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04800000003

第3章 儿童传播的本体研究(1)

“12月17日:上午9:15,我踢了一下妈妈。中午11:38,我又踢了妈妈一下。”这是尚在妈妈肚子里的胎儿写的“博客”。美国纽约大学的博士生发明了“怀孕腰带”,通过装在腰带上的数个传感器追踪孕妇腹中胎儿的一举一动。胎儿踢踢小腿,伸个小懒腰,“怀孕腰带”就会将信号通过蓝牙发送给计算机,计算机自动将其“翻译”成语言发布到博客网站上,形成胎儿“博客日记”。

之所以对此感兴趣,是因为这说明人类个体的传播早在胎儿时期就开始了,并将伴随他或她的一生。人类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和传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没有不传播的人类社会。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传播史[1]。儿童传播学研究的本质正是对人类发展的追溯与探索。

注释

[1]金鸣娟:《人类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第一节 儿童传播的含义与特性

一、儿童传播的含义

(一)儿童

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巴金《探索集·访问广岛》:“我看见许多健康活泼的广岛儿童,在他们周围开放着美丽的鲜花。”

以上两位名人在佳作中均提到了“儿童”。那么何谓“儿童”?

我们先从儿童的年龄说起。

1.儿童的年龄

儿童是指多大的人?这一点或许很多人都不清楚。这也难怪,因为在古代,儿童是指除了婴儿之外的未成年人。而现代,儿童的年龄界定五花八门,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上规定的儿童是0~18岁;中国少先队的队员年龄在14岁以下;医学界以0~14岁的儿童为儿科的研究对象,但现在也有一些儿童医院把服务对象即患儿的年龄增大到18岁。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认可的国际公约——《儿童权利公约》,其明确指出,“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尽管如此,现在社会上,人们普遍公认的儿童年龄是0~12岁,“因为这个年龄段,人们正处学龄前和小学阶段,而且年龄比较幼小,一些儿童活动都是针对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展开的”。

2.儿童期

儿童期是指人们处于儿童的那个时期。根据以上儿童年龄的阐述,可以得出儿童期就是人类自胎儿期至青春期的阶段。这段时期又可以分为若干不同时期。根据各年龄解剖生理特点,儿童期分为:①围产期。胎儿满28周到生后1周。②新生儿期。从娩出到生后28天。③婴儿期。或称乳儿期。从生后28天到1周岁。④幼儿期。1~3周岁。⑤学龄前期。从幼儿期结束到入小学前,即3~7岁。⑥学龄期。从入小学到青春发育开始,一般指7~12岁。⑦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成熟。随地区、气候、种族而异,中国大部分地区女孩自10~12岁、男孩自12~13岁开始,在18~20岁完成,上述各时期各有特点,但也有连续性。

也有研究者将儿童发展划分为以下5个时期:①出生前期:从怀孕至出生。这9个月的时期是变化最迅速的阶段,在此期间,一个单细胞有机体转化成一个拥有惊人的适应周围世界能力的人类婴儿。②婴幼儿期:从出生~2岁。这一时期,在身体和大脑方面会发生巨大变化以支持大量运动、感知、智能的出现;语言的开始;以及与他人首次形成亲密的纽带。③儿童早期:从2~6岁。在此期间,身体变得又瘦又长,运动技能更为完善,儿童变得更自控、更自足。角色扮演促进和支持着心理发展的每一个方面,思维和语言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道德感变得更为明显。④儿童中期:从6~11岁。在学校中度过的该阶段,儿童见识到更为广阔的世界,掌握了与作为成人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相似的新的责任。提高运动能力,按规则参与有组织的游戏,更富逻辑性的思考过程,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在了解自我、道德和友谊方面的进步成为该阶段的特征。⑤青少年期:从11~20岁。这时期是儿童期与成年期之间的一座桥梁[1]。

3.本书中的“儿童”

本书的儿童年龄定位主要源于两点:一是否有别于成人;二是否有儿童特色。从上面儿童期的阐述可知,青春期已基本接近成年,所以这一时期在本研究中暂不考虑,于是本书主要定位于0~12岁的儿童,从研究上界定也比较清晰,基本上指小学阶段结束之前的儿童。从是否具有儿童特色角度,笔者认为0~6岁这段时期在儿童的整个成长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早期(0~6岁)儿童是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

