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486400000031

第31章 七年沉浮:管制是泡沫的最大推手(2)

据估算,当时全台湾在地下投资公司有投资的台湾人大概在50万人上下,如果按照一家4口计算,则地下投资公司直接影响的台湾人达到200万之众,大约占全台人口的1/10,如果投资人再通过私人关系向其他人借钱,则间接影响的人群更为巨大,可谓全民运动。①

鸿源的覆灭

但不管多么叱咤一时,最终,鸿源还是倒闭了,它没有经受住第四次挤兑。

第四次挤兑之所以与前三次不同,是因为政府终于决定放松对金融机构的管制。随着管制的放开,正规金融机构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以至于人们不再依靠地下金融。

实际上,所谓地下金融也分成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两部分。合理的,是指民间经济需要钱,但从正常的途径贷不到款,只能向地下金融寻求支持,这主要是因为金融管制造成的。而不合理的,是指地下金融中有一部分资金用于投机和搭建传销性金融组织,这个不合理的部分容易造成股市和金融泡沫,以及各种各样的骗术。

对于监管者来说,最难的莫过于区分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办法只有一个:放开正规金融市场,使得民间资本的合理需求能够通过正规金融得到满足,也使得地下金融中合理的那部分取得合法的身份,只有承认了合理的部分,才能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追究,否则是无法管理的。

1989年6月,台湾金融史上发生了一件值得铭记的事情:新的《银行法》修正案通过。这次的《银行法》修正案包括了几个内容,均有着非常的意义。

第一,规定政府不再限制利率的上下限,政府的利率自由化政策至此成功实施。利率自由化的最终确立,使得银行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自动调节利率,不至于与实际利率有太大的悬殊,这样就降低了存款人对地下金融的兴趣。

第二,开放民营银行的设立,打破金融寡占局面。到了1991年,台湾当局一下子开放成立了15家民营银行,同时还准备随时开放成立更多的银行,使得民间资本也用不着通过地下才能经营金融业。

第三,宣布除了正规金融机构,其他机构均不得吸储。这是从最根本上对地下钱庄进行限制。

这三项修改立即被资本市场解读为对地下钱庄的利空,并造成了对鸿源的又一波挤兑。这次,鸿源宣布停止出金三个月,又将新进资本的利率降到了1.4分,比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已经高不了多少。这样,人们加入鸿源的兴趣大打折扣,鸿源滚雪球的模式转不动了。

1990年1月10日,沈长声主持记者会,宣布鸿源停止出金,停息、停发业务专员薪资,并首度承认鸿源负债大于资产。2月10日,鸿源将所有资本的利息都下调至1.4分。

鸿源的困境也影响了股市,使得台湾有史以来最大的股市泡沫破裂了。在股价指数上升到了1990年2月12682的高点(这个最高点纪录至今没有打破)之后,急转直下一泻千里,到当年的10月,跌至2485点,不到高峰时期的零头。股市泡沫的破灭又使得鸿源丧失了唯一的赢利来源,从而加速了鸿源神话的破灭。

在这期间,已经从“金融司”司长职位上辞职的戴立宁只能看着事态的扩大,备感惋惜。这时的他才感到身在衙门好修行,之前,由于身处主管机关,可以力所能及地处理些问题。

他原本以为由于自己并无过错,在辞职半年后会重新获得起用。但事实上,“财政部”部长换成钱纯之后,他对这个桀骜不驯的前司长并不认可,戴立宁被调了个参事的闲差,一闲就是7年。

所谓参事,与“金融司”司长职级相同,并不算降级。但实际上,参事就是部门里的闲职人员。每个部里都有一批这样的人:职位高,即然不安排实权工作,也不能随便安排,就给他们安个参事的头衔去搞研究。在做参事时,戴立宁仍然保留着单独的办公室。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决定尽可能地发出声音,通过媒体说话。在任参事期间,他成了好几家报纸的主笔。

