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33000000027

第27章 烙印,他们是无语的胡杨(1)

派来的人说,想不到民间的大会如此有序;又跑回去重开证明,恢复老婆的名誉;总梦见新疆那块地方,总是在那个地方;那片广袤深厚的大地,从来没有欺骗他们。

这是2008年的12月17日,在大批上海支边青年到新疆四十五周年之后,他们的纪念大会终于举行。会场是在有关部门指定的市郊体育馆,会议进程得到有关方面的密切关注。而大会组织者,恰恰是当前在阿克苏振臂一呼的几位代表人物。

全国知青返城潮的发起者丁惠民也特地赶来,并宣读贺词:“在这里,我丁惠民要说的是,去新疆的支边知识青年,是全国知青群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么多年的功过是非,今后,历史自有评说。”

有时候想,干脆再回去吧

参加纪念大会的这些人,已经从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了返城回沪的退休者。相当长的时期里,由于户口、工资、医疗等方面的诉求,他们还被视作“不安定因素”。会后,一位派来负责监控大会的干部私下说:“想不到民间召集的大会开得如此文明有序。”或许,这是一次迟来的纪念,但对每位当年的上海青年来说,就像回到了四十多年前:没有尊卑贵贱,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只是相似的境遇和共同的情感。

安康有个当年一起到新疆去的朋友,他因为老婆不是上海人,不容易回来,又不打算离婚,就找熟人办个证明,说老婆死掉了。证明是真的,事情是假的,他老婆还好好的。两个女儿跟他到上海来,把户口报上。他老婆其实也一起来了,但来了以后名不正言不顺,已经没这个人了,怎么办?时间一长感觉不对,后来他跑回新疆原来的单位再去开证明,恢复老婆的“名誉”。当初像他老婆这种情况的不能报进户口,现在政策变了以后可以报了。

在周敦福的家里,他拉开旧柜子的抽屉说:“我基本的证件都在这里,都在这个袋子里。这是我一家的户口,我的职业写的是‘无业’,没单位的。回上海没有给我安排过单位。”周敦福属于他们这个群体中的一类人。

同时,他们本人的身份就被简称为“369”,意思是一个月拿369块的生活保障金。尽管开始户口不起什么作用,但拿了户口的,在团场那边就已经除名。最后回来没办法,上海怎么安置呢?一个月发给369块生活费。

他们退休后医保的问题,看病有一定比例的报销,但是要拿到新疆的原单位去报。收入本来就低,用句通俗的话讲:“吃了饭不能吃药,吃了药不能吃饭。”在这个背景下,兵团后来在上海成立了一个医保工作站,方便回来的退休职工报销医疗费,不用再拿回新疆去报了。

当许多人惋惜老上海的建筑正在消失的同时,实际上,确实还有不少人正在急切期盼着旧弄堂的动迁,以便有望改善自己一直以来糟糕的住房条件。

在笔者前去寻访时,周敦福从他阴暗的老屋里出来,站在弄堂口指着外面说:“我们这条街都要动迁了,动到那边的几条马路。我们搬到哪里去,这个还不清楚。像我回来的时候有房子住,现在就比人家差了。我们当中能买得起房的有几个?而且不是靠自己买得起,是靠子女比较有出息。还有的通过动迁加上贷款买房子,这是很少的。有些人回来赶上动拆迁,有的动拆迁已经过去,就没房子,只能用那点收入租房子了。”

上海市民的居住条件大概在90年代普遍开始改善,原来住在棚户区的,很多都是靠动拆迁实现翻身。从新疆回来的张依璞、李德娣夫妇,还住在四十多年前离家时父母的老房子,那么小,只有等动拆迁,但是他们家那一片还没有等到动拆迁的消息。

张依璞甚至说:“有时候想,我们回来干什么呢?我们在新疆那边后来已经过得挺好了,回到这个房子,家庭矛盾出来了,生活上困难了。有时候确实在想,干脆还回新疆去吧。虽然那边房子卖掉了,但十来万块就能买套房子,上海呢,十来万块只够买几个平方。”