(二)传播

传播是什么?作为本书的一个关键词,我们需要对“传播”作一个全面的了解。传播学是舶来品,20世纪80年代初由西方传入我国,“传播”是英语communication的对译词。这30年来,中国学者给予传播的含义不下十几种,包括“通信”、“会话”、“交流”、“交往”、“沟通”、“参与”,等等,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在此,笔者介绍国内外一些关于传播的含义:

1.传播的含义

(1)国外学者的传播含义。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2]。

美国学者皮尔士: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播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传达[3]。

著名传播学家威尔伯·L.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指出:“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4]

传播学者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5]。

(2)国内学者的传播含义。

李彬: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包括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两个类型[6]。

邵培仁:传播是指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7]。

郭庆光:何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8]。

2.传播的学说

(1)传播影响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传播是传播主体有意识地影响他人的劝服行为。如霍夫兰等人认为传播就是“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行为的过程”[9]。奥斯古德等人认为“从最普遍的意义上说,传播是一个系统(信源),通过操纵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系统(信宿)”[10]。

(2)传播反应说(刺激说)。持这类观点的学者认为受传者(也叫受者、受众)遇到外界刺激,必然会作出相应的反应,这就是传播。如史蒂文斯认为传播就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11]。

(3)传播互动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在这一行为中互相作用的过程。如鲁士奇认为“传播是把互不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的过程”[12]。格伯纳认为“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信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13]。

(4)传播共享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传播是传受双方对信息的共同分享,信息是双向交流的。如亚历山大·戈德认为:“它(传播)就是使原为一个人或数人所独有的化为两个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14]。

(5)传播符号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例如,美国学者B.贝雷尔森认为:“所谓传播,即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15]。

(6)传播过程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传播”是一个恒运过程。希伯特认为:“传播的确可视为一个过程,过程就是一系列的活动及运行永远向着一个特定的目标在行动。传播不是一个被时间和空间所固定的静止的实体。传播是一个恒动过程,用以运送意义,传递社会价值,并分享经验”[16]。

3.本书中的“传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传播离不开以下一些词汇,包括影响、反应、互动、共享、活动、过程、行为、手段、信息、符号、意义、交流、交换、沟通、媒介,等等。本研究中的“传播”就是与这些词汇相关。

(三)儿童传播

何为“儿童传播”?就笔者看来,它是儿童与人、与社会,与其生存发展的环境之间的一种传播。当儿童遭遇传播,会怎么样呢?用“遭遇”或许不太恰当,因为我们会想到:传播或许是儿童作为人类的一种本能,于是就无所谓外在的遭遇?

1.传播与人类的关系

尽管传播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是传播的产生与人类的诞生几乎同步。从最初的原始人的声音、手势和图腾崇拜,媒介就出现了,人们之间的信息流动也就发生了,直到大众媒介的出现,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的出现,改变着我们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新生儿的啼哭,就是一种传播的行为,再早一些,受精卵的受精,以及胎儿在宫内对外界的反应与互动,也可能是传播的萌芽。之后“一个人走在路上,遇见了熟人打招呼,这是传播;一个人给他的朋友写信、打电话,这是传播;一个人上网收发信息,这也是传播;一个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这还是传播……对于人来说,传播和人的活动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它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招呼同伴、协同动作、建立关系的基本手段,因而它的产生与人类的诞生几乎同步。在人类的活动中,每个人所有的行为都和传播有关,人们也会习惯地使用它”[17]。

2.儿童传播是否人类的本能

对于“人类的本能”,不同的学者看法不同。特别是儿童传播,可以说是人类传播的起点,似乎比成人更加明显地带着一些非社会化的本能的东西,我们不禁要考虑:儿童传播是不是人类的本能?

