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是在办事处食堂里吃的。餐桌上,各种新鲜的蔬菜瓜果,使宴席显得素雅而又丰盛。我说,没想到在雪域高原能吃上这么新鲜的蔬菜。大家都说是小代的功劳。因为过去日喀则地区的蔬菜大部分靠内地运来,菜少价高,藏民们缺乏蔬菜,缺乏营养,身体素质差。面对高原地区吃菜难的问题,援藏干部从书记市长到农业技术干部把解决藏民吃菜当成为民亲民的一项主攻课题。刚刚担任了日喀则市产业化办公室主任的代明召,进藏后还没有完全适应过来,就下乡、进村、入户,讲授种菜技术。他从平度农业局带来了各种蔬菜种子和技术资料,到部分村里建大棚、搞试验。日喀则地区地域辽阔,藏民们居住分散,且道路状况不好。有时一下乡就是一个兴趣。高山中通讯信号不好,常常联系不上。有一次小代的孩子病了,妻子打电话找他找不到,怀疑是不是出了事故了。半月后才通过办事处联系上他。功夫不负有心人,大面积的优质瓜菜,在这片圣洁的土地上奇迹般的出现了。两年来,有十二个乡建起了一千多个蔬菜大棚,一万多亩优质蔬菜得到了大丰收。多少个不眠之夜,代明召根据试验结果,编写了20万字的《日喀则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和《日喀则市种植业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两本书,送给乡村,送给藏民。当我们捧着又红又甜的西瓜时,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不仅仅是激动,而是为他们自豪,为他们荣幸。这里面渗透着全体援藏千部们的滴滴心血,珍藏着藏汉人民的涓涓亲情。
日喀则的晚上格外宁静,我们漫步来到郊外。习习凉风给我发闷的心脏带来三点爽意。月光挂在黛色的山头上,蓝幽幽的光和家乡的月亮一般亮。眨眼的星星在奔流不息的年楚河里一蹦跳的,哗哗的流水伴着啾啾的虫叫声,给人一种异地他乡的美感。我一时忘记了缺氧,对小代说:多么幽静的晚上,真美妙啊。小代说,是啊,幽静确实是一种美,但对我们援藏干部来说,却是一种精神折磨。我哑然、愕然,体会的反差怎么会这么大呢?小代点上一根烟,红红的烟头时明时暗,象是对我说,又象是自言自语地说:环境艰苦,工作劳累,咬咬牙就过去了。最难熬的就是晚上的寂寞。夜晚躺在床上,静得使人空虚,静得使人害怕。有时,自己爬起来,“神经病似的大喊几声,再躺下来的时候就是想家,想父母,想妻子想孩子。这里没有亲人朋友,没有娱乐活动;个人又不准外出,一个人憋在宿舍里,除了看点书写点东西,就是胡思乱想,夜深人静的时候,恨不能立即飞回家去与亲人见面。说着,我俩都动了感情。恰在这时,远处飘来容中尔甲的《高原红》:“许多的欢乐,留在你的帐篷,初恋的琴声,撩动几次雪崩……”高亢、多情、婉转的歌声,把人的思虑带人了情感之中。
夜里躺在床上,很难人睡进藏以来的所感所受,高原缺氧的折磨,翻来覆去,覆去翻来,有时刚有睡意,就憋了起来。只好拉过氧气管子按在鼻子上,吸一会,睡一会,好不容易熬到了天明。
吃早饭时,小高的高原反应达到了顶峰,一夜没睡着觉,连呕加吐,站立不稳,不住地要求回家。我心里话,没吃过苦的年轻人就是不顶折腾。我们是代表组织来看望援藏干部的,怎么能说回去就回去呢?援藏干部们几年都熬过来了,难道我们连三天两日的都靠不下来吗?可看他那痛苦的表情,毕竟是罪遭不过去了才说这样草鸡话的。在特定的身体条件下,光靠毅力是不行的。我们随援藏的青岛海慈医院的内科专家李博士带小高来到了医院,在扶小高上医院的三楼时,我也坚持不住了。每上一个台阶,心跳加剧,‘双眼发花,两腿发软,须喘口气才能再上。这时我才深切地体会到援藏干部说的那句:“吃苦不叫苦,缺氧不缺精神”的豪言壮语。这决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而是艰苦到了极致时,为激发自己顽强的意志和毅力从心底里发出的铮铮之音。由此,我想起了当年组织上号召学习孔繁森时,因为我们没有切身的体会。错以为不就是援三次藏吗,再艰苦能艰苦到那里去了来日喀则之后我才了解到,当年援藏的孔繁森同志是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工作的,哪个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山高路险,人烟稀少,空气稀薄,环境更加恶劣。艰苦的程度不知是日喀则的多少倍。