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鼓作气,给人以佩服感
领导者的任务不仅仅是办事和管事,最终目标是成事。要成事就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看不准的事情不动手,看准的事情早动手,动手的事情不达目的不罢手,率领团队一鼓作气,一气呵成。切不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干干停停,没完没了。要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干则成功,以班子集体团结拼博,埋头实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的形象,影响和带领人民谋福址、奔富裕。
七、一言当慎,给人以稳重感
领导的一言一行,说话办事,举足轻重,一旦失误,很难挽回。所以,要做到“紧瞪眼、慢开口、敏于行,慎于言”。说话表态,必须先思而后言,先民主、后集中,先咨询、后决断。话一旦出口,决心一经下定,就要贯彻到底,不能轻易动摇。要有“说了算,定了干,有了承诺就兑现,困难再大也不变”的铁手腕、硬作风,千方百计成就一番大事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八、一张一弛,给人以节奏感
古语云:“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张弛有道,是领导者工作的重要领导艺术,得张则张,且弛则弛,节奏分明,紧张活泼。只有这样,士气方可高昂,事业才有可持续发展。
九、一瓣心香,给人以信赖感
唐朝韩偓在《仙山》诗中说:“一柱心香洞府开,偃松皱涩半莓苔。”比喻为人处事要有十分真诚的心意。领导者对所有追随者都要赤诚相见,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恩谢人,与人为善,容人之过,用一颗宽厚仁慈的心带领班子成员开疆拓土,大干苦干。
十、一片冰心,给人以崇敬感
清心寡欲,淡薄名利,追求事业,甘于奉献,是每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古人曰:“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莫大于不知足。”人生在世,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要立志创大业,不要立志捞大钱。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就会活得充实幸福,死后留芳名;私欲膨胀,争权夺利,就会活得令人厌恶,臭名留人间。
领导者要实现自身的价值,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具有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要分为权力性和非权力性两种。前者来源于组织赋予的职位和权力,后者则依靠领导者自身形象的塑造。领导者注重非权力影响力的发挥,将职位和权力的作用寓于形象之中,工作就会取得令人信服的效果。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60年里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的杨善洲,一个地委书记却在基层干着县委书记的活。他一辈子的生命坐标,就是永远贴在群众的脉博上;一辈子的赤子之心就是化为大亮山上永恒的春天;一辈子天高地阔的豪情,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是被胡锦涛总书记称赞为“一辈子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人,是一个做了一辈子好事、得到老百姓终身拥护和爱戴的人,是“一个共产党员一辈子的坚守”。
领导者的时代风度
新时期领导风度的内涵,主要指领导者的思想、道德、文化、情感、修养等在谈吐、举止、仪表、气质等方面的表现。风度可因个人的修养不同而异,如坚毅果敢、沉着老练、潇洒自如、豁达乐观、温文而雅、雍容大度等等。风度不是卖弄风骚,不是故作姿态,它来源于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内心空虚,知识贫乏,见解浅薄的人,不会展现出有魅力的风度。
周恩来总理的风度能得到全国人民的尊重,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赞扬和许多国家领导人的钦佩,正是由于他具有对国家、对人民、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崇高的品质,以及几十年革命生涯所积累的丰富的经验、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文化素养。
在现代化建设中,对于统领一方、担负着经济发展、民族复兴重任的各级主要领导者而言,抓好经济工作除脑瓜子灵活外,还必须有一种能够凝聚众人、共图大业的魅力。这种魅力体现在风度上就是:“三大境界”、“五种力”。
“三大界境”:
一是大气魄。是指领导者要相信自己在为一个伟大而必胜的事业效力,相信自己对推动历史的前进和经济的繁荣起到的积极作用。在各项工作中能够以大局为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内心刚毅坚定、沉着冷静,外表潇洒乐观、谈笑自若。在与下属相处时,能够和颜悦色,大度融融。这种大气风度,能给人以安全感、信任感、追求感和必胜感,使下属感到只有跟着这样的领导才有所创造、有所作为。毛泽东青年时期就显示出这种大气,他相信为了承担历史赋予自己的庄严使命,就应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身体。”他豪迈地宣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与他的战友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是这种大气风度造就了他领袖的地位。
二是高境界。这是指一种精神,一种对事业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敬业乐群和追求卓越而忘我献身的精神。人们习惯从领导者品质、胆识、境界、风度中推断他所领导工作发展的前景。一个“志存高远”的领导者,往往显示出他所领导的地方工作的美好前景。其下属会为之动情、为之动心、为之博击,站在高起点上,抓住拥抱未来的先机,实施前所未有的大跨越、新突破。
三是宽视野。是指领导者要站在一定高度,“把握全局,吃透两头”。大事业需要大视野,视野和境界的高度决定着事业的高度。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有句话:“你有一县的眼光,就会有一县的生意;你有一省的眼光,就会有一省的生意;你若有天下的眼光,就会有天下的生意。”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都有很强的事业心,也很想干一番事业。但是,由于视野狭窄,目光短浅,做事缺乏大手笔和战略头脑,只能一生忙碌,平淡无奇。登高方能望远。要谋求大进步、大跨越、大发展,就必须有超人的远见。只有能看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眼前以外的更大的利益,才能超越现实、展望未来,走在时代的前例。法国将军戴高乐在成名之前就显示出他超人的远见卓识。1940年2月,在德国入侵法国前,戴高乐就称:“不管政府如何加强马奇诺防线,敌人都能摧毁和战胜它。”事隔4个月后,戴高乐的悲剧性预见应验了。战争开始后,他认为法国只是输了一仗,并没有把全法国一同输掉。因为法国不是孤立的,要联合英、美的力量共同作战,最终取得胜利。正是这种视野高度使他在法国人的心目中成为不朽的英雄。
“五种力”:
第一,执行力。执行力就是一个领导者的能力和实力。无论干什么工作,最终要看实际效果。思路再好,决策再高,没有能力去落实,只能是纸上谈兵,“将帅无能,累死三军。”
成功的领导者其影响力最终来源于别人对他的能力的认同。换言之,富有非权力性领导力的领导者之所以不同于普通领导者,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被看成非同寻常。这种信念一旦产生,人们不但会心甘情愿的接受他,而且会义无反顾地追随他。因为人们会认为,跟着这样的领导,一定会把理想变为现实。反之,无能者去领导有能者,将会以失败而告终。
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气势。执行力强的领导者,在每一项新的工作来临时,都有一种势在必行、势不可挡的决胜态势,让人们感到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不干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惩罚,从而压力变动力,动力变活力,营造出一个势如破竹的决战气势,使整个工作级次推进,全盘激活。如果没有这种气势和精神,再好的思路和创意也白搭。二是要有魄力。有魄力就是有胆有识,多谋善断。凡是执行能力强的领导,都善于从大局着想,从大处着眼,从大事着手,找准突破口,打出漂亮仗,把好的思路和决策真正落到实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深圳特区建设开始,东部迅速进入发展快车道;为实现共同富裕,不适时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长江三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一大批举世瞩目、福泽千秋的大工程相继开工建设。这些大思路、大手笔、大动作,体现了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敢抓大事、成就大业的雄才伟略,更是党的领导集体非凡执行力的集中体现。三是要有力度。成功领导者开展工作都敢于实打实、硬碰硬、工作起来有力度,见实效,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软绵绵的则拉不起套,松松垮垮鼓不起劲。
执行力,说到底,体现着一个领导者的工作力度和到位程度,展现的是一个领导者是否有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人们并不在乎你的职务高低和官衔大小,关注的是领导者能力的高低,看重的是领导能否造福一方百姓,而不是那些激动人心的战略设想,侃侃而谈的劝说能力。
