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与例说}
一、技法叙说
(一)所谓拟物抒情,是作者在文章写作或作品的创作中,把人当作物或把这一物当作那一物来描写抒情的一种艺术技法。
(二)运用拟物抒情,可以增加语言的形象化和生动性,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以及美的感觉。
(三)借助拟物抒情,一般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人物的心情和事物的特点要吻合,因而,作者平日要留心观察事物的特点。
第二,作者抒发的感情真挚、强烈、感人,避免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二、举例说明
我们先看人的拟物。
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在《友邦惊诧论》中写道: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抢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这儿的“友邦人士”是指美、英等国的帝国主义分子。国名党反动派只不过是美、英等帝国主义的奴才而已。作者把所谓的“友邦人士”,即美、英等国的帝国主义分子当作“东西”。这种拟物抒情,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怂恿和支持的侵略我国的美、英等帝国主义分子的憎恨和蔑视。
我们再看物的拟物。
中国共产党创、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了这样几句: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作者在这儿说:登高望远,长城内外,从南到北,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黄河上下,从西到东,顿时失去了滔滔的激流。群山像银蛇在起舞,高原像蜡象在飞驰,仿佛要和老天爷比个高低。
作者把群山和高原这无生物的东西,当作有生物的会爬会走的东西来描写,化静为动,以静写动,抒发了中华民族勇敢顽强的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给人们以振奋和激励,给人们以想象和美感。
{例文阅读}
我愿作一阵风
我愿做一阵风,
吹笑你那颗受伤的心;
我愿做一片云,
抹去你脸庞上的征尘。
我愿做一片叶,
告诉你祖国美丽的新春;
我愿做一粒米,
传给你大地丰收的喜讯。
我愿做一把火,
温暖你那冰冷的全身;
我愿做一颗星,
指引你永远向前飞奔。
我愿做一滴水,
滋润千山万岭的每一寸;
我愿做一朵花,
香醉千村万镇的每个人。
一、美学思想
在审美意识地强烈制约下,笔者在本诗中运用了拟物抒情的艺术技法。
二、名人名言及其他
德国学者奥恩托说:爱,不管多么遥远,他总是在那里,就象星光那样永远地遥远,又是这么地近。
德国诗人盖贝尔说:真诚的爱在奉献的时候最为丰富。如果认为这是牺牲的话,就已经不是真正的爱了。
德国作家席勒说:没有爱的光辉,人生便无价值。
陈哲等在《让世界充满爱》中说:我们同欢乐,/我们同恩爱,……/我们共风雨,/我们同追求,我们珍存同一样的爱。……/你走来,/他走来,大家走到一起来,/在这缤纷的世界里,/有无限的爱。
三、畅想裂变与悟语流泻
人,应该有好心——有关怀他人的心,
人,应该有爱心——有体贴他人的心,
用自己那颗灿烂的阳光般的心,去温暖那颗冰冷的心。
用自己那颗升腾的火焰般的心,去安抚那颗受伤的心。
用自己那颗善良的甜美的心,去抚摸那颗哭泣的心。
用自己那颗温馨的恬静的心,去慰藉那颗悲伤的心。
心与心靠近了,城美了——镇美了——乡美了——村美了——整个华夏大地美了。
心与心相连了,山美了——水美了——林美了——田美了——整个神州大地美了。
我把那些心灵最美的人,刻印在从四川到湖北的——长约四十公里的——巫溪十二峰之一的——神女峰上;让翠鸟中的——斑头翠鸟——去赞美他们吧!
我把那些心眼最善的人,刻印在从四川到湖北的——长约四十公里的——巫溪十二峰之二的——翠屏峰上;让翠鸟中的——蓝耳翠鸟——去歌唱他们吧!
四、简析课文
“我”是一个好心的人。“我”是一个善良的人。
“我”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我”是一个有觉悟的人。“我”是一个情操美的人。“我”是一个心灵美的人。
“我”化作风,去“吹笑你那受伤的心”,让你感到人世间的温暖。“我”化作云,去“抹去你脸上的征尘”,让你感到战斗后的舒心。
“我”化作叶,去“告诉你祖国美丽的新春”,让你播下美好的希望的种子。
“我”化作米,去“传给你大地丰收的喜讯”,让你收获硕大的理想的果实。
“我”化作火,去“温暖你那冰冷的全身”,让你感到社会的美好。“我”化作星,去“指引你永远向前飞奔”,快实现人生的大目标。
“我”化作水,去“滋润千山万岭的每一寸”,让你看到祖国的山川秀丽。“我”化作花,去“香醉千村万镇的每个人”,让你看到人民的幸福快乐。
笔者在本文中,运用了拟物的艺术技法,即把“我”这个有生命的人,写成了“风”、“云”、“叶”、“米”、“火”、“星”、“水”、“花”等这些没有生命的物,强烈地抒发了“我”竭诚奉献的好思想和好品质,此情真挚感人,一定会引起现实生活中奉献者的共鸣,并对其他人,也有一定的震撼作用和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