我妈说了,多挣点钱到上海买个房

在南疆库尔勒附近的开都河畔,姜步宏在农二师21团任副政委直到退休。他是1966年夏天最后一批进疆的上海青年,也是他们当中最后一批在职的。在办理退休手续后他也是要返回上海。

走在场部外面的土岗上,姜步宏说:“起初21团的上海青年有一千二百多人,都退休了。退休的在这里每月拿一千多块,两口子两千多,生活没问题,挺舒服。有的回不去了,大部分是因为房子问题。在我们库尔勒买套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二三十万。在上海呢,要多少钱?还要看是内环、中环,还是外环。”

笔者在场部的家属区见到了徐佩君,她退休前是统计员。当年由于出身资本家,她主动报名进疆,后来嫁给山东籍的老职工。四个儿女都留在团场务农,其中一对双胞胎女儿,姐姐种辣椒,妹妹养牛,每年有不错的收入。大女儿小时候跟着回过上海,但记不住了,大了以后再没回过。按政策可以有一个子女回去,把二女儿的户口落在上海了。但是她人还在这里,回上海以后,觉得还是新疆小伙子好,又跑回来结婚了。

养牛的二女儿坐在方桌旁边说:“我户口在上海,肯定以后我们儿子要在那边上学。在这里多攒点钱,到那边毕竟要有个窝。像我妈说的,多挣点钱,到上海去买个楼房。”

把外孙送回上海去读初中,看来是全家人的一个计划和希望。大人问这个男孩:“你知道外婆他们当年为什么要来新疆吗?”他回答:“我想应该是让新疆变得更美丽吧。”像是准备好的答案。

笔者从她家走出不远,同样是个平房小院,在葡萄架下坐着白振杰、韩培芬夫妇。虽然女儿一家在上海,但是他们夫妇俩已经不大向往城市生活了。

韩培芬说起来:“直到现在回去见了我大哥,大哥还在讲我,‘当年你就那么傻,我从火车上拉你下来,你就不下来,你咋想的吗?’我也不吭气,反正一切都在那里面了。我们在上海没有房子,也不能回去,孩子条件再好,住一起时间长了也不行。最主要的一点,儿子在这个地方,反正我们在新疆四十多年了,都习惯了。”

丈夫白振杰接话说:“在哪儿都是待。我跟她讲了,在哪儿都一样,非要回北京、上海吗?”

家人一年聚两三次,我们几十次

对于这些回到上海的昔日支边青年来说,定期聚餐是一种保持交流的方式。逢到固定的日子,同一团场或同一连队的人在酒楼里聚餐,大家按惯例AA制,轻松又平等。他们碰杯的祝酒词常常是:“开心啊!”“健康啊!”

在餐桌旁,一位男士笑道:“我和家里面一年最多聚两次三次,跟他们一年最起码几十次吧。”

在座的有一位老职工的女儿,她说:“他们是寻开心。我爱人那个时候十六岁,我十二岁,但是辈分不一样,他们一来支边的时候,我们学生都要集合在路两边,要欢迎‘叔叔阿姨’。他们不断地来,每隔几天就要欢迎一次。

坐在她旁边的女士取笑道:“后来她嫁给‘叔叔’了,就跟我们一样了。”

大家一二十人围坐在餐桌旁,应笔者的请求,他们每人用一句话说出了自己曾经在兵团的岗位——

我在新疆是农工,主要是管啤酒花和种水果。

我们连队是种水稻,我打了十六万多斤,那时候最红的,我是水稻班班长。

让我领导一个木工班,木工班班长,那是我的最高职务。

我是赶大车的。四套马的车子,两根鞭杆。好长的鞭杆还在家里面放着。

我在农一师机关幼儿园当老师。

我最高职务在武装值班连当排长。

我在团场医院当护士。

我曾经的最高职务是连里的会计。

……

说到兴头上,他们当中一位曾经在师宣传队的女士起身离桌,大家就围拢来,在旁边唱起了《达坂城的姑娘》,那位女士拉着丝巾跳起了热情欢快的新疆民族舞。从这歌声和舞步里,让人感受到包含着那么多难忘的情感。

