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可见“人心不古”、“人心难测”。在“鱼目混珠”的茫茫人海中,我们很有必要练就“一眼看穿”、“一语识破”的高超识人技巧。
本篇从另类的视角从识人的方法、知人的艺术、择人的标准、用人的禁忌等若干个具体方面,极富针对性地阐述了事之至难,莫如其人;事之识人,自古为难;任贤非难,知贤为难;使能非难,知能为难;知人知德,择人识才,以及举贤、用人、励才、容人、留才、育人等方面的哲理,以期对当政者有所敬示,有所借鉴。
曾有人开玩笑说:“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自然是不缺的。可人海茫茫,人才济济,哪个是你所需要的圣人贤才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在”。这就需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人才、考察人才、挖掘人才、使人才为我所用。否则,人才就成了闲才,就是一纸空谈。
谁赢得了人才谁就赢得了事业,赢得了江山……自古至今,概莫能外。
第一节 得人之首在识人
古人云:“为治以知人为先”,即指治理国家应以了解人、识辨人为最首要的事情。“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之和”,是指不了解人就不能很好地使用人,不能很好地使用人是因为没有很好了解人。所以得人之道,首在识人。
历来是人才难得亦难知。古往今来,无论是位高权重的达官显贵,还是人微官轻的小老板,只要拥有了一流的人才,就拥有一流的业绩,就跨越了成功的第一道门槛。所以,识人知人便成为多少仁人志士的成功之要。
你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这是识人学的第一要义。
要想知人先要识人
鲁迅先生在谈小说人物的描写秘诀时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他在《祝福》中刻画的祥林嫂:“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
其实,最早说这话的人是孟子。《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由此可见,“听其言,观其行”,“观其眸,知其心”,这是古人对人全面观察、体验后,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的最佳识人方法。
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林则徐,在他大半生作为封疆大吏的执政磨砺中总结出“五观识人法”:即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
这些深刻而智慧的识人方法至今为世人所效仿、所谨记。
清代儒将曾国藩可谓是识人用人的高手。一次,李鸿章向曾国藩推荐3个人才,恰好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示意3人在大厅等待。曾国藩散步回来,李鸿章说明来意,并请曾国藩考察3人。曾国藩讲:“不必了,面向厅门、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之人,办事小心,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供应之类的工作;中间那位是个阳奉阴违,两面三刀之人,只宜分派一些无足轻重的事宜,担不得大任;右边那位是个将才,可独挡一面,将来作为不少,应予重用。李鸿章很是吃惊,便问是何时考察出来的。曾国藩笑道:“刚才散步回来,见过3个人,我走过他们身边时,左边的那个低着头不敢仰视,可见是一个老实、谨慎之人,因此适合作后勤工作。中间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过之后,就左顾右盼,可见是个阳奉阴违之人,因此不可重用。右边那位,始终挺拔而立,如一根栋梁,双目正视前方,不卑不亢,是一位大将之才。”曾国藩所指的那位“大将之才”,便是淮军骁勇之将,后来担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
只看一眼,就能分辨出是否人才,足以看出识人的眼力功底之深厚。究其实质,其识才的核心在于“读心”。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细微之处,从对方的表情、动作、行为等细节,读透一个人的个性和品行,是需要练就一双明察秋毫的“火眼金睛”。
唐朝吕元膺在做东都留守时,一次与一位掌管钱粮的下级弈棋。当吕元膺抽空去处理紧急公务时,这位钱粮官乘机偷换了一颗棋子,最后赢了这局棋。吕元膺对此虽有察觉,但并未吭声。一段时间后,吕元膺借故把此人调离身边,放到外地做官,并预言此人终将因贪污而受到处罚,后来果不出其所料。
吕元膺以一棋识人,可谓识人于微,毫厘不爽。这里并没有什么玄机妙算。古人说:“不矜细行,终累大德,”“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一个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如何,并不一定等到这个人犯了错误才显示出来,其实从这个人对很多细小问题的处理上就可以有所反映,窥见一斑。
国学经典《阴符经》中说:“性有巧拙,可以优藏……火生于木,祸发必克”。有的人看似忠心耿耿,为实现领导意图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实际上“是小忠以售大不忠、效小信以成大不信”;有的人表面上甜言蜜语,言听计从,实则居心叵测,藏奸怀诈;有的人看上去清正廉洁,一尘不污,实际上暗渡陈仓,贪得无厌……因此,在考察任用干部时,必须识人于微,听其言,察其行。从统揽全局上看其思路,从事业心、进取心上看其精神,从道德修养上看其品质,从履行职责上看其能力,从群众评价上看其公论,从完成目标任务上看其实绩,从工作易难上看其潜力。知微见著,以小见大,全面看人。
邓小平同志曾经语重心长地说:“看人不容易啊!一定要在实践中观察、识别干部,选择得当,防止用人失察,带来后患。”这就要求为官者在识人、用人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于微之处看大节”,透过现象看本质,千万不能被假象所迷惑。做到任人唯贤,唯才是举,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由“大器晚成”到“大器早成”。
识人以德才兼备为最
历来评估人,无非德、才两个方面。德的内涵包括个人品质,伦理道德,政治品德;才的内涵包括才智、才干、才华等等。人才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学者型,一种是事业型。不论哪种类型,最科学的标准就是德才兼备。
德与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也不能相互取代。德才二者的辩证关系是:德,是才的方向和灵魂,是才发挥的内在动力;才,是一个人得以发展和成功的条件,也是德得以发挥的凭借。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德历来居统帅地位、支配地位。古人曰:“才而无德谓之奸,勇而无德谓之暴,辩而无德谓之诞,智而无德谓之谲。”一个道德品质很差的人,即使有本事也不可重用。传统的人才观讲究的是德才兼备,强调以德为先,现代的人才观似乎偏重于才而轻视了德,不管人格高下,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足矣。殊不知,当一个人道德败坏时,智商越高坏点子越多,才能越大造成的危害就越大,古今中外,不乏其例。
