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18700000026

第26章 孝悌为本,和睦自处(2)

曾国藩将进修德业视为教弟的根本,他表示,能够教导诸弟的德业进一分,自己的“孝”就有了一分;能够教导诸弟的德业进十分,自己的“孝”就有了十分;若全不能教弟成名,自己则为大不孝了。

有一次,曾国藩接到家书,得知四弟、六弟未得入学,怅然之余,教导弟弟:“科名有无迟早,总由前定,丝毫不能勉强。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进德之事,难以尽言;至于修业以卫身,吾请言之。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科名者,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做主。予夺由人做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做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壅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

这些道理,曾国藩讲得明白,几个弟弟也听得明白,但生活中实行起来总是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曾国潢懒散,曾国荃浮躁,曾国华受不得挫折,曾国葆缺乏自制。

对此,曾国藩教导诸位弟弟。

第一,要“立志有恒”。他说:“苟能奋发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奋发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第二,要“专心致志”。他说:“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庹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曾国藩十分关心弟弟们的学业,择学择师均一一参与,支持弟弟们到省城读书,并负担他们的学费。几个弟弟都到京城在曾国藩身边读书,曾国藩除了身体力行教弟读书外,还为他们捐监,创造科考的条件。

不过,曾国藩还是希望诸弟通过读书明晓事理、修身齐家,先打好基础,立定根本。他要求诸位弟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看不透这层道理,即便金榜题名,成了高官显宦,“终算不得祖父之贤肖,我家之功臣;若能看透此道理,则我钦佩之至”。

曾国藩对几位弟弟既严如父又慈如母,他曾说:“我生平于伦常中,惟兄弟一伦,抱愧尤深。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教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

在兄弟关系的处理上,曾国藩认为:“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男深知此理,故禀堂上各位大人俯从男等兄弟之请,男之意实以和睦兄弟为第一。”

曾国藩与兄弟们之间的关系很融洽,他重视几位弟弟对自己的批评,多次说:“诸弟远隔数千里外,必须匡我之不逮,时时寄书规我之过,务使累世积德,不自我一人而堕,庶几持盈保泰,得免速致颠危。诸弟能常进箴规,则弟即吾之良师益友也。”他还说:“诸弟见我之立心制行与我所言有不符处,望时时切实箴规,至要至要。”

曾国藩接到曾国潢的信,看到信里批评自己“月月书信,徒以空言责弟辈。却又不能实为好消息,令堂上阅兄之书,疑弟辈粗俗庸碌,使弟辈无地可容”,就回信说“甚为切当”,“兄读之不觉汗下”。由此可见,他们兄弟间的关系很融洽。

在曾国藩的教育和培养下,几个弟弟都成为有能力、有学识的人物。曾国荃成为统帅湘军的封疆大吏;未出仕的曾国潢在家乡操持家务、族务和地方事务,成为有影响的地方人物;曾国华也成为赫赫有名的湘军将领。

曾国藩不独对兄弟情谊深挚,同样将手足之情给予了自己的姐姐和妹妹。曾国藩除了开导姐妹,帮助调解家庭纠纷外,在生活中总不忘接济她们。

总的来说,曾国藩是一个优秀的兄长,他不仅担负起了兄长之责,同时,其责任也履行得非常好。

内和外善,治家之道

曾国藩治家的智慧,与他的修身、平天下之道同样出色。在修身方面,曾国藩有“内圣外王”之功,而在治家方面,他又有“内和外善”之法。家庭之“内和”源于仁爱心,家庭之“外善”源于平等心,其实就是“仁”与“礼”。只不过,曾国藩的表述更加明确、具体,对于治家更具指导意义。

正所谓,家和万事兴。曾国藩说:“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

曾国藩治家第一条就以和睦为本,而和睦又以仁爱为本。曾国藩很推崇“爱”,因为他是在父亲和祖父的厚爱之下成长起来的。他赴京赶考那年,回来时,向同乡易作梅借了100两银子买回一部《二十三史》,把随身的皮袍冬衣也送进了当铺凑盘缠。

父亲知道后,不仅没有责怪曾国藩,还帮他还清了欠债。当时在一个普通人家,100两银子需要积攒好几年。这种浓浓的爱,使他懂得“全家扶一人,一人扶全家”的道理。

在曾国藩的“内和”法中所提倡的爱并非是完全平等的,而是有差别的。对于家庭的爱,首先表现在爱长辈以得欢心为本。曾国藩说:“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适。”晚辈对长辈,应该尽孝尽敬,让长辈开心。而后才是兄弟妻子,应该相亲相爱,相互扶持。