唱的是《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说起来,他们从十几岁远离生长居住的城市,到反差那么大的地方,像兄弟姐妹一样集体生活在一起,有着太多共同的悲欢,别人可能是难以完全理解的。

安康重病住院的那次,最多的一天来了五六十人看他。医护人员对他说:“安先生,您肯定以前是当大官的。”安康说:“我当什么大官呀,就是个退休职工嘛。”人家说:“你瞎讲,每天来看你的多少人,把我们都吓死了,一般当官的也没有这么多人来看呀。”安康说:“你们不可能理解的,我们都是一起在新疆支边的。”听到安康病了,确确实实有很多人来,因为他迷迷糊糊的,有的跑过来看了以后,甚至放声哭起来。

2009年,因小区的活动室改做它用,安康组织的唱歌会就只能搬到他家的一室一厅中。房间小了,参加的人却没有减少,连床上都坐满了。这些人里,除了少部分有能力改善境遇的,大部分靠不充裕的退休金生活。但一进门,听到他们放声高歌的是,《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唱罢一曲,安康把手从钢琴上缓缓抬起,然后随着余音放下来。或许,他用这种方式已经圆了他学生时代的音乐梦。他说:“实际上我们在一起唱歌是一种精神寄托,每个人都有不尽如意的生活状况,在外面在家里不开心的话,到这里一唱把什么都忘了。”

张依璞、李德娣夫妇也手捧歌本坐在其中。大家都知道,他们自己没有生育,收养了一个维吾尔族女儿。第二天,笔者从又窄又陡的木楼梯上去,来到他们夫妇从新疆退休回来后住的阁楼。四十多年前,他们也是从这样的弄堂阁楼走出家门,远赴边疆的。

坐在床边的李德娣翻着相册说:“这是我女儿,一百天的照片。女儿的结婚照在这里。三十岁了。女婿也是新疆回来的子女。”

笔者随同他俩去了一趟女儿家,要挤公交车坐十几站。夫妇俩卖掉了自己在新疆的房子,省吃俭用帮助女儿女婿在上海还一部分房贷。

他们的养女张嵘说:“像我爸妈和我这种情况的很特殊。我是维吾尔族,应该说就算在上海人里有收养情况的,也不可能是我这个民族。别人有时候会觉得他们傻,不理解。当我自己有了女儿,也养了女儿以后,就觉得,生一个小孩子容易,疼那么一阵子就生下来了,但是培育孩子长大成人,走上工作岗位,然后成家立业,这真是爸妈一辈子的心血。”

在自己居住的社区活动室里,余加安每周定时义务教歌。这位昔日的团场文艺骨干仍然发挥着特长,教唱得十分认真卖力,仿佛又找回了当年的良好感觉。

余加安说:“回来三十年了,就像打的烙印,没有办法擦掉。一提新疆,我还是新疆人;但是在新疆那边说起来,你是上海人,就这样。”

在杨清良夫妇的家里,午饭摆上了桌,像通常的上海人一样,菜是许多个小碟子。但他拿出了新疆出产的伊力特酒,握起酒瓶说:“来,喝酒!这是我们新疆的伊力特。我们在一起,这些新疆回来的朋友聚在一起,那肯定要这样的—老杨,来杯伊力特!”妻子朱静华在旁边说:“他哪里像个上海人,对这个白酒情有独钟。”

杨清良夫妇俩返城以后辗转各地做生意。当初是响应号召,好儿女志在四方;后来是独自创业,老大不小再闯四方。他们靠自己加倍的努力,逐渐成为生活中的赢家。他们办的“喷喷香”食品厂,做巴基斯坦松子,手剥松子。为了做这个买卖,杨清良又到了新疆喀什。从喀什到边境口岸红其拉甫,又走上那条上海青年参加修建的翻越帕米尔高原的中巴公路。