在达尔文倡导的理论影响下,一些学者相信人类和动物都有完善的本能。威廉·詹姆斯精心选择了一些本能,并表述如下:爬行、模仿、竞赛、好斗、愤怒、愤恨、同情、搜索、恐惧、占有、渴望、盗窃、建造、游戏、好奇、社交、害羞、清洁、谦虚、惭愧、爱、嫉妒、父爱和母爱。詹姆斯声称,除了人类之外,任何动物都没有如此丰富的本能。

这中间提到的“社交”是和“传播”最接近的词,显然,在詹姆斯看来,这是一种本能。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不存在人类的本能。如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指出,人是生来具有特定结构的动物,由于这种结构,人生来便能用某种方式对刺激作出反应。在这些相对简单的人类反应中间,并不存在与当今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称之为“本能”的反应相一致的东西。这样一来,由于对我们来说不存在本能,所以我们并不需要这个心理学术语。今日,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本能”的东西大多是训练的结果——属于人类的“习得行为”[18]。按华生的意思,我们这样理解儿童传播,儿童传播中的交流、沟通是一种对外在刺激的反应,比如婴儿的咿呀学语是对成人话语的习得与反应。

也有一些学者不完全否定本能的说法。他们把本能与非本能从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来区别,比如劳拉·E.贝克在《儿童发展》中指出,新生儿首先依靠先天具有的对生命有意义的无条件反射来维持生活,但仅有这些无条件反射只能对固定的刺激作出固定的反应,不足以应付儿童生活环境中变化多端的刺激。因此,婴儿在出生后不久,就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了条件发射。无条件反射是一种本能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生物性活动而不是心理活动,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按照这种观点,儿童的传播存在着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之别,而这种区别是以心理活动的成熟为标志,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在心理成熟之前的许多传播行为是一种无条件反射,比如儿童在不会言语表达之前,以啼哭来进行信息的传达,最初的啼哭或许就是一种无条件的反射,但是很快这种无条件反射就有了变化,儿童会根据不同的事情而发出不同的啼哭信息,饥饿、疼痛、受惊、生病等啼哭的声调、频率、持续时间呈现变化,这时候的儿童的传播属于条件反射,而且这种反射越来越趋于稳定。

二、儿童传播的特性

儿童传播具有传播的共性,包括时空遍布性、行为伴随性、极端重要性;也有特性,包括基础性、发展性、互促性等。

同类推荐
  • 喧嚣的海洋

    喧嚣的海洋

    本书是一本奇特的海洋百科图书,翻开这本书,宛如进入了一个奇妙的海底世界。海洋世界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索然无味的名词或者是完全抽象化的地理概念,而成为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图像世界。其内容深入浅出,脱去“百科全书”的沉闷,在每一个小角落里面,都有惊喜在等你发现,让专业的知识也能被偷快掌握!
  • 科技新潮(走进科学)

    科技新潮(走进科学)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充满智慧的中国科技

    充满智慧的中国科技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美丽、古老的东方大国。其历史源远流长,其文化底蕴之雄厚,在这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数不胜数的各种科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以及发明创造。本书着重介绍了中国几千年的科学方面的知识,让读者对中国的科学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在阅读中也可再一次体会到前辈们的智慧,另外也可学到许多科学常识。
  • 一千零一夜全集(三)

    一千零一夜全集(三)

    《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许多非常健康有益。《渔夫和魔鬼》、《阿拉丁和神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辛巴达航海记》、《巴士拉银匠哈桑的故事》和《乌木马的故事》等歌颂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描写了善良的人们对邪恶势力不屈不挠的精神,塑造了奋发有为、敢于进取的勇士形象,赞扬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许多故事以辛辣的笔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统治者的昏庸无道,反映了人民大众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引起了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因此这部民间故事集具有永恒的魅力。
  • 狂狮部落3: 绝境重生

    狂狮部落3: 绝境重生

    伊恩和他的弟弟妹妹们没能顺利通过长辈们精心策划的一场考验,受到了长辈们的批评。自尊心受挫 的他们为了证明自己是卡布幕特草原上未来的王者,勇敢地接受了长辈布置的任务:前往遥远的百回谷。到波涛汹涌的落叶河底寻找美丽的七彩宝石。暗藏的杀机,恐怖的臣兽,阴暗角落里的捕食者,神秘美丽的百回谷危机重重!藏有七彩石的落叶河在哪里?紧紧跟随的鬼魅身影会是谁?伊恩他们终于发现了落叶河的踪迹,可谁知更大的危险还在等着他们……
热门推荐
  • 风过异界必留痕

