目。阿拉伯人都要喝牛奶,工业不发达,阿拉伯是沙漠,沙漠没有草,没有草就没有牛。他们通过工业化手段,欧盟和联合国给钱,结果印度人和阿拉伯人成功了。中国人不成功,为什么?都是地级市和县级市,那都是流氓。他还说了贵州的奶牛项目,为什么做贵州呢?西南人一般很黑瘦,我们是这样的人种吗?因为过去太贫穷了,因为没有钙和奶喝,他就是这么小,那个项目最后也是不成功。白人看亚洲人,中华民族几千年了,你说文化伟大,做什么项目都不成。那一刻,我想也刺激了我,我在交大都不是党员,但是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当时和张国华说,我也不出国了,我们在中欧干干看,看中国人行不行。所以我和张国华是高度团结的10年,最后中欧成功啦。
主持人:他讲了什么是事业,什么是成功,什么是人才,给了我们非常新的感觉。李总谈到了一些重要的观点:人除了追求经济外还要追求精神,所以经济+精神是他所追求。李总谈到了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为什么进入这个行业。应总谈到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梦想所以进入这个行业。于总是因为环境非常棒而吸引了她。可能每个人对于这个想法是不一样。
主持人:在座的哪位校友可以就这个话题做一个分享吗?没有的话,我们继续讨论话题。不知道各位嘉宾进入这个行业是不是你们所想的,可能每个人都有一些辛酸苦辣,请你们分享一下。
李明伟:我进入目前这个领域跨度有点儿大,我以前是学新闻的,毕业之后一直在传媒领域做了10年。目前我所做的这块,在我个人以前是经验相对比较欠缺的,我可能进入到这个领域之后感觉到有很多方面需要从头学习。我经常给自己和团队讲,我们需要有一个归零的心态。面对这种变化和相对陌生的领域,我自己从公司层面做了一些应对。第一,确定商业模式。在开展业务之前,我们做了比较丰富的市场调研,大概花了2-3个月做了深入的访问和调查工作。第二,持续在人力结构方面做一些完善,这块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困难之一。目前在国内文化演出和体育赛事领域,这个产业总体来说是比较滞后的,所以在这个领域里面的人才,从业者有两个特点,第一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偏多。另外一类,是相对比较粗放草根式民企,他们在这个领域没有过多的积累,纯粹是本能行的抓住行业机会,所以目前这个行业的人才是比较欠缺的。我们做的第二件事情是从已有的人才结构当中找一些有基础和有潜质的培养。第三,进行脑库建设,我们通过一些朋友的介绍和资深人士建立关系。
主持人:刚才你提到了一点是人才缺乏,其他还碰到了什么问题?
李明伟:刚才李总讲到了创业在于坚持,你做的时候发现没有曾经考虑到的问题冒出来。第二个方面,就是人才的不具备。第三,因为我的公司是创业初期的公司,现在就是半年的时间。我看来到处都是问题,这些问题也都不是问题。只要我们一个一个解决就不是问题。解决掉它还要靠人,人一方面是知识结构、经验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理念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一个初期创业团队最要命的问题,我看来就是价值观是否统一。大家能不能瞄准一个目标。
主持人:我总结一下:第一人才缺乏,第二价值观,第三就是行业差异。请应总谈谈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应臻:我们和李总差不多,进入这个行业一年多一点。这个行业越做越觉得挑战性比较大。大家知道中国从目前艺术品的投资市场去年是2000亿,文化产业里面占到1/8吧。它的特点是一级市场非常差,全中国的画廊都不是很景气,包括我们业界很有知名度的画廊。但是它的二级市场特别好,大家看到的拍卖行业,这个我就不说了,因为有很多行业黑幕。应该讲核心的问题是消费者和整个行业链内的都不成熟,和欧美200年、300年或者500年的历史相比,这个行业成熟度差得非常厉害。我觉得这是比较困难的一点。
第二个困难点,我们复合性的人才,而不是单方面的。我们有很好的艺术专家,都是国外名牌大学回来的,在国外待了十几年,但是他不懂中国市场。中国市场搞得非常好的又不是很专业。所以整个行业的人才,我们看来和我熟悉的房地产行业相比差得非常远。
第三个困难点,从社会基本面来看,对于艺术品的心态和市场的培育上面有一些问题。中国人觉得这个行业是一个需要赚快钱的,大家把它当做投资品或者骗局做的话这是不长久的。刚才主持人讲的困难和挑战,我就讲这些东西。谢谢!
主持人:我总结一下:第一就是消费者和行业都不是很成熟。第二,缺乏复合性人才。第三,社会的心态有点儿失衡。我们请李总的想法。
李月庆:稍微介绍一下天翼图书两个部门,一个是公司会员制的部门,这个部门是为企业服务,把图书直接卖到企业,我们又做了很多增值服务,有免费参加的论坛,有月季度书刊。如果客户不满意还做个性化出版。现在这样的业务占了我公司业务70%。另外就是零售事业部,我们在北大、清华、长江等各商学院有32家书店。
我们现在70后大概十一二个人,成为了天翼的核心骨干。我现在遇到的问题还是人力资源的问题,很多男孩子碰到一些小问题都要流眼泪,天翼图书倒是女孩子很厉害。我认为人要获得财富,不成功要多怪自己,不要怪别人,文化是相对的,你可以找成千上万的理由。有一句话和在座的人分享,叫做心智模式,就是一个思维的模式。既固定又动画,它的核心意义在于你一定要更新你的脑袋,优秀的组织把历史优秀的光环忘掉,要面临新的挑战。心智模式最核心的东西,历史上的辉煌和成功,往往是你再进步的陷阱和阻碍。这句话是自信,你要迷信这句话,做人也好,做组织就会很伟大。
主持人:我们李总提到了人力资源的问题,另外就是人才心智模式的问题。现在的校友们觉得创业或者做企业也好,你们在这过程当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抛出来和嘉宾一起探讨。
提问:我是在一个外企工作的。想问李总,图书销售这块,当当、亚马逊这种大的公司,你们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如何和他们竞争呢?
李月庆:天翼的个性化和特点是我们很小,要解决批量化的问题。我带着团队和刘强东谈了第三次了,我们想把物流和库存外包给他,像携程一样,做全单,营销是我的强项。我做了以后给他钱,甚至我预付款都可以。当当网想抢着做,我个人还是看好京东商城。如果我们外包成功的话,我的销售就会上去。因为有很多人说天翼服务好,但是到货太慢了。服务是价值链的问题,一个价值链有裂缝,你照样不会优秀,我们在这方面有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