他最感遗憾的莫过于“十信事件”所造成的后遗症。“十信事件”造成的主管机关不敢管事的作风在鸿源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实际上,鸿源刚刚成名的1983年,“法务部”就已经接到举报,指出鸿源等公司非法吸金。“法务部”经过调查,得出了4项结论:1.当时这类公司多能正常发放利息,投资者在能够赚钱时都不愿作证,证据搜集不充分。2.适用法律条文不明,由于是新鲜事物,所以法律层面上还需要讨论。3.这类公司幕后多有民意代表或退职高级将领支持,查处不易。以鸿源为例,沈长声也找了个“立法委员”的“人头”——新疆籍维吾尔族资深“立法委员”阿布都拉,让他担任鸿源的董事长,这使得没有人敢轻易动鸿源,加强了它的合法性色彩。4.一旦移送法办,这类公司倒闭引起的连锁反应可能更加麻烦。

如果说1983年鸿源还因为太新,人们看不清楚,不敢贸然行动,那么到了1988年10月,人们对于鸿源非法吸储、传销的性质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时,“行政院”也以法务、经济、财政三个部为主联合组织了“处理违法吸收资金公司联合专案小组”,对鸿源等公司的问题突击进行处理。可是这个专案小组仍然陷入了一片混乱的“和稀泥”之中。三个部互相推诿,谁都不想拿主意,生怕自己捅漏子。

“经济部”认为,自己只负责核登公司执照,其余的都不管,这件事情最好由“法务部”处理。

“法务部”认为,自己在缺乏实际证据的情况下,不能贸然去该类公司搜集证据,同时,“法务部”担心处理这类公司会导致风险扩散,因此,希望台湾“财政部”和“经济部”能够防范这类风险。

“财政部”认为,自己要从税收方面查找证据,但税收方面由于对方提供资料有限,没有办法查证。同时,“财政部”没有对这类公司的搜查权,因此还是需要“法务部”和“经济部”出面。

三个部门互相推诿的背后,是缺乏类似于陆润康、季可渝、戴立宁、林振国这样的强力人士能够独当一面的现实,这种人不仅负责处理,还要敢于承担责任。而能够处理的人或者已经彻底辞职离开了政坛(陆润康),或者心灰意冷回到了美国(季可渝),或者被调往闲职(戴立宁),最顺利的林振国这时也没有了处理权。上台的钱纯是一个会为官的角色,声称连“财政部”安全都需要门警维持,又有什么权力处理地下投资公司。

“后十信时代”的万马齐喑的确造成了后来一系列金融问题的拖延及扩大,令人扼腕。

值得叹息的另一个方面是关于金融压抑问题。金融压抑问题存在了几十年,问题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到最后,一方面民间经济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一方面漏洞百出,民间金融问题重重。台湾金融业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逐步开放,但在这之前,成堆的问题已经造成了多少损失!

作为旁观者,戴立宁在1990年10月的《远见》杂志上发表《为当前金融错乱现象寻根》,写道:

台湾的地下投资公司已经泛滥到超出了常识的地步。1989年5月,台中地区出现了一个“保倒公司”,存入10000元,每个月可以返3900元,一年可以领到46800元。6月,又出现了一个“超保倒公司”,存入10000元,每年可以领出61200元。

很少有人质疑这类公司怎么可能赚这么多钱,反而有三四千人投资,结果两家公司开张后都只维持了一个多月就倒闭了。投资人血本无归,损失达14亿元之多。

这类公司当然是骗局,但是,在政府内部竟然无人敢管。各个管辖单位每到节骨眼上,都变得像“三个和尚没水喝”里的和尚们,互相推诿,谁也不管。而这,就是1985年“十信事件”带来的恶果。

戴立宁认为:“十信事件”是多年来金融管理缺失累积而发生的事故,最终一切责任反倒落在负责处理的人身上。没有人关心,也无意探索;开刀流血,究竟是不是外科医师的错?

正是这样的官场文化造成了现在的局面。由此可见,戴立宁仍然没有忘记“十信事件”中自己受到的委屈。

关于台湾的官场,他曾经写过一个小寓言故事《跳蚤马戏团》。文章的开篇就告诉读者,如果去德国慕尼黑,就一定要去看跳蚤马戏团。在马戏团里,所有的跳蚤拉着车向前爬,比赛谁先到达终点。

但是,读者会问,跳蚤最擅长的是跳,最不擅长的是爬,人们又是如何训练跳蚤舍弃自己的长处而使用短处的呢?

