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耕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但他老是挨墨子的责骂。有一次,墨子又责备了耕柱,他觉得自己很委屈,因为在许多门生中,自己是被公认最优秀的人,但又偏偏常遭到墨子的指责,让他感到很没面子。一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这么多学生当中,我竟是如此的差劲,以至于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墨子听后反问道:“假设我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应该是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耕柱回答说:“理由很简单,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托,值得驱遣。”墨子说:“你答得一点没有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是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导与匡正你。”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沟通故事,我们从中可以见到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倘若耕柱与墨子没有进行有效沟通,不理解墨子通过磨练对他的栽培提携之意,很可能就认为是墨子对他的有意刁难,因而“愤愤不平”,做出有违老师本意的事情,致使师生关系闹得紧张而最终破裂。
有些时候,事情的表面并不是它的实际本意,而有效沟通则可以弄清楚事情的真相,也可以校正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偏差,有力于更好地合作。曾有人说,如果世界上的人都能够很好地进行沟通,那么,就不会引起那么多的误解,就不会发生战争。但事实上,世界上自古到今战争几乎不曾有断过,这说明沟通确实存在着相当难的程度。
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呢?在一个班子集体中,要进行有效沟通,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目标。对一个班子来说,实行目标管理是进行有效沟通的好方法。在目标管理中,领导成员要共同参与目标、计划、措施的研究制定,使大家在思想上形成了一个共识,并为着完成目标去努力奋斗。这样,就有了一个互相沟通基础。其次,要有一个民主氛围。就是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在领导班子内部造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团结活泼,互帮互助的浓厚氛围,从而调动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为共同的事业贡献聪明才智。第三,一把手要开明。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有着各自的职权范围,工作中既要各司其职,又要经常通气。只有经常通气,才能相互了解工作意图,达到互相支持的效果;只有互相通气,才能权衡利弊,减少决策中的失误;只有互相通气,才能总揽全局,形成统一步调。因此,沟通对一个班子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缺。
对成员个人来说,要进行有效沟通,必须要从最简单的基础做起。一是要知道说什么,就是要明确沟通的目的。目的不明确,就意味着你自己也不知道说什么,自然也就达不到沟通的目的。二是要知道什么时候说,就是要掌握好沟通的时机。例如,沟通对象正在飞笔疾书埋头写作,而你要与他商量聚会的事情,显然不合时宜。三是要知道对谁说,就是明确沟通对象。虽然你说得很好,但你选错了对象,自然也达不到沟通的目的。四是要知道怎么说,就是要掌握沟通的方法。当你知道了向谁说,说什么,也就知道了该什么时候说,如何去说。故事中的耕柱和墨子之间的沟通就比较好的达到沟通的效果。试想,如果墨子和耕柱在沟通中有一方不主动或是不配合,结果会怎样呢?在耕柱主动找墨子沟通的时候,墨子如果推诿说没有时间,耕柱又会怎么想呢?如果墨子在耕柱无意来找自己沟通的情况下,主动去沟通,而耕柱却不配合,又会怎样呢?双方不仅不能消除误解,甚至会使误解加深,最终分道扬镳。所以沟通要重视双向性。
沟通是合作的开始,沟通可以带来理解,理解可以带来合作,合作可以带来效率。一个优秀的领导班子一定是一个沟通良好、相互激励、协调一致、团结战斗的集体。
自己“逼”出来的法才好用
中国人素以谦虚好学著称。一个地方要想实现超常规跨跃式发展,别人给的法不好用,自己逼出来的法才好使。我们不但要学习日本人的团队精神,德国人的严谨态度,还要学习美国人的创新精神。
这是借来的一个故事:在一次酒会上,有7个人,分别是美国人、俄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和中国人,每个人都要宣传自己国家的好酒。中国人拿出茅台酒,瓶盖一启,香气扑鼻,在坐的都说茅台酒了不起。俄国人拿出伏加特,英国人拿出了士忌,法国人拿出了XO,德国人拿出黑啤酒,意大利人拿出红葡萄酒,都很了不起。到了美国人,他找了个空杯子,把茅台等几种酒都倒了一点,晃了晃,什么酒?鸡尾酒。这件事告诉人们,把别人的东西拿来,把好的东西综合起来就是创新,就是创造。从此,这个世界上便有了“鸡尾酒”。
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也进入“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就产品而言,没有一个产品能永远畅销市场,当初,你若拿个“大哥大”数字模拟手机,你就是被公认的大款。20年后,中国手机数量突破几亿部。这期间上演了多少部世界级通讯巨头的拼杀、商战,也上演了国产手机厂商殊死争夺的一幕幕悲喜剧……这就是所谓丛林生存法则——优胜劣汰。你不创新,别人就会超过你,就要灭掉你,这没有什么可置疑的。创新对于一个人来讲并不难,难的是建造一个创新型的领导班子。海尔集团从1984年开始创业,20年后已成为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帜。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吴官正到海尔视察后说:“海尔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快,是因为它有一个创新的企业文化和一个团结的领导班子。”
海尔文化精髓之一就是他的创新精神。从1984年外进德国利勃海尔公司一个212的电冰箱生产技术,经过26年的发展,到2011年,已形成了100多个系列200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海尔现在每天可推出2个新品种,平均每天申请国家专利4.6个,是中国拥有专利最多的企业。海尔集团规定:工人一天提10条合理化建议,只要被采纳7条,就可以从“合格员工”升为“优秀员工”,这就是海尔创新型团队的力量,更是海尔集团高层领导决策过人之所在。
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挨打,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创新型团队来自学习型团队。综观国内外,一些著名企业的发展,无一离开“学习”二字。美国排名前25位的企业中,80%的企业是按照“学习型组织”模式进行改造的。国内一些企业也通过创办“学习型企业”而给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汪中求先生在他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写道:“在创业过程中,第一代老板靠胆子,第二代老板靠路子,第三代老板靠票子,第四代老板靠脑子。”毫无疑问,进入新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不管是创业者,还是守业者,都有一个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的过程;都有一个与时俱进、优胜劣汰的过程;都有一个从“传统型领导”向“知识型人才”转化的过程,适者生存,劣者淘汰。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郭广昌先生有一句话:“企业之间最核心的竞争,就是看谁能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现在,一个新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各阶层组织所接受,这就是“培训是最大的福利。”虽然培训不是今天投一万,明天产出10万的利润,但只要坚持下去,那些善于学习的领导一定是最后的赢家。