除了相处之外,处理家庭内一切问题也应以爱为出发点,以和为主线,而不可搞智斗、闹官司。在家庭纠纷中,论理论法,常会把家庭矛盾扩大到难以收场的局面。

曾国藩指出,兄弟之间相互争斗,婆媳之间相互争吵,夫妻之间相互计较,这样的家庭很容易走向衰败。他有一副对联曰:“巧招杀,忮招杀,吝招杀;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其意是说:虚伪、嫉恨、吝啬,招致败亡;孝悌、勤俭、敬恕带来祥和。通过鲜明的对比,表明没有爱意的家庭和有爱意的家庭的两种结果:没有爱意,走向败亡;爱意融融,兴旺发达。

爱,不能姑息,而应“爱之以德”。曾国藩说:“至于兄弟之际,吾亦惟爱之以德,不欲爱之以姑息。教之以勤俭,劝之以习劳守朴,爱兄弟以德也。丰衣美食,俯仰如意,爱兄弟以姑息也。姑息之爱,使兄弟惰肢体,长骄气,将来丧德亏行,是我率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曾国藩认为,如果“爱之以姑息”,就是不孝,会导致家庭不和。

“内和”就是“我爱我家”;而“外善”就是“我也爱人家”。曾国藩在“八本”之中提到“处邻以友善为本”,就是“外善”之法。在八字家风中,曾国藩强调一个“宝”字,即也善待亲族邻里。

曾国藩秉承祖父“人待人,无价之宝”的遗训治家,告诫子弟:一个人不能独善其身,一个家也不能独善其家。人与人,家与家息息相关,假如与亲族邻里不能和睦相处,这一家庭便成怨府,迟早是要毁败的。

故而,对于亲族邻里,“无论他与我家有隙无隙,在弟辈只宜一概爱之敬之”。对待同乡,曾国藩也会尽力帮助。他在家书写道:“同乡有危急事,多有就男商量者。男效祖大人之法:银钱则量力资助,办事则竭力经营。”推而广之,就是与人为善了。《孟子》有言:“与人为善,取人为善。”曾国藩继承这个思想并将之做了详尽的解释:“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之,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

孔子在为《易经》作系辞时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曾国藩对此奉若至宝,这也是他“外善”法的直接来源。

总而言之,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修身正德于内,以爱为本,以和为法;同时,还必须友善于外,以礼为本,以善为法。这就是曾国藩“内和外善”的治家之道。

严厉训诫,教育家人

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有很多人能够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却很难做到严厉地对待自己的家人。事实上,一旦家人出了事情,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对家人百般维护、千般照顾,总是想方设法为他们开脱,绝少有人严厉对待或管教自己的家人。但是,曾国藩却是个例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儒家追求的经典理想,像许多能臣贤相一样,曾国藩也希望实践这一理想。凭着奋斗以及努力遵守儒家道统,他准确地把握了“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特别是在有了一定的声望后,他把“齐家”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曾国藩的可贵就在于他的位高权重,却仍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名声”与“利益”中,他看重的是“名声”,而且将“名声”与“家风”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屡屡告诫、提醒家人,特别是做官的弟辈,要他们不忘家风、珍重名声。

曾国藩的个人修养是十分深厚的,但是其家人中难免有品性修为不够的,对此,若是实在过分的,曾国藩便施以严厉的家教。

曾国藩有个四弟,名叫曾国潢,为人嚣张跋扈,横行乡里,颇为人们所怨恨。

同治年间,湖南哥老会兴起。哥老会是一个秘密结社而成的帮会组织,其成员主要是下层群众。当时有很多群众参加哥老会,特别是湘乡地方,原来不少湘军遣散返乡后参与哥老会的甚多。

曾国潢在乡间剿杀哥老会十分卖力,而且地方有什么“憎恶”的人,也会被他当成哥老会成员捆送县府,残酷杀害。凡是他有所请,县府不敢不服从。有时捆送五六十人,很难有人生还。

当时的湘乡县令熊某是个佛教徒,秉性慈善,接到曾国潢的请求,答应不是,不答应也不是。答应了,良心过不去;不答应,又顶不住他的权势。所以,每接到要他杀人的手令,总要躺着哭几天。有友人问他哭什么,他回答说:“曾四爷又要借我的手杀人了!”

有一年,湘乡县城新建了一个码头,按惯例要杀猪宰羊,用“三牲”来祭祀,而曾国潢竟然杀了十六个人,作为祭祀之用。

对于曾国潢在乡间的所作所为,曾国藩是略有所知的。咸丰七年(1854年),曾国藩回家办理父亲的丧事,听说曾国潢在乡间杀人太多,为人所怨,便要惩罚他。

一天,趁弟弟曾国潢在床上睡午觉时,曾国藩向夫人要了一个锥子,猛刺曾国潢的大腿,顿时鲜血直流,染红了被褥。

曾国潢从梦中痛醒,看到凶神恶煞的哥哥,抱住受伤的大腿,高声直呼:“残暴啊!残暴啊!痛死我了!”