答案是:在训练的时候,人们在跳蚤的顶上盖一个玻璃盖子,跳蚤只要一跳就被玻璃撞得七荤八素,时间长了,盖子拿掉,跳蚤也不敢再跳了。哪怕只需要跳一次就恢复了自由,它也不敢再跳。

戴立宁感慨官场就是如此,即便再聪明的人,在官场待久了,也只会匍匐而行,丧失了自由的本性。其讽刺不可谓不辛辣,也透露着作者的无奈。

外贸失衡:通胀和资产泡沫的源泉

外贸失衡的两岸对比

戴立宁担任参事期间,恰是台湾经济自由化的一个高潮时期。戴立宁的时政评论也多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

“台湾经济之父”尹仲容的经济改革使得台湾民间经济大发展,唯独留下金融面没有改革。金融面的问题又反映在:1.金融机构的垄断,2.利率的非自由化,3.汇率的非自由化。自然,台湾当局对金融、利率、汇率进行控制,目的是为了保证台湾经济的平稳运行,但是,“通往地狱的路是由好意铺成的”,管制往往带来的不是平稳,而是僵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问题已经对经济形成了严重的桎梏,其改革已经不可避免。

在这里,恰可以把当时台湾的经济与当前大陆的情况作一个对比,就会发现历史是多么相似。不管是庞大的外汇储备,还是天量的外汇占款、超量的货币供应,还是可怕的股市和房地产泡沫,在两岸经济发展的相同时期,都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而人们面对历史时,所做出的选择也是那么相似,错都错得一样。

台湾自从20世纪50年代末实施外汇贸易改革,采取对外导向的发展政策,获得成功以来,20余年追逐出口与外汇,形成一种“重商主义”的迷思:将原为手段或只是中间目标的出口看成是最终目的,将原来只是财富形式之一的外汇当作真实价值,二者都神圣不可侵犯。同时,自1979年第二次能源危机之后,台湾固定投资增加缓慢甚至减少,致使岛内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1985年降到了17.3%,1986年更是降到了15.6%,只能靠出口扩张、贸易顺差扩大来维持经济的增长。政府不愿听任自由市场发挥作用,使新台币升值,对出口和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然而,长期对外偏低的币值,一方面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外汇收入增加,并引起对新台币升值的预期,导致资金流入,使外汇更为庞大;另一方面引导资源流向出口部门,妨碍新技术与新产业的发展,对长期经济发展也有不利影响。

1985年年底,台湾的外汇储备为225亿美元,1986年年底增加到463亿美元,1987年年底再增加至767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70%。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最终造成了新台币升值的压力,即便台湾当局不想,但仍然不得不被动地对新台币进行升值。1985年,新台币对美元的汇率是39.85:1,1986年升到了35.50:1,1987年升高到了28.55:1,两年中升值幅度约为40%。

至于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对货币供给和物价的影响,尽管“中央银行”采取了种种方法抵消外汇增加引起货币增加的效果,然而从1985年年底到1986年年底,台湾的货币供给仍增加了47.7%,翌年再增加38.3%,两年中增加了1倍,第三年又增加了26.2%。

货币供给增加如此迅速,在以往的情况下,可以预期,物价会大幅上涨。然而由于贸易自由化关税税率降低,新台币大幅升值,在此作用下,消费者物价指数仅有微幅上涨,零售物价则连年下降,进出口物价也呈下降趋势。

货币供给剧增的膨胀效果主要反映在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价格上,也就是资产价格膨胀。股票价格指数在数年间从不到1000点,上涨至1990年年初的12000点以上,台北市房地产价格同一时期上涨了3~4倍。②

无疑,2011年的大陆人看到上述文字的感觉就如同是在说大陆。

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陆也发展出了一种类似于台湾的外向型经济,以出口加工为导向,一切以争取外汇为目的。国内消费则一蹶不振,加之税收等都鼓励出口而抑制消费,使得国内消费者承受了过多的税收,在居民收入只有美国一个零头的时候,有些商品的价格,特别是汽车和电子产品都已经超过了美国,其中汽车甚至比国外贵将近1倍,同时,房地产的价格也已经直追发达国家水平。