一个班子集体学习的过程,就是成员思想不断交流、智慧之火花不断碰撞的过程。英国作家肖伯纳有一句名言:两个人各自拿着一个苹果,互相交换,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两个人各自拥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换,就拥有两个思想。如果在一个班子中,每个成员都能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其他成员共同分享,集体的智慧就会大大增强,班子的智商就会高于个人的智商。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别人给得法不管用,自己逼出来的法才好使,创新永远是个新课题。
“和而不同”与和谐共事
“和而不同”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思想。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述的是社会团结和谐之道。“不同”是指物质世界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和”是指不同事物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和而不同”的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达到总体上的团结与和谐。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特意介绍了博大精深的中华哲学文化,指出:“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不同的事物相生相克,不同的意见互切互磋。不同的要素和谐有序地存在于统一体中,互相契合,互相依存,互相贯通,这种兼顾性的统筹,是事物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是人们处事行事的基本准则。”
如今,提出这一“和而不同”的观念,就是要努力提高领导班子内民主生活的“不同”含量。班子成员在经历、性格、爱好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的情况下,主要领导如唯我独尊,搞“一言堂”,压制不同意见,则只能使人不服,掩盖矛盾,殃及团结。若在大原则一直的前提下,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容许保留不同意见,则有利于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因为惟有“不同”,思想才能活跃开放;惟有“不同”,一班人才能和谐共事;惟有“不同”,社会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远古的时候,上帝创造了人类。随着人员的增长,上帝开始担忧,他怕人类不团结,造成世界大乱,从而影响稳定的生活。为了检验人与人之间是否具备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意识,上帝专门作了一个试验,他把人类分为两批,在每批人的面前都放了一堆美味可口的食品,但是,却给每个人发了一双又细又长的筷子,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堆放的食物全部吃完,并不许有任何的浪费。试验结果是:第一批人各自为政,只顾拼命地用筷子夹取食品往自己嘴里送,但因筷子太长,总是无法送到嘴里,而且因为你争我抢,造成食物极大的浪费。上帝看到此,摇了摇头,感到很失望。第二批人一上来并没有急着用筷子往自己嘴里送食物,而是大家围坐成一个圆圈,分别用自己的筷子夹取食物送到坐在对面的人的嘴里。就这样,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吃掉了全部食品,并没有造成半点浪费。第二批人不仅享受到美味,而且获得了彼此的信任和好感。上帝看了,点了点头,看到了希望所在。最后上帝在第一批人的背后贴上“利已不利人”5个字;在第二批人的背后,也贴上5个字:“利人又利己”!
这个故事应了一句老话:帮人即帮己。也就是利人又利己,体现了和谐方可共事。
我曾在基层工作过,深切感到一些领导干部听不得不同意见而不善于主动协作的一面。很多年前,柏扬就说过:“1个中国人是条龙,3个中国人是条虫。”这的确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缺陷。有一位中年妇女开车带着两个女儿出行,半路上车子突然抛锚,这位女子只好下车和两个女儿一同推车。虽然旁边有许多人擦肩而过,且有许多车辆飞驶而行,却没有一个停下来帮忙。后来停下一辆车,下来一个穿西装、打领带、头发卷黄的外国人,一起帮着她们推起车子。
这使我们想起了小悦悦被碾压的悲惨遭遇、60多岁的老太太在社区被车撞在血泊中……路过人竟没有一人前去救扶,且躲得老远,匆匆而过,令国人心痛啊!
其实,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中国人都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如果我们家庭的成员都不能互相帮助,我们的国家又怎能有同心力、向心力呢?帮助别人不会使自己损失什么,反而能让自己收获友情。
“和而不同”最终是在“不同”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互相依存,达到更高层次上的共谋和谐,迸发出通力协作的活力。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是否漏雨,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老百姓的评说至关重要。为政者要搞好工作,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不仅班子内部要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见智见仁,更需要走到群众中去“听政”。因为百姓那里没有阿谀奉承,没有刻意导演,没有精心安排,从那里可以听到“不同”的意见,听到真实的民情,听到原汁原味的批评,使为政者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准确判断为政得失,从而制定政策,完善工作,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和谐共事。
2004年以来,随着《狼图腾》一书的畅销,“狼性文化”大行其道。这种狼性文化,体现了“敏锐的嗅觉,奋不顾身的进取心和协同作战的团队精神。”《狼》书揭示:一旦攻击目标确定,头狼发出施令,群狼各就各位,嗅叫之声此起彼伏,互为呼应,有序而不乱。待头狼昂首一呼,主攻者奋勇向前,佯攻者避实击虚,助攻者嗅叫助阵。这种高效的协作性、同心性,使它们在攻击目标时无往而不胜。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独狼并不是最强大的,但狼群的力量则是空前的。古来就有:“猛虎也怕群狼”之说。所以,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实行班子整体和谐共事的协作力,无疑是实行宏伟目标的最有力的保障。这种协作力、同心力就是“和而不同”的内涵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