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闻知刘秉忠的才名,特意召见他,并与他纵论天下时事,颇为赞赏。至此,刘秉忠开始参与创建元朝的各种大政方针的决策,为辅佐忽必烈完成统一大业竭尽全部精力。1259年,忽必烈登上大汗之位,面临着如何统治中原、继承中国历代帝王基业的迫切任务。他向刘秉忠问计。刘秉忠向忽必烈进言道:“可以在马上取天下,不可以在马上治天下。”这一道理深深打动了忽必烈。当再次请教“治天下之经,善民之良法”时,刘秉忠广采历代王朝的典章制度,并根据当时实际编列成章,呈给忽必烈。据此,忽必烈将纪年方法改为与中国历代王朝传统相吻合的“中统”,改年号为“至元”,建国号为“大元,定都中都(今北京),改称为大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中央集权统治。
由于刘秉忠的精心谋划,元朝的统治很快走上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相衔接的轨道。“颁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宦制”,使重服有序,朝仪合礼,官有其职,位有定员,食有常俸。因而吸引了各地人才,使那些朝廷旧臣、山林隐逸之士都重新得到重用,元朝的政治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这一切,首功之臣非刘秉忠莫属。对自己的功劳,刘秉忠没有半点自傲。他身居异族政权的权力核心,在汉人和胡人普遍遭到猜疑和打击的情况下,不仅没有受到排斥和压抑,相反,忽必烈对其非常器重,深信不移,常常令他侍奉左右。在权力和利益面前,刘秉忠始终以清廉自恃,对个人的功名利禄看得清淡如水。忽必烈建号立国后,刘秉忠依旧穿着僧服,吃着斋食,过着平常出家人的生活,也没有任何官爵名号,人们只能以他在寺庙为僧时的称号称呼他。
刘秉忠对历代朝中残酷权力争斗的现实烂熟于胸,该进的时候则进,该退的时候毅然退,大功告成后,于至元十年辞去了所有官职,只身上了南屏山闲居起来,独自在山间修建一栋小屋,一人住在林间,身边没有侍童陪伴。在茶饭之余,他走在山林中,忘却了尘世的权力、名利,终日淡然吟诗作词,怡然自得,过着悠闲自乐的生活,最终无疾而善终。
刘秉忠以自己的远见卓识获得了忽必烈的赏识,为统一全国大业献计献策,最终使蒙古得以入主中原,站稳脚根。而他功成之后,豪不贪权图利,视权力淡如水,清廉自恃,及时退出权力核心,更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在他看似散淡的政治生涯中,实则隐藏着卓越的智慧,这也正是他受到后人尊敬和仰慕的原因所在。
让上司对自己手中的权力放心
忠臣孝子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为人处事的道德楷模。“人则孝,出则忠”。在家族中,从小就培养子弟们的孝道,为的是将来走向社会,报效国家。在权力场上,忠者则主要表现在不失去上司对自己的信任,而要获得信任,忠心是不二法则。
曾国藩的儒学修养可谓是禅悟到家。忠君报国的思想自然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他极力推崇“忠义”二字。在他的眼里,君主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君主的。太平天国起义后不久,因母丧守孝的曾国藩,受命到长沙帮同湖南巡抚操办团练,抗拒太平军的进犯。从此,曾国藩从一个知识渊博的“儒商”逐渐转变成带兵打仗的军事将帅,开始了在他一生中占有很大份量的军事生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曾国藩把个人的生死同封建王朝的兴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清王朝,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曾国藩为国尽忠的最高信念。
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曾国藩严格以“尽忠报国”来约束自己的言行,鼓励自己不断地克服战斗中的艰难困苦。他信奉“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的信条。也就是说,作为大清王朝的一名臣子,不论君主怎么样,是否信任、重用自己,臣子都必须对君主忠心耿耿。正是靠这一点,曾国藩作为一个汉族地主才得以取得清政府的信任,从一个帮办地主团练的编外人员,逐步爬上封疆大吏的重要位置。手中握有军事、财政、行政大权。其势力所及,遍布东南半壁江山,用“权倾朝野”4个字来形容实不为过。曾国藩所以取得如此显赫地位,固然跟当时清政府面临的险恶军事局面有关,但更根本的还是他表现出的赤胆忠心,使清政府放心地让他去担当剿灭太平军的重任。
曾国藩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南京,可以说,军事上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事业达到巅峰之时,不少知己朋友和幕僚劝他趁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自己当皇帝,结果都遭到曾国藩的拒绝。他说:“东南半壁江山,老师岂有意乎?”当时很多人对此不理解。其实,曾国藩有自己的想法,一方面他没有绝对取胜的把握,另一方面,忠于君主、忠于朝廷的思想在制约着他,一旦举反。一辈子南征北战、辛辛苦苦得来的声誉将毁于一旦。死后还会背上千古骂名,曾国藩是不愿意担当这个风险的。
正是因为曾国藩保持了一生尽忠保国的声誉,他死后,安徽巡抚英翰上奏,希望为曾国藩建立专祠,以纪念这位一生为国尽忠的儒将,为后人树立学习榜样。
曾国藩的“忠”说到家是一种“愚忠”,他自己也是这样的评价的。1863年1月,他在给自己死去的弟弟作墓志铭时,思考了一个晚上,一个字也没有写出来,却倒作出了一幅挽联:大地干戈十二年,举室皆愚忠,自称家国报恩子;诸兄离散三千里,音书寄涕泪,同哭天涯急难人。
这幅挽联揭示了曾国藩一家人为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做出的不朽功勋,同时也点明了曾国藩愚忠的角色。在他眼里,臣下就要无条件地服从君主的意志,维护君主的利益,臣对君的忠才能被称作愚忠。正是这种愚忠,使得曾国藩保住了自己得来不易的权势,赢得了清王朝统治者的青睐,从而放心地让他去行使权力,并赋予他更多的特权。
曾国藩在满汉关系极其敏感的清代中后期,所以能站稳脚跟,是他的赤胆忠心打动了人心。对统治者而言,有谁不喜欢对自己忠心的人呢?本来咸丰皇帝对这个书生气很重的儒将并不是很放心,但是曾国藩的一次次表现使他打消了顾虑,开始授于他实权。曾国藩果然不负众望,平定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并且在清政府内部出现内讧的时候,既没有参与其中,更没有落井下石,放着现成的皇帝不当,继续为满人卖命,这样的人皇上能不放心吗?