为了鼓励出口创汇,政府一直采取汇率管制、人为压低人民币的汇率,以期向国外出口更多的商品。

长期的出口导向使得大陆也如同当年的台湾一样积累了巨额的外汇,由于大陆经济体的规模更加庞大,其外汇储备也更加惊人,2010年年底,已经达到了28473亿美元。

①张孟起,《鸿源风暴档案—1979年台湾地下吸金怪兽鸿源的生与死》,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5。

②以上六段摘自孙震所著《台湾经济自由化的历程》,第六章第四节,三民书局,2003。考虑到两岸语言的差异,以及简练的需要,稍有改写。

同类推荐
  • 梅艳芳菲

    梅艳芳菲

    小说以歌坛巨星、一代天后方妍梅强忍晚期癌症的病痛,给歌迷奉献最好的也是最后一次的演唱会为引子,讲述了她历经磨难,终于成为一代天后的故事。小说通过表现阿梅一生演艺事业的酸甜苦辣,也折射香港演艺圈至为辉煌的二十年风雨变迁。
  • 最具影响力的政坛伟人(下)

    最具影响力的政坛伟人(下)

    作家是生活造就的,作家又创作了文学。正如高尔基所说:“作家是一支笛子,生活里的种种智慧一通过它就变成音韵和谐的曲调了……作家也是时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笔,一支由某位圣贤用来撰写艺术史册的笔……”因此,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社会生活的雕塑师。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而后创作出来的。它既包含客观的现实生活,也包含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因此,文学作品通过相应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承载性,这就是作品的具体内容。
  • 扼住命运咽喉的人:介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

    扼住命运咽喉的人:介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

    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在波恩。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里的乐师和歌手,母亲是宫廷厨师的女儿。他们一家象当时为宫廷服务的所有仆人一样,过着贫困清寒的日子。贝多芬的母亲生过七个孩子,只活下了三个,贝多芬最大。
  • 创世鼻祖的发明家(3)(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创世鼻祖的发明家(3)(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创世鼻祖的发明家(3)》本书分为李冰、蔡伦、张衡等部分。
  • 常德传印象

    常德传印象

    本书收集了全国各地媒体近年来对青岛港老总常德传事迹和人格力量的报道,全书分别以纪事、对话、评论为题,集萃的几十篇文章中,分别透视了常德传的精神世界和青岛港的建设成就。
热门推荐
  • 论宅男逗比的自我修养

    论宅男逗比的自我修养

    论宅男逗比的自我修养又名致命一击FinalImpact,这书肯定会火,你看这名字的对比度。扔到大街人群里都认不出来王新一只想过个平淡的日子,拥有所有小说里路人甲乙丙丁的完美特性,除了偶尔被欺负之外这简直就是带着庸碌一辈子的外挂。在一次偶然的情况被带入某游戏坑,在这个世界他觉醒了要变强的心。没有戒指里的老头但有高冷妹子当后盾,顺带除了身高残念的官二代好基友【大悟】,腰细腿长的猫科动物系青梅竹马。误入实验区,成为唯一的小白鼠,茫然与无力侵袭而来,还好他并不孤独,还好他还可以继续存在下去。“没有人可以抵挡力量的诱惑,这两个世界都没这么简单”——“我tm就想安安静静的装个比有什么错?!!!”
  • 王子偏骑白马来:穿上水晶鞋

    王子偏骑白马来:穿上水晶鞋

    如何让你遇到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每个女孩子心中,都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梦,梦里有位王子,待她如珠如宝如生命。总有一天,他会身骑白马,踏云而来,像是拯救公主的龙骑士一样,救她于水火,带她离开黑暗的泥潭,摆脱尘世的纷扰,像童话里写的那样,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有一天,王子真的来了……
  • 紫月银狐