朱静华说:“回过头来看,如果没有新疆十八年的生活历练,很可能我也就平平淡淡地等待下岗,等待退休。但是从新疆回来以后,我想不会一辈子就这样的,我要抓紧做事情。”

当年选择继续留在兵团的王祖炯,通过刻苦写作改变了命运,一步步在做文教和宣传的岗位上提升自己。他在《兵团日报》任副总编时,几乎走遍新疆各地。王祖炯指着家里摆的照片说:“这是我,骑着马,天山主峰托木尔峰就在背后。在新疆走到任何一个角落,都可能无意中听到上海口音的人说话。这些人撒在天山南北,不定在哪儿你就发现了,见到了,他们都很普通。”

同类推荐
  • 迷失的雨季

    迷失的雨季

    这是一群活跃的、极具影响力的90后作者。“青春的荣耀90后先锋作家二十佳作品精选”这套书精选 其中的20位集中推出,全面展现他们的文学才能。同时,这套书还是90后读者文学爱好者的写作样本。《迷失的雨季》为其中一册,是90后代表作家林 锋的作品集。《迷失的雨季》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绮丽唯美的场景,悬念迭出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展现给读者一个不一样的青春。
  • 剑扫风烟:腾冲抗战纪实

    剑扫风烟:腾冲抗战纪实

    本书是以塑造人物的类型群像见长的,其中腾冲籍的国老李根源、老县长张问德、绅士杨筱山、医学博士张德辉、女学生徐秀红、傈僳族英雄余子然和余子厚兄弟、游击司令梁正中以及后来加入腾冲籍的外籍战士张仁勇、仁二林……这一系列的人物是腾冲人民的优秀代表,也最为生动、感人。他们虽然是有名有姓的个体,但在作者的心中,他们都是“腾冲人”,即腾冲人的英雄群像的一个组成部分。
  • 你要配得上你所得到的爱

    你要配得上你所得到的爱

    有一种爱,默默无声,只是在我们跌倒时,在我们哭泣时,在我们孤单无助时,握住我们的手,拭去我们的眼泪,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拥抱。有一个人,他的每一个微笑,每一个注视,每一个牵手,都饱含着深深的爱意。即使全世界与我们为敌,他也是我们最后的温暖。所以我们要变得更好,配得上所得到的爱。本书是一本关于亲情、爱情的情感美文合集。亲情和爱情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一个占据我们前半生,一个占据我们后半生。面对这两种感情,我们都会生出不同的感悟,也会走不少弯路。本书用一个个情感小故事讲述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意以及青春年少时蒙眬的爱情,给读者一些启示。
  • 感恩图书馆

    感恩图书馆

    本书为一部个人文集。全书分三辑,第一辑:书园散章,第二辑:书香报道。第三辑:书海探索。收录了作者多年的创作成果,包括散文作品,对生活和工作的随想;理论文章,主要是对图书馆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探索等。作者的文章多次获奖,具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 梁遇春作品集:泪与笑

    梁遇春作品集:泪与笑

    本书收录了梁遇春的传世散文集《泪与笑》与《春髎集》的全部内容,以及他的代表性的杂文。梁遇春的散文深得英国小品文的精髓,技巧感情神似18世纪英国散文大家查尔斯·兰姆,承袭一种悲剧式的幽默,又因扎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土壤,从中汲取养分,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热门推荐
  • 起信论疏

    起信论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时间的伤,惟愿你好

    时间的伤,惟愿你好

    从纯情少女变成一个十足的环学生,为了报复,爱情只是她的一个工具,却意外相遇了蠢萌少年·······
  • 三世情缘之璃殇

    三世情缘之璃殇

    他们原本是一对快乐的神仙眷侣,却因无道的天规,相爱的人分散天涯,她为了寻他,甘愿堕入凡尘,经历生老病死之痛……第一世,他是将军,她只是普通民女,却被他一箭射中,而身为帝王的他,为了得到她,百般阻挠,最终,他们以死来诠释爱。第二世,他们亦无缘在一起。直到第三世,当他们以为幸福唾手可得的时候,不幸又降临在了他们身上,他们最终能否将这超越时空的爱恋进行到底……(本故事纯属虚构)
  • 三国杀之谁与争锋