历代王朝是这样,现实生活又何况不是呢?
做大事的人要有硬手腕
常言道:“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当权者有硬手腕才能成大事。三国时曹操之所以看不起袁绍,就是因为袁绍“好谋而无断”。既然想做大事业,就要有刚性、有魄力,有胆识,遇事果断,敢作敢为,拿得起放得下,即使做错了,也敢担当,这才是一个有硬手腕、善干大事的领导。
硬手腕表现的是一种气势,一种锐气。就像拳击运动员在比赛时,首先在气势上压倒对手,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重拳出击,方可制胜。干事业也是一样,要想成功,就要摆出一种势在必行、势不可挡的决胜态势,让人们感受到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这样才能振奋人心、鼓舞斗志、提高士气,形成合力。康熙登基后,锐气十足,他除鳌拜、灭三藩、兴河工,接连干了几件大事,虽然得罪了一大批人,却成就了千古一帝的宏图大业。
硬手腕表现的是一种胆气,一种勇气。有勇则刚,有刚则硬,硬手腕就是要有胆量和勇气。为了坚持原则,捍卫真理,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对一些党纪国法所不容,民愤极大的腐败分子,不管势力有多大,不管关系有多硬,不管干扰阻挠有多重,都要敢于下手,果断处理。震动全国的泰安腐败窝案,涉及大小官员上百,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山东省委排除来自各方乃至上层的干扰,依法严惩,毫不手软,使触犯党纪国法者受到应有的制裁,人民群众欢欣鼓舞,大小贪官心惊胆寒。可以说,惩治了一些贪官,教育了一批庸官,挽回一批脏官,带来了一方正气,深得人民的拥护。
手腕硬表现的是一种骨气,一种魄力。领导者要善于从大局着想,从大处着眼,从大事着手,敢于见真的,碰硬的,理直气壮抓大事,干大事,成大事。如果说得多而干得少,吹得大而做得小,那就是空谈,就是浮夸。朱镕基在当选第一任国务院总理的中外记者会上讲到: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表达了一个共和国总理的决心和雄心,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志气和骨气,让人听了感到格外振奋。
硬手腕,说到家,体现的是一个领导的工作力度和到位程度,展现的是一个领导真抓实干的本领。唯硬手腕才能干大事,干成大事。古今为官者概莫能外。
朱元璋红巾军打天下时,军中欺压百姓的事情屡有发生,影响了红巾军的名声。为严明军纪,朱元璋传令将徐达大将军斩首示众。众将士纷纷跪下求情,望元帅宽恕。朱元璋严厉道:“我起兵反元,就是因为元朝官府欺压百姓。如果我们反过来又欺压百姓,就该由别人替天行道,把我们除掉。看在众将份上,暂且饶过,以后再发生欺压百姓之事,定斩不赦!”此后,徐达带兵纪律严明,节节获胜,深得民心。朱元璋的硬手腕,换来了军队的好风纪。
努尔哈赤当政时,曾有意培养儿子褚英作接班人,并命他执掌国政。褚英的爱宠很快为4大贝勒和5大臣所反对。他们不满褚英30岁就执掌大权,加上满洲又无立嫡长传统,褚英对他们又缺乏应有的礼数,所以就不断地向努尔哈赤揭发褚英挑拨贝勒和大臣的关系,扬言诛杀贝勒与大臣等罪行,企图使努尔哈赤废除褚英。努尔哈赤见此情景,又将褚英与4大贝勒、5大臣的力量相权衡,最后不得不疏远褚英,并与万历四十二年将其处死。
在这场夺权斗争中,努尔哈赤内心明白这是一场阴谋,可是为了江山社稷的巩固,为了得到4大贝勒和5大臣的支持,他不得不牺牲褚英,以防出现更大骚乱。这是努尔哈赤为巩固江山而作出的痛苦抉择。没有硬手腕的人是非能所及的。
由此可见,要办成一件大事,没有硬手腕是不行的。权力面前没有亲人,更没有朋友。为巩固自己的权力,为江山社稷永固万年,对最亲的人也要下手,这样手腕的人又何能不得天下呢?
老虎从不会翘着尾巴走路
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每个人尤其领导者都不可以炫耀自己。你何时见过威严的老虎翘着尾巴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