曾国藩冷冷一笑,道:“我只用锥子刺了你一下,你就痛死了,你杀了别人,难道别人就不痛吗?”

经过曾国藩这一训诫,曾国潢居乡杀人的行为有所收敛,待百姓的态度也好转了许多。

曾国藩的家风是为后世所称道的,其中不乏严苛的教条,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恐怕就不可能保证曾氏家族以后的荣光了。

曾国藩看重家风,与其说是对曾氏祖风的继承,不如说出于保持曾家名声以及自己晚节的需要。

曾国藩出身贫寒,尽管他的高祖做过官,但是曾祖时家道已式微,他的父亲只中了个秀才,终生以教蒙童糊口。家境贫寒,用度必然俭朴,曾国藩不以为耻,反而珍惜这种家风。他考取功名,得了官职之后,依然不改由贫寒养成的生活作风。

曾国藩不仅本人恪守古圣贤的节俭之道,还不厌其烦地教育家人、子女谨遵“习劳习苦”的家风。有一年冬天,朝廷中一个叫金眉生的官员被几个人弹劾,结果家产被抄,妻儿子女站在露天下饱受饥寒之苦。

曾国藩便以此为反面教材,训导家人说:“名望所在,是非由此而生,赏罚由此而定。难道这个金眉生果真十恶不赦吗?其实不过是名声不好,惩罚随之而来罢了。”

正是因为有曾国藩这样有权威的人的严厉约束、悉心教育,才使得偌大的曾府家风不败。下篇俗话说:“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无论是在官场上,还是在商场上,过分刚直的人都无法立身,而看清形势的人却能步步高升,这就是应变之术。如果你想做一个仁人志士,那么恪守信念、宁死不屈的处世方式未尝不可;如果你想做一个政治家,那么你就必须懂得以变应变的处世方式。做人不妨坚持自己的原则,但做事就必须谨慎应变,否则就可能会被一些权力争斗所殃及。

胡雪岩认为:为人处世必须以“圆世”为原则,这是大智慧与大胸襟的完美结合。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正是因为懂得“圆世”的哲学,才铸就了辉煌。胡雪岩“圆世”的处世态度是“通”、“活”、“融”三者的归结之和:通即全和变;活是趋向、目标;融是状态,圆满的结局。

做人做事以求“圆和”,所谓的圆即圆融通达,而不是圆滑世故。圆是宽厚豁达的心态,是大智若愚的处世哲学,是和善随缘的人际关系;所谓的和,则为万世以和为贵,大度包容别人的错误,这需要有一种谦虚的态度和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境界。

胡雪岩之所以能在官、商两路呼风唤雨、左右逢源,就在于他熟知做事的学问,如结交之术、用势之妙、泰然之要、管理之道和谋划之策等。如果你想将来事业发展得一帆风顺,就要将自己打造成为能方能圆的处世高手。

同类推荐
  • 阳光心态:员工自我成长心理学

    阳光心态:员工自我成长心理学

    本书从人们在职场、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出发,追根溯源,理性分析,感性佐证,并务实地呈现解决之道。于谈笑风生间将相互关联的职场个体之间心灵的误解、隔阂与障碍消解于无形,搭建理解的桥梁,指引你带着阳光心态洞悉世事、读懂他人、实践更快乐、更完美的人生。
  • 做人与处世(漫漫求知路)

    做人与处世(漫漫求知路)

    做人与处事是需要用生命去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只有生命终止研究和实践活动才能结束,我们才能评价一个人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为了使研究和实践少走弯路,我们应该借鉴前人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做人与处世同样重要,我们不但要学会做人更要学会做事。
  • 做人的无比智慧

    做人的无比智慧

    他传播西方音乐,所创作的《送别歌》传唱几十年,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他在日本主演《茶花女》,轰动东瀛,开中国人演话剧之先河;他执教各所名校长达十年,成为在国内传播西洋画的先驱,培养艺术人才无数;“朴拙圆满,浑若天成”,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另一高峰……他将所有家当和艺术收藏悉数与人,皈依佛门,过起了一领衲衣、一根藜杖的苦行生活;他潜心研究佛经,使失传多年的佛教南山律宗再度兴起;他苦心向佛,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 二十而励

    二十而励

    海归现身说法,教诲年轻人做人处事、自我经营、创业、积累人脉、打造执行力、实现目标,以及如何面对爱情、学习、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
  • 察言观色识人术:教你透视人心的132招