    紫月银狐

    神魔自古势不两立,却逃不开宿命的安排……妖界至尊银狐王vs女娲后人洛月,不该交错的两人被宿命牵扯,身世的颠覆、情仇的跌宕、介于女娲魔族间的左右为难。从踏出苗疆的第一刻起,她的宿命便开始悄然转变,亲情、友情、爱情,是否愿意为一个面目全非的她而停驻?
  • 阴阳伏鬼记

    阴阳伏鬼记

    一代妖王孙悟空在取得真经之后,隐居在花果山。一天,一只上古巨妖破除了封印,望眼三界,除了当年的斗战神佛孙悟空是他的对手之外,其他人都不够他塞牙缝。可孙悟空已经沉睡了数万年,早已没有从前那般威风,可如果孙悟空不出说,三界都将被那只巨妖摧毁,就在这时,孙悟空出山了,孙悟空和巨妖在昆仑山上打了3天了,孙悟空竟然不是他的对手,就在最后一刻,孙悟空以自己的元神为代价封印了巨妖。数万年之后,孙悟空的元神误打误撞得进入了地府,误打误撞得投胎了。巨妖的封印已经越来越淡了,转世之后的孙悟空是否能杀死巨妖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 我穿过一个个城市,只为遇见你

    我穿过一个个城市,只为遇见你

    我穿过一个个城市,只为遇见你。路过的每一个你,都曾呼唤我的名字。那些花枝招展的你,那些厚颜无耻的你,那些市侩雍容的你,那些厚颜无耻的你。我坚信你在远方,你走路的样子像蒲公英,妙曼轻盈。我坚信你在村庄,我熟悉你淳朴的味道,弥漫村野。我穿过一座座村庄,流泪却不悲伤。——聂鲁达《为了遇见》宋宋十年爱恋着子岚,十年后重逢,会发生什么故事,仔细看,这对年轻人的青春故事里面,或许也会有你的影子。
  • 新时期安全教育

    新时期安全教育

    本书名为《新世纪安全教育》,重点突出在“新”字上,在编写前,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取其精华,兼收并蓄,但又不囿于传统。我们颠覆了传统的写作模式和手法,打破章节条框,让主题划分更科学,是一次大胆的创新。此外我们还想尝试探索一下在有限容量内传递信息量的极限,突出信息量大这一特点,实现安全教育无盲点,打造百科全书式的安全教育。
  • 我们是否有缘

    我们是否有缘

    欣瑶是个中美混血儿,在欣瑶读三年级的时候和罗云相遇,欣瑶的才华横溢让罗云难忘,六年过去了,当欣瑶再次见到罗云的时候,看到罗云的出入证上面放着另一个女孩的照片,欣瑶误以为罗云喜欢别人,一气之下回美国多高中,在欣瑶大二的时候,学校有中国交流生这个活动,欣瑶参加了,再次与罗云相遇,此时罗云已经大三。他们相遇以后又会怎么样呢?十二年了,我们是否有缘?
  • 黑色帝爱:冷枭独爱娇柔妻

    黑色帝爱:冷枭独爱娇柔妻

    一场意外,他们的关系瞬间支离破碎。他搂着安氏千金,将她的身份贬的一文不值。白天,他是大名鼎鼎,所向披靡的骆氏财团总裁,夜晚,却化身禽兽,爬上她的床,吃了她的人,还威胁她偿还父亲欠过的债。————当她还沉迷于父亲死亡的消息时,他却拥着娇妻,用胜利者的姿态对她不屑一顾。“你爱过我吗?”“从来没有过!”他绝情的话,彻底粉碎她的爱与希望!
  • 普门显禅师语录

    普门显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炼神传说

    炼神传说

    混沌初开,衍生万物生灵,人族、妖族、蛮族、魔族。天地渐渐分为九州八荒,九州富饶居于中央,八荒乃险恶之地,分布于九州之边,八荒之外茫茫虚空……物竞天择,万物生灵奋发向上,尽皆修真,以证天道,与天地同寿。无尽岁月,天道残缺,九州动荡人族、妖族生灵涂炭,八荒之地蛮族、荒魔蠢蠢欲动……九州八荒究竟演绎着怎样惊天泣地的剧变?万物生灵又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