一个领导者或唯德,或唯才,或唯德才兼备,最能反映领导者的素质和水平。特别是负责全局工作的主要领导,必须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方可任用。因为负有重任的领导,两者都不可偏废。无德,则不能服众,无才,则不能负任。只有德才兼备,才能团结人,发挥人的积极性,并做出正确的决策,完成所担负的重要任务。这就是说,用好一个人,小则兴一处旺一方,大则富民安邦;用错一个人,小则坏一处毁一方,大则祸国殃民。所以,兴业之本,在于用人。领导者只有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国家才能繁荣昌盛。有两点甚为重要:
唐太宗认为:每代都有贤才,治国更需贤才,要得到贤才,用人必须慎择。用得正人,可鼓励为善者;误用恶人,不善者竟进。此话意义深重。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某些有才能而品行不端的人,初始为了骗取信任,往往收敛其劣行,不露马脚,一旦得到任用,“事业小成”后,即以权谋私,损公肥私,贪污受贿,劣迹斑斑。古人云:“取士有道,当以德为先。”古今领导者都难免有用错人的时候。一向用人谨慎的元世祖忽必烈,就犯过一次用人错误。他在统一全国后,起用了善理财政但心术不正的阿合马、桑哥2人总理财政。应该说,用这2人理财,确为元朝经济发展聚敛了许多财富。但由于2人品行不端,很快便结党营私,谗良隐忠,横行霸道,引起朝廷内部派系纷争,最终导致元朝大乱。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足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可见,德在用人标准上的重要性。不管你是“前门”推荐来的人,还是“后门”介绍来的人,品德端正是第一条件,否则绝不可任用。有人曾形象地比喻: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才无德是废品,有才无德是毒品。又如:有德无才是庸人,有才无德是废人,无才无德是坏人,有才有德是圣人等等。这些看似比喻,实为真情的描述,道出了用人以德才兼备为准的重要性,每个领导者都应把好这一底线。
历史事实说明,能否成事,决定于有无人才。古代逐鹿中原者,人才济济的则取得成功,缺乏或无人辅佐的则招致失败。而人才的有无,最终决定于是否唯才是举而为之。乱世需要唯才是举以用人,治世也是如此,只是所需人才的着重点不同而已。乱世需要图治天下的人才,治世需要建设国家的栋才,共同特点都是人才。
在某一古县衙门上有这样一幅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忽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幅楹联揭示了官与民的辩证关系,阐明了地方全靠有德有才能的官员做事的深刻道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虽然品德端正,但缺乏才能,缺乏谋事的胆识和干事的本领,只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成不了大事,也惹不了大祸。用这种庸碌无为的人做领导,实际是领导资源的一大浪费,是事业发展的一大损失。干事业就要任用胸怀大志,图治天下,敢于负重的建设人才,通过这些人的科学实干,为民干出实惠,为国干出贡献,为党担起重任。做到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总之,德才兼备是用人的底线,是用人的基本准则。选好人,用好人,是领导者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社会,真正能够独挡一面、支撑大局、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很难选择上来,或选拔上来又很难得到重用。这种情况的出现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时代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一些领导的思想仍停留在过去的传统观念上,任用干部求稳怕乱,缺乏胆识,长于以往的用人惯例,一味地讲求论资排辈。
。一有人事变动,各种关系网、说情风闻风而动,呼啸而至。老上级、老同事、老同学、老朋友,打电话、递条子、捎口信,甚至八百杆子勾不着的所谓远房亲属都调动起来,把一些无能之辈甚至一些不学无术的庸才、蠢才推到组织面前,干扰了人才的选择任用。
。有些领导,个人政治素质较低,利用手中的权力,任人为亲,拉帮结派,买官卖官,收受贿赂。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不得不顺水推舟,昧着良心把不合格的人安置到重要岗位上。
。某些领导刚到一个单位,就急于选拔“身边”的人,打造自己的“四梁八柱”,难免鱼龙混杂。有的听到某一干部的一次汇报,或抓了一个什么典型,完成了一项任务,就种下有水平、有能力的印象。还有的仅仅是一起出了趟差,喝了顿酒,善说会道,殷勤体贴,就视为知已。
。不少人优点突出,缺点也明显;本质很好,但枝节上有些小失;才华横溢,但同时也锋芒毕露,顶撞领导。如把这些人放在某些岗位,完全可以扬长避短,发挥其能。但有些领导,特别是组织部门的领导硬是吹毛求疵,求全责备,使这样的人才始终得不到重用。
新世纪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时代。伟大的时代需要成就伟大的事业,需要造就和选择千千万万德才兼备的人才。如果领导者真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情感,聚才的能力,真心实意地广纳群贤,就一定能从一个成功走向新的更大成功。
只有知人方能善用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古人的名言说明一个道理,用人必须知人善任,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只有知人善任,量才而用,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能。
有贤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历来是一个国家3大不幸。
历来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国家兴旺,莫大于得人,所以,得人之道,在于知人。
一个领导者,最大的不幸在于不能了解和识别人才。不能识才,则不能用才。一旦识到了人才,如不能及时任用,则为失才;同理,一旦识别的人缺德少才,又不能及时实施撤销或罢免,仍将用之,这是国家之祸,人民之祸,后患无穷。
正因为古今中外有识之士对识人用人看得重要,所以产生了一个共识:要想国家繁荣,人民安居,生活蒸蒸日上,领导者就不能不识人,不知人,不用人。