    风过异界必留痕

    倔强双眸戏女神,嗜血杀戮天下行。血色异芒破苍穹,剑气纵横震九州。薄命鸳鸯惊世情,只叹苍天弄世人。巅峰一战众神陨,风过异界必留痕。
  • 重生之舰御天下

    重生之舰御天下

    一场车祸让心御回到了三年前,《舰御天下》刚开服的日子。新的开始,新的征途。看这个前世第一公会的会长,如何踏舰道,唤弟兄,力抗深海,契约舰娘,纵横天下。
  • 羞涩的野草莓

    羞涩的野草莓

    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故事,已有25000余字,
  • 电视台长

    电视台长

    一年一度的选秀即将拉开大幕,各大电视台之间硝烟味渐浓,为赢得收视率各出奇招、死磕到底……选秀“一哥”南城卫视一条路走到黑,继续玩性别概念造“伪娘”;地方台“大佬”滨城卫视放眼世界,引进偶像模式成就“草根帝”;后起之秀苏城卫视剑走偏锋,大搞相亲节目火了“拜金女”,到底鹿死谁手,谁又会功败垂成?本书以小说的形式,犀利揭示了电视选秀背后的潜规则和整个操刀过程,精彩展现了中国电视产业的操盘手电视台长,带着相同的“镣铐”,秉持各异的理念,一起舞动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大旗。
  • 来自未来的他

    来自未来的他

    这么近,那么远我离你是这么近又那么远近得听见你轻呼吸远得望不见你心在何处
  • 小六界

    小六界

    六界众生,强者丛生,古有不死老人穆古统一六界,今有刑天勇闯六界
  • 罂粟花:血色飘零

    罂粟花:血色飘零

    前世,她被最亲密的爱人出卖,最后死亡,但是,她不怕死亡,怕的是心寒。一朝穿越,她未死成,换了身体,换了身份,也忘了他,唯一不忘的是他们。他们五人,永远是一体,他们之间,没有大哥,却有二哥,勋鹿,三哥,淩沐野,老四,风罂娆,老五,廖藜,小六,苏凡霁(ji,四声),还有一个新成员——紫魅宸。在这个大陆上,他们以音乐为秘密武器,但是,这里很少有人能把歌唱好,音乐是武器的传说也是少有人知他,紫魅宸,“是诛音”四王爷,对女主一见钟情,但是,她已受过伤,不想在拥有爱情。那么,他们的爱是萌芽,开花,结果:又或者是刚萌芽,就被扼杀?
  • 澈悟的思与诗:李叔同的文艺创作及文艺思想研究

    澈悟的思与诗:李叔同的文艺创作及文艺思想研究

    “思”既是精神世界心路历程的艰难求索,亦是心性外化关照之灵动;“诗”是对艺术、社会、人生的感性体验,也是个体内心深处所思的言说。本书集笔者多年研究所得,以李叔同出家之前创作的诗、文、歌曲等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细读分析过程中,注意阐释艺术形式诸多方面的客观品质,尽力呈现其作品本体所特有的“思性”与“诗性”的特殊意义和透明内涵。
  • 空中楼阁

    空中楼阁

    阿舍,女,原名杨咏,维吾尔族,1971年生,新疆尉犁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毕业。银川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长篇历史小说《乌孙》。散文《小席走了》获2004年第五届“PSI—新语丝”网络文学一等奖;散文《山鬼》获2011年《民族文学》年度奖。
  • 神秘大小姐:管家大人请自重

    神秘大小姐:管家大人请自重

    父亲的无视,母亲的利用,兄妹的厌恶。数年期盼,一朝梦醒,她抛弃所有,只待她羽化成蝶强势归来。“报!大人有人在门外向小姐求亲。”正在翻阅账簿的某人停下动作,赫然间嘴角挂起了淡淡的微笑。翌日,一女子趴着墙头看着站在自家门外的一众男子,“小姐。”“阿泤你来了,你帮我看看那个人怎么样?”某女子指着墙外的一名男子。“一身铜臭味,不行。”“他呢!”手指指向另一人问。“像个娘娘腔,不行。”“那他呢!”“病秧子,不行。”怎么都不行啊!某女子失望地离开。某男嘴角一扬对着下人说:“下次门外再有狗在吠,直接往死里打。”随后扬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