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孔繁森为藏族人民奉献了一切,成为党和人民的好儿子。他当时提出了四个著名的“特别”,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这四个特别成了座右铭,激励着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们沿着奉献之路走下去。“艰苦使灵魂净化,奉献使人格高尚。联想到我们一些年轻的同志,没有经过艰苦环境的锻炼,工作中讲条件、讲待遇,贪图名利、地位和享受。,只要他们来西藏感受丁下奉献,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微不足道。
打完点滴后,小高的反应逐渐减轻,脸上也露出天真的笑容。我们乘车一起参观援藏干部们为日喀则人民无私奉献的成果。
日喀则市内的楼房街道都是近几年一批批的援藏干部来后所建。他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带来了人才、技术,带来了资金,嘶旧城进行了改造和扩建。我们参观了上海路、山东路,最后来到了青岛路。这是第三批青岛援藏千部来日喀则时由青岛市政府出资建的。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在太阳底下闪闪发亮,两旁那崭新的的商店、书店、饭店彩幡招展。身穿各色服饰的藏民们熙来接往,一群群外国和国内各地的游客,纷至踏来,呈现出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这些新建的商业街道,为日喀则的经济带来了繁荣。看完市容后,我们又来到了建设中的日喀则经济开发区,参观了新建的塑料编织带加工厂和轮胎厂等一座座新建的厂房,展现着日喀则经济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最令人激动的是那座由青岛海尔集团和青岛市投资80万元新建的海尔小学和投资130多万元新建的日喀则三中教学广场,那些朝气蓬勃的藏族学生们告别了过去的黑屋子土桌子,正在为日喀则美好的明天发奋着,拼搏着。多少年来援藏于部们顶烈阡,冒严寒,在世界屋脊上一块砖一块砖地垒,一米路一米路地铺。我们来这里走走看看都这样吃力,那些建设者们又是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劳累呢?我为我们的软弱而觉得惭愧和汗颜。
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经过体力、智力、精力的投入,使日喀则的电通了,水通了,广播电视、通讯设施通了,医疗条件、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那一条条新修的街道一幢幢整齐的楼房,一处处花园式的学校,一座座绿树成荫的公园,正在提升着日喀则城市的档次和藏族人民的生活质量。一座现代化的高原城市正在奉献者们手下,神话般地矗立起来。他们是藏民心中最最可爱的“奔不拉”,是民族情谊的凝结者。由此,我想起了我们的文成公主,为了汉藏民族的友谊,她于641年从唐朝的西安出发,不畏艰险,涉水翻山,迈动着“三寸金莲”,一步一步地走来,经过两年的时间,于643年到达西藏,与现在相比那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她来西藏,从内地带来了纺织刺绣技术,带来了新的建筑技术,那座有名的大昭寺就是她筹划建设的。同时也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汉族文化,为西藏的繁荣,做出了贡献。她应该称得上历史上第一位“援藏干部”。正是因为有着血脉相传的汉藏友谊,我们两个民族才情同手足般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牢不可破。
在离开日喀则之前,我们游览了扎什伦布寺,这座雄伟的藏式建筑散发着古老而文明的光辉,记载着汉藏人民团结亲密的历史。
回望着美丽的日喀则,耳边仿佛响起高亢粗旷的歌声:雄伟的珠穆朗玛峰哟,那是“奔不拉”的群体雕像,琴弦似的年楚河哟,那是在为“奔不拉”不停地歌唱,蓝天上朵朵白云哟,那是献给“奔不拉”的哈达……
注:奔不拉,藏语,意思是中央派来的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