第二,感召力。感召力指领导者凭借其人格、品性、声望、心理素质、自身修养等内在与外在素质的综合能力,是在感召过程中不断地整合之后而综合表现出来的一种力,这种力是人们为之感化和召唤的一种力量。
首先,感召力体现为一种影响力。由于感召力是让人心悦诚服的感化力和召唤力,所以,被感召的对象就会被领导者的行为所打动,并深受其影响。汉初时期,周亚夫将军在军营前按规矩挡了汉文帝的大驾,从而感化了汉文帝。汉文帝常在大臣面前提起这件事,要求君臣都要自觉遵守国法军规。一月后,周亚夫委以重任,文帝临终时对儿子交待:“今后国家有事,周亚夫可统帅三军。”可见,周亚夫对汉文帝由感化而引发的影响力该是多么巨大。其次,感召力体现为一种激励力。感召力是从被感召对象的心底深处激发的一种主动性,能心甘情愿地为领导者出力流汗,哪怕上刀山下火海也再所不辞。楚汉相争时期,陈平有弱点,而高祖刘邦坚用不疑,使得陈平被感召,一生追随刘邦,屡献奇计,为刘邦安邦定国做出了非同寻常的贡献。
再次,感召力体现的是一种行动力。由于感召力产生的作用力,必然体现在被感召对象的行动上。这种行动是自觉的行为,是合乎于领导者所期望的行动。《左传》记载,齐国攻打鲁国,鲁庄公请求迎战,并说将以牺牲个人生命为百姓尽力、为皇上尽忠,取信于天下。曹刿为有这样的国君而自豪、感动,不但应允“可以一战”,而且与鲁庄公一起出征。战争中,曹刿充分发挥指挥作战的智慧和能力,协助鲁庄公击溃强大的敌军,并一直赶出国门,大胜而归。
第三,情感力。情感是领导与部下之间架起的心灵桥梁。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不会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领导与部下的关系不仅仅是组织上的隶属关系,更存在着感情上的联系,包括满足部下某些方面的心理需要,形成和谐融洽的气氛,使部下乐于接受领导和调谴,产生“士为知已者用”的心理效应等等。反之,感情对立,纵使有万千理由,也难于让人接受。
情感聚部下。聪明的领导都懂得“感情投资”,研究感情因素的作用,以丰富的感情赢得部下的支持和信任。领导与部下之间的感情是在共同工作、生活、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在共同目标基础上,用理解、友谊、支持、帮助等因素凝聚而成的。领导与部下经常交心,实际是一种心力交融,感情交融,会使部下产生一种热乎乎的心灵快感。如果领导老是“拿着身价”与部下相处,双方感情距离就会拉大,部下就会对领导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导致工作上的障碍。所以,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首先是一个感情丰富且善于在感情上投资的人。
热忱待部下。热忱是形成感情力量的前提。和蔼可亲,用一颗滚烫的心感染和温暖部下的心,就会使人感到亲切而轻松,可以直抒己见,推心置腹。倘若用“换位”的方法,领导设身处地为部下想问题,这样就更容易理解对方的处境,很快缩短二者的距离,部下也会打消顾虑,毫无顾忌地谈出自己的心里话。热忱能解开思想疙瘩,能点燃希望之火,能催人上进。乐于助部下。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别人帮助。作为一个领导者,增进与部下的感情,就要从多方面加以关心。如:政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觉悟,使其不断进步;业务上关心和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使其成才立业;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特别是对那些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精神负担较重的同志,领导者更应该乐于施舍,多加接触,用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化他们,用精神的甘露慰籍他们,鼓起他们上进的勇气。
第四,主宰力。主要指理性驾驭自我。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政务活动、喧嚣鼎沸的人情世界以及充斥风险的市场诱惑,有的领导者能够适度把控言行,理性驾驭情感,坦然面对生活,做到处纷繁而不乱,出淤泥而不染,超脱淡定、指挥裕如、拨见去繁、举重若轻。但也有少数领导者钻进“权力崇拜”的怪圈,陷入“身不由己”的沼泽,而进入“迷失自我”的尴尬境地。突出表现在时间不能自主,话语不能自持,情感不能自控,欲望不能自制。要成为时间的主宰者。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杜拉克在他的开心之作《有效的管理者》中这样写道:“有效的管理者不是从他们的任务开始,而是从掌握时间开始。”在工作实践中,领导者必须学会合理配置,科学调度,使有限的时间既保证自己履职的需要,又兼顾个人的自我发展,打好时间管理“小九九”,自觉养成惜时如金的良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