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与例说}
一、技法叙说
(一)所谓借代,就是作者在文章写作或作品的创作中,借用同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事物来代称本体事物,把要说的本体事物改换说法的一种艺术技法。
(二)运用借代,是利用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实际关系:或虚和实,或原因和结果,或局部和全体,或主体和从属关系等等。
(三)运用借代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必须在上下文里交代,这样,才容易被人们所理解。
第二,必须注意同语体、气氛、环境相适应。一般借代只适用于文艺语体,公文语体和科学语体等都用不上。
第三,借来代称的事物,必须是特征明显,有代表性的。
第四,要立场鲜明,观点正确,分辨不同的感情色彩。
(四)借代和比喻的区别与联系。比喻是相似,借代是相关。就是说,在借代式中,借体和本体凭一定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相结合,两者的关系是现实的、客观存在的,但两者没有任何相似之处;而在比喻式中,喻体和本体是凭相似点相结合,两者的关系是虚的、临时的,没有任何实际关系。
不过,借代和比喻也有一定的联系,这主要是指以特征的喻体代本体的借代方式,就是通过比喻手法来达到的。其构成过程是先建立比喻,紧接着以喻体代替本体,就成为借代。鲁迅先生在《故乡》中,以“圆规”代杨二嫂,就属于这种借代方式。
二、举例说明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说:
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东西。就算你的是“阳春白雪”吧,这暂时既然是少数人享用的东西,群众还是在那里唱“下里巴人”,那么,你不去提高它,只顾骂人,那就怎么骂也是空的。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是公元前三世纪楚国的歌曲。“阳春白雪”属于较高的音乐,而“下里巴人”属于较低的音乐。后来,人们就借用“阳春白雪”来代替比较高的文艺作品,借“下里巴人”来代替比较低的比较通俗的文艺作品。作者在这段话里,除了这个含义之外,还借“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来分别代替提高和普及。
{例文阅读}
千山爱啊万海情
——向日葵
向日葵啊!
你圆圆的,
真像一颗圆圆的跳动的心。
你这心啊!
化成了千山的爱,
给了穷困的城镇,
还有忧愁郁闷的泥路,
和滚动无力的车轮。
向日葵啊!
你红红的,
真像一颗红红的火热的心
你这心啊!
化成了万海的情,
给了破败的乡村,
还有干瘦如柴的枯树,
和一贫如洗的院门。
一、美学思想
在审美意识地强烈制约下,笔者在本诗中运用了借代的艺术技法。
二、名人名言及其他
德国美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
《新约全书·使徒行传》中说:给予比接受更为有福。
中国当代词作家黄奇石在《爱的奉献》中写道: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再没有心的沙漠,/再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到处开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三、畅想裂变与悟语流泻
给予不讲报酬。
奉献不讲回报。
给予者——是出自大爱。
奉献者——是出自大情。
无私的给予者,有着天一样大的心海。
无私的奉献者,有着地一样大的胸怀。
无私的给予者,把最美的——青春的彩霞——送给了贫穷者。他们一无所有,人生的轮回——已经达到了——第九层高天的境界。
无私的奉献者,把最美的——生命的灯火——送给了弱小者。他们一无所有,人生的修炼——已经超越了——社会人群的千万倍。
给予是希望的霞光。
奉献是理想的彩虹。
给予是品质的高尚,也是一种美的情愫。
奉献是人格的升华,也是一种美的意境。
人是多么的黑白分明啊!
人是多么的高低不同啊!
有的人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的人为家庭和子女,滴水不漏,一毛不拔。
我们应该为给予者,写上一首诗,写他们心中的花朵,永远不会凋落;让世世代代的人,去朗诵他们。
我们应该为奉献者,写上一首歌,写他们心中的烈火,永远不会熄灭;让世世代代的子孙们,去歌唱他们。
那样也好,我把无私的给予者的名字和事迹,写在宇宙的——南天星座的——半人马星座上,让天宫里的神话人物——金光揭帝,带领众神话人物,去阅读。
那样也好,我把真诚的奉献者的名字和事迹,写在宇宙的——南天星座的——望远镜星座上,让天宫里的神话人物——银头揭帝,带领众神话人物,去阅读。
四、简析课文
向日葵,把自己的“千山的爱”,“给了穷困的城镇,还有忧愁郁闷的泥路,和滚动无力的车轮”。
难道我们的诗作者,不应该为向日葵写一首传颂千古的诗吗?当然应该。
向日葵,把自己的“万山的情”,“给了破败的乡村,还有干瘦如柴的枯树,和一贫如洗的院门”。
难道我们的曲作者,不应该为向日葵写一支留芳百代的歌吗?当然应该。
笔者在本诗中,运用了借代的艺术技法,即先把向日葵比喻成人的红心,再用红心借代奉献者,从而抒发了对奉献“爱”和“情”的人们的赞美和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