    察言观色识人术:教你透视人心的132招

    古人云:“心者,行之端,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福祸自知。”本书旨在引导人们通过感知他人的动作、体态、服饰、目光等“身体语言”隐藏的玄机,达到洞察他人内心之目的。阅读本书,既可防止上当受骗,也可避免误解他人,还能准确领悟他人意图,走进他人内心:事业上会助你一臂之力,商海中会助你一路顺风,日常生活、工作中让你受益无穷。
热门推荐
  • 制霸老公,请放手

    制霸老公,请放手

    她为了保住父亲生前的心血,被迫和他分手。从此他们形同陌路却又日日相见。他和别人相亲高调喊话,让众人关注。“相亲就相亲,我不在乎,我不在乎,我不在乎!”她无动于衷。正式订婚时她却意外出现,包中藏刀。“你敢和别人结婚,我就敢死在当场。”“张兮兮,是不是我把手里的股份给你,你就会和我睡。”他邪魅的问道。“你就不能把股份分几次给我,多睡几次!”捂脸~~
  • 穿越:倾城之恋II

    穿越:倾城之恋II

    他为了她,毅然放弃了皇宫,选择离开。然而事实却并不如他们想得如此简单,面对束缚的爱情,她似乎更向往自由,却又在爱情前犹豫徘徊,当他们挽救回他们的情感时,一个男子却吸引了她的眼球,青色的长发,眉宇间透露着霸道,有着与她一样湛蓝的眼眸,英挺的鼻梁,如鲜血一般的唇瓣。他到底是谁?为什么一眼就看出了她的破绽?当欧阳逸发现她对他们之间的感情在犹豫时,他再一次失落,面对皇朝与爱人之间的纷争,她——要逃避,还是毅然面对?
  • 九曲邪祖

    九曲邪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荐《天魔域》,书号:1699200。大家有兴趣的去看看吧……简介:什么叫做邪魔外道?什么又叫做邪不压正?我偏不信。什么清心寡欲,什么以苍生为念,在我看来都是扯淡的话,那些所谓的正道人事杀起人来和我们魔道之人没什么区别。楚凡白站在山巅,看着脚下的大地,自言自语的说着:“我要用我的双手,创造一个属于我的魔界!”仙、魔、佛、鬼、冥、妖六界的成立是天道使然,还是另有阴谋?第一次的仙魔大战到底有着何种的秘密,一切都在《天魔域》之中……、
  • 朝歌禁

    朝歌禁

    暗流涌动,禁忌的身份何去何从?阴暗肮脏的角落,是否也有黎明的光辉?风雨无阻,跨越国度,是否有人愿意千里追寻?
  • 网游之天耗传说

    网游之天耗传说

    首部网游作品,作者本人玩过太多网游,也看过太多网游小说,集百家之长写作此书,内容绝对精彩,请多关照。
  • 纸牌游戏——人间

    纸牌游戏——人间

    血腥,杀戮,你能在法尔辛格斯大陆活多久?阴谋,背叛,一场巨大的战争风暴已悄然席卷。一面是安逸,温暖,充满阳光的咖啡馆,一面是冷酷,邪恶,杀人如麻的黑暗公会,温婉的女孩,嗜血的杀手,你信谁?是的,欢迎光临“纸牌游戏”欢迎踏入死亡的地狱“Cardgame”也许...真相没有你想像的那样简单.....
  • 阡陌途

    阡陌途

    辉煌终须臾,遗世为人心。纵横千古八荒,忘不了的是伴随轮回的史歌。
  • 志在修仙

    志在修仙

    杨天出生在一个修炼者家族,但自己却是没有灵根的凡人。立志修仙的他将何去,是放弃还是坚持?一天,他遇到了几个修炼者绝顶高手之间的的战斗,几个强大的修炼者围攻一个深不可测的绝美的女魔头,那几个修炼者在即将在战斗中失败的情况下,以生命为代价,将那女魔头封印在了杨天体内,这是否会改变他一身的命运,或者给他带来杀身之祸?
  • 雷凌

    雷凌

    修真之道,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一念间.......少年叶轩几经转折,踏入修真仙途,历经坎坷,凭借其聪慧的心智,艰难的迈向崎岖的仙路
  • 袭乐异世录

    袭乐异世录

    神火部落某少女空长了淑女躯壳里头却住着逗逼灵魂。重点是逗比不成摊上大事,据说延续千年的诅咒在她身上做了废,所有人都难逃一劫唯有她是例外。所以为了拯救整个部落,某女踏上了寻找下咒之人的道路。一路上各种奇怪族类各种奇人异事,爆笑加逗比,袭乐带你们闹翻天。……好吧,简介无力,亲们还是看正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