    三国杀之谁与争锋

    这里有痴情无悔的三国红颜,这里有霸气冲霄的三国武将,这里有掌控天下的三国智者,这里有妙手回春的三国医圣,这里还有会卖萌撒娇的三国神兽……这里是真实却又另类的三国杀传奇世界,孟凡被迫穿越而来,开始了自己扮演救世主的三国争霸生涯!
  • 问道之天穹变

    问道之天穹变

    离奇的穿越,神秘的古玉,青云峰的起缘,让现代少年从此踏上回归故里的征程。是阴谋,阳谋,还纯粹只是无数巧合的变化,让归途变得坎坷。苍穹宇宙,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茫茫仙路,何人站其峰?我欲坚持我的信念,破开法道的枷锁,冲开禁锢,傲立苍穹,开辟出新的秩序。
  • 百生纪

    百生纪

    第一本,大纲已定,故事架构已定。有可能写作缓慢,但无须担心弃坑。基调是爽文。因为想试着多写感情,被推荐了女性向分类。非后宫,非腐。没有霸道总裁,没有风流大少,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写。背景古风,也不是严谨等级的修仙升级文,轻松看就好。我会尽量放些惊喜进去的。欢迎多指教。以上。
  • 四大神剑之剑噬长安

    四大神剑之剑噬长安

    上古时代,天帝身边的四大神将因罪犯天庭被贬看守关押蚩尤之师程崖子的淬狱之火,四神将因深感罪不可恕跳入淬狱之火内被程崖子锻造成四把神剑……机缘下,四神剑散落人间,销声匿迹,等待它们的有缘人……大唐天祐(架空时代)年间,楼皇后为夺得帝位,陷害太子一族,满门皆灭,皇长孙却逃过一劫……大邹圣观十六年,虚真教大师兄李一卿继承大位,在华山武林争雄大会上,却惨败给一个神秘组织琳琅楼的楼主,重伤之余更遭夺位之祸,为重得掌门之职并称霸武林,李一卿和二徒浮尘、狄凌踏上寻找四神剑之途……
  • 来自地狱的使者

    来自地狱的使者

    “办完这件差事之后,青木你去人间待一世,去等有缘人吧!”坐在正堂的是阎君大人,是我恩人吧!我已经不知道我在这幽冥之境待了多少年,也不知道哪一天阎君把我从千万孤魂野鬼之中找到的!大概记得我是我一直跟着一群孤魂野鬼在混沌之境待着,那里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只有一片混浊,天与地的交融地带,来到这里的,都是一些似人非人似鬼非鬼的“人”,而人间的人称我们为孤魂野鬼,冥界称我们为业人。业人是冥界要不了的人,人界呆不了的人!
  • 邪王溺宠:毒妃不好惹

    邪王溺宠:毒妃不好惹

    (笔名已换)她,A国王牌杀手,一次任务失败,穿越到了楚家痴傻的废柴嫡女身上。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遇见了她,腹黑耍赖,撒娇卖萌,无一不用。楚凉瑾扶额,说好的冷漠王爷怎么到她这来成了三岁孩童了呢。片段一:“瑾儿你看,这是西凉国送来的上好暖玉,好看么?”“……”“瑾儿你看,这只雪狐是从极寒之地带回来的,极有灵性。”“……”“瑾儿你……”“闭嘴!”某女暴走。…………简介无能,欲知后事,请看下回分解。
  • 逆天小狐妃

    逆天小狐妃

    “琉璃,你的练毒技术越来越好了。”男子轻轻捏着杯角。“是吗?我不这么认为,你还不是一眼就知晓了嘛?”月琉璃轻笑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